走路不稳是怎么回事?
步态是指步行时的姿势,是一种复杂的运动过程,要求神经系统和肌肉的高度协调,同时涉及到脊髓反射和大、小脑的调节,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相互协调。因此观察步态可提供重要的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线索。肌肉无力的部位和程度决定了导致走路不稳的类型。
一. 骨与关节的畸形
1、下肢不等长畸形
多由以下几种因素引起:
(1)陈旧性关节脱位;
(2)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3)髓关节结核;
(4)下肢骨折愈合不良或畸形愈合;
(5)股骨或胚骨的病理性弯曲等。
2、先天性关节脱位 股骨头失去固定位置,使臀中肌的肌力减弱。单侧脱位时,步态跛行;双侧脱位者站立时骨盆前倾、腰部前凸、臀部后耸特别明显,行走时左右摇摆形似“鸭步”。
二. 神经系统疾患
1、痉挛性步态:是大脑性瘫痪的典型表现。其原因可是先天性的(如神经系统先天性发育不良或孕期胎儿子宫内缺氧等),也可是获得性的(如分娩时窒息导致的大脑缺氧、大脑炎或脑出血、脑外伤的后遗症)。其表现为行走时双膝互相摩擦,重者甚至两腿完全交叉、形成典型的“剪刀”步态。
2、不协调步态 脊髓共济失调步态
三. 肌肉疾患
很多肌病、肌营养不良,都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或关节挛缩,走路不稳。
步态异常的表现有哪些?
临床常见异常步态如下:
(1)臀大肌(髋伸肌)步态(gluteus
maximus
gait):臀大肌无力者,而关节后伸无力,足跟着地时常用力将胸部后仰,使重力线落在髋关节后方,以维持够关节被动伸展,站立中期时膝关节绷直,形成仰胸挺腰腹的臀大肌步态。
(2)臀中肌步态(gluteus
medius
gait):臀中肌麻痹多由脊髓灰质炎引起,一侧臀中肌麻痹时,不能固定骨盆,也无力提起、外展和旋转大腿,髋关节侧方稳定受到影响,表现为行走中患腿站立相时,躯干向患侧侧弯,以避免健侧骨盆下降过多,从而维持平衡。两侧臀中肌受损时,其步态特殊,步行时上身左右交替摇摆,状如鸭步。
(3)股四头肌步态(quadriceps
gait):股四头肌麻痹者,行走中患侧腿站立相伸膝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表现为足跟着地后,臀大肌为代偿股四头肌的功能而使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被动伸直,造成膝反张。如同时有伸髋肌无力,则患者俯身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4)跨阈或垂足步态(steppage
or
footdrop
gait):胫前肌麻痹者,因足下垂,摆动期髋及膝屈曲度代偿性增大,形成跨越步。
(5)减痛步态(antalgic
gait):一侧下肢出现疼痛时,常呈现出减痛步态,其特点为患侧站立相时间缩短,以尽量减少患肢负重,步幅变短。此外,患者常一手按住疼痛部位,另一上肢伸展。疼痛部位不同,表现可有些差异。髋关节疼痛者,患肢负重时同侧肩下降,躯干稍倾斜,患侧下肢外旋、屈曲位,尽量避免足跟击地。膝关节疼痛患者膝稍屈,以足趾着地行走。
(6)帕金森步态(Parkinson
gait):是一种极为刻板的步态,表现为步行启动困难,行走时双上肢僵硬而缺乏伴随的运动,躯干前倾,髋膝关节轻度屈曲,踝关节于迈步相时无跖屈,拖步,步幅缩短。由于帕金森病患者常表现为屈曲姿势,致使重心前移。为了保持平衡,患者小步幅快速向前行走,不能随意骤停或转向,呈现出前冲或慌张步态。
(7)偏瘫步态(hemiplegic
galt):指一侧肢体正常,而另一侧肢体因各种疾病造成瘫痪所形成的步态。其典型特征为患侧膝关节因僵硬而于迈步相时活动范围减小,患侧足下垂内翻,为了将瘫痪侧下肢向前迈步,迈步相患侧代偿性骨盆上提、髋关节外展、外旋,使患侧下肢经外侧划一个半圆弧,而将患侧下肢回旋向前迈出,故又称为划圈步态。
