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峰谷石门图片大全,以及石门银峰图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婺源石门山峡谷怎么样?
石门山峡谷,石门山峡谷是婺源最新开发的一处旅游景区,全长1.5公里,座落在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大鳙山下,与浙江钱江源共分山水,在婺源旅游东线,距婺源县城距离42公里,江湾、篁岭高速出口距离景区仅12公里。
婺源石门山峡谷座落在江西东北部与浙江交界处的大鳙山下,与钱塘江源头共分水岭,与篁岭只隔3公里。
峡谷内飞瀑流泉、怪石嶙峋,峡谷幽深、峭壁如门,是一处纯原始的峡谷风光。
石门山峡谷与婺源篁岭毗邻,谷内随峰而转,溪水绕路而行,浅滩奇石林立,深潭怪鱼藏底,是一处纯原始的峡谷风光。
峡谷植被丰富、绿树成荫,清凉幽静,空气清新,是十足“天然氧吧”。
石门山峡谷就位于大鳙山脉。大鳙山东流的“鳙水”在婺源境内发源,流经开化、经衢州、兰溪、金华至富春江。
为这一带江水的发源地之一!而这一带在隋唐时为婺州地域,是“水流如婺”之地,被称为“婺水之源”。
石门山峡谷景区分为户外拓展、情趣体验、科普文化教育等主题内容,是夏季戏水避暑绝好去处。
拥抱自然,挑战自我,能够培养个人的毅力、团队之间合作精神,提高野外生存能力,深受青年人的欢迎。
更多关于婺源石门山峡谷怎么样?,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石门关:一目三千年的交通活化石
站在秦五尺道遗迹上看“五道并行”。图中由左至右分别为大关河水道、内昆铁路、昆水公路、秦五尺道、水麻高速公路。
国内现存最长的秦朝古驿道遗迹
秦驿道遗迹长约350米,这样的马蹄印有243处
【守望家园】
一个弹丸之地,竟同时有秦驿道、水道、铁路、国道、高速公路“五道”错落呈现。这张巨大的五线谱上,不同的运输工具、不同的声音震波,联袂上演一道潆洄于高岭大峡间的交通变奏曲。这,就是“滇川门户”石门关。
石门关,位于滇北盐津县西南的豆沙关镇,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南边疆的唯一孔道隘口。这里保留着国内现存最长的秦五尺道遗迹。有别于秦代通衢车道的五尺道,是2400多年前南方丝绸之路东线的山岭主道。
崇山峻岭里的隋唐关隘
石门关地处云贵高原北端的盐津县豆沙关镇,四周山川险阻,处处千仞绝壁、深涧高壑,自古交通不便,即便今天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去那里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2020年6月底,我带家人自驾去豆沙关镇游玩,从四川乐山市经犍为县进入云南境内,再经水富县、盐津县到达豆沙关镇,竟开了7个多小时。沿线G85高速公路,在冷水溪、串丝乡一带有20多公里的长下坡,路窄,弯道多,隔几公里就可见路边修有“自救坡道”,这跟我在许多地方看到的高速公路很不一样,甚至让我疑心这根本不是高速路。很难想象,古人要走这条路从四川进入云南,有多么艰难,甚至得付出多少人的性命。
豆沙关镇,是古代南丝之路川南、滇北之间的重要驿站,但我对附近“滇川门户”石门关更感兴趣。眼前,云横雾锁的乌蒙山麓的峡谷里,千仞壁立,劈就了锁滇扼蜀的雄关天险,一道天堑锁住了古代滇川要道,这就是石门关。
伟岸的石门关至今向世人述说“锁钥南滇、咽喉西蜀”南丝之路上的 历史 沧桑——踏过石门关,便挺进了中原。陈一得1945年主编的《盐津县志》说,古时关门除有人值守外,楼上也驻有重兵,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石门关被称为绝壁险关。古时,每逢将士出征,家人们便会守候在石门关,翘望着亲人归来。石门关之巅,屹立着一座巍峨城堡,当地人管它叫关楼。关楼下面是始建于宋代的观音寺,斗拱建筑。
国内现存最长的秦驿道遗迹
