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四善九德的四善指什么,以及四善九德的四善指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四德九善说的是琴的音色和音质对吗
应该是四善九德。
古琴的四善九德
四善:轻松脆滑。说的古琴的音质要苍老、清亮、浑厚、圆润、古朴
九德: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
所谓奇,指其琴轻松脆滑兼备。其材轻松脆滑。音亦轻松脆滑
所谓古,指其琴音淳和淡雅中有金石韵
所谓透,指其琴发音清亮绵远而不咽塞
所谓静,指其琴音纯净,没有杂音
所谓润,指其琴发声不燥,韵长不绝,清远可爱
所谓圆,指其琴声浑然不散。
所谓清,指其琴声如金石,如风中铃铎
所谓匀,指其琴七弦俱清圆,匀均平衡,无三实四虚之病。
所谓芳,指其琴弹愈久而声愈出
一张好琴的标准就是兼备这九德。事实上,这是人们理想当中的一个标准,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少之又少,九德之中能占几个就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四善也是什么意思
所谓四善人你可能是指的
“四善”,指品德方面的四项标准。据《唐六典》卷二《吏部》: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中国法制史:四善二十七最是指哪"四善"和哪“二十七最”?
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简单说就是:德、慎、公、勤四个字,这四善是对于所有流内官均适用的一套标准,多偏重官员德行品性。
二十七最,这是针对各个职位的具体工作而规定的不同要求,偏重对其在职才能的考察,用hr术语来说,“最”是各个职位的任职资格。
这类标准恰当、明白,具有可操作性。余可类推。每年一次的这种考核,显然,对于广大官吏,是既有鼓励,又有监督。
扩展资料:
唐朝对官员的问责是通过考功即官吏考核来实现的。考核的方法是,一切官吏由其上级将他一年中的能力、表现、功过整理出来。
对该部门的全体官员通读一遍,听取意见,议其优劣,而后确定应该评的等级,评定以后,集中送交吏部。
吏部考核也不能一家独断,还有校考与监考,吏部尚书属尚书都省领导,所以尚书都省又要选地位威望俱高的京官二人,一人校朝官考,另一人校外省官考。
又由于一切行政官僚均属尚书都省领导,考核如仅在尚书都省内部,仍然难免于一家独断,所以,考核结论作出来以后,京官需将结论与本人见面,外省官不可能逐一与本人见面,则需将结论材料送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善最
现代人为什么要用香?先解《香十德》
《香十德》黄庭坚
感格鬼神 清净心身
能除污秽 能觉睡眠
静中成友 尘里偷闲
多而不厌 寡而为足
久藏不朽 常用无障
感格鬼神
香为“聚天地纯阳之气而生者”,所以以纯阳之性,上而感于天,下而感于地。故有“感格鬼神”之功。感格鬼神并非是神叨之说。在古时,“鬼神”是指天地间精气的聚散变化,所谓“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因而此处亦指接近圣贤的所思所为。 现代人用香亦可如此,以香会友,以香结交良友。以香中的分享和无私照见生命的宽度。
清净心身
从香的物理作用,认识香的杀菌、消炎等功效。更是从内在的认知和修持。古人认为,品德高尚之人,周身散发馨香,逆风而不散。 对今人而言,天然的香料,也被称之为香药。有寻经导络、促进代谢、清洁身体等作用。常用香品,有助于清静心神。
能除污秽
香能除污秽是自古用之,更是用于防疫瘟疫、治疗疾病等。文中所指“污秽”既是物相的,也有无形的。 对于今人,庸庸俗世中的“污秽”更是可以借助用香来去除。 能觉睡眠 在隋唐时期,用香方式已经有了“专香专用”会客时有会客的香,就寝时有寝室的香。香的能觉睡眠是从功效到至阳之物的所用。 当今社会的高压,睡眠是很大的问题。更是有人借助多种方式或物来助眠。要好的睡眠,安神是首要。香能助眠无论是物理功效,还是空间影响,都有作用。
静中成友
在宋代,参禅之风盛行,香的陪伴自是不可或缺。无论是独处时的静思,还是参禅是的助缘,都被视为雅友。 当代人多是群聚时孤单,孤单时心荒。而香作为便捷、芬芳的陪伴。香中清雅的味韵更是可以帮助人沉静、思考。
尘里偷闲
香可以让我们在繁杂的工作、学习间隙,稍事歇息。同时也是对于生命“慢慢来”的接引。
多而不厌
人喜欢天然芬芳之物,就好比蝶恋花,木向阳。是本性。在多都不会生厌。
寡而为足
香的揭示,是在生活的点滴之间。比如“分享”,香师最具分享性的,焚之皆闻。“知止”再好的物,我们都需要“度”。故,寡而为足。
久藏不朽
好香也是好藏品,有了时间的参与,香的转化会更醇厚、清透。
常用无障
《本草纲目》说,药分上、中、下三品。上药一百二十中为君,主养命,多服久服不伤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主治病,多毒,不可久服。而香料多为上品,故常用无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不仅以“德”养人。同样赋予了物“德”来体现其价值。比如古琴,有“四善九德”。四善即:苍、松、脆、滑。九德为: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茶有《茶十德》。 《香十德》是古人从内在,描绘了香的价值和特性。也可以成为今人为何用香的依据和参考。
