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纵队有多少兵力,他老婆一个人带着孩子?
32岁志刚要娶35岁去世兄弟的妻子,遭到父母强烈反对,他的母亲大骂他,说“天下女人那么多,你为什么要娶一个结过婚,带着个孩子,还是自己以前兄弟的老婆,你就不怕别人戳你脊梁骨吗?”
志刚大声反驳母亲“我喜欢她有什么错,我们光明正大、清清白白,为什么就不能在一起?再说,嘴长在别人身上,为什么要在乎别人怎么说?”
为了能说服母亲接纳这个自己喜欢的女人,志刚还说“她的为人大家都有目共睹,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我兄弟去世,想娶她还没机会呢。”
看着儿子为了一个结过婚,还带着一个儿子的女人在自己面前低声下气,母亲更加恼火了,可是,她也实在找不到理由来阻止,憋了半天才说出“她比你还大3岁。”
看着母亲态度的软化,志刚就知道自己很快就能抱得美人归,而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没有错。
志刚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兄弟叫于华,两人可以说是穿同一条裤子长大,从认识的那天起,两人就好得像是一个人似的,做什么都不分你我。
特别是上学时,两人无论是做什么都在一起,连挨老师的罚站都在一起,当时,双方的父母常常说,如果是一男一女就好了,他们这辈子就可以吃同一锅饭了。
只是,长大后,他们不得不分开,一个继续上学,一个去了当兵,上学的毕业后到了南方发展,当兵的毕业后留在了北方发展。
本以为只是短暂的离别,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分别就将近10年,彼此再也没有见面过。
10年后,志刚收到了兄弟于华要结婚的请帖,于华还在电话中请志刚当伴郎。
志刚大笑说“那是必须的,谁叫你我是好兄弟呢?”
好兄弟要结婚,这可是人生大事,哪怕离得再远,也必须要参加,再说,志刚也确实想兄弟了,他更希望能见证兄弟幸福的高光时刻。
为了赶赴兄弟的喜宴,志刚人生中第一次坐上了从南方飞往北方的飞机,同时,也见到了北方的大炕。
而最令她印象深刻的就是新娘子,他至今都无法忘记第一次见到兄弟的新婚妻子时的画面。
那天出了机场后,可能因为正是国庆小长假,路上非常堵车,当志刚火急火燎地赶到酒店时,婚礼已经开始了。
他没当成兄弟的伴郎是他这辈子的遗憾,他总觉得愧对兄弟。
记得当时作为新郎的兄弟和新娘正站在酒店门口迎宾,10多年没见,两人在人来人往的酒店门口那紧紧拥抱,脸上笑上带有泪花。
正在他有点止不住眼泪时,面前突然出现一只带着黄金手镯的白嫩的小手,小手上正举着一张纸巾,顺着这只晃人眼的手,志刚看见一张非常漂亮而且带着灿烂笑容的脸。
不知为什么,那笑容一下子就晃进了志刚的心里,而且,志刚觉得自己的心跳有点快,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他一本正经地对兄弟说“不给我介绍一下新嫂子?”
