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戴帽有什么讲究,古代皇帝帽子到底是什么样的?
中国古代对戴帽十分重视。帽子在古代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装饰品,大多时候是用来显示身份、地位、修养,甚至学识的。所以不同的身份所带的帽子是不同的。
“冠”的本义是指帽子。古人把戴帽子看作十分郑重的事,男子成年时要“行冠礼”,二十岁左右开始正式戴帽子,表示已经成人。
“冕,大夫以上才能佩戴。”“冕”是中国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员们戴的礼帽,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帻”的意思是:严密保护头发。由此看来,“帻”就是包发之巾,又称幅巾、巾帻,或称帕头。就像现在大家所喜爱带的帽子和少数民族戴在头上的裹布巾一样。
至于“巾”,就是普通劳动人民呆在身上擦汗的,类似于现在的手帕,有时也裹在头上当帽子用,于是便成了头巾。“巾”后来在士大夫、文人雅士中渐渐流行,如:“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形容的就是诸葛亮。
帝王的冠冕是拥有最高权力者才可以戴的帽子,叫做冕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寻常人是不能佩戴的,否则就是杀头灭族的重罪,这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只有皇帝一个人才可以戴。
附加题古时成年男人戴的帽子叫什么冠
古时成年男人戴的帽子叫弱冠
弱冠指男子20岁,也称加冠。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古时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加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加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地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地年纪。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若能帮上你,请采纳!
古代男子为啥都喜欢戴帽子?关于帽子的礼仪都有哪些?
帽子对于现代人来说,虽然满大街都是很常见,但主要功能就是装饰品,可有可无,有时候的作用就是防晒、遮住没洗头而已,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是在古代,帽子可不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有可无的穿搭,还俨然已经成为一种风潮,是人人必备的物件,是体现“礼的象征”。
在早期的古罗马,帽子甚至成为合法公民的象征,可见头部饰品的重要性。而在古时候的中国,帽子就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它除了装饰作用,又能遮风挡雨防晒之外,更多的时候都是为了辅佐其它意义而出现的。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子女在观念上有了新一层的增进,虽然贵族阶级社会还是很严重,但是对于当时的风气而言,“礼”的重要性,最终成就了帽子在中国粉墨登场。都知道中国男子在二十岁的时候需要举行冠礼,就要戴帽子,表示自己成年了,那帽子究竟对古人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一、 帽子的发展
“冠者礼之始也。”——《礼记》
帽子的重要性,从中国古代成语中也能体现,比如衣冠楚楚、华冠丽服、怒发冲冠。这其中的冠字就是帽子的意思,当然有时候也可以充当头名的意思,但大多数时候,冠就是帽子的意思。
最初的帽子在形状上,就如同现代毛巾一般,就是搭在肩膀上的布;这一点的佐证,可以参考顾野王的《玉篇》:“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着之头”。
古代人如此热爱戴帽子,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冠礼。为什么礼记说冠礼是众多礼仪的起始,具有这么大启下的意义?主要原因就是冠礼在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熏陶,正是因为冠礼的重要性,所以才体现了帽子的重要性。
从周朝开始,奴隶社会达到鼎盛时期,纺织业得到了发展,此时的巾上有了涂漆,变得好看起来。到了春秋时期,比如孔子的诸多画图中,都可以看到孔子头上的“布巾帽子”,大概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流行的帽子款。
帽子作为周朝冠礼的必须物件,步骤之繁杂,真的让人眼花缭乱,从数十天前就需要准备,还有亲戚、正宾、赞者共同参与。
周朝以后,后代也觉得“冠礼”应当成为一种精魄被延续下去,于是乎在春秋时期得到了绽放。古人们因为需要长时间的劳作,总是会出汗,只能用布来为自己擦拭。