石门关下,至今保存着国内现存最长的秦驿道遗迹。走在上面,被微雨淋过的路面湿滑油亮。古驿道是用青石条砌筑而成,历经岁月磨蚀,当中有几排长满青苔的凹坑,凹坑里的雨水映着岩边婆娑的树影。
驿道上,不时可以看到当地文物部门竖立的解说牌,上面资料显示,这里是国内秦五尺道遗址保留最长、最完好、马蹄印最多的地方——长约350米,道宽1.7米,马蹄印243处,有的深达三四寸。这些年我踏勘过南丝之路许多遗址,很少见过这么长的驿道和原始粗粝的马蹄印。古道上的每一级石梯,都是斑驳的 历史 链条。
这条路是怎么修建的呢?秦国灭蜀之后,李冰任蜀郡太守,受命从成都修一条南下入滇的驿道。大多中国人只知道他修了个著名的都江堰,却不知道他还以积薪烧岩之古法,在蜀南修筑一条由蜀入滇的通道,后因蜀境岩坚石硬,李冰只修通了成都至宜宾一段,名为“僰道”。
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天下,秦始皇派大将军常頞入蜀,接着修这条未完成的蜀滇大通道。常頞不但把李冰时代的旧道拓宽为五尺,还将此道北接咸阳,南连蜀滇,绵延两千余里。于是,人们把李冰、常頞接力修建的这条僰道称为“五尺道”,也叫“秦道”。
古人修路时,多选用质地坚硬的石灰石铺地面。石灰石是一种碳酸钙岩石,这在云贵高原喀斯特山地随处可取,民间多用于烧制石灰。碳酸钙岩石的存在,似乎天生就是与岁月抗衡,与山体同在,难怪保存上千年仍少有变形破损。只是遥远的过去,川滇两地的马帮载着布匹、盐、大米、山货、药材、茶叶、银、铜等物品,络绎不绝往返于这条古道上,马蹄声吆喝声不绝于耳。
时间的巨轮不但磨损了记忆,碾碎了 历史 ,也覆盖了原貌,我在脑子里一字一句地重建。
天气晴朗,能见度很高。站在关楼顶上,隔河朝50米开外的绝壁看过去,清楚地看到离水面百米高的绝壁岩缝中,有八九具僰人悬棺。透过相机镜头看,悬棺多用整木凿成,用木杠搁在避雨的岩缝当中,虽经2006年7月的地震,但并未受损。据了解,2015年6月,云南省文物考古部门在绝壁上一个10米高、4米多宽的斜坡面崖洞,发现了这八九具棺木。里面陪葬品是少量木制品和麻织品残片,已看不出来原先的形状……
一目三千年,五路过雄关
顺着旧石梯来到半山腰,透过树丛,我看到观音寺上方的岩壁上,镌刻着三个遒劲有力的字:“石门关”。经岁月风吹雨打,字迹已有些模糊。指示牌注明,这是隋朝开关时镌刻上去的。
石门关还有个名字:豆沙关。话说当年诸葛亮率蜀军南征,来到石门关下。守关将领想考验一下诸葛亮,将几大把豌豆混入沙中,称若能在三天内从沙中捡出豌豆,就放他们过关。诸葛亮苦思良久,看到满山翠绿的竹子,想出了用竹编筛子筛豆儿的方法,结果一个晚上就把豌豆和沙子分离开来。守关将领便放蜀军过了关。后人为表示对诸葛丞相大智大慧的崇敬,也将石门关喊成“豆沙关”。
我脚下的大关河,蜿蜒流淌在石门关南边,重峦叠嶂间,它不知绕过了多少山的阻拦,谢绝了多少山的挽留,欢唱向前。如果展开一张山区地图,你就能看清,这条河像是经谁的手任意画出来的一团乱线,弯弯曲曲,盘根错节。
蓄积移山之力的大关河流经此地,将壁立千仞的石岩一劈为二,形成一道巨大石门。在这里,秦五尺道、隋代古城堡、僰人悬棺等 历史 文化古迹,众水归海般让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僰人文化、古滇文化神奇地融合交汇。
石门关在 历史 上是南丝之路、茶马古道、博南古道、盐米古道及滇缅公路必经的要隘,罕见形成了“五道并行”的景象。
站在关口向南眺望,蓝天悠远,大地苍茫,阵阵鹞鹰飞过关楼上空。“五道并行”令人震颤——大关河水道、内昆铁路、昆水公路、秦五尺道、水麻高速公路。五条道路,高低错落,汇奔眼前,各行其道,成就“一目三千年、五路过雄关”的奇观,被誉为古代交通变迁的活化石。
大关河水道,也承载过一个帝国的荣光。清朝乾隆时,大关河航道在此扬帆启程:云南东川的京铜、昭通的朱提银,沿石门关下的朱提江千里迢迢运往北京。沿途白帆林立,樯橹浮动,号子震天,军事关隘山麓也成了货物堆积、票号往来、人头攒动的集镇埠头。银光闪闪的朱提银自古享誉海内外,《汉书·地理志》曰:“朱提,山出银”,《后汉书·郡国志》亦曰:“朱提,山出银、铜”。两汉时,滇北重镇朱提就因铜矿蕴藏丰富,为当地青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今天,古驿道早已失去交通功能,但其他“四道”还在川流不息,车船繁忙,时而船舟横渡,时而 汽车 疾驰,时而火车轰鸣……河面白鹤掠过,天上雀鸟欢叫,形胜之地绘制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交通走廊。
