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黄梅戏是京剧的前身吗

并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发展而形成的,受到话剧和京剧的影响演了许多新戏,在唱、念、做、打方面自成京剧艺术体系,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江南流行较广、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戏曲之一,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发展而成,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昆...

黄梅戏是京剧的前身吗,中国八大京剧?

1、评剧: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省,它源自河北东部一带的“莲花落”,并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发展而形成的。这个剧种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受到话剧和京剧的影响演了许多新戏,擅于表现小市民生活。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口语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气息浓厚。

2、京剧:流行全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曾一度称为“平剧”,后改称京剧。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合了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创造了许多程式性的表演动作。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在唱、念、做、打方面自成京剧艺术体系,对各地剧种影响很大。

3、豫剧: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4、越剧:江南流行较广、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戏曲之一。发源于浙江一带,即古越国所在地,故名越剧,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是由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发展而成的。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5、黄梅戏:安徽省地方剧种,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发展而成。初以演出“两小戏”、“三小戏”见长,后受青阳腔和徽调影响,逐渐发展为演出完本大戏。它的唱腔保存民歌本色,委婉动人,在表演上保持载歌载舞的特点,生活气息浓厚。

6、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7、昆剧: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昆山腔,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取海盐腔、戈阳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创造闻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乐获得很大的发展。昆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声腔系统,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昆剧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

8、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剧种,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一带。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风格。

黄梅戏樊梨花巡营原唱?

黄梅戏《樊梨花巡营》葛翠玲演唱。

627657141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的发源地究竟是哪里?

黄梅戏的起源地是湖北省黄梅县,这是历史事实!

黄梅戏从湖北传入安徽,这是事实存在的,是国家几十年的研究成果,是绝对正确的!

越剧发源地是浙江(绍兴)嵊州市,发展壮大在上海,上海人从不否认越剧起源浙江省嵊州市。黄梅戏起源地是湖北省(黄冈)黄梅县,在安徽比较受欢迎,传唱得比较好。

最近几十年,特别是近几年,以安徽安庆为主的安徽专家通过田野调查很多老人和一些资料,出了很多书说黄梅县不是起源地,说安庆是起源地。

《人民日报》2017年1月12日第19版载本报记者张某采写的新闻报道《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引起媒体铺天盖地的转载、转发,更有媒体呐喊助威,玩起了标题党,在原标题后面直言不讳地加上“确定不是湖北黄梅县”,“不是湖北黄梅,是安庆",带来新一轮黄梅戏发源地之争,潜移默化的误导着公众!消息说: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将黄梅县排除在发源地之外,而消息并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事实和根据,“这不负责任和证据不足”的新说,全面否定黄梅县是黄梅戏发源地,继续误导着国人!

但是,2019年2月湖北省(黄冈)黄梅县仍然凭借黄梅戏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文化部也只授予黄梅县为全国黄梅戏之乡,《辞海》《辞源》《中国汉语大辞典》《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对黄梅戏(黄梅调)的名词注释始终没改,始终都是:黄梅戏:黄梅调,从湖北省黄梅县传入安徽; 黄梅调:黄梅戏,从湖北黄梅县传入安徽;或者是黄梅戏基本曲调从湖北黄梅县传入。

安徽省政府官方网站也说:黄梅戏从湖北黄梅县传入安徽省,如果说60多年前中国各省组成的黄梅戏起源地专家联合调查组跋山涉水,查阅当时的一手文资料,走访了当时生于清朝末年的70至80岁的一些名气大的老黄梅戏、老采茶戏艺人而取得的第一手资料不可靠,那么近几年,以安庆市为主,安徽省省内的专家去田间地头去调研现在只有60至70多岁的民间老人,当时他们可能刚出生,或者只是儿童和少年,现在的这些安徽省专家,这种田野调查肯定不可靠,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黄梅戏起源地是湖北省黄梅县,这是无可争议的,据《黄梅县志》记载:黄梅县古代水灾不断,仅清代大水灾就有几十次,黄梅戏因黄梅县水灾,灾民从湖北黄梅县传入鄂东南、皖西南、赣东北,江西乐平县人何元炳曾在石埭(今石台县)、东流(今东至县),后任繁昌县知县。何元炳的家乡和他为官的地方,从明末到现在都是黄梅戏的流行区域!这也印证了黄梅县灾民因水灾将戏曲传入赣东北和皖南地区,何元炳作的《下河调(黄梅腔)》: “ 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1920年版《宿松县志》上记载: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这再次印证了黄梅戏从湖北传入安庆市(宿松县隶属安庆市)

