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彝族刺绣以什么颜色为主

1、彝族刺绣以什么颜色为主,买这些物品是因为他们来自于民族的纯手工制作,我会挑选一些绣工好、色彩、构图好的包包留作纪念,你也会看见很多古朴和蜡染的风格,我的家里也会有一角是布置得有民族风味的风格。在大理遇到的一家特色扎染店我的民族风一角2、云南彝族跳舞为什么要用左脚。至今盛行一种古老的彝族传统舞蹈———,左脚舞集民族歌舞中的歌、舞、乐...

彝族刺绣以什么颜色为主,你愿意购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吗?

出去旅游,我很喜欢看当地的特色民俗和特色产品,尤其对非遗文化产品我会特别关注,并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遇到好的产品和价格适中的也会采购一些作为纪念品或摆设品。

非遗文化产品

比如在云南旅游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好看又值得收藏的非遗产品,如“彝族刺绣”、“白族扎染”和“建水紫陶”“云南黑陶”我都很喜欢,买这些物品是因为他们来自于民族的纯手工制作,里面蕴含着传统的手工艺文化,包括构图、色彩、形状等,都是来源于他们一代代的手艺创作和工艺传承。

刺绣手工艺产品

比如,彝族刺绣品种类繁多、丰富多姿、制作精美、异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我比较喜欢购买包包,看着各种五颜六色,手工精湛的刺绣包,我就很喜欢,价格也不贵,我会挑选一些绣工好、色彩、构图好的包包留作纪念,平时穿搭时也会佩戴它们,我收藏的刺绣包有手机包、挎包、双肩包、手提包等,有一堆,晒一晒我收藏的刺绣包包,别人不知道还以为我是卖包包的。

我收藏的刺绣包包

再有,云南黑陶,有着深远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原始时代并一直到延续至今的云南黑陶文化可以追溯到53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末期以及铜石并用时期。各种各样的摆设品、用品,价格高中低档都有,我会购买一些茶具,茶叶罐,可以当装饰品,又可以储藏茶叶,看看我的黑陶罐。

我的黑陶茶叶罐

还有,大理白族扎染,我也很喜欢,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在大理古城街头,你会看见扎染店,挂满各种各样的扎染方巾、桌布;在大理的很多特色酒吧,你也会看见很多古朴和蜡染的风格,桌布、坐垫都有扎染布的点缀,凸显格外的韵味。我的家里也会有一角是布置得有民族风味的风格。

在大理遇到的一家特色扎染店

我的民族风一角

云南彝族跳舞为什么要用左脚?

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中部的牟定县,至今盛行一种古老的彝族传统舞蹈———“左脚舞”。数百年来,当地彝族人每到传 统节日或娶妻嫁女,邻近村寨的彝人都会不 邀而至,弹起龙头四弦,手牵手、肩并肩或 搭肩搂腰,几十人乃至上百人围成一个个的 大圆圈,一人唱百人和,逆时针方向环圆形渐进跳起左脚舞,动作整齐划一,蔚为壮观。

在云南各少数民族中,左脚舞是流行范围最广,影响其他民族最多,活动最频繁的一种 民族民间歌舞。在牟定县,“会说话的人就会 唱左脚调,会走路的人就会跳左脚舞”。左脚 舞集民族歌舞中的歌、舞、乐文化为一体,简单易学,具有 “下里巴人” 般的艺术风格 和独特魅力,被称为 “藏于山野的艺术奇 葩”。左脚舞中的 “歌”,即左脚调,是左脚舞活动中的演唱形式,唱词通俗易懂,灵 活多样,充满活力,演唱中常重复使用高八 度假嗓演唱 “啦里拉” 或 “啰里啰” 来衬托唱词和渲染气氛,左脚调唱词内容丰富,“天 上星星最最多,彝家调子用马驮”,现整理出 来的左脚调内容包括情歌类、颂歌类、叙事 类、讽刺类、诙谐幽默类、劝世类、教育类、敬酒歌等八个大类; “舞” 即左脚舞,舞蹈时 是先踮左脚出右脚,跳时以踢脚、磋脚、跺 脚、勾脚、闪腰、弯腰、转身、翻身等动作 来表现轻盈妩媚的舞姿; “乐” 即音乐,在左 脚舞中,90% 的音乐曲调采用 2 /4 拍,10%的音乐曲调采用 3 /4 拍,左脚舞的曲式结构 及旋律通俗精练,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伴 奏乐器主要是二胡和龙头四弦,也常用木笛、唢呐、树叶等作为伴奏乐器。

