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在旁边看着你做饭,总会指点江山。
“哎呀,你这油锅都没烧热,下啥葱姜蒜?”
“抽油烟机关了吧,省点电!”
“你这锅涮涮就行,等下不还得炒菜吗?”
……
可这几种做饭习惯,致癌风险有点大!
不信接着往下看。
用过高的温度烹调食物,容易产生致癌物质。
淀粉温度过高:丙烯酰胺
含有淀粉的食物经过高温加热,容易产生丙烯酰胺,这是一种2A类致癌物, 也就是“人类可能致癌物”。
2011年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对除非洲以外世界范围内8个代表国家中丙烯酰胺膳食摄入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普通人群的日摄入量平均约为1μg/kg,最高摄入量约为4μg/kg。
可2003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马铃薯、饼干、咖啡等被超过120℃的高温处理后(如煎炸、烘烤),丙烯酰胺含量最高可达2300μg/kg。
蛋白质温度过高:杂环胺类化合物
食物中的蛋白质、肽和氨基酸在经过高温烹调后,容易产生一类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的化学物质——杂环胺类化合物。
特别是食材和明火或灼热金属表面接触时,如烧烤、煎炸、烘焙等烹调方式,都会提高杂环胺类化合物的生成量,增加致癌风险。
所以,在做肉菜的时候,特别需要注意控温,在炸焦、烤焦、烧糊的情况下,最好就别吃了。
油脂温度过高:苯并芘
油温过高会让脂类物质发生热裂解反应,产生成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苯并芘”。
苯并芘是“一类致癌物”,也就是确定对人致癌的物质。
明火熏烤、长时间高温油炸都能促进苯并芘的生成;而且食物在烟熏和烘烤过程中焦糊后,苯并芘的生成量将会比普通食物增加10~20倍。
刷锅和涮锅,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如果只是用清水涮涮,锅中残留的油脂反复经过高温考验,容易生成苯并芘等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长期吃用这种锅炒出来的菜,有一定的致癌风险。
为了健康,多刷几次锅不费事儿。
食物在高温条件下,经热解可形成多种挥发性产物。
像是我们刚刚提到的丙烯酰胺、苯并芘、杂环胺类化合物等物质,都能随着油烟一起被人体吸入。
减少油烟的最好的办法是改变烹饪习惯,降低烹调油温,少吃煎炸食品;如果做不到的话,就只能别怕费电,长期开启抽油烟机了。
这3种下厨习惯,你家中了几个?
(本文经过百科名医医学团队及专家审核)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