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猜灯谜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写的是哪个节日?作者所描述的是元宵节夜晚的景观”虽然说是元宵节。能在今晚这样的热闹中见到多好啊,全诗从元宵节的热闹场面入手,的笑语等来衬托出一位孤高傲骨、超群脱俗的女性形象。思想抱负一致李清照的《蝶恋花》词中”辛弃疾的《菩萨蛮》词中,只能借词抒发心中的愤怒,是辛弃疾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的元宵节夜里...

猜灯谜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写的是哪个节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光阑珊处。”是指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作者所描述的是元宵节夜晚的景观。虽然说是元宵节,但这个元宵节是意义非凡不同一般的。

“众里寻他千百度。”表示此人以寻找百千次未看到,或许是此人今晚没来,或许是此人已不在世了,只是思念他、想念他,在有意地寻找罢了,还希望他在世,能在今晚这样的热闹中见到多好啊!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光阑珊处。”为什么突然回头看呢?为什么在灯光昏暗的地方才见到他呢?因为此人早已不在人世,你再找他也看不到。想到这里,作者心虚,所以把眼光收起,回头向别处看去。果然那个人还影子真实存在于昏暗的地方。

全诗赏析:

全诗从元宵节的热闹场面入手,通过“娥儿”的笑语等来衬托出一位孤高傲骨、超群脱俗的女性形象。有人说是作者自己,其实不是,就是他同时代一位优秀的女牲代表——李清照。作者通过他,传递了一种政治上失意,想为国奉献又苦无请教的对象,只能形成了一种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为什么是“李清照”呢?

01:“济南二安”并称

清代著名学者王世祯将“李清照”和“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原因如下:

李清照,公元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有“词家一大宗”和“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婉约词派代表。

辛弃疾,公元1140年5月1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有“词中之龙”之称。豪放词派代表。

由此推出,李清照早与辛弃疾,都是宋代山东济南人,都是词曲集大成者。

02:思想抱负一致

李清照的《蝶恋花》词中“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辛弃疾的《菩萨蛮》词中“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两人词中“长安”都是指京城,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脉相承,所感叹的都是失去了的故都汴京。虽然说他们都有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但确因生在动乱时代,只能借词抒发心中的愤怒。

至此,不难理解,李清照对辛弃疾的影响很大,不局限于词,还溶于思想内含。

真是“李清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光阑珊处。”是辛弃疾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的元宵节夜里。

此时的李清照已离开人间,但辛弃疾念念不忘。于是,借元宵节的夜景来回忆李清照再恰当不过了,也合乎心情。

为什么呢?因为辛弃疾欣赏李清照的词,并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意地模仿他的词而作词。同时,他们在政治上的拥有的理念也一样,李清照痛恨统治者无能软弱,而辛弃疾也厌恶当政者的妥忇政策。即同病相怜,也是同道中人,辛弃疾在失意中的元宵节夜里想向李清照倾诉就是一种渴望并以期达到共鸣的目的宣染。

总之,若辛弃疾所刻画的女性形象确实存在的话,无疑是李清照。借元宵节夜怀念女词人,也是人之常情,作出这样的词,更是对他的褒奖!有哀伤的地方,更有求索的图像。

灯谜的来历是什么?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宫廷和墨客中就出现了“隐语”、“文义谜语”等文字游戏。

那时一些游说之士出于利害考虑,在劝说君王时往往不把本意说出,而借用别的语言来暗示,使之得到启发。

这种“隐藏”的话语,当时叫做“廋辞”(廋是隐藏之意),也叫“隐语”,就是灯谜的原型。

十五的由来和传说?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元宵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早在汉文帝时期,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嘉靖给徐阶的字谜?

谜面是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见倾人城,再见倾人国。

徐阶猜的谜底是好自为之

元宵逛灯会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

元宵节,又被叫做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者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的节日,是中国人的传统类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在古俗上,上元节(天官节、元宵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为三元。

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汉朝,当时由汉武帝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因为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的时候,就已经将元宵节定为了重大的节日。传统习俗是出门赏月、燃放灯焰、猜灯谜、共吃元宵,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还有一种说法是元宵节的习俗来源于道教的“三日说”;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十月十五日是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而天官喜乐,所以要在上元节燃灯。

还有几种民间传说,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元宵节的发展:元宵节是随历史发展而改变的,就节日长短来说,汉代时只有一天,到唐代繁荣时期成为了三天,而到了宋代时就成为了长达五天的节日,明代时,更是从初八就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连,白昼为市,夜见燃灯,很是壮观。特别是那多彩的灯火,更是成为了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到了清朝,又增加了舞龙、舞狮子等诸多内容,只是节日缩短到了四五天左右。

元宵节于2008年元宵节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