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电费收费峰谷时间,关于很多景区免门票这事你怎么看?
门票免费这个事,跟各地的政策市场经济等是相关的。
门票免费最成功的应该是杭州西湖风景区,国家5A级景区。免门票后不仅没有减少收入,反而更加带动了各产业的经济增长。
再看看黄山风景区,原来旺季门票是230元一人,现在调整到190元一人,但是黄山每年的客流量却呈下降的趋势,门票收益也在减少。
再来说下史上最良心的门票价格,北京故宫,旺季60元,淡季只要40元,而且已经好多年没涨过价了,但故宫的游客可参观区域却在逐年増大,而且每年故宫的文创产品也非常吸引眼球,自然收益也是可关的。
目前国内多数景区都是靠门票经济,自身没有其他的创意性,体验性,参与性,自主性的项目,只能靠门票收益养活自己,没有了门票甚至就没有了经济来源,尤其是在一些靠景区吃饭的地区。
免门票是要充分考虑市场和当地的经济情况,并不是收门票不好,门票应该充分的结合景区情况来设定,比如安徽的西递宏村门票在105元左右,隔壁徽州区的呈坎门票也要在107元,但是西递宏村先不说商业化,最起码管理、服务和配套设施非常完善和规范,而呈坎呢?107元一张门票,整个景区里连个公共厕所都没有,服务管理同样的5A景区,根本都不在一个档次。当然,这也是由于一些景区是承包给一些公司来运作的,也就不可能免门票了。
总之,政府相关部门主导的景区,门票逐步在下调,一些刚开发的偏远的景区可能会免费,但后期可能也会收费。我们不奢求全部的景区免费,只希望门票的价格不要高的那么离谱,毕竟总理也说了,中国现在有6亿人的月收入仅1000元。
杭州现在的峰谷电价分别是多少?
峰谷电价的峰值和谷值之间存在将近两角钱的差价。峰时段为6时至22时,电价标准为0.4883元/千瓦时;谷时段为22时至次日凌晨6时,电价标准为0.30元/千瓦时。
放开后报复性消费在哪里?
国家新冠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12月6日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说,“根据数学模型测算,当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达到最高峰时,我们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随后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我们可能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
这意味着,最终我们还是走到了群体免疫的道路上来。疫情一放开,美团平台上机票、火车票等浏览热度月环比增长近两倍,元旦期间的住宿预订订单,环比上周增长606%。新十条发布后,国内机票搜索量提升350%,增长最快的出发城市是乌鲁木齐、上海、哈尔滨、成都和杭州。但与旅游数据增长相对的是,在线药店、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的感冒、退烧药采购量大增,100份及以上数量起售的抗原试剂大多缺货。三年来的抗击新冠,如今面临放开,不仅仅是企业需要时间重建预期,对我们来说,同样也需要根据就业预期、收入预期好坏来盘算着接下来是该消费还是接着存钱,这又会反过来影响企业端自身的决策。就业、收入、支出,这三点互相依靠互相依存,又彼此紧密关联,而这三年来的新冠抗击经验告诉我们,当人们的就业和收入受到影响的时候,人们必定会降低支出,从而影响消费数据。报复性消费,可能来的没这么快,也没那么重要。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武汉、上海都曾经经历过较长时间的封控,而在这两座城市解封之后,当地零售额的恢复始终是一个漫长的时间,以武汉为例,2020年4月武汉解封,一直到2020年年底12月,武汉当地的零售额才超过2019年的同期。也就是说,武汉的消费回到疫情前,一共用了八个月时间。而考虑到人一天只能吃三顿饭,两个礼拜到一个月最多只能剪一次头,三年来被抑制的需求就像失去的时间一样找不回来,现在解除了一切的限制,但最终,人们不会把过去三年来没有补上的饭给补上,也不会把过去三年来没有理的发给理上。因此,消费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而对服务业来说,失去了就失去了,再也找不回来。哪怕是现在出差、进饭店再也不需要任何证明了,但失去的就是失去了,人们一天最多也就吃三顿饭,对餐饮行业来说,过去三年来的损失,只能“恢复”消费,而不是报复性消费。