摩崖石刻铭记“南诏归唐”
盐津县志介绍,石门关在民国以前曾有两扇1.2尺厚的木门,沉重硬实,大门吱嘎一关,把中原和边疆隔绝在两边。
唐朝时,南诏叛唐后,石门关一关就是40多年。到袁滋受命赴南诏册封异牟寻(南诏国王第六代王),才重新打开了石门关。石门关西侧崖壁上,至今保留着《袁滋题记摩崖石刻》,铭记了“南诏王归唐”的峥嵘往事。这件碑刻,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全文120余字,除“袁滋题”3字为篆书,其余均为楷书,8行,从左至右,字迹仍基本完好。袁滋摩崖石刻旁边,还修建了一座斗拱小碑亭。《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原文是:“大唐贞元十年九月二十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刊石纪之。”
根据《旧唐书·南蛮传》和陈一得主编的《盐津县志》,我们还原一下这个故事:
大唐时南诏叛唐,42年后,即唐贞元九年(793),南诏王异牟寻派使者请求归唐。朝廷为了安抚南疆,也考虑到“锁钥南滇”的地理因素,派御史袁滋持节赴滇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袁滋由戎州(今宜宾)入滇,受到空前隆重的接待。经石门关时,他有感而发刻石记事。袁滋摩崖碑刻所载唐与南诏友好关系的史实,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的重大 历史 作用。
(作者:李贵平,系《华西都市报》主任编辑、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图片均为作者摄/光明图片)
通山石门村有什么好玩的?
石门村,地处通、咸、崇三县交界之处,位于通山县西北边陲,东与大路乡东坑村相邻,南与青垱村接壤,西与团墩村比接,北与咸安区刘家桥分界。全村837户3775人,14个村民小组,29个自然塆。因境内峡谷关口巨石自然矗立,故名石门关。后建制村定名石门村。
早在明清时期,这里是湘、鄂、赣必经之道,至今仍有完好的长夏畈古民居。石板街、栓马桩留下茶马古道的痕迹;当铺、烟馆、驿站、商铺、药铺、学堂见证了当时的繁华。兵部差务府、天朝诰命、恩德式铎官人、王明璠试卷、贞节牌坊记载了无数人文故典;三圣寺、仙人洞、石门水库、温泉、溶洞增添了石门的灵秀。
自然景观
1、石门古驿
石门古驿位于南林桥镇石门村长夏畈。初名石门街,始建于明仁宗年间,是古代湘鄂赣边贸中心集市。明崇祯年间,为夏氏家族集居地,始更名为长夏畈。石门古驿兴盛于清代 ,是往来于湘鄂赣的茶马客商驿站,英、俄茶商曾建茶庄于此。盛时日客商达3000余人,人称“深山小汉口”。石门古驿目前保存大量历史文物。建筑物有永和园、长春堂、祖祠、铺面和石雕柜台等;字画文物有木刻对联、古商铺招牌、画轴、砖茶和木刻家训等。
2、楚王游猎
楚王游猎遗址位于南林桥镇石门村楚王山上。公元前597年,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此地被辟为楚庄王南营猎场。清同治《通山县志》载:“相传楚王曾猎于此。”于是得名楚王山。大革命时期,这里隶属湘鄂赣苏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大批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挥战员曾在这里留下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1925年至1935年,咸通崇蒲中心县委和苏维埃政府驻楚王山,留下红军医院、红军营房、牛崖战场、烈士陵园、红军洞、挂马山和黑窝碉堡等多处红色遗址。
3、石门天湖