由于当时的自然环境、防沙措施各个方面都处于开发阶段,这块布的使用方式就变得多种多样,渐渐的变为抵挡太阳,从肩膀上搭着,最终变为遮盖在头上,但终究还是布。
后汉书上还有关于远古帽子的记载,是用兽皮缝制的戴在头上,跟许多动画片上原始部落人的造型差不多。具体可参考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距今大概7500年,这件陶盆上绘画的帽子,颇具神秘色彩,这是一眼万年的艺术,让人不由得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帽子作为远古时代就存在物件、作为礼的初始、作为古代男性可以成为顶梁柱的见证物件;这是一个逐渐在加意义的过程,后来“帽子”已经成为标识作用,许多正式服装都是以冠来命名。
在古代,戴上帽子参与到重要场合,能够表示出自己的尊敬。其次就是表示自己作为一个成年男性对家庭可以负责任,如果一个古代男子不常戴帽子,那一定是不合乎礼仪的人,脱节社会的人。
而在现代,中国人依旧“重冠”,你可以看到各种正式场合中的公务人员,许多服务行业里戴着帽子的服务员,这都是历史潜移默化的作用。帽子流传至今,以“礼”的方式还存在现代社会,体现了礼仪之邦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视。
二、权利的象征,推动了帽子的佩戴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史记》
怒发冲冠这个词,就是说蔺相如齐的头发把帽子顶起来了,虽然形容的有点夸张,但可以见得,帽子作为权利、地位的体现。战国时期就有记载,只不过在当时权利的标识,没有后来那么细致而已。
除此之外,在岳飞的著名诗词《满江红》开篇就是怒发冲冠,清初吴伟业的《圆圆曲》词中还是有怒发冲冠。就单单这一个词就连接了三个朝代,可见这帽子作为权利的体现,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没断过。
在中国的各个古装电视剧中,帽子一直是很多大臣必不可少的装束,这除了一部分是受“冠礼”的影响,另一部分当然就是权力的体现与标识。
在权力上的标识可以参考电视剧中,许多大臣们在上朝的时候戴的乌纱帽。“乌纱帽”就是帽子在古代权力的象征,从东晋开始,这一流行,就流行了千年,直到满清才废止。
东晋开始,乌纱帽就成为了古代正式的“官服”。上朝的大臣们为显现出自己对于皇上的尊重、对于礼仪的重视,只要在官府中就不许脱掉乌纱帽。
直到明朝,乌纱帽有了诸多细节的体现,比如明朝皇帝的乌纱帽就要做的最富丽堂皇,要用十二辫,以金线缝制而成,体现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至于其他的官员头顶上的乌纱帽,按照辫数的不同分等级,一品有七梁,八九品就只有一梁。对于一品官员,还有貂蝉笼巾的元素参与,一品以下的就没有貂蝉笼巾的设计了。
老百姓们当然不能戴乌纱帽,但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地位与尊贵,富有人家的帽子当然是能往富丽堂皇设计,就往富丽堂皇设计,只要不超越皇帝、不触碰当朝法律就可以。
三、 帽子的发展形成诸多款式
“臣尚书邕免冠顿首死罪。”——《巴郡太守谢版》
既然帽子那么重要,作为平时男子的装束,是不是也有很多款式。其实每个时代的帽子设计都不一样,流行款也不同。
唐宋时期手工业的发展,间接带动了帽子的制作,直到清朝的帽子种类繁杂,史书记载的就不下数十个,可见古人对于帽子的偏爱与流行,带动了产业链的发展。
隋唐时期的帽子主要还是以幞头为主,这种帽子就是包头的头巾。在唐朝的各种人物画中都能看到,而在隋唐演义电视剧中的幞头还原的就不错,唐朝男子也爱美,幞头就是为了美的打扮。下面的剧照中,这几位王侯将相头顶上的东西就是幞头,当然每个人还用了发簪。
宋朝时期,是帽子发展的关键,由于手工业的飞速发展,让人们发现了更多可以替代巾的材质,所以在宋代时期帽子就不再是巾的形状,已经是纯粹的帽子。
宋朝的帽子也出现了许多样式,比如两角伸长的幞头、角呈弯曲形状的幞头、交角的幞头,反正帽子类型就是百花齐放,为之后帽子材质的变化、功能性的改动做了铺垫。
元代的帽子就开始分季节性了,冬戴暖帽,夏天顶着箬笠。当然斗笠早在中国的《诗经》就有所记载,不过真正得以发光的还是元代美观、时尚的鸾林斗笠。
到了明朝之后,元代的各种章程规定自然就被废除了,明朝力求恢复汉族人的流行风向,也就是之前说的貂蝉笼巾与乌纱帽的设计。
清朝流行的帽子款式就更多了,有礼帽、凉帽、冬帽、便帽、小帽等等,种类非常多,甚至比现在市面的都多,材料也非常的有讲究。清朝已经开始使用动物皮毛作为装饰,与现在差不多,清朝最贵的还是貂毛,其次才是狐狸毛等等。
帽子的种类发展大致就如上,虽然每个时代流行的帽子款式不一样,但是官员们、在乎礼的男子们,生活中几乎都会佩戴帽子。帽子从周朝开始流行,一直璀璨到清朝,是社会风尚的标志物,不得不说影响力之远。
最后,帽子作为一种服饰,一直以来都被我国各个朝代作为“礼”而推广,在周朝之后,帽子的实质意义就不完全是一种装饰品了,更多时候帽子充当的是社交、地位、意义。
除此之外,帽子的功能变化,是在宋朝以后,才有了各式各样,防晒、抵御寒冬、装饰性足的帽子出现。在不断地文化传承中,帽子俨然成为中国古人们的装束规范,礼仪标准,源远流长至今。
从覆满神秘色彩的陶盆到“冠礼”的推崇,帽子在历史片段上就一直占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发展片段,更有着别样的意义。