兄弟忙把志刚介绍给新娘认识,这时候,志刚才大胆地借机看向新娘,他发现,新娘长得真的太美了,哪怕他读了几年书,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新娘的美。
而最让他难忘的是新娘有一双非常妩媚的大眼睛,对着这双大眼睛,他觉得自己有点口干。
为了不让自己太过失礼,他只匆忙地瞄了两眼,可他却不知道,正是这不经意地瞄了两眼,让他在以后找对象时,都无法心动,而且,总会下意识地拿相亲对象和兄弟的老婆作比较。
那时候他才发现,他对兄弟的老婆一见钟情,这个发现让他出了一身冷汗,同时,他不但不敢面对兄弟,更不敢面对自己。
当然,这是后话。
而当时,志刚来不及休息,一直站在兄弟的身边,帮忙迎宾,还帮忙挡酒,两兄弟之间的感情并没有因为10多年没见面就变得生疏。
那天晚上,新郎没喝醉,志刚却第一个喝倒下了。
为了照顾他,新郎基本守了他一夜,第二天,新郎还跟志刚调侃说让志刚赔他一个“洞房花烛夜”。
其实,两人相隔了10多年没见,兄弟之间的感情不可能没有受到影响。
这10多年中,彼此都变了很多, 哪怕他们之间经常电话和微信联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阅历不同,心境就一样了。
儿时的感情都是不染杂质的,可长大后,谁心里都会有一杆秤,感情也变得没那么纯粹了。
只是,他们都努力维持这份感情,都不忍心去破坏,只当还是从前一样,可以放开地一起大笑、一起喝醉。
可是,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也许正是因为觉察到兄弟之间的变化,志刚心里难受,才会借酒消愁,可他也知道,这也是自然的事,毕竟,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
酒醒之后,兄弟带着他游玩了两天,并跟他讲了很多当地的风土人情,还给他介绍了几个当兵的战友。
临走前,兄弟还拿一套非常新的军装给志刚,看着这套军装,志刚再一次眼睛被打湿,他记得,兄弟刚兵时,他曾开玩笑说让兄弟给他留一套军装,好让自己也过一把当兵的瘾。
他想不到兄弟一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想到自己说好做他的伴郎却还是失约了,志刚更觉得自己对不起兄弟。
喝完兄弟的喜酒回来后,志刚再一次迎来他人生的另一个第一次,第一次被父母强拉着去相亲。
父母的原话是“于华都结婚了,你凭什么不结婚?难道你想一直单身?”
也许是为了应付父母,也许是觉得自己确实该处对象了,志刚在父母的催婚下,半推半就地连续相亲了好几个女生后,他发现了一个自己都不敢深想的事情。
那就是每次相亲时,他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兄弟的老婆的脸,这个发现让他连兄弟的电话都不敢接,他觉得自己特小人,不配做兄弟的兄弟。
正是因为他的心虚,让兄弟误以为是他的冷淡,兄弟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少,甚至两人都刻意回避对方的信息。
直到有一天,他接到兄弟父亲打来的电话,告诉他,他的兄弟出事了,让他赶到医院见兄弟最后一面。
他才发现,自己很久没有收到兄弟的信息了,而自己更是没有主动联系过兄弟,他痛苦、懊恼得恨不得扇自己几个耳光。
当他赶到医院时,兄弟还是抢救室,而那个曾经光彩照人,美得一塌糊涂的女人,正坐抢救室门口抹眼泪,而且,瘦得完全看不出曾经的样子。
志刚不敢多看,他怕自己的眼睛会出卖自己。
没过一会儿,手术室的门被打开了,医生对着所有人摇了摇头,还说了一句“你们跟伤者做个告别吧。”
志刚想不到他再见到兄弟时,会是这一副模样,浑身几乎插满了管子,可他却没有时间悲痛,他怕时间不够。
而兄弟对他唯一的遗言是请求他帮忙照顾自己的妻儿。
面对兄弟的临终所托,志刚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还承诺说“有自己一口饭吃,就绝对不会让他们娘俩饿着。”
送走了兄弟后,志刚带着兄弟的老婆和一个两岁的儿子,来到了自己工作的城市。
之所以会把他们娘俩带到身边,是因为这对母子真的没地方去了。
原来,兄弟老婆是被一个无儿无女的老人收养长大的,在她还没结婚前,老人就走了,后来就遇到了兄弟。
而在和兄弟结婚后,兄弟老婆就变成了全职太太,这几年来,她的一切都依赖着兄弟,甚至包括买卫生巾这样的小细节。
兄弟走后,兄弟老婆带着一个孩子,真的没有地方可去了,所以,母子俩跟着志刚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依靠另一个男人照顾着。
兄弟老婆的到来,对志刚来说完全是一种考验,为了减少接触,也为了对得起兄弟,志刚把他们母子俩安排在自己买的房子里,而他就搬到公司宿舍去住。
当然,为了脱换自己对兄弟的承诺,志刚对这对母子的事情,可以说是随传随到,哪怕是半夜,他也从没推辞过。
都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在这样一天天的相处中,志刚发现,兄弟的老婆也喜欢上了自己,每次对自己的到来都笑得非常开心,而且,对自己的态度更是非常温柔。
如果有一个词可以形容的话,那就是“妻子看向归家的丈夫的眼神”。
男人的直觉告诉他,自己的机会来了。
而经过一段思想的斗争后,志刚大胆地让兄弟的儿子叫自己“爸爸”。
