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莫奈孩子怎么画好看,以及莫奈画的小女孩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著名画家莫奈的作品有什么特点?他的作画手法是什么?
作为法国印象派代表人物以及创始人之一,莫奈将光影河色彩都运用到了极致,他的艺术成就更是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印象派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自然光线对绘画的影响。 我们第一眼看到作品可能不会有深刻的感觉,但只有当我们仔细感受和欣赏印象派创作的氛围时,我们才能感受到这种优秀的状态。 他们走出摄影棚,在大自然中拍照。 在印象派笔下,大自然的风景不再是奢华的装饰品,而是呈现出原本属于大自然的最简单、最原始、最清晰的面貌。 他们摆脱了传统山水画的刻板写实手法,采用了一种更灵活、更有活力的表达方式来还原和呈现。
莫奈的作品中描述了他的妻子和孩子,《撑阳伞的女子》中妻子和儿子作为一个模型中,莫奈使用背光技术,光线来自背后,阳伞遮盖妻子的脸,但在阳光下,蓝色的天空,周围的花草,衣袂飘飘,仿佛一瞬间, 变得很宁静,让人感受到时间凝固的美。
《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用印象派的光影手法描绘了在草地上休闲的绅士和女士。 外部光线的运用给画面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清新效果。 为了准确描绘光影效果,他在地上挖了一个大洞,在洞中创作。 虽然人物刻画得很准确,但真正引人注目的是背景中的树叶,它们在背光下呈现出透明的绿色,色调从黄绿色到深绿色不等。
《韦特伊莫奈花园》莫奈花园是法国著名画家、园艺师莫奈的故居。 他根据花草树木本身的生长形态进行设计,不仅高低错落,而且十分注重色彩的协调,红、棕、橙、蓝等色彩的花卉错落其间,呈现出自然的视觉动态。
与莫奈以前甚至后来的许多作品相比,《穿日本和服的卡美伊》的风格是独特的。 这幅名为《穿日本和服的卡美伊》的画作显然是在室内完成的。 整幅画中可靠的光源主要来自右侧的窗户,缺少室外阳光的直接照射。 色彩强烈而浓重,背景中的人物、服装的图案,甚至扇子上的图案都经过了精心的处理。 和服、团扇、折扇、榻榻米、浮世绘歌姬、能剧鬼脸等日本元素构成了这幅画的主要内容。
如何欣赏莫奈的画?
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艺术”这部分讲到:“如果我们喜欢某个画家的作品,那可能是因为,我们认为他选择了我们认为对于一片景色来说最有价值的特征。”把流派、风格、表现手法先放到一边,除去艺术观念、技术水平、艺术品味等这些对于一般人来说过于复杂的鉴赏技巧,我们仅仅来感受莫奈的画作给我们的感觉。今天我们先来感受莫奈的这一面:一生只画一个女人。
大师画布上唯一的女主角
一直以为,一个女人的终极荣耀,便是拥有大批爱慕者。然而,了解莫奈和卡米耶的故事才知道,女人真正的幸运是什么,那是一个杰出男人,弱水三千,只取她这一瓢饮,轮回三世,只倾心她一人。1865年,25岁的莫奈和18岁的卡米耶在巴黎塞纳河边相遇,莫奈正在创作《草地上的午餐》,卡米耶是他的模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才子佳人,很快坠入爱河。当时,莫奈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小画家,出身也并不高贵,但他的家人死活看不上模特卡米耶。莫奈的父亲为了逼迫他们分手,中断了儿子的经济来源,这使得莫奈和卡米耶的生活很快陷入窘境,他们自己种土豆,举债度日,甚至于,由于买不起画布,莫奈只得刮掉旧作上的油彩,再重新作画。不过,对于莫奈和卡米耶来说,真心相爱,苦日子也能过出甜滋味。莫奈对卡米耶一往情深,卡米耶也给予画家强烈的创作灵感。在莫奈的画布上,卡米耶是唯一的女主角。
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莫奈和卡米耶搬到了巴黎近郊的阿尔让特伊,柴米油盐成为了不可回避的现实。而在当时,莫奈的创作技法遭到业界的排斥,他的《日出》,被一个记者讽刺为“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只能给人一种印象”……于是,莫奈便将这幅画命名为《日出·印象》。庸人就是庸人,无法预测未来的流行趋势,自然也就无法预知,这幅被斥为“随意、凌乱、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的《日出·印象》,有朝一日会成为国宝级的不朽杰作,而那句“只能给人一种印象”的讽刺语,竟会成为绘画史上一个伟大流派的命名。然而,正是这种谩骂和嘲讽,令莫奈陷入窘困,也摧毁了卡米耶的健康。1878年,卡米耶生下第二个孩子后,罹患了盆腔癌,病入膏肓,每天只能卧病在床。莫奈在给作家左拉的信中写道:“家中无法生火,妻子又在病中,昨天我跑了一天也没借到钱。”世间终归没有那么多奇迹,上帝没能怜悯因爱而生、为爱所累的卡米耶,1879年9月5日,她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年仅32岁。这个女子,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将爱,毫无保留、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丈夫,她太过于痴情,以至于忘却了自己,生前没有一件首饰。入殓时,莫奈从当铺赎回一枚像章,戴在了爱妻的胸前。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生中,总要遭遇亲人离开,有人痛不欲生,有人颓然逃避,而莫奈所做的,是要留住妻子最后的容颜。
