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在元代称作什么,古代修路叫什么?
康衢。在先秦,主要道路被称为康衢。康衢原指四通八达的主干道,比如在《列子·仲尼》中说:“尧,乃微服游於康衢。”后来被引申为地位显要,再后来被用于称颂盛世,而其中道路的本意反而很少使用了。
我们平常所说的路、道、途也都是有特指的。路:能够三辆马车并行的地方才能被称为路。道:两辆马车可以顺利通行的被称为道。途:一辆马车能过顺利经过的就叫做途。元朝驿站制度的特点及意义?
元朝在全国各地设有1400处驿站,仅辽阳省就有100多处。驿站分陆站和水站,水站用船,陆站用马、牛、驴或车;后来元朝还设置过海站,甚至在冰天雪地的黑龙江流域设狗站——通过狗拉雪橇在冰封的大地奔走。
由此,元朝形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驿路上使臣们往来不绝,大大加强了中央与行省、行省与行省之间的联系。各种公文可以快速传递,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指挥。与驿站相辅的,还有急递铺,传递紧急公文时,一昼夜可传400里地。
朝天门别称?
朝天门是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两江交汇点,有着“古渝雄关”别称。朝天门位于渝中半岛的东南端,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地势中高,两侧逐渐向下倾斜,地势险要,城门上原书 “古渝雄关” 四个大字。“朝天门”,顾名思义——朝天,因为面朝当时天子、京师所在地南京,人们在此迎接天子派来的御差,天子下达的圣旨,故名“朝天门”
明朝为什么不愿意经营东北?
感谢邀请。
对于东北地区,中原王朝在其强盛之时,都非常关注。比如唐朝和明朝。两个朝代在刚开始比较强盛的时候,始终都在加强东北地区的管制。
原因主要是这里曾经出现过的民族中,鲜卑、突厥、回纥、女真、契丹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在中原王朝强大时,选择臣服。但是稍微一个放松,便迅速崛起,强盛一时,甚至不乏入主中原建立王朝的部落。
所以明朝初期对于东北大力压制,经略东北地区从朱元璋开始,北击蒙古,东北则留下了两位能征善战的藩王,一个是燕王朱棣,另一个是宁王。宁王远在关外,一方面掌管投降的朵颜三卫,抵御蒙古反击,一个方面就是监视并压制东北地区。同时又在辽西辽东地区设置卫所、城市,构建防御体系。然后又对东北各个部落进行分化拉拢,委任官职,并派遣汉族官员长期驻守,以为统管。
到了朱棣当皇帝那会,宁王已经被安置到了江西,东北地区少了一位藩王的坐镇,其实从长远看并不稳妥。但是大明王朝因为朱元璋和朱棣两代人持续对蒙古的军事打击和政治分化,蒙古短时间不再成为明朝的忧患,所以多少对于东北有所忽视。
但是对于东北缺少文化和民族的交融明朝虽然派遣了长期驻扎的官员,而且定期派出官吏或者太监前往东北巡视,安抚各族民众,但是从民族融合来说依然保持其独立性。东北各部落被抑制在辽北的深山老林里,靠着打鱼捕猎为生,日子过得是非常辛苦的。
而明政府当地官员,也刻意的对于各个部落拉拢打击,保持其势力的平衡。
不过,明朝始终没有促进汉族民众向东北的迁徙,以加强从民族方面的融合。这也导致这些东北民族始终保持其部落的传统格局,没有向着农耕文明发展。
一切东北的混乱起于李成梁李成梁也是个很矛盾的明朝人物,其功过非常不好定义。虽然他经略辽东总兵三十余年期间,可谓战功赫赫,而且有效压制了东北少数民族的反抗,同时又帮助明朝开边疆七百余里,在那里发展农耕,迁徙人口。可是后来他又自己放弃了。
与此同时,李成梁管理东北中后期,正是在他的扶持下,努尔哈赤在不声不响间完成了建安女真诸部的统一,最终对明朝发动反击。
明朝后期蒙古又一次崛起,而明朝本身开始政治腐败明朝中后期,蒙古各部落先后崛起了几位大汗,他们也以恢复成吉思汗当年的统治为己任,对明朝边境更是骚扰不断。
但是明王朝内部,先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太监干政,比如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导致政府工作人员都不足,比如边疆地区军纪废弛,武器装备严重落后。比如明晚期进入小冰河纪,土地欠收,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比如明朝先后长期受到日本的倭寇对东南沿海的骚扰,后一次更是无人可治。后来又帮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消耗国力巨大。
于是整个东北,因为李成梁时期征召大量当地少数民族当兵,阻挡蒙古侵略,相当于把这些人好好培训了下。
明王朝不是不经营东北,而是到了后来渐渐无力经营下去了。更兼内部党争等问题和激化的社会矛盾,对东北少数民族的管控彻底失控了。元朝重商政策的表现?
重商主义带到了这片地方,《元典章·户部·户计·籍册》中就为我记载了蒙元时期商人地位的大幅提升,“斡脱户,见奉圣旨、诸王令旨,随路做买卖之人,钦依先帝圣旨,见住处与民一体当差”,可见这时商人们的地位的确不同往日。
元朝的商贸政策
为了以熟悉的模式加强政权实力,巩固统治,元朝统治者制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促进商贸发展,这一时期个体商户的利益受法律的充分保护,商业税收比前朝大幅降低,甚至对周转困难的商人进行财政帮扶,可见当权者对商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此外,元朝统治者还极力促进纸币发展,立法统一发行纸币并废止铜钱等金属货币,极大地方便了商人们的商贸交易,解放了难以估量的商业活力,据传当时的元宝钞甚至在一些域外国家也能流通,只可惜当时没能建立科学的纸币发行体系,导致元后期纸币大量超发,人们纷纷挤兑贵金属,我国古代纸币的发展至此告一段落。
除了促进国内商业发展之外,元朝政府还积极鼓励国际贸易。蒙元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就沿袭发展了市舶司作为统管海外贸易的机构,并与周边国家签订条约,促成较为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来华后便在《马克·波罗游记》中记录了当时元朝繁荣的国际贸易。而且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的大元甚至与远隔千山万水的非洲各国都有贸易往来。元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使中亚西亚各族频频访华,渐渐地形成了独特的色目人部族,他们经商有方,极大地提振了当时的经济,也将自己民族的文化带到中原,丰富了中华文明。
值得一提的是,元政府为了鼓励商贸,组织人力物力疏通京杭大运河,增加改善运输线路,并大力发展造船技术与航行技术,元制的船型后世影响重大,甚至有学者认为能够跨越大洋的郑和宝船就是在此基础上改造的。此外朝廷还组织增设驿站,为商贾们的往来提供了不小的便利。都说要想富,先修路,可见当时的元统治者早有这个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