牟定彝族左脚舞是以 “三月会”、 “火把节”、“正月十五赶猫街”、 “二月八”、 “秋 会”、“六月六”等传统节日作为重要载体得 以完整传承,并不断发展,广泛传播的。近几 年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左脚舞文化发生 了一系列的变迁,由彝族先民创作的 “左脚 舞”已不再是牟定彝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左脚 舞的参与者从彝族独有走向多民族共享,表现 形式从乡村田野走向都市的舞台和市场,发展 动力从民间自觉走向政府主导。左脚舞文化已 经成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成为当地政府开发 旅游文化、招商引资的宣传形象,成为多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重要载体。

一、左脚舞文化的变迁从彝族独创文化走向多民族共享

(一)文化“左脚舞”是牟定彝族先民在生产生活

中创作 的 传 统 歌 舞。在 早 期 的 左 脚 舞 中,“左 脚 调 ” 的 曲 词 只 是 口 头 传 承 , 旋 律 单 一,内容大多涉及生产生活、婚姻爱情。舞 蹈动作也相对固定,歌舞传承主要通过经常 性的婚嫁喜宴和传统节日。每到彝族传统节 日和婚娶吉事时,人们都自发地集中在一 起,举行左脚舞聚会,围着篝火或围起圆圈 跳左脚舞,小伙子弹龙头四弦,姑娘们则放 声高唱左脚调,尽情欢跳,通宵达旦。而如 今,在牟定县境内,不论是彝族还是其他民 族,几乎所有村寨,只要举行婚礼庆典,每到晚饭过后,附近各村寨男女都聚集到一起 跳左脚舞。

随着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交流,彝 族人民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左脚舞文化得到 了不断的涵化。涵化本质上是创造性 的 。在各民族频繁的交往交流交融中 ,左脚舞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丰富其文 化内涵。自元朝开始,中央王朝在云南设省,推广了儒家文化。随着大量汉族移民的陆续 进入,至明代便完成了云南历史上的一次重 大文化转型。这次文化转型的标志是汉族成 了云南的主体民族,汉儒文化成了云南的主 导文化,汉族的基层文化、民间文化开始与 少数民族基层文化交流、互动和圆融,云南 文化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多源一体、多元 共生、多元并存的格局。在这样的民族文化 发展格局下,彝族人民的艺术包容性和创造 力被逐渐激发出来,新的左脚舞应运而生。

“左脚调”的形式 、内容 、词格都在不断地 向前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有 “共产党的 恩情说不完,把我们的生活来改善,减租退 押分田地,翻了身来喜呀喜洋洋”; “抗美援 朝”时期,有 “三月麦子青,四月麦子黄,小郎参军要走了,妹莫憔憔妹莫急,去上几 年回来了”; 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倡自由恋 爱,有 “青菜青白菜青 ,哪个有你青 ( 亲) ,青秧条白秧条,哪个有你好,盖不过你家两 姊妹,身材好人才标......”、 “小郎又合心,小妹又合意,郎合心妹合意,合心合意做一 家”。这些打上时代烙印的 “汉语”歌词,显示出一个信息,当地汉民族接纳了彝族的 左脚舞文化。而作为 “左脚舞”的创造者———彝族,在国家 “主体文化” 这一强势话 语体系中,也接受了这种来自 “主流” 的改 变,在变迁中发生了 “自觉”的行为。 “自 觉主动地去面对各种 ‘他者’ 文化的冲击,自觉主动地与各种现代要素与特质相对接,完成自我现代性改造与建构”[3]。通过这样的 变迁,左脚舞中的重要元素——— “左脚调”,不再是彝族独有的 “左脚调”,而是彝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交融的文化成果。“左脚舞”自 然也就发生了涵化的过程。

左脚舞的舞姿也有所发展,逐渐讲究舞 蹈的肢体美和时代感。虽然我们无法用直观 的影像和图画证明左脚舞舞姿的变迁过程,但通过笔者多年的观察,左脚舞的舞姿确实 发生了变迁。今天的左脚舞跳起来,不但舞 步整齐划一,而且腰、胸、头等部位的摆动 也有讲究。在舞蹈中加入 “迪斯科” 的跳法 就是左脚舞舞姿变迁的一个典型例证。