这个举动是试探,也是变相的表白,果然,兄弟老婆没让他失望,也在一旁鼓励儿子改口称志刚为“爸爸”。
只是,孩子可能还不太习惯叫“爸爸”,或者说有点抗拒的情绪,无论大人怎么诱导他叫面前这个自己称之为叔叔的男人为“爸爸”,他就是不开口。
而对于孩子是否改口,志刚并不心急,唯一让他心里没底的是父母对他娶兄弟老婆的态度,毕竟他知道,父母都比较传统,可能无法接受这件事。
但是,说心里话,除了这个女人,他谁也不想要,这几年来,他不是没想过要娶妻,可是,他就是放心不下这个女人。
另外,虽然他知道自己的做法可能有点对不起兄弟,但是,感情的事,谁又能说得清楚,再说,她也不可能一辈子不改嫁,那既然同样是嫁,嫁给自己不是更好,起码自己能给他们母子一个安稳的生活。
这想法虽然有点无赖,但是,也不无道理。
两人道定了彼此的心意后,志刚终于鼓起勇气向父母摊牌,告诉父母自己要结婚了,只不过这个对象可能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
当父母知道后,果然大发脾气,可父母和子女吵架,哪里会有赢的可能,经过半年的冷战和志刚一句“如果不能和她结婚,那我这辈子都不会结婚”的话后,父母彻底地妥协了。
虽然来喝喜酒的人或多或少都会说几句风凉话,特别是村里的一些光棍,他们完全是葡萄心理,哪怕喝着酒也堵不住他们的嘴。
而面对众人的酸言酸语,志刚一家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不管别人怎么说,都打浑过去。
再说,大家都知道,一件事情最多新鲜一会儿,过几天后,大家都有自己的日子要过,谁还有多余的精力专门盯着别人的家事。
如今,五六年过去了,大家对志刚一家只有羡慕的份,甚至连他的父母都时常感叹说“还好当时没做那棒打鸳鸯的事,不然,哪有今天手中这两个白白胖胖的孙子。”
原来,婚后的第三年,志刚和妻子经过断子的同意后,生了一对双胞胎,志刚一下子觉得人生再没有比这更圆满的事了。
回到正题:兄弟去世6年了,他老婆一个人带着孩子,现在想和我在一起行吗?
笔者非常肯定地回答:行!
毕竟,除了她曾经是你兄弟的老婆之外,并没有其他特别之处,再说,男未婚,女未嫁,你们都是自由身,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婚姻生活。
说句大实话,哪怕你的兄弟还在世,只要他们之间已经离婚,或者完全没关系了,你们都可以在一起,更何况,你们都是单身,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追求自己喜欢的人,没什么不可以的。
而且,笔者认为,你们可以说是最好的结合,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真正的一家亲。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合,起码可以让他避免出现“后爸”的情况。
其实,很多再婚带有孩子的重组家庭,孩子是最难适应新环境的人,也是没有选择机会的人,他被动地去接纳一个陌生人成为自己的继父或继母。
而两个原本没有感情基础,更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要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从他们的关系发生变化的那一刻起,他们彼此之间首先要学会的是接纳。
孩子被大人教导要听话,听那个刚成为他继父或继母的人的话,可事实上是,孩子是无法做到去听一个陌生人的话的。
这个时候,孩子的一个无意识的动作,都有可能被放大,他会被所有人评判,甚至连他曾经最依赖的人都“背叛”了他。
现在生活中,大人为了维持家庭和睦,或者为了讨好新婚伴侣,哪怕明明知道孩子受了委屈,也会假装看不见,甚至还会责骂孩子。
这就是典型的“有后爸就会有后妈”或“有后妈就会有后爸”。
而假如像文中两人的结合的话,就可以大大降低了这种可能,或者说可以完全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因为,他们是以感情出来而走到一起,另外,男方还背负着去世兄弟的那一份重托,在这两种的大前提下,他都会善待这个孩子。
总体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两人在一起更理想的了。
二、有情人终成眷属。都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爱上一个可能只需要一秒钟,而忘掉一个人却要一辈子。
生活中,不知有多少人因爱而不得而抱憾终生,有的人甚至抑郁而终。
这些人都是比较重感情的人,而一般重感情的人不但懂得疼爱妻子,关键是有责任心,可以说,这一类人,往往宁愿自己饿着,也不会让妻儿受委屈。
正如同文中的志刚一样,他不但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还是一个长情的人,最难得的是他有分寸,守得住做人的底线,真正做到了“朋友妻,不可欺”。
也许正因为他的赤诚,兄弟才会想让他帮忙照顾自己的妻儿,也许是兄弟感觉到了他的那点小心思,才想要成全他。
总之,不管兄弟出于什么样的心态都说明他无比信任志刚,信任志刚甚至胜于自己的父母亲人。
其实,女人有时候看问题非常简单,谁对她好对孩子好,她就认定了谁。
而一个对去世兄弟的老婆孩子都照顾有加的男人,他能坏到哪去?