石门天湖又称石门水库,位于南林桥镇石门村。1959年11月动工兴建,1962年投入运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具供水、发电等综合利用效益的中型水库。承雨面积15平方公里,总库容2250万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为560千瓦,灌溉面积2万亩,惠及18.5万人。历经50余载,石门天湖在承载其历史使命之时,犹如一块无暇碧玉,镶嵌于群峰之间,形成山水相依、山环水绕的天湖美景。
4、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是一个以孔雀养殖为主的百鸟园。园区位于南林桥镇石门村火山垅。现有蓝孔雀、白鹇、锦鸡、鸸鹋等珍稀鸟类10多个品种。园区内风光旖旎,景色秀丽,茂林修竹,小桥流水,玲珑精致。游客既可以给鸟类喂食互动,可以观赏美景,也可以户外露营,在游览休闲中增加知识,陶冶性情,体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
5、香荷映月•蓑翁钓韵
观光垂钓园位于南林桥镇石门河上游,荷花基地和垂钓中心隔河相望,互为毗邻,互相映衬,连为一体,形成一个集山水观光、赏花、采摘、垂钓为一体的特色农旅基地。基地于2017年10月建成,荷花种植规模现已达300多亩,品种以太空莲为主,花期5至10月。垂钓园面积近20亩,有鲤鱼、草鱼、雄鱼、武昌鱼等多个品种。景区内观赏线路纵横交错,建有赏花栈道、休憩凉亭、游客长廊、钓鱼台、农家乐等基础设施,是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6、神堂古寺
神堂古寺又名相公殿、三圣寺,相传唐永徽六年(公元665年),熊氏兄弟三人从江西武宁迁至此地,以伐檀烧炭为生。不料檀气冲天,惊动天廷。玉帝问他们所为何事,兄弟三人同声答道:“我们兄弟三人烧炭为生,一不求高官,二不求厚禄,只求一双仙眼,能看透未来,为世人指点迷津,祛病消灾。”玉帝感其诚,遂了三人所愿。兄弟三人得仙眼后,在神堂山上始建相公殿,医男救女,大显神通。唐皇得知此事后,诰封大相公为智德天真、二相公为神德天真、三相公为纯德天真。并御赐相公殿为三圣寺,从此三圣寺声名远播,香火经久不息。
7、贞节牌坊
贞节牌坊又名贞女坊,位于楚王山下,是清道光帝为表彰蔡姑的贞节孝义事迹而敕建。原坊共三层,有石狮两只、石象两只,分两边相向而立,甚为雄杰壮丽。相传蔡姑自幼许配给楚王山人夏蟠灼为妻,不料,蔡姑尚未过门,夏蟠灼就英年病逝。蔡姑父母欲将其改聘,蔡姑闻讯后痛不欲生,当晚冒着大雪私逃出阁。为防父母追踪,她倒穿鞋子,翻山越岭赶到亡夫灵前,以妻礼治丧,并自嫁于亡夫家,敬奉公婆,和睦邻里,至死不渝。蔡姑贞节孝义的事迹流传至今,为营造和谐社会不断提供正能量。
8、七里果香
七里果香四季采摘园是一个以生产南方热带果品、时令蔬菜为主,兼具休闲娱乐、观光体验、果蔬采摘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千亩果蔬产业园。园区东临百鸟朝凤园区,南绕石门河,西接长夏畈古民居,一年四季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犹如世外桃源。目前园区可采摘的果蔬有:布福娜、血桃、血橙、八月瓜、大红樱桃、火参果、葡萄、猕猴桃、马家柚、掌叶覆盆子、红香蜜甜瓜、浦江桃形李、桑葚、香宇冬瓜和茭白等。
9、十龙府第
十龙府第又称十龙第。位于南林桥镇石门村鼓楼下黄崇宝湾。古时,有村民黄三谷,生有九子一女,由于发奋读书,九子都在朝廷为官。当时由于女性不能上学,黄三谷就为小女招进一婿,女婿不负众望,首考及第,后为兵部尚书。皇上知道此事后,特赐“十龙第”匾额以悬挂门楣。从此凡官员路过,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示敬仰。
10、彩稻空间
