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李治的爸爸叫什么?
李治的爸爸是李世民,李世民是李渊的三皇子,,
李世民曾经想改立李恪为太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把当时的情况理顺,然后再行分析,我们先来了解李承乾这个太子为何会被废。这个问题历史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是因为他想逼宫造反。但是他为什么会走上逼宫这条路呢?据《旧唐书》记载“(李承乾幼年)性聪敏 ,太宗深爱之”,长大后太宗也长夸他“年过志学,识性聪敏 ,频年治国,理务允谐”,但是到了贞观十年之后,对他的记载就变成了“好声色 ,漫游无度”。
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是被穿越了呢,还是脑袋被驴踢了呢,肯定都不是。据骆驼推测可能是因为他的母亲去世了(他的母亲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孙皇后)。为什么骆驼会认为长孙皇后的去世会对他有那么大的影响呢,骆驼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有腿疾,在心里上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负面情绪,长孙皇后在的时候可以安抚他,长孙皇后一去世就没人能安抚他了。有人会问,妈没了不是还有爹吗,他爹做什么去了。
他爹李世民这会把心思用在了日常工作上,就是有空也把心思用在了他弟弟李泰身上,毕竟他已经18岁了。失去了母爱的李承乾,感觉父爱也不在他这一边的时候,他开始想办法吸引父亲的注意力了,不过他没法像李泰一样在父亲的怀抱里撒娇(“泰昨入见,自投我怀中”),于是就开始“酒色极於沈荒,土木备於奢侈”,李世民再厉害也没学过心理学和教育学,对自己孩子的这种矫情没有多加关注,才致使李承乾不断地坠入深渊,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而与此前同时,李世民的宠爱给了李泰错觉,他以为把李承乾拉下马,他就能顺理成章地坐上皇位了。但是他太还是太年轻了,对于人心他了解的还太少,李世民不光制止了他的错误举动,还把他也给贬了,给出的理由是“非惟作则四海,亦乃贻范百伐”,这句话的意思是,要给后来者打个样,皇帝的位置只能正取不能奇夺,(如果两代人都靠不光明的手段坐上皇位,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李世民把位置传给了李治。
但时候来经李世民观察,李治性格比较软,不适合当皇帝,就想让李恪继位,《新唐书》曾记载:“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也就是说李世民曾有意让李恪继位,但是遭到了长孙无忌的阻止。长孙无忌是谁,他说话为什么这么管用呢?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和李世民是姻亲,而且在李世民尚在潜邸时,就“常从太宗征讨”,所以他还是李世民的老战友,所以李世民曾说“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由此可见长孙无忌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
历史上记载长孙无忌是以一句“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将了李世民一军,李世民才打消了立李恪为太子的念头。但骆驼认为以李世民的个性,一句话两句话就想让他改变决心是很难的,只有他自己想明白了才会做出最终的决定,伟人曾夸他“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说明他的大局观和智商绝非一般人可比,不会因为老朋友一句话就改变立场,而是他从长孙无忌的话中得到了一个态度,长孙家不会支持李恪继位。
长孙无忌的支持对李世民立李恪为太子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第一李承乾、李泰、李治都是嫡出,他们都是长孙无忌的血亲,如果长孙无忌不支持,那没有人能名正言顺的可以立一个庶子为太子。第二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他再朝堂上没有亲戚能支持他继位,他要是硬当光杆司令,可能第二天就能被人撵下皇座,更别提能带着大唐奔小康了,而能支持他的只有长孙一系,别人的支持都可能被看作是图谋不轨。
所以骆驼认为,李世民之所以没有立李恪为太子让他继位,一是因为名不正言不顺,李恪毕竟是庶出,如果立了他,会开一个不好的先例。二是李恪没有根基,他的身上流着前朝的血,现在的朝堂上他没有依靠。三是长孙无忌的反对,长孙无忌的外甥们都是嫡出,他没有理由让“外人”来分享本该属于自己的荣耀。
这是我的一些分析,希望对您有用。
作为千古帝王的李世民?