在乐器的使用上,左脚舞早期的乐器主 要是芦笙、竹笛。在清朝的县志中记载了左 脚舞伴奏的主要乐器是芦笙1,这说明左脚舞 在其形成阶段与芦笙舞使用的乐器是一样的。只是在发展中,左脚舞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 格,主要使用二胡、龙头四弦和竹笛等乐器。可以说 “左脚舞” 与 “芦笙舞” 的主要伴奏 乐器是同源异流的。在云南少数民族中,彝 族人口最多,活动范围最广。历史上庄蹻入 滇、汉置郡县等活动主要是在彝族先民居住 的地区进行。随着南诏地方政权的建立,汉 文化与彝族文化开始交流交融。各地汉族人 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舞蹈乐器也随之而来。其中弦乐器被彝族人民接纳借用,并逐渐流 行。目前,随着彝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跳左脚舞时,伴奏也同时使用影碟机和音 响等现代设备。新的伴奏手段提供了洪亮的 声音和富有质感的音乐,而左脚舞动作奔放 热烈、铿锵有力,使左脚舞的气氛更加热烈。这非常符合彝族人与生俱来的豪放、剽悍的 性格特点。因此,新的音乐元素很快就得到 了彝族人民的认同。

在服饰的搭配上,左脚舞服饰也发生了 变化,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民族 的文化因素,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跳左脚舞 时,不论是彝族,还是汉族,参与者 ( 主要 是女性) 都以穿着一身做工精美、色彩艳丽 的彝族服饰跳左脚舞而自豪。牟定彝族传统的服饰以黑色2为主色调。男式服装讲究实 用,质料以厚实为上乘,款式变化较少,色 彩较之女装要沉着、素雅一些; 而女装式样 多姿多彩,装饰繁复细密,质料要轻薄一些。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彝族的舞蹈服饰在色 彩、造型、面料上也随之有了一些变化。在 保留本民族传统服饰时,也借用了其他民族 的服饰文化。例如,传统彝族未婚女性的帽 子大多是 “鸡冠帽”3,帽檐装饰的流苏主要 是红缨和塑珠。现在年轻女子流行的是造型 如花环的 “花环帽”,帽檐配有的流苏,材质 多为上好的铝、银制品或色彩斑斓的线制品。笔者认为,牟定居住着汉、彝、苗、回等 21个民族,帽饰的这一细微变化,是彝族借用 当地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结果。而这种变化,几乎所有参与 “左脚舞” 的女 性都乐于接受。

( 二) 从乡间田野走向都市舞台和市场

牟定彝族主要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左脚 舞一开始起源并流行于山箐田野,是彝族人民 自娱自乐的民间文化活动。左脚舞来自乡村、来自田间地头,和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融为 一体,满足了彝族人民的休闲娱乐、精神文化 消费的需要,也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民族精神,承载着彝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具有旺盛的生命 力。这种扎根于民间的舞蹈并没有因为现代文 化的冲击而烟消云散,而是从乡间田野走向了 都市舞台,在多元文化中发扬光大,并融入了 市场经济的洪流,开花结果。

近年来,地方民族文化自信心不断得到 提升,左脚舞找到了广阔的文化空间,渐渐 成了牟定彝族文化的典型代表。牟定县借助 文化部把牟定命名为 “彝族左脚舞之乡” 的 契机,提出了 “唱响左脚调,跳红左脚舞”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建设左脚舞民族文化园、左脚舞文化广场的规划。依托 “三月会———牟定左脚舞民族文化节” 来提升牟定的文化 影响力,这也契合了云南省政府提出的 “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在这样的背 景下,左脚舞的创作和宣传进入了一个快速 通道。左脚舞参加了省级和国家级的一系列 演出和比赛,左脚舞以其特有的文化表达形 式,展现了牟定彝族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不断获得来自艺术界的荣誉和普通老百姓的 掌声。再通过传媒的有力传播,左脚舞的知 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扩大,让更多的人认识了 牟定彝族原生态的传统歌舞,左脚舞逐渐成为牟定的形象代言。

随着左脚舞影响的扩大,在商业利益的驱 使下,旅游业、餐饮业、婚庆公司等行业开始 将左脚舞作为商机进行开发。同时,政府也倡 导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左脚舞被赋予“文化产业” 的标签。左脚舞不知不觉成为经 济发展的参与者,成为市场经济的一个产业,为左脚舞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动力。另一方 面,左脚舞文化的发展壮大,为民族服饰、民 族习俗、民族乐器、民族节日、民族工艺、民 族美食、特色民居、民族文物的产业化发展开 辟了市场,丰富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我们以彝族服饰为例,随着左脚舞文化 的发展,彝族刺绣品成了游客的时尚礼品,以服装、三角围腰、腰带、鞋垫、绣花鞋、枕头、荷包为主的 100 多种民族刺绣品,绣 工精致,图案活灵活现,深受游客喜爱,绣 品大量销售到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各县市及 昆明等地,是游客的时尚礼品和高雅的家庭 装饰品。在牟定、楚雄的市场上或旅游景点,都有贴上 “左脚舞” 文化符号的商品出售。在牟定民族文化专营街及楚雄 “彝人古 镇”,经营民族手工艺品的商户随处可见,其中有店主把彝族刺绣卖到了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地。