有很多安徽人说安庆是黄梅戏起源地,并且说是因为严凤英,既然《宿松县志》记载:黄梅县的戏在1920年就叫黄梅戏,而严凤英生于1930年才出生,试问,安庆人那么聪明,起源于安庆,又是安庆人发扬光大,1920年,黄梅县已经叫黄梅戏,黄梅县紧邻安庆,安庆人怎不叫安庆戏,反而取了一个和湖北同名的黄梅戏,这也是低估了安徽人安庆人的智商吧!这难道是有些人是在骂安徽人安庆人一直在碰瓷?这是不礼貌的,也是一种欺师灭祖的的行为,请尊重那些为黄梅戏传唱作出努力的安徽前辈!

黄梅戏的曲调永远在黄梅县,这是事实。黄梅县历史悠久,是历史上有名的歌乡,有山歌、渔歌、茶哥等等,自唐代就有采茶戏。民国时期鄂、皖、赣三省艺人同台唱戏,语言不一样,却能对唱如流,是因为曲调相同。解放初期黄梅采茶戏艺人与黄梅戏艺人同台对唱,也能对唱如流,没有推广普通话的年代,是因为曲调相同,这些都是有文字资料可以查证的,黄梅腔、黄梅戏(也叫黄梅调),黄梅戏曲调永在湖北省黄梅戏,这是事实!1995年文化部授予黄梅县为全国黄梅戏之乡,2006年湖北省黄梅县成功申报黄梅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县:黄梅县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自古有“七省通衢”“鄂东门户"。黄梅县地处吴头楚尾,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在黄梅县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黄梅文化。黄梅县为中国文化地名遗产“千年古县”,佛教大事问黄梅,黄梅县境内有佛教四祖寺、五祖寺,黄梅也是佛教胜地。黄梅县有黄梅戏、黄梅挑花、黄梅禅宗祖师传说、黄梅岳家拳,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2001年,黄梅县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请仔细阅读文中和下图中的文字,再认真评论!谢谢!拒绝无知评论,再次谢谢!这些文字很多是来自一位几代人都是研究黄梅戏的专家的手中,一个黄梅戏爱好者!

戏剧界公认:黄梅县是黄梅戏的起源地,黄梅戏从湖北省黄梅县传入安徽省,安徽省前辈60多年前跋山涉水走访黄梅戏和各地采茶戏名老艺人,查阅第一手的各种资料,最后得出:黄梅戏不叫皖剧、安庆戏是因为黄梅戏是从湖北黄梅传入安徽!近几十年国家对黄梅戏历史的研究,绝不可能被今天几位以安庆市为首的几位安徽专家,去田野调查了几位60多年前还是小孩子的老人家,没有任何可靠事实作为依据的结论拿来炒作!这是对国家对黄梅戏历史研究的侮辱,也是对安徽前辈专家几十年研究成果的侮辱!

去过安庆很多纪念馆和黄梅戏博物馆,很多展品尽量避免提到黄梅县,提到黄梅县三字极少有的甚至误导公众(一座黄梅山图片、一座黄梅庵图片,下面标示:有专家认为黄梅戏因山得名,因庵得名),深感痛心,中国人从来是正视历史的,相信安徽以后也会正确面对黄梅戏的历史的,因为历史无法改写!

黄梅戏面临传承与发展问题,专家应该研究怎样更好的发展黄梅戏,而不要去炒作,博人眼球!希望黄梅戏发展越来越好!

北方四大剧种包括?

四大戏剧剧种是京剧、黄梅戏、越剧、豫剧。

京剧,有“国剧”之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国剧”之称。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

黄梅戏,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深受各地人民群众喜爱。

越剧,公认为中国第二大地方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话剧包括京剧和黄梅戏吗?

京剧和黄梅戏不属于话剧,因为这两种属于戏曲。

京剧和黄梅戏属于中国戏曲中的两个剧种。戏曲与话剧区别是主体不同:戏曲表演综合了音乐、对白、舞蹈、歌唱、武术、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是中国传统戏剧表演;话剧表演是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独白或对白是主要叙述手段。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