李世民虽说继承皇位的手段有些残忍,但作为皇帝,他的功绩却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作为一个父亲,他的十四个儿子确实是大多下场不好,那么这又是为何呢?李世民儿子们下场,除唐高宗李治之外,基本可以归于四个原因,一是因古代医疗条件而夭折,二是源于李世民晚期的储君之争,三是死于房遗爱谋反案,四是死于武则天手中。
△《贞观长歌》中唐国强饰演李世民
因各种原因早逝:四位因古代医疗条件有限,很多现代的小病在古代都是极为致命的,即使是皇子,也难以避免夭折和早逝的命运,唐太宗李世民的十四个儿子中,有四位便属于这种情况。
次子楚王李宽(619年-?):史料关于李宽的记载较少,《旧唐书》仅有“楚王宽,太宗第二子也。出继叔父楚哀王智云。早薨”一句记载,《新唐书》也仅有“楚王宽,武德三年,出后楚哀王,蚤薨”的记载。作为皇帝之子,只知道其生于武德二年(619年),后被过继给了唐太宗的五弟李智云为嗣,竟然连死亡时间都不知道。
十一子江殇王李嚣(?-632年):这位的记载更为简单,《新唐书》中仅有“江殇王嚣,封之翌年薨,无后”短短十一个字。李嚣乃李世民第十一子,为燕德妃所生,生年不详,后于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江王,但在次年便薨逝了。
十二子代王李简(?-631年):史料关于李简的记载同样极少,不仅生年不详,甚至连生母也不知道是谁。其于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代王,但同年便薨逝了。
十三子赵王李福(634年-670年):李福生于贞观八年(634年),生母为杨贵妃,于贞观十三年(639年)被封为赵王,后被出继给隐太子李建成。贞观十八年(644年),授秦州都督,赐实封八百户。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被加封为右卫大将军,累授梁州都督。于咸亨元年(670年)去世,终年36岁。
因储君之争:三位唐太宗统治中后期,也曾爆发过极为严重的储君之争,先后有三位皇子因此事直接或间接而死。
△《贞观长歌》中的太子李承乾
太子李承乾(619年-645年):作为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长子,李承乾早在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刚刚继位之后,便被册封为了太子。唐太宗对李承乾的培养可谓不遗余力,虽然其长大之后多有不法之事,但唐太宗却仍然煞费苦心地想要将他引回正道。后因与同母弟李泰争夺储君之位,在暗杀失败的情况下,逐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意图逼宫。即使发生了谋逆大案,李世民还是没舍得杀他,只是将其废为庶人,充军到黔州,最终于贞观十九年(645年)郁郁而终。
四子魏王李泰(620年-652年):李泰是太子李承乾的胞弟,被认为是李世民最为宠爱的儿子,堪称宠冠诸王。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然而或许正是由于李世民的过分宠爱,导致李泰后来对皇位有了觊觎之心,太子李承乾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废之后,李泰曾公开向李世民讨要储君之位,然而李世民为了保证自己的三个爱子(李承乾、李泰、李治)都能活下来,最终还是立了李治为太子,而李泰则被降封为了东郡王,后又进封濮王。虽然曾参与储君之争,但唐高宗继位后对其却是恩宠有加,李泰最终于永徽三年(652年)死于郧乡,终年32岁。对于一个参与储君之争的皇子来说,李泰也算是善终了。
五子齐王李佑(?-643年):李佑是李世民和阴妃之子,生年不详,先后被封为宜阳郡王、楚王、燕王、齐王。其舅舅阴弘智以“太宗多子”为由,劝其招募壮士以自卫,李佑逐以燕弘信招募死士。后因其多有违法之事,唐太宗改任权万纪为其长史,因权万纪对其管教甚严,其最终派人将其杀死。贞观十七年(643年),杀死权万纪的李佑,在昝君谟等人的劝说下起兵谋反,但旋即失败,被以“谋反罪”被贬为庶人,赐死于长安太极宫。李佑谋反之事虽然与储君之争无关,但却间接导致了太子李承乾谋反之事的败露。