莫奈的画
莫奈
(Claude Monet, 1840-1926)1840年生于巴黎,童年在阿弗尔渡过。他没有按照画家的常路走,他最初小有名气是因为他的木炭漫画,这些画开价十至十二个法郎。在诺曼底的海滩上,他遇到了艺术家欧仁·布丹(Eugene Boudin,1824-1898),他后来成了莫奈的良师益友并教授他学会画油画。布丹曾对莫奈说“当场画下的任何东西,总是有一种以后在画室里所不可能取得的力量、真实感和笔法的生动性。”莫奈在他今后的绘画生涯中也是按布丹说的话去做的,因为在他的内心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不久,莫奈又被荷兰的画家约翰·巴托尔·德·琼康的创作所吸引。这位画家以动荡、兴奋、活泼而且比他同时代的法国人更为活跃的笔触画小桥、村景、河岸和破旧的茅草屋。莫奈就是从布丹和琼康那里接受到了基本艺术修养的。
1840年10月14日,莫奈生于法国巴黎。父亲库路多、阿多洛夫、莫奈是一位商人,在法国北部港口阿弗尔与他的姐夫合伙经营着一家仪器店。莫奈5岁时。来致函父亲的身边。在当地就学后,他将学校视同牢狱,在悬崖和海边嬉戏的时光多于听课,故此学习成绩不佳,在班上总是排在倒数几名的位置上,这个孩子唯一的爱好是绘画,他常常在笔记本上作素描,以老师和同学为对象画漫画,日积月累,倒也掌握了一些绘画技巧。不过,父母对此不赞成。小莫奈乐此不疲,加上与生俱来的秉赋,几年过后,他的漫画居然开始在文具里展出并且出售。15岁的时候,莫奈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他为自己作品开出的 格是每幅20法郎。经过画商的介绍,这位少年画家被专门描绘海上风光的画家布丹所看中,二人从此结识。布丹动员他“学习用油画和素描来画风景”,乍开始莫奈并没在意,甚至是找借口有礼貌地加以拒绝。由于布丹的一片诚心,终于感动了这位少年。自学成才的布丹,习惯于在露天作画,他主张“一定要去寻找自然的纯朴的美”、“要顽强地保留最初的印象”。对此,莫奈也深以为然,因为在他的内心里也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从1858年起,莫奈开始从布丹那里接受了有同于学院派的绘画思想,学习并动笔画外光画。布丹所强调的:要特别注意对所描绘对象的第一印象、要注意光。更是在他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就在二人一起到户外作画的过程中,莫奈创作了一些有关阿弗尔港、海港、日出、海上小船等题材的作品。其中的1幅还与布丹的4幅作品一起在鲁昂的展览会上展出。
在布丹的建议下,莫奈于1859年5月到了巴黎。
在巴黎,他看到了特罗容、杜比尼、柯罗等人的作品之后,极为赞赏。经布丹介绍,莫奈与巴比松画派的画家有了接触,认识了该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特罗容。特罗容提醒他“道德要进一个专门画人体的画室,要学习素描”,要“常常到乡村去画速写”。1860年,莫奈进了斯维赛学院,练习人体写生。这个所谓的“学院”,不过是一间画室,斯维赛是它的主人的名字,这里既不讲课,也没有考试,只要交上一点钱,就可以画人体模特儿。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后来成为印象派的一些画家,比如毕沙罗等。在这里,还创作了一些风景画。
这一年的秋天,经抽签决定莫奈需服兵役。此时,其父提出只要服从父母的意愿,安心在家做生意,就可以出钱雇人替他从军。莫奈对此毫不理会,毅然参军,入伍后被编入法国的非洲军团。不久,即随军到了阿尔及尔。在画家的眼里,非洲的景色与光线是美丽迷人的,经过部队的允许,他得到了可以作画的时间,在那里,他曾为队长的夫人画了肖像。 1862年初,因为贫血,莫奈从军营回到阿弗尔家里养病。
这时他认识了荷兰画家琼康,并与琼康入布丹一起从事创作。布丹作画的纤细,琼康对动感的重视,以及二人注意捕捉第一印象的画风,都给这位初出茅庐的画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医生提出警告,如果莫奈回到非洲,将对他的身体极为不利,11月间,莫奈的父亲向当局提出了免除独生子兵役的申请,在交付了一定的费用之后,莫奈再次到了巴黎。并进入了古典派画家格尔的画室。在画人体的习作中,格尔要求大家按照古典的范画来修正自己的作品,要将人体描绘的尽量完美。莫奈则坚持准确、真实地反映模特儿的特点。他的主张得到了同室的巴齐依、雷诺阿、西斯的赞同。
这一年举办的沙龙落选画展中,莫奈看到了马奈的作品之后,受到了震动和启示。在1863年,借复活节的休假之机,莫奈将同窗的画友带到了巴黎南郊巴比松村附近的枫丹白露森林,在那里进行创作。在外光下,大家创作了一批具有巴比松风格的作品。
