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政使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藩台臬台是什么官?
藩台,布政使的尊称,地方最高的民政长官,从二品,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臬台,按察使的尊称,正三品,相当于现在的省政法委书记。
作为老八集团的财神爷?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江淮巡盐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我国百姓使用的食盐基本上都是东南地区盐场的海盐。当然,现在已经开始以西北地区的青盐为主了。既然以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盐为主,那自然要以东南地区为中心进行转运。从隋唐时期开始,扬州开始成为东南地区的食盐转运、销售中心。两淮地区的盐税成为了中原王朝的主要收入之一。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江淮地区发生了私盐猖獗、运盐船只屡屡倾覆的问题,武则天派遣自己的心腹重臣狄仁杰前往彻查。由此可见,中原王朝离不开两淮地区的盐税。
到了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对两淮盐税的管理,朝廷设立了两淮巡盐察院署和两淮都转盐运使司。两淮盐运使负责盐税的征收、对盐商们的管理,而两淮巡盐察院署则负责对两淮盐运使的监察,同时剪除私盐买卖等等。因此,这两个衙门的分工各有不同。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出现了江淮巡盐道这个官职,九王爷的门人任伯安担任了这个官职。但是在清朝的官职中,根本没有江淮巡盐道这个官职,因此这个官职是虚构的。任伯安应该担任了两淮盐运使或者两淮巡盐,无论哪一个官职,都是天下最有名的肥缺。
在雍正王朝中,曾经出现了这样的镜头,老大训斥吏部的官员:“你们是不是太过分了,仅仅是这个四川盐茶道每年都能弄10万两银子。”请注意,老大说的是四川盐茶道,两淮转运使或者两淮巡盐的收入远在这个官职之上。两淮盐运使属于从三品官,和每个省的布政使、按察使差不多。但是如果把盐运使调任布政使或者按察使,盐运使肯定不同意,因此名义上属于平级调动,实际上属于贬官。按照明清时期的规矩,两淮盐运使升迁担任巡抚才算升官。一般来说,担任两淮盐运使的官员,在朝中都是很深的关系。 无论任伯安担任的是两淮盐运使还是两淮巡盐,都属于肥缺官职。
管理两淮地区所有的盐商,每年获得的利润都在100万两白银以上。任伯安会自己留下一部分,然后把大头交给朝廷中自己的靠山。在电视剧中,老四胤禛逼着任伯安和那群盐商们上缴了200万两银子,其中的100万两是任伯安原准备孝敬老八集团的。由此可见,江淮地区的盐商们确实富得流油,而两淮盐运使和两淮巡盐,则获得了大量的财富。老四胤禛断了自己的财路,老八集团对老四咬牙切齿,尤其是老九,这损害了老九的直接利益。
到了乾隆皇帝在位时期,两淮地区的盐商们每年都会孝敬100、200万两银子,因为两淮地区的盐务在乾隆皇帝的暗中遥控之下。由于两淮盐运使和两淮巡盐掌握了大量的财富,让江苏省的其他官员们非常的嫉妒。随着局势的变化,朝廷也发现了两淮盐税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在清朝统治的后期,朝廷撤销了两淮盐运使和两淮巡盐,由两江总督署理两淮地区的盐务。两江总督原本是东南地区的最高长官,但安徽巡抚和江苏巡抚侵蚀了总督大人的很多权力,在很多方面,两江总督不一定斗得过江苏巡抚。让两江总督兼任管理两淮地区的盐务,也是朝廷在为总督大人找事情干。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道台和知府都是四品官?