源于房遗爱谋反案:两位房遗爱谋反案应该算是初唐最大的政治冤案了,在长孙无忌的主使之下,隋炀帝之女杨妃的两个儿子吴王李恪和蜀王李愔被牵连其中。
△《贞观长歌》中聂远饰演的李恪
三子吴王李恪(619年-653年):李恪是李世民和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因英武果断而深得李世民宠爱,先后被封为长沙郡王、汉中郡王、汉王、蜀王、吴王,先后被授益州大都督、安州都督、梁州都督等。永徽四年(653年),因高阳公主告发房遗爱对自己无礼,从而引发了初唐最大的政治冤案,房遗爱为活命逐按照长孙无忌的心意诬告李恪谋反,李恪于同年二月初二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就连四个未成年的儿子也全部被流放,直到显庆五年(659年)长孙无忌获罪之后才被平反。
六子蜀王李愔(?-667年):李愔是吴王李恪的胞弟,先后被封为梁王、蜀王。李愔多次因游猎无度、殴打官员而被弹劾,因不思悔改被李世民削去一半封邑及国官,直到高宗继位之后才再度被加封。永徽四年(653年),因“房遗爱谋反案”牵扯到吴王李恪,李愔被连坐废为庶人,流放至巴州。直到显庆五年(659年)长孙无忌获罪之后,李愔才和胞兄李恪一起被平反,被改封涪陵王,但其此生再也没有回到长安,最终于乾封二年(667年),死于流配地巴州,终年应该在41岁至47岁之间。
死于武则天手中:四位从显庆五年(660年)开始,李治便常常因风疾发作而头晕目眩,无法处理国家大事,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武则天开始参与处理朝政。尤其是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李治和武则天并称天皇、天后,武则天开始大权在握,而李世民的四位儿子正是死于此后一段岁月。
七子蒋王李恽(?-674年):生年不详,其母为王氏,先后被封为郯王、蒋王,任安州都督,赐实封八百户,高宗继位之后加实封满千户。上元元年(674年),录事参军张君彻诬告李恽谋反,唐高宗李治派人调查,李恽惶遽自杀,唐高宗得知真相后,斩张君彻。
八子越王李贞(627年-688年):李贞为李世民和燕德妃的儿子,先后被封为汉王、越王。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驾崩,太子李显继位,命李贞为太子太傅,但实权却掌握在皇太后武则天手中。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唐中宗,改立其弟豫王李旦为皇帝,李贞转任豫州刺史,但实权仍然掌握在武则天手中,并开始屠杀李氏皇族。垂拱三年(688年),宗室李冲在接到黄国公李撰伪造的唐睿宗李旦诏书后,召集李唐宗室诸王起兵反武,但实际上只有李贞起兵。后因兵败,李贞幅度自尽,其子李规缢杀其母后亦自缢身亡,良乡县主、裴守德和李贞、李规、裴守德的妻子也全部自杀。
十子纪王李慎(628年-689年):李世民和韦贵妃之子,先后被封为申王、纪王。垂拱三年(687年)七月,李慎在收到李贞准备起兵的消息后,却认为时机不成熟,并没有答应参与。然而在李贞失败之后,李慎还是因此而被牵连下狱,虽然被免于一死,但却被武后改姓“虺”,并于永昌元年(689年)七月被流放至岭表(另说巴州),死于途中蒲州,其五个儿子也同时遇害,家属则被流放至岭南。
十四子曹王李明(?-682年):唐太宗的幼子,其母杨氏原为齐王李元吉之妃,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受封曹王。永隆元年(680年)十月,李明因为与废太子李贤通谋的罪名,被降为零陵郡王,并被流放到黔州。永淳元年(682年)七月,黔州都督谢祐希在武则天的授意下,,逼令李明自杀。唐高宗得知,对武后所为无所追究,只深为幼帝哀悼,并因此罢免黔州衙府的全部官员。而李明的两个儿子零陵郡王李俊和黎国公李杰,也全部在垂拱年间遇害。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的十四个儿子中,除了唐高宗李治得以善终(虽然死于疾病,但55岁的高龄在皇帝中也算高寿了)之外,其余十三子大多因各种原因而早早离世。
武则天称帝的孩子叫她什么?