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标准有何特点
一、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内容
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内容,包括性、绩(功、黜)、德、才、识、智,主要体现在人才选举与考评制度中。
西周人才选拔时,对人才素质测评的目标是“乡三物”。“乡三物”的具体内容是“六德”、“六行”、“六艺”。“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即孝、友、睦、娴、任、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显然,这里的“六德”与“六行”,主要是“德”与“性”,而“六艺”则是“识”、“才”、“智”、“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的“五善”、“五失”就是“德”的测评目标。汉代“判察”六标准、魏晋“都官考课七十二法”、唐代的“四善二十七最”等所规定的考评内容中,“德”是最为重要的。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记载,“五善”指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五失”指奢侈超过限度,妄自尊大,擅自决断,犯上弗知害,轻士人而重钱财。
六条判察的具体内容是:一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是“二千石不奉诏书,不遵典制,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是“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加罚,喜则任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伪言。”四是“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是“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是“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
唐代的“四善”、“二十七最”。唐代对于有品级的官员,是按照“四善”、“二十七最”的标准来进行考察的。四善考察的是被考察对象的德行,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则涉及到各种职守方面的官员的具体才能,是属于才的范畴。这种“二十七最”的标准已经非常近似今天我们所说的“职位分析”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古代的“德”与“性”是相交叉的。“德”有“九德”、“六德”与“五德”的解释。
《尚书·皋陶谟》解释说:“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人物志·九征》解释说:“五德”即“温直而扰毅”、“刚塞而弘毅”、“愿恭而理敬”、“宽栗而柔立”、“简畅而明硷”。
“德”还包括“志”和“敬”。张载认为“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张载集·正蒙·至当篇》)
孔子认为,智、仁、勇、艺、礼、乐是人的六大优秀素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孟子则认为“德”为“仁、义、礼、智”是人性中的四种优秀素质,后来明代有学者认为,“性”即“德”,他说:“盖性不外乎仁义礼智”,“名其德”,“以其判然有别也,名之曰智。”(《罗整庵存稿》《用知记》卷三)
二、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指标
纵观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活动,用来揭示“性”、“德”、“才”、“智”、“识”等测评目标的指标,有“言”、“行”、“气”、“色”、“服饰”、“事”、“血缘”、“五行”、“九征”、“五物”等等,概况起来,不外乎言、行、事、物。即“日常言行”、“特定情境下的言行”、“工作绩效”、“生理因素与特征”、“服饰等外在客观标志”、“五行阴阳等中介标志”。
1、日常言行
日常言行是用来揭示人员素质最常用的指标之一,是最容易观察与收集素质特征信息的一种指标。人员的素质,每日每时都会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正因为如此,测评中用得最多的即是“察言观行”。《吕氏春秋·论人》中的“八观”,孔子《为政篇》中的“视、察、观”,刘勋的“八观”“五视”与“接论”,都是依据日常言行来测评人的素质。察举依据的也是日常言行。