(8)剪刀步态(scissors’gait):是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典型步态。由于髋关节内收肌痉挛,行走时迈步相下肢向前内侧迈出,双膝内侧常相互摩擦碰撞,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或交叉步,交叉严重时步行困难。
(9)痉挛性截瘫步态
(spastic
paraplegic
gait):脊髓损伤所致截瘫患者,如脊髓损伤部位稍高且损害程度较重但能拄双拐行走时,双下肢可因肌张力高而始终保持伸直,行走时出现剪刀步,在足底着地时伴有踝阵挛,呈痉挛性截瘫步态,使行走更加困难。如脊髓损伤部位较低且能用或不用双拐行走时,步态可呈现为臀大肌步态、垂足步态或仅有轻微异常。
(10)小脑共济失调步态(cerebellar
ataxic
gait):为小脑功能障碍所致。患者行走时不能走直线,呈曲线或“Z”
形前进,两上肢外展以保持身体平衡。因步行摇晃不稳,状如醉汉,故又称酩酊或醉汉步态。
(11)短腿步态(short
leg
gait):患肢缩短达2.5cm以上者,该侧着地时同侧骨盆下降导致同侧肩下降,对侧迈步腿髋膝关节过度屈曲、踝关节过度背屈。
常见步态异常各说明什么病
步态异常其形态表现可多种多样,大多由骨骼、关节、肌肉及脑神经、前庭迷路、视觉、听觉等疾病引起,常见步态异常如下:
鸭步或摇摆步,是先天性髓脱位的常见体征,单侧脱位者出现跛行,双侧脱位者,站立时骨盆前倾,臀部后耸,腰部前凸,腹部隆起,行走时左右摇摆故称鸭步或摇摆步,走路稍快,即易跌倒。
剪步,是大脑瘫,即由于分娩时因窒息引起的大脑损伤或先天发育异常、感染等引起,是痉挛性麻痹的一种表现,即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表现为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足下垂及内翻,行走时双膝互相摩擦,甚至两腿完全交叉,呈典型的“剪刀式”步态。
间歇性跛行,常见于脉管炎、椎管狭窄症,表现为行走一定距离后,由于下肢血液供应不足,突然小腿肌肉抽搐、疼痛,迫使病人跛行或坐下休息,休息后疼痛减轻或消失,又可继续行走一定距离,而后又出现小腿疼痛,周而往复,称为间歇性跛行。出现此种情况,注意触摸足背动脉搏动(位于足背内侧第一、二跖骨间),如搏动减弱或消失,应考虑脉管炎。
醉汉样步态,见于小脑疾患及癔症等。
慌张步态,见于震颤麻痹者,如帕金森症。
鸡步摔身,摔腿步态,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足下垂,常见表现为抬脚特高,摔身向前,足尖先着地,以后足外缘,最后足跟着地。
连枷步,见于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后遗症病人,由于髋、膝、踝、足、脊柱的关节囊松弛,肌肉韧带松驰或痉挛及其引起的畸形所致,结合以往病史及肌萎缩,步态异常和多种畸形存在,容易诊断。
跛行是什么意思?
跛行是一种临床表现。引起跛行的原因很多,如双下肢不等长,髋膝踝关节功能受限,骨盆的倾斜,脊柱的畸形,肌肉痉挛或软弱无力,疼痛,心理因素等。股骨头坏死患者出现跛行的原因主要是疼痛和功能受限,患肢短缩。如股骨头塌陷致患肢短缩,该腿着地时同侧骨盆下降,而致同侧肩倾斜下沉,对侧摆动腿髋膝过度屈曲与踝背伸加大,出现斜肩步。患肢疼痛时常呈防痛步态,患侧足刚一踏地便抬起,而健足落地重而时间长。功能受限主要表现为患髋内收,患侧膝关节便紧紧向健侧靠拢,甚至两膝内侧相互摩擦。塌陷所致跛,其中一、二期,三期初在治愈后,不再有跛的症状,而三期末,四期,在治愈后仍会有跛的征象,只是比治愈前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