那么武则天称帝之后,身为儿子的李旦、李显、女儿太平公主等该如何称呼她呐?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位女皇帝,曾在位15年,从公元690年至公元705年建立了武周政权。在整个时代都是男权社会的封建时期,武则天的登基势必会引起许许多多的趣事。比如之前我曾经提到过的武则天的后宫养面首一事、皇位继承人传给李氏子孙还是侄子武三思的问题等等。都是以往历史时期没有遇到过的难题。今天要讨论的话题也是这样的问题。 然而一切都随着武则天称帝发生了变化,儿子李旦、李显、女儿太平公主该如何称呼这位女皇帝呢?接下来听我跟大家分析一下。
武则天在李治活着的时候,地位和封号就已经十分尊贵。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674年)秋八月,高宗开始称天皇,武后称为天后,此时儿子女儿们还是称呼母亲武则天为母后。 但在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垂帘听政。到了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时机成熟,罢黜了自己的儿子李旦,改立李唐为武周。自己给自己取名为武瞾。从此以后,武则天成为皇帝。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改变,包括孩子们对于她的称呼。 显然不能再称呼母后,那么一般分两种情况:正式场合,诸如朝会议事,奏折中等正式场合一般称呼为:皇帝陛下,或者圣神皇帝(后期武则天自己又给自己加封为: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而如果私下场合,比如说日常的请安可称呼为:母皇,但是随着武则天登基日久,武则天与儿子们的母子之情越来越寡淡。两个尚存于世的儿子——李旦、李显大多战战兢兢的生活。私下见皇帝武则天,也一般都是称号其为:圣神皇帝陛下。
各位觉得李旦等该如何称呼武则天?有一个权力巅峰的母亲是好是坏?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在当时的地位怎么样?
李承乾的陨落应该算是一件非常可惜与遗憾的事,实际上他的太子之位按照道理来说应该是稳如泰山的,其一是他本人身份尊贵无比,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大唐帝国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出生于太极宫承乾殿,皇子之首,天生便有大义的名分,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优势,虽然他老爹李世民得位不正,但正是因为如此,李世民才更加迫切的希望李承乾能成才,担负起李家的江山,扭转玄武门之变皇族带给天下人的印象,以安民心。
其二,李承乾本身并非无可救药之徒,他本身天性纯良,史书上对他的评价也多是正面积极的,且从很多方面来看他得到了父皇李世民的极度宠爱,年幼时生病,素来不信鬼神的李世民请道士秦英为他祈福,为他挑选得力臣属辅佐东宫,即便是谋反失败后也舍不得杀他,满朝文武更是对如何处置太子承乾感到十分为难,来济为太子发言求情后还受到了李世民的提拔,种种现象便足以看出李世民对太子的宠爱。
只可惜李承乾的命运是坎坷的,他年幼时从马上失足掉下,从此成了残废,故而性情大变,为人阴鸷好杀,再加上与称心的断背山让他和朝臣出现了巨大的隔阂,虽然李世民依旧没有废太子的心思,但在一些野心家的眼中,李承乾的太子位变得没那么稳固,魏王李泰的脱颖而出更是让他们找到了新的机会,李承乾开始害怕畏惧。无巧不成书,作为大唐帝国的太子殿下,他的身边围绕着一支强大的力量,侯君集,杜荷还有太子府属臣的挑唆让他决定学习他老爹不怕死的精神,放手一搏,可惜的是他失败了,贞观年间的传奇人物太多太多,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程咬金……还有昔日征战天下的秦王,如今的大唐皇帝李世民,这些人让他就此跌入万丈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