事实证明,志刚能抱得美人归,靠的是他本质中的善良和自律。
最后,祝天下有情人都能成眷属!
八路军总共有多少人?
八路军建军之初总兵力约4.5-4.6万人,其中119师1.5万,120师1.4万,129师1.3万,余部与三个师的后勤辎重队一起改编为留守兵团(约9000人)。1937-1938年间,八路军奔赴抗战前线,期间扩充迅速,有大量地方武装和起义部队加入八路军,因此在三个师之外又成立了若干个地区纵队,所以人数难以统计。截止1945年8月,八路军发展至90余万人(包括地方部队)。
横队和并列纵队行进以什么为基准?
以基准兵为基准。
横队或并列纵队行进时,应该以基准兵为基准行进。基准兵由指挥员按照列队人员多少和横排面的长短指定。一般情况下,人员较少(譬如20人以下)、横排面较短时,以右侧第一名为基准兵;人员较多(譬如20人以上)、排面较长时,以正中间一名为基准兵。基准兵由队列动作好、行进中步幅步速把握校准者担任。行进过程中,如果基准兵在右侧,则列队人员用眼睛余光向右标齐;如果基准兵在中间,则基准兵右侧人员向左、左侧人员向右用眼睛余光标齐。
一个团的建制有几个营?
抗战时期,八路军除了国民党给予的正规编制,是三个师,六个旅,15各团的丙种师以外,还有总部直属团,八路军留守兵团外。其他像亮剑里的,新一团,新二团,独立团等编制。为八路军自己新建团。不被国民党政府承认的。如亮剑中,李云龙新一团过黄河抗日,是与772团一起过的黄河,楚云飞不承认李云龙新一团为八路军正规队伍。
抗战中期,八路军扩展速度很快。一个团的兵力撒出去,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编成几千人队伍。后来师兼任根据地,如晋冀鲁豫根据地,华北根据地,山东根据地。,旅兼任军区,如386旅兼任太岳军区,团兼兼任二级军区或军分区。军区辖一定野战部队一般为旅及建制,根据军区,大小,辖一定数量军分区。军分区辖一定团建制野战部队,和一定地方部队。
后来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适应大规模作战要求。各军区开始组建野战军。一般二级军区组建纵队建制,军分区组建旅级建制,军分区下属团组建团级建制。地方部队仍然为:军区,军分区等,辖一定数量机动部队。
解放战争后期,组建了西北野战军与西北军区,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中原野战军和中原军区,华东野战军和华东军区。华北军区和华北野战兵团。野战军辖兵团,纵队,旅,团,营,连,排班建制。军区辖独立旅建制。
后来解放战争后期,编制四大野战军,即是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华北军区野战兵团归第一野战军建制。编制为野战兵团,军,师,团等编制。
建国后,各野战军区兼任军区,如第四野战军兼任中南军区等。最后行程六大军区。后经过不断整编,行程陆海空等其他军种和兵种。如后来的七大军区,军改后的五大战区等。
军区编制呢,根据当时形式进行整编建制的。
一个狙击手最多能抵挡多少兵力?