道台和知府根本就不是平级,这个问题问的应该是明清时期的道台与知府的等级,道台这个官职是始于明朝而设立,知府则是唐朝就已经出现的官职了,下面就来细说一下清代的道台和知府。
在清初时期除了北京和沈阳的知府是正三品之外,其他地方知府都是正四品官,道台一般也是正四品官,但道台官级不定,勉强官职等级算是平级,到了清朝中期之后除了北京和沈阳的知府品级没变之外,其他地方知府都变成了从四品等级,道台登基固定在正四品,因此相对来说在官职等级上知府是低于道台。
清朝初期和晚期道台官级非常不统一,但一般道台都是正四品官职,不过也有不少道台的品级是远高于这个级别。
比如康熙时期的为康熙平三藩立下大功的周培公就曾经出任山东登兵备道,当年周培公因为单枪匹马进城劝降了叛军首领王辅臣,被康熙直接从大学士图海部下的幕僚身份提拔成了山东登兵备道,而且康熙为了以示对周培公的奖赏器重,特意下旨赐周培公为正一品官级,也就是说周培公是正一品的道台,这在当时是十分少见,但也是由于特殊,毕竟周培公是在战争中立下大功才获得如此高规格待遇。
道台这个官职其实是隶属于省级行政机构的辅助官员,是隶属于辅助巡抚治理一省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下属官员。道台分为守道和巡道,守道是隶属于布政使之下,而布政使是主管一省之行政,所以守道的道员是辅助行政的职务;巡道是隶属于按察使之下,而按察使负责一省的治安和刑名,所以巡道的道员是辅助治安和刑名的职务。
按照清代的官级,兵备道隶属于按察使之下,按察使的官级也不过是正三品,而上面提到的周培公直接被康熙加恩封了正一品的官级,但他在职务上依旧隶属于按察使之下。
同样在晚清时期,当时的清政府要和世界各国打交道,因此驻外国的道员和驻新疆和西藏等地区的道员官级大多在正二品和正三品这个级别,也要比后来固定的道员官级正四品高一些。所以在清朝初期和晚期道员的官级品阶并不是很固定。
知府就很好理解了,清代设省、府、县地方三级制,知府是省巡抚之下的官员,是一个地区的主要行政首脑,相当于现代的市委书记兼市长。
虽然知府只是从四品官员,官位品级并不高,但知府的权力很大,他掌管着一方的行政大权,在战争时刻连地方的军队都要归知府指挥,所以说知府官级不高,权力却不小。
比如民族英雄晚清时期的台北知府陈星聚,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入侵清政府统治的台湾地区台北府,刚刚上任不久的台北知府陈星聚听闻法国人入侵,并且已经占领了基隆,此时台北已经被法国人阻断,内外无援的情况下,陈星聚积极指挥台北驻地的八旗官兵和民兵抗击法国人入侵,最终凭借着陈星聚顽强坚守,终于击退了法国人入侵。
在这场抗法战斗中,知府陈星聚是军事上的核心指挥官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知府在战时都有调动指挥军队的权力,所以说知府的官级不高权力却不小。
但是清朝自乾隆后期强化了道台的权力,乾隆赋予了道台可以密折封奏的权力,所以从这之后道台的权势日益加重,而且知府在往上晋升的级别一般也都是道台。
严格的来说道台是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下级,介于巡抚和知府之间的官级,所以在官阶上道台肯定要比知府大一些。
但是虽然道台是在知府行政级别之上的行政机构,可实际上它并不完全具备地方政府的性质,道台属于省级行政机构的衍生职务,所以真正以权力而论,道台的权力其实还不如主管一方的知府。
可由于官阶品级,知府想往上升一般都是先晋升为道台,再接着晋升按察使或者布政使然后升任巡抚才能完成职级晋升,所以想晋升的话,以官位品级而论当然是道台更高于知府了。不过如果不想晋升,就是想掌控权力,那以权力而论道台肯定是又不如知府的了。
套用现代的官职来类比,道台就相当于现代省里各厅的厅长,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汉东省检察院检察长季东明为例,省检察院检察长的职务就大致相当于清代的省兵备道兼提法使。而该剧中的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大致就相当于清代的知府了,当然剧中李达康还兼着省委常委,但季昌明的检察院公检法单位级别比一般单位高一级,所以说李达康与季昌明实际的级别是对等的。
但是这么类比也能想一想在剧中是季昌明和李达康谁的权力更大呢?李达康在剧中是霸气的一把手书记,甚至可以正面硬刚省委副书记兼省政法委书记高育良,而高育良的职务相当于清代的省按察使。
在想一想剧中季昌明面对直属上级省政法委书记高育良可是唯唯诺诺,从这些就可以类比思考一下,清代的知府与道台谁的权力和实力更深厚了。
所以说道台和知府并不是完全的从属级别性质,道台只是属于省级政府的衍生官职,而知府则是直接隶属于省级政府,虽然道台在官级地位上略高于知府,但是真要论起权力和实力来道台反不如知府。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清朝灭亡后九位封疆大吏结局是什么?