招商证券宏观研究团队曾发布系列研究报告,回顾不同地区“开放”后的感染峰谷以及疫情进程对生产和消费的影响,这一点可以作为参照线。以香港为例,香港今年4月逐步放宽疫情管控措施,失业率从5月开始下降,九月底为3.9%,尚未恢复到疫情前3%的水平,而消费在4月短暂反弹,5-9月同比涨跌互现,10月同比增长3.93%,香港恢复到疫情前的消费,用了六个月。日本,今年三月逐步放宽疫情管控措施,九月份日本失业率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工业生产、产能利用率指数尚未恢复到疫情前,但非常接近;而日本消费者信心没有恢复,10月只有30.8。韩国,也是三月逐步放开疫情管控措施,但韩国的消费依然不佳,旅游业恢复慢,4-7月韩国消费信心指数持续下跌,落后正常时期20个百分点。新加坡的数据表现亮眼,自三月放开后,新加坡今年二季度职位空缺率5.6%,9月回升至2%,仍然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但新加坡生产随疫情管控放松而快速恢复,10月工业生产指数123.69,2019年同期该指数为99.17;消费反弹也很明显,零售销售指数在今年三月反弹,餐饮服务指数在5月反弹,9月销售指数高于2019年同期。越南早在去年十月就决定共存,今年三月对国际游客重新开放,越南零售额环比增长23.4%,消费V型反弹,服务业、商业、宾馆餐饮业的零售额均在放松防疫后明显反弹,服务业好于疫情前,但越南入境游客恢复弱,10月只有2019年同期的30%。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看到,以上的这些地方不仅仅是恢复慢,更重要的是大部分都发放过补贴,香港给香港居民发放过补贴,新加坡、韩国、日本、也都给国内民众和企业发放过补贴,而这些补贴显然对消费的刺激也起到了很大的增长作用。而反观我们,几乎是没有任何补贴的,只有一些门槛消费券和退税优惠。这就导致了,消费的恢复一定是一个漫长且阵痛的过程。关于报复性消费不会来的另一个有力的数据,那就是在国内家庭存款方面。2020年,新冠病毒刚刚肆虐的那一年,国内家庭2020年新增近11.3万亿元存款,这是自银行2005年公布该数据以来的最高值。但仅仅两年后,国内家庭存款的意愿更强、投资风险偏好更低、消费也更谨慎。2022年,国内家庭只用了九个月就刷新了2020年的存款记录,13.21万亿元。其中定期占11万亿元,占比比较罕见,而考虑到定期存款最短三个月,最长五年,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是什么天大急事,人们是不会轻易把这些钱化作消费的。年初上海的封控,让上海今年七月商品和服务消费已经整体恢复增长(0.3%),但其中“吃的商品”月度销售额增速至今为负。2020年,国内各金融机构共有住户定期存款约60.3万亿元,活期存款约33.13万亿元,定期存款是活期存款的1.82倍。到了今年九月底,国内定期存款、活期存款余额分别是79.99万亿元和36.59万亿元,前者已经两倍于活期,且倍率走阔,这就导致市面上的钱更多流到了银行,进一步降低了金钱的流通性,这对消费恢复来说,并不是一个好兆头。在央行六月和九月所做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中,“更多储蓄”占比分别为58.3%和58.1%,比金融危机期间的调查结果还高出约11个百分点。当人们对未来的预期高度不确定性且存在着风险的时候,人们就会增加确定性,例如把更多的钱放在银行里,减少消费等等。我们对未来的预期,导致了我们今天的行为。曾观察到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经济学家辜朝明说,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一个企业的投资就是另一个企业的收入;当几乎所有家庭都不消费、几乎所有企业都不投资,经济就会进入漫长而剧烈的恶性循环。日本经济以此创造了一个泡沫,然后看着它破裂,一直影响到今天。盛极而衰只要一瞬间。对我们来说,经济的恢复依然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而在这个时间段内,我们依然需要迫切地建立一个信心,以此来帮助我们大胆消费,敢于消费。杭州的商业用电是多少钱一度?
杭州市的电价应该是跟浙江省电价相同,杭州电价根据使用的电表不同,应分为电度电价(0.53元/度)或者是两费率峰谷电价(峰电价0.56元/度和谷电价0.28元/度)。不知道你现在租的什么样的房子,是以什么性质在供电企业登记的,如果是商业网点应该是0.907元/度。
山水有诗意的意蕴?
