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夏秋两季,也许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受,吃饭或是喝热水的时候就容易满头面部出汗或是直接满头大汗。
对于这类的常见现象,大多人都是视若无睹的,在大家的潜意识中,毕竟,进食嘛,身体吃热了出出汗再正常不过了嘛。
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一年四季,进食的时候,头面部都容易大出汗,同时还比较容易烦躁、口渴、经常性的口臭、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厚,若是经常有这类现象出现,这就需要考虑是不是有胃热的因素所在了。
在实际临床中,因胃热所引发的多汗,这在中医内科病因病机中,是比较受重视的。
就比如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一书中,明确指出,“胃热郁蒸”是一大病因之一。甚至还指出,由胃热郁蒸所导致的多汗,在吃饭时,是最严重的时候。
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其实道理很简单,若是本身就有胃热,此时再进食,必然会在熟腐水谷的过程中再产生新的热量。与原本就有的胃中虚热一起叠加,必然就会蒸煦津液。
正好我们的脾胃中焦又统领着营卫,这时的胃热就会导致我们的腠理舒张、营卫不和,因此,一直被胃热和虚热所叠加,蒸煦的津液就趁机流了出来,形成了满头大汗的局面。
胃热所致的多汗为什么容易发生在头面部?
道理也很简单,一点就通。我们的足阳明胃经,上循于头面,所以胃热和虚热叠加就会循经上蒸,因此,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头面部位多汗。
要如何调理?
调理思路:清胃热。
组方参考:《二甘汤》
二甘汤出自《杂病源流犀烛》,意图简单明了,生甘草、炙甘草用以健脾养胃,只不过炙甘草偏于补的方向,生甘草偏于清热的方向;再搭配五味子和乌梅就能酸甘化阴;这也是中医里的滋阴小妙招;与此同时,五味子收涩,可以收敛津液,减缓出汗;乌梅可以滋阴,再与生甘草配合,有清热之能,意在治标。
因此,组方以酸甘化阴为主,再以滋阴清热为辅,用以应对胃阴不足、胃热多汗的调理十分巧妙;再以生姜、大枣来固护中焦,提振胃气,助气血生化。
当然,组方毕竟是经验方,只是医家的经验之谈,在实际的临床运用中,还存在许多的临证加减。
所以说,绝对没有一个方法,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绝不可,不经辨证就贸然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