1864年,莫奈与这些画友离开了格尔的画室。来到了昂弗勒作画。在这里,莫奈的两幅描绘塞纳河的风景画《落潮的埃沃海角》与《昂弗勒港》,由于不同于学院派的造作手法,被选入1865年官方沙龙。这一年里,他在枫丹白露开始了大幅油画《草地上的午餐》的创作该作品于1866年问世。在总结了马奈同名作品在“沙龙落选画展”上引起的争议的基础上,莫奈是在画景之后才描绘的人物。画面上的人物朴实无华,具有自然的动感,显示了画家的现实主义功力。1866年,以恋人卡缪为模特儿,全身大幅肖像画《绿衣女》在同年的沙龙展出,该画受到了评论家左拉的好评;有一位诗人为作品乌 诗,被发表在《艺术家》杂志上;有的画商还要求莫奈根据原作再复制一件,准备送到美国去。由于这次的成功,家里恢复了对他经济方面的支持。
同年夏天,莫奈创作的《庭院里的女人们》,在1867年沙龙中落选。1866年的秋天,为了避开讨债的人,莫奈自毁了约二百幅作品后,回到阿弗尔。这时他的经济状况十分不妙,原因是父亲对于他和卡缪的关系很反感,从而断绝了经济上的支持,莫奈作品的销路又尚未打开。为了解决继续创作用的画布,他不得不将业已画好油画上的油彩刮掉,重复使用。1867年,怀孕的卡缪为莫奈的父亲所不容,留在了巴黎,莫奈住在姑母家。7月卡缪生下第一个孩子,只好请在巴黎的巴齐依作教父代为照顾。此后的几年中,莫奈始终在阿弗尔及其附近,与布丹、琼康,有时与库尔贝一起作画。在这个时期里,由于与父亲的关系紧张,经济拮据,生活艰难。为此,莫奈曾一度有过轻生的念头。1869年,他回到巴黎,参加了“盖尔波瓦咖啡馆”里艺术家的聚会。可能因为很早就离开了学校自感在受教育方面的不足,故而很少参与争论。这时他的穷困程度,从8月间写给巴齐依的信中可以看出,信中提到:由于雷诺阿送来的面包,才没有饿死。一个星期屋里没有炉火、没有照明。到了该月月底,颜料用光,不得不停止了作画。这时候的巴齐依也穷的典当了自己的表,雷诺阿连寄信的邮费都凑不齐。对于莫奈也是爱莫能助。
1870年6月,莫奈与卡缪正式结婚。9月,莫奈将妻、子托付给布丹照顾,只身一人去了伦敦。在那里与杜比尼、毕沙罗相会,然后,和毕沙罗一起在泰晤士河及公园中作画。在参观美术馆时,英国画家透纳(1775-1851)。康斯太勃(1776-1837)的作品,使其为之倾倒。为了给莫奈的作品找到销路,经杜比尼介绍,在这里认识了画商丢朗、吕厄。此人对于穷画家们表示了同情,在经济方面从此一直在支援着他们。
1871年初,父亲去世,莫奈离开英国。在杜比尼的动员下,到了荷兰并滞留到年底。在阿姆斯特丹,他看到了日本 的“浮世绘”版画之后,其中色调极富生气的风景画,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日后,他曾说到:它们的精致,使我欣喜。我赞成它们的美学原则,利用阴影引起实感,利用片断引起整体感。荷兰的港湾、运河、教堂、人家,特别是那里的风车,使他着迷。回到巴黎后,在马奈的帮助下,莫奈在巴黎以北的阿让特伊定居。对水情有独钟的这位画家,于1873年在塞纳河上建造了船上的画室,此后,他经常在船上作画。充分运用了不同方向,角度的光照、颤动的空气来描绘水及水面上的景物,通过鲜明的轮廓,阴影以及闪动的亮点,创伤了一批作品。此时,与他一起进行创作的还有西斯、马奈、雷诺阿。
1872年,莫奈创作了日后扬名于世的《日出、印象》。这幅油画描绘的是从远处观望阿弗乐港口晨雾中日出的景象.它在1874年3月25日开幕的印象派画家第1次联合展览会上展出。这幅作品本不是莫奈画作中最典型的,但是,由于一位名叫勒鲁阿的评论家,在4月25日的《喧噪》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印象主义的展览会》的文章之后,此画才名声鹊起。该文对参展的许多作品逐地进行了潮讽,针对莫奈的《日出、印象》,他写道“糊墙花纸也比这海景更完整”。与这幅作品标题不无关系地,该文作者将这次展览会戏谑地称之为“印象主义的展览会”。加之莫奈本人曾经表述过“我所画的不过是印象而已”这样的观点,以及以他为首的这批年轻画家,确实注意捕捉对描绘对象的最初印象等因素,尽管这些画家中有要并不同意这个提法,但印象主义、印象派这个称号已经是不胫而走。以致在1877年第3次联展时,干脆将其用作展览会的标题。
卡普辛大街1874年的这次联展,是由莫奈倡议并和朋友们一起组织的独立画展出 ,以摄影家纳达尔腾出的几间工作室为展厅,参展画家共有30多人,其中包括德加、毕沙罗、塞尚、雷诺阿、西斯、摩里索等。参展作品共165件,其中莫奈作品12件,通过这次展览,事实上确立了莫奈在印象派画家中的领袖地位,画家本人也已形成了用光、色的变化,来表现所捕捉的瞬里印象的画风。作为这一新画风的典型作品,当数这次参展的莫奈的油画《卡普辛大街》。
1875年,经济上再次跌入窘境的莫奈,又向朋友们伸出了求援的手。6月份,在给马奈的信中他写道:从前天起,已身无分文,肉铺和面包房都不再赊帐。你能够寄给我20法郎吗?1876年,在第2次联合展览会上,展出莫奈作品18件。对于此次展览,社会上反映比较冷淡。莫标的油画《穿和服的女子》,以2千法郎的高价售出。同年,画家还创作了《火鸡》等作品。并开始了有关圣拉扎尔火车站的一系列创作。1877年,第3次联合展览会在丢朗、吕厄的画店中举办。展出作品共252件,莫奈作品30件。为了维持生计,画家以每幅40—50法郎的低价,卖给了画商肖凯一部分作品。