泉瀑涓涓净,山花霭霭飞,白云回合处,应是至人栖”,中国古典山水诗词不仅仅是一幅幅能勾起人们美好憧憬的风景画,而且使人能够从中感悟到许多道理。因为中国古人笃信力行“体物悟道”,故而由此凝晶的山水诗词,映照出远比山水世界广邈深邃的心灵世界。诗人或摹写山水胜景;或称颂山水的清雅绝尘;或借赞山水自然的纯美寄寓其理想,他们既写眼前的山水,也写心中的山水,更写天上神仙世界的山水,因此古典山水诗词多有一种翩然出世、悠然如仙的意蕴。
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铸就了中国历代文人的文化品格。道家讲“见素抱朴”、“复归于朴”,主张返归自然,以保持纯真的天性,追求一种物我相融的心态,如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佛家讲明心见性、物我同一、慈悲心怀包容一切等;儒家的“中和”注重山水对人格修养的潜移默化作用,深受其影响的各类文化人,在远山近水里抒写个体的人格精神,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天地万物都具有自然之美,这种天然的美才是真美。人们可以从诗人心境博大的诗词语句诸如“山长水阔”、“飞瀑林泉”、“碧空野烟”、“云霞缥缈”中,体会其回归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心境。这就是人与山水自然的一种心心相印,涤净着人们的心尘。
(一)“此中有真意”的烟霞之境
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把桃花源作为仙界,又称世外仙源,诗中写道:“怡然有余乐,于何荣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那是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纯然古风”的理想境界。他“性本爱丘山”,不趋炎附势,不为五斗米折腰,在《饮酒》其五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人的“心远地偏”,表明自己虽身在世间,心却超脱世俗之外。而“此中真意”呢,则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但是那幅采菊东篱、悠然见南山、日夕鸟归的山林景致不正揭示著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吗?南山的永恒、飞鸟的自由,生命顺 应天道,诗人之心境和山水契合交融达到了化境,高蹈出尘,传达了一种“复得返自然”的召唤,其诗作意义不仅在于他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人格及风格,表现了一种诗言志、文以载道的文化模式。
南北朝时山水诗人谢灵运的诗被誉为“初发芙蓉”,以形容其风格清新自然。他栖心于五湖烟水云霞,陶醉于林壑之美,把山水当作领略玄理、玄趣的媒介,诗作中常出现感悟佛道之语,往往以理入景、化理于景,以求达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境地。他在《过白岸亭》中写道:“拂衣遵沙垣,缓步入蓬屋。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从涧水漱石、疏林映山的山水景色,引出穷通委运、抱朴含真的向往,使生动的山水描写表现出一种哲理内涵。他在《登江中孤屿》中写道:“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通过描写乘舟登屿所见美景,揭示出其中蕴涵的真意,引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勉励世人要超脱名利,不为物欲所累,修道向道。谢灵运常游山攀岩,他的“谢公屐”上山下山如履平地,让几百年后的李白也钦羨不已,写下了“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博览道家、诸子百家之书,游遍名山大川,求仙访道,“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山水诗的最为独到之处,也就是他在《山中问答》中所说的“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他的“笑而不答”,体现了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他的山水,其实就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山水;他的桃花源,就是从碧山通往理想中的神仙世界。他在《寻雍尊师隐居》中写道:“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计年。拨云见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这首寻仙访道诗首先点明雍尊师所居之处高远非凡,处林泉伴日月,自在逍遥,然后写林壑幽深,寻访不易。再使用道家典故,以“青牛卧”、“白鹤眠”颂扬雍尊师道行高深,最后写诗人在暮色苍茫,寒烟四合中独上归程,满是云雾的山林,是那样的幽静,在云雾中行走,是那样的闲逸,对雍尊师的仰慕之意,尽在难以言喻之中。
宋代著名道士陈抟曾隐居在武当山九石岩修道。华阴县令王逵知其为高士,亲自到武当山拜访,遇到陈抟后问他:“先生居住在什么地方?”陈抟笑着吟道:“蓬山高处是吾宫,出即凌空跨晓风,台榭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白云缭绕的道人之居,使人感到一种入仙入境的感觉,白云之仙家意象,象征著淡泊无争的隐逸精神。
清代钱竹初写道:“海上秋风江上莼,尘颜久已怅迷津”、“劳生那复计年华,归识吾生本有涯……他日并登皇甫《传》,始知真契在烟霞”。写出尘世中的人们早已渴望指点迷津,纷扰的人间世事,只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返本归真才是做人的真谛,及时修炼,无限美妙在烟霞的深处。
(二)“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阔大之境
葱郁山川的云飞水动,皆神韵天然,山水诗人则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的描绘出山川之美,给人以自然清新、境界开阔的特殊感受,一种超世拔俗之境悠然铺开。如谢灵运用最简洁和真切的字句描述自然之美:“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之写春,“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之写夏,“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之写秋,“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之写冬。