狙击手,一般是无法用来抵敌的,他们只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战术来阻滞敌人,通过冷枪和心理威胁,让对手不得已停下脚步,等到消灭狙击手再前进。
然而这种战术只能偶尔为之,在大部分时期,普通的前沿战术神枪手们只能利用敌我双方胶着的绞杀战来获取战功,抵挡住敌人的并非狙击手,而是一整个部队作战体系。
比如苏芬战争时的“白色死神”西蒙海耶,他被称为狙击之王,狙杀的苏军上千(官方证实500+),然而大部分时刻他都是夜晚活动的幽灵,枪杀那些依靠篝火取暖的苏军。类似这样的芬兰狙击手非常厉害,然而并没有什么抵挡作用。苏军是败在自己的愚蠢和低下的军事素质上的,而芬兰最后也没打赢。
狙击手想要靠狙击战术抵挡敌军很难,通常二战一个训练有素的狙击兵,只能保证400米能打头,600米能射胸,1000米外他们只能尝试并碰碰缘分。这种距离,对于二战时代的冲锋而言没有什么太大的负担。二战早不是轻武器战争了,被对方的冷枪定在原地,然后被大炮轰炸才叫倒霉。
所以狙击手的那点火力一般很难迟滞到敌人,二战的步兵可以排成几层散兵线,迎着机枪硬冲,一支毛瑟98k每分钟射速仅在15发上下,如果再加上瞄准,一分钟能开8枪都很不错了。就算8枪全中,也只不过带走8个人;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冲锋战术必然有火力压制和掩护,狙击手如果临场效率比机枪还高,那么碉堡里放的就不会是MG42了。
普通人的百米奔跑速度是15秒,算当兵的武器装备较重,跑20秒100米,那么600米不过2分钟。实际上对手只要冲到200米冲锋枪就可开火,400米步枪就可还击,800米的时候步枪就可尝试对射,1000米的时候机枪就能对狙击手进行压制。狙击手在这个时间内能开几枪?能安心瞄几下?
但实际战斗中,除非是苏联人那种压根不要命的乌拉冲锋,或者日军的板载冲锋,其它无论是德军的螺丝冲锋,还是美军的法克冲锋,都很难在狙击手的心理阴影下不当缩头乌龟。德军曾经还有军官发怒大骂狙击手让他损失了荣誉,言下之意是狙击手们专打军官,让他们不得不脱下满身的勋章和军服,扮成小兵的打扮。
就连盟军也承认,只要一遇到德国狙击手,他们的士兵立马阵脚大乱。诺曼底登陆期间,美军深受狙击手之害:“遍地机枪和狙击手,如果坐视你手下的大兵们在灌木丛后拥成一团,等待他们的就是死!”据说有个美军营,50%的伤亡是被德军狙击手射的,如果这种说法没有掺水的话,我们完全可以认为狙击手打垮了一个营。
当时德国的狙击手多到什么程度呢?英国第三步兵师第九步兵旅的阿尔斯特营士兵们,在一次突击任务途中,抓住了17个德国兵,其中7个是狙击手。
美军的“游骑兵”在攻击奥克角时,也遭遇了与机枪、炮火夹杂在一起的狙击手攻击,狙击手不断猎杀落单的人员,并将崖壁牢牢的守住,连美军滩头企图展开的火炮也被压制。
当美军付出巨大牺牲登上崖壁后,德军留给美军一些空目标,并继续利用地形射杀美军,游骑兵们死扛两天后很潦草的结束任务撤退了,只能等待大部队来进行清剿。
我们应该分辨清楚,德军狙击手并非是单靠“狙击”就阻滞了敌人,没有机枪与炮火,还有前沿的工事群以及有利地形,根本做不到“抵挡”。
不过,D日以后的7日,美军做的第一件事很能表态——他们满大街搜寻残存的德军狙击手。
在诺曼底的“灌木树篱之战”中,发生过1名装备G43步枪的狙击手压制一个排的事情,盟军的纵队在他的射击下几无寸进,一个人挨了枪,所有人全卧倒,最后有整个班的士兵被同一个狙击手杀光。
武装党卫军12工兵营第4连一个叫普兹曼的狙击手,他在灌木丛中挖了个洞,用坦克的装甲板当顶盖,留了一道很小的缝隙。就是这个缝隙,让他打死了30名英军,最后因为弹药耗尽才被英军击毙。
看来,基本上一个排就是单个狙击手阻挡的极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