1878年3月,当卡缪生下第2个孩子的时候,莫奈又面临困境,他在写给左拉的信中说:家中无法生火,妻子又在病中,昨天我跑了一天也未借到钱。在另一封信中又说:如果明晚我付不出6百法郎,我们将被赶到街上。在生活的重压下,加上长期与官方沙龙对立的结果,背离了当时被多数人维护的路线,这时的莫奈已在考虑如何适时抓住机遇,改善个人处境。于是,在1880年将自己的两件作品送交了沙龙,莫奈此举被德加视为“变节”印象派画家之间出现了裂痕。为此,莫奈没有参加第5、6次联展。
进入80年代,大海成了莫奈新的创作源泉。此后的几年当中,在英法海岸,埃托塔等地,莫奈多次捕捉光与影的瞬间效果,创作了一批较之以前更富有冲击力的作品,为此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作莫奈的“埃托塔时代”,图31、32是这个时期作品中的两件。
1882年3月1日,第7次联合展览会开幕,据马奈说:在这里,他“发现了印象主义的全部光辉作品”。这次展览中有莫奈作品35件。1886年的第8次联合展览,也是最后的一次,莫奈没有参加。它标志着印象主义运动的解体。
自1883年,当43岁的莫奈(Claude Monet)在离巴黎80公里的Giverny小镇上买下他的房子时,他似乎觉得他要在这里度过他的余生了。吉维尼小镇Giverny是法国西海岸诺曼底典型农村,位于巴黎沿塞纳河到鲁昂的中间。住所内环境幽美,景色宜人,有林荫路、花坛、池塘、小桥┉画家晚年的许多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事实上,莫奈在此居住了43年之久,其间建成了他房前的小花园。又在10年后,他买下了与他的小屋隔着一条铁路遥遥相望的那片土地,借着Epte的支流Ru河,他又建成了他的小池塘,又称水园。莫奈在此以他的花园和水园为题,创作了不少流世的大作。莫奈定居后,再也没有迁居。
1889年6月,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莫奈与罗丹两位大师举办了作品的联合展出,其中包括1864—1889年莫奈的作品66件,博得了好评。
进入90年代,莫奈创作了若干组作品,即“组画”。所谓的“组画”,就是画家在同一位置上,面对同一物象,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光照下,所作的多幅画作。这大概是莫奈晚年作品中的一个特色。比如1890—91年间,对同一干草垛,画家分别对在不同季节的早、午、傍晚的阳光下,物体所呈现出的不同色彩,任职多达15次的描绘,图44、45是其中的两幅。在1891—92年间,以同样的作法创作了“白杨组画”,图46、47是其中的两幅。1900—04年间,创作了“伦敦风光组画”,图51是其中的一幅。当1892—974年创作“鲁昂大教堂组画”时,莫奈租下了教堂对面的一间房子,从天明开始动笔,随着阳光的变化作画,一天下来,作品竟有20件,图48、49是其中的两幅。在进行这种创作时,他常常是很早起来,满载着成车的画布,根据日光的变化,每隔两个小时改画一幅。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创作的组画还有《睡莲》。1900年11月,在丢朗、吕厄的画廊展出莫奈的《池中睡莲》组画26件,获得极大成功。1904年,又在该画廊展出了刚刚完成的有关泰晤士河风光的组画。
1908年9—12月,莫奈与夫人阿里斯一起前往威尼斯旅行。南国的风光、温和的气候、湿润的空气,映在水面上的白云、建筑物,这一切都激起了画家的创作欲望。在这里他创作的作品达30多件。图52、53是这些作品中上两件。
1911年5月,继1879年莫奈夫人卡缪去世后,他的第2位妻子阿里斯又先他而去。画家深陷于悲痛之中,视力也随之下降。1914年,47岁的长子在长期患病后不幸亡故,已是高龄 的莫奈更是形单影孤。在老朋友,曾任法国总理的克雷孟梭的劝说下,莫奈在自己的庭院中建成了长23米、宽20米、高15米的大画室,并着手创作大型装饰画《睡莲》毓系列。1922年3月,他决定将完成后的该大型装饰画捐献给自己的祖国,4月12日,他在“赠与书”上签了名。不久,由于白内障,画家几乎丧失了视力,9月,被医生禁止作画。转年后,经过手术,视力有所恢复。1925年,85岁的老画家独自一人,又在画定室、室外投入了大型壁画的创作之中。在人们期待的目光里,这件足以反映出画家对光与色认识的深度,描绘技巧娴熟的大型壁画《睡莲》,业已耗尽了他的全部心力。就在这件巨作完成的第2天、1926年12月6日,这位仅存的印象派大师永远地告别了人间,按照既定计划,《睡莲》被安置于卢浮宫旁、原法王亨利二世王后的土伊勒宫里宫中桔园的 园形大厅,作为永久性陈列品。1927年建成的该厅,被誉为“印象派的西斯廷礼拜堂”。(西斯廷礼拜堂内有波提切利等名家壁画,特别是米开朗琪罗的《最后的审判》,更是驰名世界)按照死者生前愿望,在他去世的第2天上午,举行过简单的告别仪式之后,即将遗体安葬于当地莫奈夫人的墓地。送葬的除去一些艺术家外,还有当地的群众,以及克雷孟梭,期间并未安排讲话,献花等。在静静中大家送走了这位艺术大师。
莫奈对印象派的作用
从印象主义的产生、发展看,始作俑者非马奈莫属,但真正完全实现印象主义理念和技法、并且一以贯之的当推莫奈。是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对西方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印象主义,是以他为首的一批艺术家的不懈努力,突破了此前学院派的保守思想,极大地冲击了19世纪后半叶占据西方画坛统治地位的官方艺术,从而为掀开西方现代绘画史新的一页,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应该说莫奈是印象派画家中最先获得成功的人,尽管后来的野兽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并未遵循印象派创立的一些原则,但创立这些流派的艺术家,都从印象派那里汲取过营养。