题主所说的九位封疆大吏,指的是九大总督吧。
其实清朝的封疆大吏,还包括驻防将军、巡抚、提督。驻防将军的品级和地位比总督还高,只是它和提督都是武职高官。总督、巡抚是行政长官,巡抚只是一省的行政长官。雍正帝在上谕中曾说过:“此封疆大臣,以总督为最重。”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的军政事务,堪比一方诸侯,位高权重。清朝长期定制设置有八大总督:直隶、两江、两广、湖广、闽浙、四川、陕甘、云贵总督。加上后来的东三省总督,则全国共有九大总督。在清末的社会巨变大潮中,九位总督也无形中成为末任,选择愚忠、复辟、迎合时代潮流、隐居、叛国卖国者都有。这其中有可赞、可敬的人和事,也有可怜、可恨之人,人生命运结局各异,令人感叹。东三省总督东北地区是满清的龙兴之地、根据地,因而清廷一直特殊对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奉天、吉林、黑龙江实行行省制度,特别设立东三省总督。由此它也就成了九大总督中实际地位最高的。最后一任东三省总督是赵尔巽。赵尔巽是汉军正蓝旗人,进士及第,担任封疆大吏的资历深厚。任职期间,他大力推进多方面的“新政”,措施得当,成为当时的能臣、改革家。宣统三年(1911年),67岁的赵尔巽出任东三省总督。当时东北地区匪患严重,赵尔巽设法招降了匪首张作霖,给予优待。由此被张作霖终生敬服,并结为儿女亲家。赵尔巽刚到任几个月、屁股还没坐热,“武昌起义”爆发,民国政府成立。赵尔巽惊怒之下,与张作霖联手,剿杀东北地区响应革命的人士,力图维护清廷统治。由此,他成为当时的社会公敌,最后被民国政府解除职务。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后,邀请昔日同僚赵尔巽出山,并尊他为“嵩山四友”之一(另三人为徐世昌、李经羲、张謇)。但赵尔巽自认“不当贰臣”而拒绝。袁世凯为争取清朝遗老的支持,特地下令成立清史馆,聘请赵尔巽为馆长,编撰《清史》。赵尔巽则想通过纂修清史,以示不忘先朝隆恩。但他同时提出要求为他被革命党人镇压的弟弟、原四川总督赵尔丰“昭雪罪名”。袁世凯照办后,赵尔巽才到任,在经费紧张的条件下,率领团队耗费心血,积极编撰《清史稿》。到了段祺瑞执政期间,赵尔巽出任善后会议议长、临时参议院议长。被当时人尊为“次帅”、“赵制军”,风光一时。民国十六年(1927年),赵尔巽去世,享年83岁。次年,《清史稿》正式出版,全书五百二十九卷,为历代正史中规模最大的一部。直隶总督总管直隶(今天津,河北大部以及河南、山东各一小部)的军民政务,驻地为保定。直隶地处京畿要地,因而直隶总督一直是“总督之首”,但后来地位被东三省总督超越。最后一任直隶总督是张镇芳。他是袁世凯的兄嫂之弟,光绪年间进士。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武昌起义”爆发。十二月,张镇芳署理直隶总督。十几天后,清帝宣布退位。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委任张镇芳为老家河南都督兼民政长,风光无限。他秉承袁世凯的意旨,在河南恢复封建秩序,镇压革命党人,引起了社会公愤。袁世凯被迫将他撤职。随后,他投身商业,主持官商合股的盐业银行。1917年,军阀张勋拥护复辟,清废帝溥仪宣布复位,张镇芳被任命为议政大臣兼度支部尚书。然而复辟闹剧很快失败,张镇芳则以内乱罪被捕,被判处无期徒刑。他则动用人脉、金钱,仅坐牢3个月后就重获自由。此后,他一直弃政从商,先后出任盐业银行、北方银行董事长。1933年病卒,时年70岁。两江总督总管江苏(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官署驻江宁(今南京)。兼管两淮盐政、五口通商事务,授为南洋通商大臣。这一带是传统的江南地区,气候宜人、富庶,油水多,因而是总督里最实惠的职位。最后一任两江总督是张勋。“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奉令镇守南京,防御革命军,并被任命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为表示忠于清廷,张勋及所部均留发辫,因而人称“辫帅”,所部称“辫子军”。“二次革命”中,他奉命镇压“讨袁军”,不久被袁世凯任命为将军府定武上将军、江苏督军,转任长江巡阅使。随后,他拥护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一等公爵。后来,大总统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矛盾加深。时任安徽督军的张勋,伪装成调解人,暗地里积极策划复辟清室统治。1917年5月,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辫子军”北上进京。随后发动兵变,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发布“即位诏”,张勋成为头等功臣。但随即“辫子军”就被段祺瑞的“讨逆军”击败,张勋潜逃。后来北洋政府对复辟案犯实行特赦,张勋得以公开露面,隐居天津。他用搜刮积累的钱财在天津大肆投资,经营商业,富甲一方。有人先后请他出山,但他一直无动于衷,至死留着辫子,以“大清股肱之臣”自诩。1923年9月,他在天津病逝,终年69岁,被溥仪赐谥号“忠武”。湖广总督总管湖北和湖南的军民政务,官署驻武昌。最后一任湖广总督是段祺瑞。他青少年时喜欢军事,以“最优等”成绩从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被保送到德国留学。后来,他成为袁世凯扩编北洋军的重要助手。“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上台,任命他为第一军统领兼湖广总督。段祺瑞曾出国留学,因而反对封建统治,有著名的“三造共和”行为。他因明确反对、劝阻袁世凯称帝,而被迫辞职。张勋“复辟”后,段祺瑞率军赶走张勋,恢复“共和”。