《吕氏春秋·论人》中的“八观”即:“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发达了,要看他是否还谦虚谨慎、彬彬有礼、遵守规则。一个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荐什么人。他提拔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一个人有钱了,要看他怎么花钱,给谁花,花在什么地方。人穷的时候节俭不乱花钱,那是资源和形势造就的;人富了以后还能保持节俭,才是品行的体现。听完一个人的话,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的。不怕说不到,就怕他说了做不到。通过一个人的爱好,能看出这个人的本质。第一次跟一个人见面的时候,他说的话不算什么。等相处得久了,再听听他跟你说什么,是不是跟当初一致,跟当初的差别越大,人品越不好!人穷没关系,穷人不占小便宜,这样的人本质好。人地位低没关系,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严,这样的人本质特好。 ”
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意思是说,观察一个人日常所言所行的原因、母的与手段,了解他的心情,看他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么人的内在素质就不难知道了。“言”中又细分为“内容”、“声音”以及“拌姿”等。
例如,《逸周书·官人解》中有言曰:“其貌直而不止,其言正而无私,不饰其美,不隐其恶,不妨其过,曰有质者也。”“心气华诞者,其声流散;心气顺信者,其声顺节;心气鄙戾者,其声斯丑;心气宽柔者,其声温和。”“听其声,处其气,考其所为,观其所由;以其前观其后,以其隐观其显,以其小观其大,此之谓视声。”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八观》:“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古人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套识人、用人的经验,归纳起来为“五视”,即:
“居而视其所亲”——注意观察一个人平时跟谁在一起。如与贤人相近,则可重用。相反,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加以当心;
“富而视其所为”——看他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果只满足私欲,大肆挥霍,贪图享乐,则不可重用;
“达而视其所举”——如已处于显赫之位,需要观察他如何来选拔部属。若任人唯贤,量才录用,自然是襟怀坦白,秉公办事的有为之士;
“穷视其所不为”——对处于困境之人,可以视其操守如何。若虽身处困境,却不做任何苟且之事,这样的人就可以放心地委以重任;
“贫而视其所取”——看一个人在贫困潦倒之时的行为。不取不义之财,甘守清贫,则品性高洁。若见钱眼开,如蝇逐臭,就万不可重用。
纵观识人用人之成败得失,往往跳不出“五视”所列。“五视”归一,说到底“视”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2、特定情景下的言行
日常情景下的言行是一般性的言行,可比性差。人在特定情景下的言行,则带有较强的可比性。
科举考试所依据的,是口答霍笔答的语言;比武竞技所依据的,是竞技场上的表现;情景考验所依据的,是紧急或困难情景下的行为反应。
例如,诸葛亮的七观法是:“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穷之以辞,以观其变;咨之以计谋,以观其识;告之以祸难,以观其勇;醉之以酒,以观其行;临之以利,以观其廉;期之以事,以观其信。”在这里对“志”、“变”、“识”、“勇”、“性”、“廉”、“信”等素质的测评,其所依据的标准,则是“问是非”、“穷辞”、“咨计谋”、“告祸难”、“醉酒”等特定情景下所作出的言行反应。
3、工作绩效
“功”、“绩”或“黜”,既是绩效考评的指标又是素质测评的指标,具有双重性。军功制、考课制等方法中所依据的指标就是“功”、“绩”或“黜”。
4、生理因素及其特征
古代任人唯亲的世袭制与九品中正制,其重要依据是血缘这一指标。刘勋在《人物志》中,以人之筋、骨、血、气、肌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应,而呈显弘毅、文理、贞固、勇敢、通微等特质。此「五质」又分别象征「五常」仁、义、礼、智、信,表现为「五德」。换言之,自然的血气生命,具体展现为精神、形貌、声色、才具、德行。内在的材质与外在的徵象有所联系,呈显为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等,是为「九徵」,这相当于所谓「气质」的层次。
依照不同的才性,刘劭将人物分为「兼德」、「兼才」、「偏才」等「三类」。透过德、法、术等三个层面,依其偏向,又可分为「十二才」,即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依其才能不同,适合担任的官职也不同。