还要提及的是印象派的理念、技法,本是基于现实的观察而提出的,但是,由于热中于描写光与色,甚至将其神秘化,从而出现了不顾及现实物象的倾向。莫奈曾说过:作画里,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种物体,想到的只是一小方兰色、一小块长方形的粉红色、一丝黄色。因此,就出现了画家的创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于要表现的景物上,而是放到了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上,或只是局限于表达在一定条件下,景物着光给画家留下的瞬间印象上。因此,就有可能导致只抓住了细微的变化,而失去了解对全局的把握;只反映了微妙的色彩层次,而忽略了景物形体的后果。
莫奈来到巴黎,在那里见识到了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以及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的创作。他认真鉴赏了他们的绘画长处,并且以惊人的速度运用了他们的成就。但莫奈并不是他们的追随者,而是一个反叛者。莫奈并不想在学院完成他的学画过程,他只在1863年在格尔学院的画室里呆了一段时间。当他遇到了巴齐依(Bazille)、阿尔弗德·西斯(Alfred Sisley,1839-1899)和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以后,他便劝说他们也放弃那些学字派课程。当格尔学院的画室停办后,他便把他的伙伴们带到枫丹白露林边的一个小村庄——舍依,在那里画户外写生。
当莫奈离开了格尔学院画室后,他并没有去充实他那相当贫乏的艺术修养,而是怀着火热的信念投入了自然生活的纯直觉观察;他根本不买各种理论学说的帐,而是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绘画方法。
莫奈一生对造型漠不关心,他关心的是正确的层次关系。正是因为莫奈对造型格格不入,所以他能够轻而易举地表现出他所确实看见的事物,但也正因为此,他却表现不出事物的幻觉真实感。
莫奈不只满足于能够画他所看到的事物和按照他所看见的那种方式来做画;他想要创造一种独特的效果,达到一种在绘画上似乎是不可能达到的目的。他喜欢所有使人眼花缭乱的东西,他描绘的河水、天空、房屋和树木都洋溢着非同寻常的生命感。他的内心满怀着难以遏止的激动;从他的观念看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然而从他本性看,他却是一个幻想家。
1864年,莫奈完成了“翁费勒的塞纳河口”,此画是1865年的官方沙龙上展出,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当评论家评论此画时说:“用调子所组成的和谐色彩……颇能吸引观众们的大胆感觉”。这表现出官方对人们很喜欢这幅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油画表现了丰富的中间调子和那种暗淡、沉着的色阶。向深处展开的空间,通过河岸线而处理得十分成功按照传统,河岸线标志着中景和远景。在这幅画上,出于莫奈自己的东西,就是表现在前景水的笔触和云的笔触上的“颇能吸引观众的大胆感觉”;这些笔触加强了画面的传统效果。
在1866年,莫奈用了几天功夫完成并展出了他未来夫人的肖像“穿绿衣的女士——卡美伊”。这幅肖像引起了争论,但总的说来是成功的;有人甚至把它同马奈的肖像画相媲美。这幅肖像充分显示出了莫奈的个性:他对造型的淡漠态度,以及这个女人的动势和她的裙子上颤动的光都赋予整幅画特殊的说服力;由此而产生了一种动力感和生动性。
同年,莫奈展出了“圣日尔曼·俄塞罗瓦教堂”一画,这幅画对于他未来风格的发展具有更大的意义。油画是他从罗浮宫的一个阳台上画的,这幅画是要表现树叶上的反光。并排的笔触生动地表现了空气的振动,依靠这些笔触的结合而取得了绿黄色的光和绿黑色的影的生动效果。这里的用笔方法已经省印象主义①的了,但色彩还不够透明,甚至蓝色的阴影也还是浑浊的;它们画得就像是黑色。教堂和房子在颤动的树叶相比之下显得过于密集了。画中没有整体的形象,但树叶的画法却给我们透露出一点莫奈的色彩理想来
“穿绿衣的女士——卡美伊”是在画室里完成的人物画;“圣日尔曼·俄塞罗瓦教堂”是在外光下画成的风景画。“花园中的女人”一画把这两种观察方法结合起来了。这里的画面基本上是根据一幅照片安排的,这说明莫奈并不介意使构图服从了自然景物的偶然性。照片本来也该使莫奈想到空间的深远效果的,然而,莫奈对此也并未介意。使他感兴趣的仅仅是平面和色彩对比而已。正因为这幅画的人物没有立体感和起伏,色彩才能在这里大放其光彩和充分显示其多样性。妇女衣裙上的花饰,草坪上的鲜花,突出在大片浓绿之中的叶子,从树叶的空隙之间透露出来的天空,穿透阴影的光线,这一切造成了一幅色彩妍丽的镶嵌画的效果。但这幅油画缺乏色调效果:光线和阴影落在了人物所占据的同一个平面上,因此,光线不能渗透人体,不能成为形的实体。大片固有色起了过多的作用。所有这些合在一起,与其说是真实表现了所见的事物,不如说是一种公式,但这种公式正是一个空前大胆的纲领。这一纲领的公式化一旦消失,光线便将渗入中间调子,生命也将渗透每一个笔触,而整体的统一也就将要形成,那时,艺术就会变得花团锦簇,印象主义就要完全成熟了。