段祺瑞是皖系军阀首领,担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军队建设。他推行“武力统一”政策,一度是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曾四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一任临时执政(国家元首)。段祺瑞执政期间,把中国山东和东北地区的铁路、矿产、森林等权益大量抵押给日本,换取大量借款。此属卖国行为。但是他派徐树铮一举收复外蒙,保证了国家领土完整与主权统一。民国十五年(1926年)年4月,他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信佛、吃素。“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被严词拒绝。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1月,段祺瑞病逝,终年72岁,民国政府特地举行国葬。两广总督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官署驻广州。最后一任两广总督是张鸣岐。他由举人入仕,历任多职。1910年,他贿赂庆亲王奕劻而署理两广总督,随后兼任广州将军。他反对共和,大肆镇压革命党人,特别是指挥镇压了广州“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成功后,他潜逃日本。袁世凯执政后,他回国,先后出任广西民政长、广东巡按使。他还拥护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一等伯爵。袁世凯死后,他隐居上海、天津。“九·一八”事变后,他竟然与白坚武狼狈为奸,勾结日本特务,后来公开投靠日本,甘做汉奸头目。到1945年3月,日军面临战败时,他竟然与王揖唐、殷汝耕等人发起乙酉法会,祈祷“大东亚战争必胜”。日本战败投降后,张鸣岐在民众的声讨中死去。闽浙总督总管福建、浙江的军民政务。后来正式设立台湾省,归闽浙总督管辖。官署驻福州。最后一任闽浙总督是松寿。他是标准的满人,佟佳氏,满洲正白旗人。他先后担任多个要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出任闽浙总督。“武昌起义”爆发后,福建省的革命党人策划发动起义响应,并且劝告松寿配合。但他一心尽忠清廷,严词拒绝。革命党发动起义后,松寿组织军兵拼死抵抗,经过一番激战而溃败。松寿便在福州的府邸内吞金自杀,以死效命。四川总督总管四川省的军民政务,驻地为成都。最后一任四川总督是赵尔丰。宣统三年(1911年)4月,四川总督、赵尔丰之兄赵尔巽调任东三省总督,驻藏大臣兼边务大臣赵尔丰调任四川总督。当时清政府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结果在全国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路”风潮,其中四川的“保路运动”最激烈。赵尔丰受命镇压,捕杀积极分子,造成“成都血案”。川军不愿意继续镇压,清廷便派湖北新军入川平定动乱,导致武昌兵力空虚。因而成都事件被认为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几个月后,武昌起义爆发,四川革命党人响应,随后擒获赵尔丰,在成都召开公审大会,将其当场处决。后来,袁世凯执政,邀请赵尔巽出山,赵尔巽便提出条件为弟弟赵尔丰“昭雪罪名”。不容抹杀的是,赵尔丰管理川边藏的几年里,“所收边地,东西三千余里,南北四千余里,设治者三十余区,而西康建省之规模粗具”,为后来西康建省打下了坚实基础,立下了历史功劳。云贵总督总管云南、贵州两省的军民政务。最后一任云贵总督是李经羲。他是清朝大臣李鹤章之子、李鸿章之侄。他先后在多省任职,宣统元年(1909年)升任云贵总督。担任云贵总督期间,他曾兼任清廷云南讲武堂的总办,培养了一批军事将领。例如蔡锷、朱德等人。对于蔡锷等人的革命行动,他睁只眼闭只眼。后来云南革命党人起事时,他念及朝廷对李家的世代恩典,宁死决不犯上作乱。蔡锷也照顾他,派人护送李氏全家离开云南,辗转到达上海。随即,他应袁世凯之邀,出任政治会议议长、参政院参政,拥护其称帝。因而他被袁世凯尊为“嵩山四友”之一(另三人为赵尔巽、徐世昌、张謇)。袁世凯死后,他闲居天津。后来,黎元洪与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李经羲随同张勋进京复辟,被任命为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然而很快“复辟”失败,李经羲化妆潜逃出城,被称为“短命总理”,。从此他就远离政界,隐居苏州,静享晚年。1925年9月,他在上海病逝,年65岁。陕甘总督总管陕西、甘肃和伊犁三省的军民政务,官署驻兰州。最后一任陕甘总督是长庚。他也是标准的满人,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他历任要职,宣统元年(1909年)出任陕甘总督。“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帝退位。长庚则将陕甘总督大印交给部属,自己离职而去。四年后去世。明朝布政使是什么官?
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长官为布政使,官品为从二品,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赋、户籍。布政使,就相当于掌管经济民政的副省长。布政使的上级就是巡抚,正二品,相当于一省的省长。和布政使平级的还有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的长官提刑按察使,正三品,掌管一省的司法和驿传等。相当于现在省级法院的院长,兼掌管司法行政的副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