对于左脚舞爱好者来说,龙头四弦是独 具魅力的。只要听见弦子铮铮作响,就感到 心发慌; 只要听见弦子铮铮作响,就感到脚 掌痒。每个爱好左脚舞的小伙都以拥有一把 精美的龙头四弦为荣。龙头四弦造型独特、色彩鲜艳、图案丰富、选材精良、做工精细,具有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牟定县政府在县城步行街设置了民族文化一条街,集中了民族乐器龙头四弦和民族挑花刺绣制作的民间 艺人,集中制作展示销售,取得了较好的宣 传和经济效益。牟定经营 “龙头四弦” 的企 业有近 10 家,龙头四弦的价格在 200 1000元之间不等,龙头四弦在牟定的小伙子中间 具有极高的普及率,制作龙头四弦的工艺店 生意兴隆,收入颇丰。

左脚舞文化作为一个地方性的产业,潜 在的商业利润被不断激发出来。当文化作为 一种商业 “资本” 运作时,文化的主体———“左脚舞” 无疑会得到全方位的开发和利用,左脚舞的商业展演开始走向广阔的市场。商 业展演分为政府举办的有偿左脚舞展演、企 业及文化团体邀请的有偿展演、农村婚嫁喜 事的有偿展演三种形式:

1. 政府组织的有偿左脚舞展演是以对外 宣传牟定为主要目的的。政府在举行重要的庆 典和接待宾客时,往往会邀请左脚队进行有偿 表演。参加左脚舞的人报酬不多,有时只是象 征性地支付一些费用。另外,为推动左脚舞的 发展和传播,政府设立了左脚舞的专项经费,用于补贴政府正式批准的左脚舞队。目前,政 府批准的左脚舞队有 30 多支,近千名成员。因此,政府补贴的经费非常有限。

2. 企业和文化团体的有偿表演是以利益 为主要目的的。企业邀请左脚舞演出队主要 是店庆,用于新店开业、商品促销等。酬金 支付的方式根据出场的人数及出场时间计算。经笔者调查,不论是政府的补贴还是企业的 有偿补贴,左脚舞队的经费主要开支在购置 相关用品 ( 如刻录光盘,买音响设备等) 和 聚会聚餐上,很少发放到个人。

3. 农村婚嫁喜事的有偿展演是以营利为 目的的演出,演出收入由参与团队协商分配。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婚娶、节日、拜寿及庆典过程中,办喜事的东家为了增添 喜庆气氛,专门邀请县文工团或左脚舞民间 演出队来表演。将左脚舞表演活动情景拍摄 成光碟,用作纪念和自娱自乐,这在牟定村寨已经蔚然成风。村民认为,邀请左脚舞演 出队来表演是一件有脸面、有排场的事,在 筹办喜事过程中,很多人家都会把左脚舞演 出作为一项重要的预算。2010 年 12 月,笔者 参与了小侄女的婚礼,亲眼目睹了婚礼庆典 的全过程。笔者老家的经济并不宽裕,但大 哥大嫂在筹办女儿的婚礼时,始终没有把邀 请左脚舞演出队的 800 元费用砍掉。左脚舞 演出团队由四人组成,一个 DV 摄影师、一 个主唱,两个乐手 ( 当地的唢呐手) 。在摄影 师拍摄左脚舞时,由主唱领唱,乐手负责吹 唢呐或弹龙头四弦。客人和村民都穿上彝族 服装,年轻男子几乎每人一把龙头四弦,男 女老少肩并肩,手牵手,围圈跳左脚舞,宽 敞的大院子被围得水泄不通。彝族山区的冬 天寒风刺骨,但左脚舞场上的人却汗流浃背,兴高采烈。婚礼结束后,所有人都围着电视 机,兴致勃勃地观看左脚舞视频。在欢声笑 语中谈论着左脚舞的场景,他们满脸的意犹 未尽。笔者体验到,左脚舞通过这样的展演 形式,成为了地域性的流行文化,这一带有 彝族文化符号的活动,不断强化了本民族的 文化认同,无意间促进了邻里和睦、乡风文 明和民族团结。