在后代的不断改良中,那一块披在肩膀上擦拭汗水的毛巾,最终形成头顶上的四角、草帽等多种样式,帽子也星光熠熠的在历史上,成为历史文化里独特的一员。
古代成人礼三次加戴的帽子分别叫什么
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再加:发簪、曲裾深衣。
三加:钗冠。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佩绶等饰物。
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扩展资料:
古代的成年礼本意是为了禁止与未成年的异性通婚。冠礼是成年礼的一种高级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说是对成年人婚姻资格的一种道德审查。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成丁礼演变而来,一直延续至明代。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由于要穿戴的服饰很多;
包括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鞋靴等,于是分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将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后,还要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个“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族成人礼
古人为何会帽子不离身呢,戴冠、帽、巾又有什么不同的寓意呢?
我们看电视上热播的古装剧,许多男性角色会戴帽子,而且戴的帽子各不相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帽子代表不同的地位。
首先,束冠是男性成年的象征。古代的男性,到20岁时举行一场“成人礼”,由家中地位高的长辈给他戴一顶帽子,表示这个人已经成年,可以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弱冠之年”。
其次,不同的帽子象征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冠是士族的标志,一般在正式场合才会戴,主要用来显示身份地位。比冠更高一级的是冕,只有拥有最高权利的帝王才有资格戴。而帽是日常生活中的服饰之一,官员百姓都能戴。平民戴不起冠冕,只能在头上裹一块布,称为“巾”。到了汉朝,束巾在书生当中流行起来。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明朝,如果不按要求佩戴帽子,可能被皇帝赐死。
最后,帽子和古代礼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前文提到的弱冠之年,在正式场合中必须束冠等。不束发在古代是失礼的表现,不尊重接见之人。而在战场中,武将散发出征表示对敌方的蔑视。除此之外,纳谏和请罪时必须免冠。
清朝灭亡之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戴帽子便不再有等级之分,人人都可以戴帽子,当今时代,帽子变成流行的时尚单品之一。
别看小小一顶帽子毫不起眼,它蕴含着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从中可见时代的发展。
在古代,成年男子戴帽子有何讲究?
在古代,成年男子戴帽子有讲究:01.冠礼以后才能戴,正常成年男子都要戴帽子。02.根据身份地位来戴,不同场合帽子也要有区别。
帽子本来只是在劳动的时候用来擦汗,防止天气对身体的冷热影响,后期慢慢从颈部挪到了头上。帽子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样子多种多样,用来保护重要的头脑。当时的冠、冕、巾等,都是古代帽子的种类。
01.古代男子冠礼以后才能戴帽子,表示已经成年,女子是笄礼。衣服和帽子要一体,因此帽子和礼服是对应着来显示身份的。戴不戴帽子都是可以上升到政治角度的问题。古人除了犯罪的人,几乎每个男人都必须要戴着帽子。
就算穷的不行,也可以弄条布戴头上当巾用。当然,如果你想与世隔绝,远离社会也是可以不带的。在春秋末年的时候,都有书生死了也不敢让衣服和头冠被弄乱。
02.小小的头冠上面加点宝石,或者弄点饰品,完全能冠冕堂皇地秀财富。但也不是谁可以随便戴的,有法律写在那里什么官职什么身份,要戴相应的什么样,什么颜色的帽子。“凡领侍卫府官、护军营、前锋营、火器营、銮仪卫满员五品以上者,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皆冠戴蓝翎,以为辨别。王府头等护卫始许冠花翎,余皆冠戴蓝翎云。”-自《啸亭续录》。
随便戴被发现,是可以治你一个藐视朝廷的罪名。平民百姓只可以束巾冠,而大士夫是要戴冠或者冕。如果日常要办公,或者要参加典礼,再或者去见皇帝,帽子又得区分一下样子。
帽子最大的改变来自于军事方面的时候,为了保暖而等功能而不断蜕变。现代的帽子已经成了一种时尚,可戴可不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