七彩稻田是以彩色水稻种植为主,以体现传统农耕文化为辅的观光农业园区。园区位于南林桥镇石门村楚王山至新村委会旅游公路沿线,面积200亩,现种植红米、黑米、紫米和常规稻等品种,园区把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种植技术融合起来,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田园风光。彩色稻不仅具有观光价值,而且生态环保,高产质优,营养成分高,经济效益好。
11、长寿冷泉
长寿冷泉又名禹王泉、长寿泉、石门泉,位于南林桥镇石门村长夏畈民宅内。相传这里原来是一片河滩,村民在放鸭时发现这眼泉水。泉水常年云雾缭绕,不论寒暑旱涝,水温不升不降,水量不增不减,且有治疗皮肤病的功效,十分神奇。据勘测,泉水口温度在28℃左右,日出水量620吨。富含具有理疗价值的矿质元素。村民用冷泉水洗漱,寿命均在85岁以上,百岁老人亦不鲜见,且精神矍铄,无疾而终。方圆百里,慕名求水者络绎不绝。人因泉而寿,泉因寿而名。鉴于此泉的却病延年健体益寿之功效,故将其命名为长寿泉。
12、信手拈鱼
信手拈鱼景点为游客徒手摸鱼、戏水玩乐的休闲体验区,位于蓑翁钓韵景点旁边。面积1亩,平均水深60厘米,养殖草鱼、鲤鱼、雄鱼、武昌鱼等品种,供游客徒手捕捉。盛夏旅游旺季,组织形式多样的徒手摸鱼比赛,让游客在消夏的同时重温儿时温馨回忆。
石门涧的地质地貌
石门涧 是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最典型的地貌代表,它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礼物。第四纪冰川这个扭转乾坤的大自然雕刻家,鬼斧神工似的为石门涧创造了许多气势磅礴的艺术珍品。大约在九亿年前,庐山及周围地区尚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经多次地壳活动,庐山才从海底慢慢上升起来,所以地貌景观奇特,地质内涵丰富多彩。它属典型的冰川地貌,距今约120万到24万年前才形成这种“褶皱”型和“地垒式断块山”。
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挟带着岩石的冰体从黄龙冰斗窄口处沿谷地移动,从而产生石门涧U形谷、冰门槛。在冰雪和冰川的创蚀作用下,形成屯集冰雪的洼地场所即冰川盘谷。铁船峰和天池峰的峭壁是冰川巨大压力而铸造的冰坡、冰溜面遗迹,这谓之大石门。铁船峰东侧的石壁,如同超级摩天大楼的墙体,其高上下落差307米,其长420米。“芙蓉削出插天半,千尺无枝不着土”。这种又光又陡的冰溜面、冰坡是第四纪冰川的典型遗迹。其宏大之壮观、险峻之神奇、“装饰物”之秀丽,不仅在庐山首屈一指,也是神州一绝。此外,“讲经台”处的小石门,U形谷口的外石门,也是冰川运动的产物。石门涧的冰川羊背石、冰川条痕,冰川擦槽、冰川擦口、冰川终碛垅等等遗迹都可见。原始的地形地貌加上大自然的厚爱,造就了石门涧的雄伟与秀丽。
从下往上、从上往下、从左往右、从右往左等不同角度来观赏石门涧的群峰峻岭,都会得出不同的精彩画面,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冲动。它仿佛是一个个参加模特选拔大赛的美女,在石门涧这个大舞台上争相斗艳,展示着自己的风采。
玉山县景点
玉山县景点有三清山、国家森林公园怀玉山、武安山、天梁风景区、三清湖等。
1、三清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
2、国家森林公园怀玉山:坐落于江西省玉山县西北60公里处,与三清山对峙相望。
3、武安山:又称塔山,山下林木茂盛,寺庙古墓掩映其间。山下冰溪一线如带,萦绕吴越古城。河畔有绿洲成片,挑楼成排。且有城墙浮桥,古风犹存。
4、天梁风景区:区内奇峰怪石挺拔峻秀,峰林谷地深幽静寂,石门天梁雄伟壮观,暗河溶洞神秘莫测,涌泉飞瀑奇奥瑰丽,民间传说丰富多彩。
5、三清湖: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三清山脚下,地处玉山县城东北面的双明镇,距玉山县城15公里。
关于峰谷石门图片大全和石门银峰图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