左脚舞能走进都市的舞台和市场,从更 深层次来说,社会民众对民族文化的浓厚兴 趣,也是促进左脚舞在都市中传播的一个重 要因素。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民族歌舞 掀起了热潮,许多艺术家从都市走入农村,创作了一批批颇具民族风情的歌舞。原生态 歌舞走进了艺术的殿堂,不但在艺术界产生 了广泛的影响,还具有厚实的群众基础。牟 定县民族艺术团也把整理、保护、创作传统 左脚舞艺术作为艺术团基本任务之一。艺术 团专门成立了编导小组,多次深入到乡村采 风,不断策划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这 些作品充分吸取了彝族左脚舞、左脚调的艺术 元素,进行舞台化的加工和改编,融入了时代 感。在展现彝族多姿多彩文化生活的同时,也 使古老的左脚舞焕发出新的生机,走向更为广 阔的舞台。例如《阿老表端酒喝》、《正月十 五赶猫街》、《喜欢不喜欢也要喝》等这些源 于乡土的声音曾在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贵 州卫视等媒体亮相,成为代表云南表情的又一 种文化符号。社会民众对左脚舞的认可,使左 脚舞文化的发展走得更远更快。

( 三) 从民间文化自觉走向政府主导开发

左脚舞是牟定彝族民间的传统舞蹈,从 左脚舞的起源1、发展来看,跳左脚舞是彝族 群众的一种自觉行为。在牟定人的集体记忆 中,左脚舞只是彝族农村自娱自乐的一种舞 蹈形式,传播范围基本上一直是在彝族聚居 地区。长期以来,常见于农村的彝族左脚舞 一直处于自发传承的状态。近 30 年来,牟定 传统节日 “三月会” 逐渐变成当地政府组织 人民群众物资和文化交流的大型盛会,左脚 舞得到了蓬勃发展,一批批优秀左脚舞得以 传承发展,并且从乡间田野走进都市,走向 舞台,获得了舞台表演的机会。

左脚舞并没有像一些民族传统舞蹈一样,随着年轻人大量外流而逐渐销声匿迹,后继 无人。而是随着左脚舞爱好者的流动传播到 四面八方,在都市文化中找到了一席之地。在云南省各旅游风景区的宾馆或酒店,经常 能听到根据牟定左脚调改编的歌曲。伴随着 流动人口的不断剧增,左脚舞由外出务工的

“牟定人” 带进都市,渐渐形成固定的舞场。如昆明翠湖、东风广场,楚雄彝人古镇、桃 园湖等地,已经成为左脚舞爱好者的聚集地。由于左脚舞简单易学,氛围热烈,许多市民 和外地游客不但驻足欣赏,还加入其中。左 脚舞爱好者如 “滚雪球” 般越来越多,传播 的范围越来越广。另外,建筑工地也是左脚 舞传播的重要渠道。笔者曾多次到昆明北市 区、南市区及呈贡新城的建筑工地探亲访友,亲眼目睹了年轻人对左脚舞的狂热。晚饭后,楚雄籍的年轻人都会在空旷的工地上围圈起 舞,龙头四弦和着高亢的 “阿里罗,阿里罗”在工地上空回荡。由于建筑工地没有什么娱 乐,许多外地的工友也加入其中,这无疑推 动了左脚舞的传播。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后,左脚舞遇到了我 国繁荣民族民间艺术的大好机遇,牟定左脚舞 这一地方性文化资源得到了充分展示的机会,并屡获殊荣,成为牟定县乃至楚雄彝族自治州 对外宣传的典型形象。1979 年,牟定县人民政 府在彝族聚集区蟠猫乡举办了左脚舞文化培训 班,对左脚舞歌舞乐进行了挖掘、收集、整理,共整理曲目 100 多首。1981 年,牟定县人 民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将牟定 “三月 会” 列入政府工作,并决定每三年举办一次由 政府主导的三月会大型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左 脚舞通过官方的认可和推动,加之是人民群众 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舞蹈,得到了快速发 展,影响力日渐彰显。

在 1997 年至 2004 年间,牟定县政府文化 部门对县内左脚舞歌、舞、乐资料进行了全面 地收集整理,出版发行了 《火热的三月》 左脚 调录音带,并且该录音带已入选中国音乐大 系。同时,依托长期积淀形成的民族服饰、民 族风俗、民族歌舞、民族乐器、民族节日、特 色民居和传说故事等丰富而特有的民族文化资 源,收集、整理、出版发行了牟定左脚舞精选

《高山顶上茶花开》、 《左脚舞韵———牟定彝族 左脚调选编》、 “魅力楚雄” 文化丛书 《左脚 舞之乡———牟定》、《牟定左脚舞》VCD光碟 等一批反映左脚舞文化的书籍和音像作品。而 且,组建了一支 24 人的彝族民间原生态左脚 歌舞表演队,前往北京中华民族园进行彝族左 脚歌舞表演,历时 7 个月,每天表演 3 至 4 场,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