卢浮宫艺术学院教授教你带孩子欣赏莫奈的名作《花园中的女人》
你有没有带孩子参观过美术展?观看展览时,你会怎样引导孩子欣赏那些艺术作品呢?
对于大多数非专业出身的家长来说,引导孩子欣赏艺术作品确实有难度。我们没有办法从专业角度给孩子指引,如果想短时间内恶补艺术史学的知识,这一点不比短时间内要做一位物理老师简单。
既然不懂,为何要带孩子去参观呢?为什么要送孩子去学习美术呢?希望孩子多感受一点艺术的熏陶,给孩子的未来多一种选择的可能性,这应该是多数家长的心声。
可怜天下父母心。还记得《三十而已》里面那位土豪王太太吗?莫奈的举世名作《睡莲》,被她说成是梵高的作品。价值几亿的世界名作她都能把作者搞错,不仅如此,为了孩子高兴,她信口开河说要用孩子名字命名小行星,她的无知和狂妄遭到孩子的嫌弃。
作为家长,虽然不懂艺术,肯定也不想成为王太太这样无知的人,在孩子的未来日子里遭到嫌弃。
有什么有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呢?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如何给孩子讲艺术》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从书名就知道这是一本给孩子讲艺术的书。作者是法国艺术史学家弗朗索瓦丝 • 芭布-高尔,她是卢浮宫学院当代艺术课程教师。还在纽约大学、巴黎第三大学担任艺术史讲师,同时担任“如何欣赏画作协会”(CORETA)的长期管理者和讲师。她多次受邀担任美国、俄罗斯、法国等诸多博物馆顾问,并在世界各地举办讲座。曾出版《如何看一幅画》《读懂印象派》等多部艺术教育相关书籍,被译为多种语言。
这是一本写给家长的儿童艺术启蒙书。作者从一位艺术家的专业角度,告诉普通家长们在带孩子欣赏作品时,应该怎么做。
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评判或判断。比如爱人说去上了一堂瑜伽体验课,感觉不好,丈夫接着就说:“现代人们就是唯利是图,根本不专业都敢出来挣钱。”这句话就是评判。妻子的体验感不好都表现在哪里呢,她还没说,丈夫也没问,就直接评判对方不够专业,还用了一个贬义词:唯利是图。再比如,朋友因为被套路在一家店里办了一张卡,过一段时间发现店家没了。身边人开始说:你怎么这么笨!别人一忽悠你就上当。这不仅是评判,还有指责。这些案例说明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用评判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并表达出来。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都是评判或判断。
欣赏艺术作品时也会不自觉地使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只不过此时正面的评判会多一些,毕竟这些艺术作品经历了百年甚至千年的考验,作为艺术瑰宝呈现在你的面前,我们都会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来欣赏,正面评判是必然的。
但是,作为艺术门外汉的家长朋友们,此时需要做的不是在孩子们面前使劲地夸赞这些艺术品和他们的作者,而是引导孩子去感受,感受艺术品的美,感受作者创造这幅作品时的心境。
基于以上原因,家长需要做的不是带孩子评判一幅作品是否完美,而是让孩子自己去体会感受。千万不要评判孩子的感受是否正确,不同年龄对同一副作品的感受不一样,即使是同样的年龄段,欣赏同一副作品,个人感受也不一样。
所以,弗朗索瓦丝 • 芭布-高尔告诉我们: 慢慢体味;感知和谐;感受冲击。
百度百科上讲轶事是世人不知道又感兴趣的传闻或故事。传闻和故事就缺乏准确性,只是人们口口相传,传着传着就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出发。如果家长只是道听途说一些逸闻趣事,直接就讲给孩子听,这是不合适的。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中说:
作者认为,这样会限制孩子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孩子会提前对作者有个预定的认知,这个认知是家长给到的,关键是家长并不知道自己给的信息是否准确,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比如家长跟孩子讲梵高在他人生最艰难时刻砍下自己的耳朵,自残,和人激烈争吵,孩子会怎样看待这位天才画家呢?然而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什么家长可能并不清楚,只是给孩子传递了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画家形象。所以,家长们如果对作者的生平背景没有清晰的认识,自己没有做足功课,就不要随意给孩子讲解一些轶事。你还不如直接告诉孩子梵高是个有教养的人。艺术的体会留给孩子自己去探索。