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其中一个“走”字,把黄河从天而落,咆哮而下,流奔东海的图景一览无余;一个“写”字,“写”又作“泻”,把黄河万里倾泻,直入心怀的气势给描绘出来。言黄河之胸怀也体现出了诗人胸襟的开阔。李白山水诗的意境便是画境,即其诗既能展现动态美,又能展现静态美,那河水真是“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登泰山时,他不仅写出了“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的旖旎景色,而且传达了登临绝顶时“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那样一种超凡脱俗的感受,诗人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他常常以宇宙的博大、永恒来衬出人在天地间的渺小,面对春秋代序,日夜更替,时光流逝,劝勉世人切莫光阴虚度,如他写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他在《行路难》中写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冰塞川”和“雪满山”象征水陆之道途难行,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但他坚信一定能够冲破险阻,实现理想,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二句,堪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媲美,二者皆是写长江的名句,但各有千秋:李诗高远,杜诗壮观。李白是飞舟瞥视,连绵的山岭随着平原的展现而渐渐逝去,滔滔的江水涌入旷野而激荡东流,一个“入”字形像生动,大气磅礡。杜甫是停舟细视,描绘出江岸的原野与天际的稀星互成动势,原野因星垂而辽阔,稀星因野阔而低垂。月随波涌,目随浪走,大江奔流,勾勒出一种雄浑浩阔的意境,有一种“涵盖乾坤”之气象。杜甫在《登高》中写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显示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亦比喻吞噬旧的一切的新生力量势不可挡。
唐代王维在山林溪壑之中,既寄托了自己修道好道的心志和澄净心境,也倾注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衷心喜爱。他在《终南山》中写的“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描绘出终南山的巍峨壮丽、白云青霭的万千气象:回首望去,刚走过之路,一片云海如合拢无隙;向前望去,一片濛濛青霭,但走入进去,却又不见其踪。宋代著名隐士林逋在《宿洞霄宫》中写的“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描写出秋日山川的美景看也看不完,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一派活泼,一片生机,令人无限遐想,正所谓“秋思亦无垠”。由此也可想见隐者超然出尘的心怀。
(三)“鸟鸣山更幽”的静谧与生机
文人墨客置身于山水林泉之中,或许更真切的感受到了自然、生命、永远的涵义……在中国文人的眼里,物与我似有心灵之约,关系亲近。山间清澈的小溪,高峡险峻的峰谷,大河湍急的波涛等等,在诗人的笔下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并寄寓著深刻的思想意义。诗人笔下那“直节堂堂”的杉柏,“千朵万朵压枝低”的鲜花,“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春意,“鸢飞鱼跃”的生机,这些都使人们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山水诗的意境美在于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使人感受到自然造物的生生不息,在“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中,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
宁静中蕴涵生机,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诗人们在写山水物像时不约而同地烘托山水之静,同时写风声、水声、虫声、林声……却是为了更加反衬其静。以静谧的氛围来写山水,诗中描绘出一幅幽深的画面,虚实相生、动静相生,蕴含着一种不可言喻的生命气息,以达到万物和谐、“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一切都在本然之中,一切都是淡然无为,“春来草自清,月上已天明”,意谓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如春日青草、月上天明一样自然。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如李白在《入清溪行山中》写的“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诗人“寓静于动”,“寓无声于有声”,描绘出清溪四周的景色。白居易在《春题湖上》写的“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描绘出松树排列在山面上如同千重翡翠;明月倒映在湖水中好像一颗明珠,完美的表现出生动的境界。“空”像也常出现在山水诗中,一石一木,一山一水,触处皆春,怡然自得,如岑参在《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写的“夜来闻清磬,月出苍山空。空山满清光,水树相玲珑”,创造出一种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储光羲的《咏山泉》:“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诗人借写山泉以明心志,从广阔的空间着笔,把天地融合,其中的一个“映”字和一个“飞”字,形像而生动的凸现了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寄寓了诗人高洁的心境,揭示出宇宙之无穷和永恒。
王维在审美上以虚静为怀,以静心而达到彻悟佛理及人生要义,心中充满光明,以这种心境去观察景物,景物亦呈现“虚静”和“空明”。如他在《积雨辋川庄作》中写道:“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白鹭飞行,黄鹂鸣啭,诗人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隐居修行,感到无穷的乐趣,其淡泊之心境,正是在这山中“习静”、“清斋”的结果。他在《辛夷坞》中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诗人借空山无人之涧户与自开自落之芙蓉来表现出一个极其幽静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有生趣盎然,鲜洁明丽的意境,故此诗被人们称为“幽极”。
宋代苏轼在《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中写道:“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诗人在腊日这一天到杭州孤山拜访惠勤、惠思这两位僧人,楼台和远山在阴天里、在云雾中,似乎看得见,却又瞧不清。山中看到溪水清澈,水底的石头清楚的显露出来,在水中游玩的鱼儿清晰可数,深林里寂静无人,只听鸟儿相互间轻快的招呼著。在这宁静清幽的世界中,自然流露出一种动人的意趣,那股清逸、脱俗的韵味,真令人回味无穷。诗人描写出道人居住在如此幽静的环境中,称赞道:“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称赞修道人的道行高深,虽然居住在孤山却并不孤独。
宋代黄庭坚在《水调歌头﹒游览》中写出了他的“桃源仙境”词:“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词人逐层描写仙境的美丽景象,那是充满著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绝非烦扰的世俗所能比拟,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返朴归真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