2004 年,牟定县政府成功举办了第一届 左脚舞民族文化节。在文化节上,创作了一 台传统左脚舞与创作左脚歌舞相结合的舞台 演出节目,邀请云南省著名词作家卢云生和 楚雄彝族自治州国家一级作曲那少承为牟定 谱写了 《左脚舞的故乡》,该曲目糅合了传统 左脚舞和现代歌舞,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 高度认可,在全县广为传唱。左脚舞文化节 全方位展示了牟定彝族左脚舞文化的独特魅 力,进一步提高了牟定的对外知名度,左脚 舞文化节已经成为宣传推介牟定的重要载体,也进一步催生了牟定彝族左脚舞的发展。2005 年,牟定县被列为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左脚舞的故乡”。

左脚舞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步形成了集 艺术性、观赏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区域性民 族文化,成为舞台艺术展演的一种民族舞蹈。

2008 年,牟定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 命名为 “彝族左脚舞之乡”。左脚调 《喜欢 不喜欢也要喝》 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上亮相。《正月十五赶猫街》、 《楚雄桂花香》在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分别 获得原生态唱法优秀奖和银奖。2009 年,牟 定第二届彝族左脚舞文化节上,牟定县举行 了一场以 “左脚舞印象” 为主题的大型文艺 演出。全县三乡四镇的一万多名各族群众远 道而来,向中外来宾表演 “万人同跳左脚 舞”1,并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成功。2010年,“云南楚雄阿乖佬彝歌队” 荣获中央电视 台第十四届 “CCTV 青歌赛” 原生态唱法银 奖。2011 年的元宵节晚会上, 《正月十五赶 猫街》在人民大会堂唱响。彝族原生态歌舞 不断登上全国大舞台,极大地提升了牟定的 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也让成千上万的 人认识了牟定彝族左脚舞文化的独特魅力。

目前,全县除了县民族艺术团专业的表 演团队外,还有以彝族为主的左脚舞爱好者 自发组织成立的 30 多支业余左脚舞表演队,有左脚歌舞骨干人员近千人。经政府批准,左脚舞文化培训已经进入校园。在民族小学,学生除学习彝文外,刺绣也是女生的必修课,男生学习彝族月琴、龙头弦、笛子、葫芦丝 等民族乐器。在课间操时间,学校播放左脚 舞音乐,学生们围成多个大圆圈,以跳 “左 脚舞”代替课间操。笔者问过许多小学生,是否喜欢这样的形式。他们对这一形式乐于 接受,原因无一例外,他们对左脚舞太熟悉 了,特别喜欢听左脚调、跳左脚舞。他们一 听到校园广播流淌的左脚调,双脚就跃跃欲 动。一些被贴上左脚舞文化标签的扑克、明 信片、电话铃声、餐饮用具等,也开始走入 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措施,使左脚舞文化 的传承、弘扬有了新的保障。在牟定县,全 方位、多角度展现左脚舞文化的格局已经形 成。彝族服饰、彝族乐器、彝族歌舞表演等 文化内容也得到了不断创新发展,具有区域 特色的文化产业圈逐步形成。

三、左脚舞变迁的原因分析

左脚舞得以完整传承,并不断发展,广 泛传播,实现了从彝族独有走向多民族共享,从乡村田野走向繁华都市,从自娱自乐走向 广阔市场的 “蝶变”。笔者认为,主要取决于 以下几方面:

第一,民族团结繁荣发展为 “左脚舞”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文化传播的 范围或借用的程度决定于两个民族之间接触 的持续时间与密切程度。具有相似文化的群 体,由于有相似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体,比 较容易互相适应,文化的互相借用数量更 大。[1]( P220) 一直以来,牟定县各民族之间和谐 共处,民族间互相通婚,逐渐发展成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整个社会形成了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 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的民族关 系。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 的社会环境。彝族是一个重视礼仪和团结的 民族,而跳左脚舞时的 “围圈而舞” 形式,蕴含的正是和谐团结的意义。