前段时间,我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的音乐教授给家长们介绍钢琴时说到,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孩子体会曲子中的情感。现场,这位教授示范了讲故事前和讲故事后,弹出的曲子感觉完全不同。
所以,少讲逸闻趣事是对非专业的家长朋友来说的。如果是专业的老师,在给孩子上课时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帮助孩子理解作品,这是可取的。
多问开放性问题。比如你在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类似这样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可以打开孩子的思维,也许他看到是人物,或者色彩,光线,也许他会告诉你他理解的一个故事。无论是什么,结论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开放式提问循循善诱,启发孩子去观察,观察细节,表达自己最细微的感受。
少讲轶事和多问开放性问题,其目的是统一的,都不想限制孩子们的自由观察能力,把孩子的思维囚禁在固有的“盒子里”。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中选了29副艺术作品,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作者给与不同的讲解和引导,教给我们如何给孩子讲解艺术品,一起来欣赏法国大艺术家莫奈的一幅作品《花园中的女人》,看作者怎样教我们欣赏艺术品。
5—7岁的孩子 ,你可以问:他们在干什么呢?散步吗?画中可以看到画中的女人有的在走,有的做的地上摆弄花,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他看到的画中场景。
再问:画中天气怎样?孩子会感到天气很好,没有下雨,下雪,有阳光,因为看到了树荫。
三问:画中的女人穿的裙子和我们一样吗?不一样,他们裙子很大,坐下来后像一朵开放的花。
8---10岁的孩子 。这样引导
一问:为什么画中只有女人?他们是谁?
是谁不重要,她们在画中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大家在享受春日阳光和鲜花的美好时光。
二问:为什么画中没有精确的东西,连人物五官都是模糊的?是莫奈不会画?
不是不会画,而是作者通过这种模糊的体验更加接近真实的自然。年轻的莫奈就可以画出相当精准的人物漫画在咖啡馆销售。真正的原因是莫奈喜欢捕捉“形”,他更关注人的形体。
三问:这是一幅好看的画。但是在当时,这幅画是被人拒之门外的,那个年代,人们注重画作中对历史,宗教,冒险,名人等的表现,莫奈这幅画平淡无奇,就是普通的人,人们最常见的场景,所以这幅画在当时不被认可。
11--13岁的孩子
为什么画中只有一个女人带着阳伞?
如果再多几把伞,就会破坏画面的整体感,显得乱七八糟,作者在无意间创造了一种视觉节奏,一把阳伞让整个画面更和谐。画面中人物的形体和有着相同的几何结构。
印象派绘画中的花园。
莫奈出于对自然的热爱,在花园的房子里居住,便于户外绘画,也无需舟车劳动,不妨碍他人。他还会根据自己想要的色彩种植花草,花园对于他,是一个工作场所,也是创作对象。
书中所选29副作品,每一幅作品作者都针对不同的年龄段有不一样的引导和讲解,让身为门外汉的家长可以直接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最直接也是最基础的方式,直接使用别人给的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慢慢熟练之后再有新的想法和创意。
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所在。这是一本写给大人的儿童启蒙书,成年人可以先学习,再引导孩子。
孩子的艺术品位不仅需要培养,更需要保护,保护他们最纯洁的艺术感知能力, 作为艺术门外汉的朋友们,应该找到最专业的引导人,帮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们踏上正确的艺术感知之路。《如何给孩子讲艺术》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本书中所选艺术品都是西方的画作,没有对博大精深的东方艺术解读。
画家莫奈
画家莫奈
文/丁茉莉
莫奈曾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画家,但对他的了解却是片面的,肤浅的,只知道他属于印象派,代表作是《日出.印象》,让人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还有他和他夫人感情很好,以他夫人为模特,他画了许多肖像画,优雅而美丽。
仅此而已。
随着了解的深入,对莫奈86岁的人生岁月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坎坎坷坷,渐渐在脑海中丰富起来。