在《人物志》中,刘劭将才、德并列标举,作为拔选人才的标准。刘劭的品评,以中和为最高,讲究平澹无味,是为圣人。所谓中和,在于兼具「平澹」与「聪明」两种层次,聪明为才,而平澹则是生命所展现的境界,已不单纯是道德修养的层次,更是对「全幅人性」的审美态度。除中和外,其馀为偏至之材。「九徵」兼至的人,「阴阳清和,中叡外明」,就是中庸,称为圣人,是君王之才;具体而微,称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于一才的人,称为偏材,是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无恒等级别。他说:“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者也,仁之质也;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体肌端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筋动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
5、服饰等外在客观标志
以服饰等客观标志作为素质测评指标,可以追溯到孔子。孔子认为“君子”的服装尚朱,宗周,以端正为美,而“小人”的服饰尚紫,宗夏,以颓废为美。
6、五行阴阳等中介标志
古代的“测字”、“卜卦”,但它们用于素质测评时,其所依据的是被测者所卜的“卦”与所抽到的“字”等中介物,来推测人的性情与智慧。
三、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技术
在古代人员素质测评活动中所采取的技术,主要有问、听、观、访、察、忖、论、试等。
1、观
观相当于自然观看,带有一定的表面性。它关注的是素质的表征,依据的是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经验。例如《逸周书·官人解》中的“六征”,总结了如何“双诚”、“观色”、“观隐”等经验:
“富贵者,观其有礼施;贫贱者,观其有待守;嬖宠者,观其不骄奢;隐约者,观其不慑惧。”“其少者,观其恭敬好学而能悌;其壮者,观其廉洁务行而胜私;其老者,观其思慎而益疆。”“父子之间,观其孝慈;乡党之间,观其信诚。”“孝之以观其轻;怒之以观其重。”“观”还有观人与观友之分。观人即直接观看被测评者,观友即观看与被测评者亲近的人的言行,其根据是同类相聚。
2、察
察,即有目的的观察。这种形式与“观”相似,但却不满足于表面的“征”,而是要深入追究,连续观察,以获得一定的结果。“察”中带有一定的“考”。
例如,特定情景下的言行反应观察就是一种“察”。诸葛亮的七观法中的“察”绝非一般意义下的“观”,而实际上是一种“察”。
“察”还有明察和暗察。
3、问
这里的“问”,是带有一定目的的试问与探问。像“问之以2是非,以观其志”中的“问”,刘勋“接论”中的“问”,均是以一种素质测评的技术出现的,而不是一般的“问题”之“问”。
4、忖与揆
“忖”即思量、揣度之意,先秦时期的《诗经》上有“他人之心,余忖度之”。其意为,别人的心理与素质,我可以通过思量以揣度。这是一种建立在观、察、问、听等信息搜集后的思考判断或推测。
“揆”也就是度量、揣度之意。《官人解》中有“揆德”之说,即在观诚、考言、视声、观色、观隐基础上对品德的总评价。
5、论
“论”即讨论、议论、辩论、审定与研究,是一种摆事实、列观点、查证据和意见磋商的过程,是集中众人智慧与信息的一种测评技术。古代把“论”作为素质测评技术已有相当的历史,可见于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君道》有言曰:“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汉代刘勋在其《人物志》中,直接提出了“接论”之法。
6、试
“试”即试探、试用、检验与考试,是以一种以实际或接近实际的事情验证素质存在与否、评定素质优劣、高低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在我国古代也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见于西周。为了使所选贡士其德不浮名,其能不失职,在考核贡士时,还采取了试用的办法。这就是在司马辩论官才之后,根据其所长试之以所能之言,如果堪任此官,然后再爵命之。即所谓“论定,然后观之;任官,然后爵之。”
7、访
“访”,即咨询、探寻、探看与查访,与今天的调查有同义之处。由于言与行是古代素质测评的主要标准或指标,因此“访”也是一种重要的测评技术。它与问有所区别,是一种特殊的问,更多的是为收集事实而进行的四处访问。
《管子·小臣》中有“公宣问其乡里,而有验。”“宣”在这里为“遍”,意为遍问乡里的群众,以考察其所言所行所事。
实际上“访”是一种暗问,是间接之间、背后之间。故《管子·小臣》中有“退而问其乡里,以观其所能。”
8、听
“听”,即注意,是一种注意言语的内容、声音及含义等从而收集信息的手段。“听”之所以能成为素质测评的一种技术,显然也是因为“言”是人的素质的一种表征。孔子有“听其言,观其行”之说。
但是,人是主动的,并不会把自己的素质不分优劣,都以言行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孔子对此有过深刻的教训。他说:“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给予。”
要充分发挥以上各种素质测评技术的作用,避免孔子说犯过的错误,则应该在素质测评过程中综合地运用各种测评技术。
宋代王安石认为,测评一个人的素质,要综合耳闻、目睹、口问、事验于一体,他说:“所谓察之者,非专用耳目之聪明,而私听于一人之口也。欲审知其德,问以行;欲审知其才,问以言。得其言行,则试之以事。”(王文公集·上皇帝万言书)
关于四善九德的四善指什么和四善九德的四善指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