第二,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是左脚舞发 展传承的内部驱动力。左脚舞具有节奏明快、通俗易懂、热烈奔放、充满活力的特点,群 众基础非常好,覆盖了牟定县的村村寨寨,其影响力已扩大到整个楚雄地区乃至省内外。左脚舞文化包容了彝族歌、舞、乐、民族服 饰、民族工艺、吉庆礼仪、民族节日、美食 饮酒、待客方法、喜事婚宴等各种民族风情 和习俗。左脚舞也伴随着彝家人的生产生活,代表了 “牟定人” 这个文化认同符号。左脚 舞成了牟定彝族人最引以为荣的文化,是最 高规格的礼仪接待方式。彝家人在吉庆礼仪、喜事婚宴时,每到晚上,主人都会把自家的 庭院打扫干净,搭起青棚,中间燃起篝火,摆上一排桌凳,桌上摆放几瓶烈酒,客人跳 累了,大家不分彼此,划拳喝酒,通宵达旦。天要亮时,往往以一首 《小小公鸡叫三遍》结束左脚舞,那种 “走是要走了,舍是舍不 得......”的氛围,对现场的每个人都有很强 的感染力。这种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高度认 同感,使植根于民族内心的民间文化转变为 自觉行为,推动着左脚舞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政府引导是左脚舞快速发展的推动 力。不可否认,政府在左脚舞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提倡或禁止左脚舞的政令,直 接关系着左脚舞的式微或发展。在 “文革” 中,左脚舞归入 “四旧”之列,一度销声匿迹。改 革开放后,作为民间自觉文化的左脚舞,广大 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引起当地政府的高 度重视。左脚舞得到了提倡和支持,并且政府 将左脚舞作为一个文化品牌进行发展。政府相 关部门研究了左脚舞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始将左脚舞作为代表牟定形象的名片进行打 造,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支持政策,以举 办左脚舞文化培训班的形式,对左脚舞歌舞乐 进行挖掘、收集、整理。政府通过举办 “三月 会”这个牟定的传统节日,不断强化左脚舞的 官方背景。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牟定被列为云 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左脚舞 的故乡”; 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为“牟 定彝族左脚舞”; “万人同跳左脚舞” 获得世界 吉尼斯纪录; 左脚舞表演获得中央电视台的各 种奖项。可以说,没有政府的推介就不会有左 脚舞从民间自觉走向都市舞台,走向市场的 转变。

第四,左脚舞的功能是左脚舞文化发展 变迁的原动力。从左脚舞起源的神话传说看,左脚舞具有娱天功能。不论是牟定柜子山“踏歌谢仙”的传说,还是牟定坝子 “灭龙 治水”的神话,左脚舞都具有娱天的功能。根据笔者的调查,左脚舞的主要功能是恋爱 交流、融洽民族关系、庆典、强身健体及发 展地方经济等。左脚舞承载的这些功能,成 为推动左脚舞不断发展变迁的原动力。从宏 观上看,左脚舞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左脚舞满足了彝族人民的需要。在传统节日、建房乔迁、娶妻嫁女等重要日 子,彝族人都跳左脚舞。在跳左脚舞过程中,融洽了各民族的关系,适应了彝族人民休息 娱乐的精神需要。跳左脚舞时,人们总是围 成大圈小圈,无论多长时间,大家的活动范 围基本是固定的,这也预示着大家围成了人 际关系和谐的圈,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各民族的青年男女在舞蹈与歌声中,传情达 意,一来二去,成了朋友、亲人。在牟定地 区,许多夫妻都是通过跳左脚舞结成连理的。另外,左脚舞还有强身健体之功能。跳左脚 舞时,舞者的脚部、头部、腰部等关键部位 的肌肉得到了充分锻炼。中医理论认为,人 的身体 “寒从脚起”,因此,跳左脚舞可以驱 寒健身。即使是寒风瑟瑟的冬天,跳几圈左脚舞下来,往往汗流浃背。正如左脚舞歌词 所唱 “跳得黄灰起三丈,治得伤风做得药”。因此,笔者认为,左脚舞还是一种具有民族 特色的健身操。

其次,经济利益的驱使。当地政府为进一 步实现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的目的,借助 彝族左脚舞文化广泛宣传牟定对外开放,先后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工作方案,促进了 项目的签约率。2009 年第二届左脚舞文化节期 间,云南省河南商会、云南省江西商会、昆明 温州总商会等 100 余商家前来牟定考察投资项 目。在此期间,牟定县向企业家推介了 21 项 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协议投资总额达 17. 6 亿 元。政府还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2009 年全县已发展彝族服饰刺绣 326 户,四弦 琴制作 158 户,彝族手工刺绣产品已远销福 建、广州等地。仅第二届左脚舞文化节期间,全县就销售彝族服饰 6000 多件 ( 套) ,龙头弦1400 多把,销售额达 150 多万元。