莫奈出生在法国巴黎,五岁时随父母到诺曼底生活,十几岁开始画漫画。他不太爱学习,上中学以后,他常常到海边的风景区游玩,有时画漫画,兜售给游人。小小年纪就靠爱好挣钱,莫奈也真是不简单。
16岁时,他遇见了被称为″天空之王″的画家尤金.布丹,布丹鼓励莫奈走向户外去写生,观察光影变化,这对莫奈产生深远的影响,是他引导莫奈真正走上了绘画的道路,莫奈一直对布丹很感激,他说是布丹打开了他的眼睛,当布丹是自己的启蒙老师。
20岁左右,莫奈到巴黎学画。几年之后,莫奈跟画室的模特卡米尔结婚,卡米尔家境优越,端庄漂亮,莫奈为她画了很多肖像画,传达出两人深厚的夫妻之情。
不幸的是,卡米尔后来身染重病,当时他们住阿让特海港,莫奈经常带她乘火车到巴黎去看病,在等车的时间,莫奈就画火车站。
然而,卡米尔的病最终也没治好,她留下两个年幼的儿子,抱憾离世。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卡米尔弥留之际,悲痛万分的莫奈又为她画了一张肖像画,状如枯槁,不忍目睹。
一个中年男子,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生活都成问题,这时候,跟他家常有来往的爱丽丝,伸出了援助之手,她常常帮助莫奈照顾孩子,料理家务。
爱丽丝的丈夫贺希德是开百货公司的大商人,很有钱,因买莫奈的画,跟他们家熟悉起来,也开始了来往。
后来,爱丽丝的家庭也发生重大变故,她丈夫贺希德因经营失败,导致百货公司破产,接下来,拍卖,追债,诉讼……一系列令人焦头烂额的事情接连袭来,贺希德不堪忍受,逃亡到了比利时,再也没回来。
爱丽丝带着她和贺希德的六个孩子,艰难度日。
贺希德后来再婚,爱丽丝就带着六个孩子和失去妻子的莫奈生活在一起了。
从此,爱丽丝就担负起照顾莫奈,照顾八个孩子的重任。
他们把家搬去一个远离城市的乡村吉凡尼,刚开始他们租房居住,并把谷仓改装成画室。
莫奈开始感受另外一种美,他画乡村的干草堆,并且不厌其烦地画四季不同的干草堆;画早中晚不同的干草堆;再画阴晴雨雪不同的干草堆。
一些再普通不过的干草堆,莫奈硬是前前后后画了七年。他画出了干草堆的各种风情,也画出了干草堆的最高境界。
大师就是这样炼成的吧。
后来他们家的条件渐渐好转,莫奈买下一块地,建成了新的居所,还造了一个日本的拱桥,挖了水池,养了睡莲,池边种下垂柳,营造出一个世外桃源般的身心栖息地,这就是有名的莫奈的花园。
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莫奈向往东方的日本,花园所采用的这些东方元素,都来自于对日本的印象。
花园建好之后,莫奈沉醉其中,画他的莲花,垂柳以及拱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莫奈去世之后,那里成了闻名世界的旅游景点,据参观的人介绍,莫奈家的厨房,光是烧饭用的锅就多达上百个,吃饭的人有莫奈夫妇,8个孩子,孩子结婚之后的家人,莫奈的朋友,孩子们的朋友,莫奈花园的工作人员,这些全靠爱丽丝操持,真是个平凡又伟大的女人,她就像莫奈画的干草堆,终将化作肥料滋养下一代。
但不知为什么,在莫奈的画作中,却找不到她的身影。
1872年,莫奈完成《日出.印象》,但这种很前卫的画风,跟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学院派发生冲突,无法为评审所接受,进不了国家的沙龙展。
1874年,莫奈,雷诺阿,窦加等一批画家自掏腰包,在外面租场地办了一个"落选展″,谁知观展者非常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记者报道说:他们画的是什么呀,要线条没线条,要细节没细节,是凭印象画的吧。
这本是恶意的攻击,但歪打正着,这些画家竟然因此出名了,还被命名为″印象派”,所以莫奈虽不是印象派的开拓者,却是印象派的命名者。
莫奈的第二任妻子爱丽丝是1911年去世的,接下来打击接踵而来。
1912年,莫奈失明。
1914年,长子去世。
1914年至1918年,四年世界大战。
这几年,是莫奈最痛苦的岁月,每一个打击都是致命的,但莫奈还是坚强地挺过来了,画画给了他极大的精神安慰。
谁的人生不坎坷,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常思一二吧!
莫奈为画画,到处追光,那时没有那么多的保健知识,致使莫奈的眼睛,因为紫外线的强烈刺激,受到严重伤害,1912年接近失明,1912年到1923年这11年间,莫奈几乎像一个瞎子。直到1923年动过手术之后,莫奈的视力才有所好转。
但即使这样,莫奈也从没停止过画画,就像贝多芬失聪之后创作出《命运交响曲》,莫奈虽眼睛看不见,但他凭记忆,凭经验画画,仍旧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他不断地画睡莲,画垂柳,画花园中的各种景物。在前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他画出了睡莲不一样的美,画出了时间流逝,岁月更迭。
莫奈于1926年去世,他私藏的画有二儿子米歇尔继承。
米歇尔喜欢赛车,1966年因车祸去世,遗嘱中交代,将所有画作全部捐献国家。为此,国家建马摩丹美术馆,收藏,管理莫奈留下的传世之作。
马摩丹美术馆的镇馆之宝就是让莫奈声名远扬的《日出.印象》。
资料来自蒋勋老师的《品读西方美术史》
关于莫奈孩子怎么画好看和莫奈画的小女孩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