四、结语

左脚舞产生于牟定彝族聚居地区,随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汉族和其他少数 民族也唱左脚调,跳左脚舞,为少数民族地 区的民族团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跳左脚舞 作为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已构成了牟定乃至 整个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一种集体文化气质。左脚舞寄托着彝家人的情和爱,承载着彝家 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深深地扎根 于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生长在这块土 地上的人们经过长期的熏陶,已被潜移默化,

“会说话就会唱左脚调,会走路就会跳左脚 舞”。左脚舞不仅是彝人的 “脚之舞”,也是 彝人的精神之舞,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歌舞艺术的层面。在现代社会中,传媒高度发达 ,传统民族文化的衰退、变异、濒危甚至消失成了普 遍现象。然而,尽管流行文化铺天盖地,但 根植于民族内心的传统民族文化并没有灰飞 烟灭。左脚舞在各种力量的驱动下,得到了 完整传承、广泛传播,实现了华丽转身。牟 定县政府围绕 “唱响左脚调、跳红左脚舞”的构想,充分利用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彝族原生态歌舞登上全国大舞台,提升了 牟定的知名度。依托左脚舞文化,大兴土木 构建文化旅游项目 “彝人天堂”1,着力打造“左脚舞的故乡” 文化品牌。纵观左脚舞的变 迁,地方民族团结、和谐、稳定和发展是民 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共生共荣 又推动着民族的团结和地方的稳定。

因此,正如前文所言,左脚舞从乡间田 野走向繁华都市,并没有发生 “变迁的结果 也极有可能背离这些族群成员对 ‘更好生活’的期待,甚至还有可能使其丧失自我,成为‘他者’的文化附属品”[3]这样的结果。左脚 舞通过了多民族文化的涵化过程,不但完整 传承了彝族左脚舞文化的精髓,还实现了现 代性的改造和建构,为边疆多民族地区民族 团结稳定和区域性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在 以政府为主导的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 使各民族传统文化在完整传承中与时俱进地 发展,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 求,实现民族文化的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左脚舞 文化变迁的例证表明,在政府的主导下,民 族文化可以在不断的变迁中传承、创新和发 扬,成为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流行文化。

亚洲典型成人礼有什么?

成人礼就是在少男少女年龄满18岁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典型是换装!日本着和服,少数民族换裙子,亚洲多数人会挽发鬓。

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耳朵挂的是穿耳线。“换裙”仪式举行之后,就要穿上中段为黑蓝色的三接拖地长裙,原先的独辫要改梳成双辫,并要戴上绣花头帕,挂上耳坠。举行“换裙”仪式后,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赶场、看赛马、耍朋友、谈恋爱了。

彝族赛装文化宣传语?

彝族有句谚语“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脚、会拿针就会绣花”、“赛装赛到日头落、跳起黄灰做得药

研究哈尼族服饰的作用?

哈尼族主要聚居于红河南岸红河县、绿春县、元阳县、金平县和建水县部分地区。

哈尼族服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有100多种不同的款式。适应于梯田农耕劳动,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这是哈尼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哈尼族服饰上的装饰物品和刺绣图案,实质上都是自己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对祖先英雄业绩的缅怀和记述。

彝族服饰

彝族主要分布地区:石屏、弥勒、建水、蒙自、开远、个旧、元阳等市县。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形态有近百种。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但要数弥勒的彝族支系——阿细族服饰最为典型。

瑶族服饰

主要分布地区:河口、金平、元阳、绿春等县。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云南佤族分布在中国云南西南地区,佤族人民以黑为美。被誉为:世界的黑珍珠、中国的黑牡丹。

为什么云南佤族族人以黑为美呢?这个其实不难理解,因为信息闭塞,当地人不与外界接触,过着简单纯粹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的思想也是简单传统的,认为这世上五彩斑斓,唯独黑色是最有力量的。黑色在他们眼中代表着健康、强壮。所以他们喜欢黑色的皮肤,黑色的衣服。

不仅如此,佤族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欢抽烟。他们用山上竹子做的烟斗,抽着当地种植的吐烟。更奇特的是,由于长久吸烟,他们的牙齿也变得很黑。而牙齿越黑的年长者越受到大家的尊重。这也体现出佤族人是有多么喜欢黑色。

佤族“摸你黑”狂欢节,也是当地一大特色。“摸你黑”是从佤语音译过来的,意为:"这是我们向往的,我们所期待的,坚持到永久"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把泥土,泥浆摸在别人身上,把每个人都摸的黑乎乎的。寓意摸的越黑越快乐,摸的越多越幸福。这个“摸你黑”也是带着佤族人最淳朴祝福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佤族以黑为美,崇尚黑色的原因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