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鸿胪寺最初用来做什么 它有着怎样的职责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思“岁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赞百官行礼,及国之凶仪、中都祠庙、道释籍帐除附之禁令。授以馆舍而颁其见辞、赐予、宴设之式,辨其丧纪而诏奠临赙赠之制。掌大辽使介交聘之事,西蕃龟兹、大食、于阗、甘、沙、宗哥等国贡奉之事。它最初就是一种掌朝会仪节的官,鸿胪寺最初用来做什么接待外宾官署名...

今天给各位分享鸿胪寺最初用来做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鸿胪寺最初是干什么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鸿胪寺最初是用来做什么?

接待外宾

官署名。秦曰典客,汉改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主官为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清末废。《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后汉书.百官志二》:“大鸿胪,卿一人,中二千石......丞一人,比千石。”《明史.职官志三》:“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思,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岁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赞百官行礼。”鸿胪寺 旧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元丰官制行,置卿一人,少卿一人,丞、主簿各一人。卿掌四夷朝贡、宴劳、给赐、送迎之事,及国之凶仪、中都祠庙、道释籍帐除附之禁令,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凡四夷君长、使价朝见,辨其等位,以宾礼待之,授以馆舍而颁其见辞、赐予、宴设之式,戒有司先期办具;有贡物,则具其数报四方馆,引见以进。诸蕃封册,即行其礼命。若崇义公承袭,则辨其嫡庶,具名上尚书省。其周嵩、庆、懿陵庙,命官以时致享,若凶仪之节,宗室以服,臣僚以品,辨其丧纪而诏奠临赙赠之制。礼仪成服,则卿掌赞导之仪,葬则预戒有司具卤簿仪物。分案四,置吏九。其官属十有二:往来国信所,掌大辽使介交聘之事。都亭西驿及管干所,掌河西蕃部贡奉之事。礼宾院,掌回鹘、吐蕃、党项、女真等国朝贡馆设,及互市译语之事。怀远驿,掌南蕃交州,西蕃龟兹、大食、于阗、甘、沙、宗哥等国贡奉之事。中太一宫、建隆观等各置提点所,掌殿宇斋宫、器用仪物、陈设钱币之事。在京寺务司及提点所,掌诸寺葺治之事。传法院,掌译经润文。左、右街僧录司,掌寺院僧尼帐籍及僧官补授之事。同文馆及管勾所,掌高丽使命。已上并属鸿胪寺。中兴后,废鸿胪不置,并入礼部。

鸿胪寺是什么意思

鸿胪寺的意思:它最初就是一种掌朝会仪节的官,

鸿胪寺是我国古代的官署名,它最初就是一种掌朝会仪节的官,简单的说就是指皇帝上早朝时,他们主要负责主持礼仪、开道、宣扬、引导仪仗等。其职责与如今的婚礼主持人、晚会主持人等差不多。

鸿胪寺中的“鸿胪”的意思就是指大声传赞、引导仪节。后来,鸿胪寺经过不断的发展,成为类似外交部的部门,主要职责是接待外宾,处理外交事务。同时,鸿胪寺还负责接待藩属国使节,负责他们的吃住。

鸿胪寺最初用来做什么

接待外宾

官署名。秦曰典客,汉改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主官为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清末废。《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后汉书.百官志二》:“大鸿胪,卿一人,中二千石......丞一人,比千石。”《明史.职官志三》:“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思,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岁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赞百官行礼。”鸿胪寺 旧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元丰官制行,置卿一人,少卿一人,丞、主簿各一人。卿掌四夷朝贡、宴劳、给赐、送迎之事,及国之凶仪、中都祠庙、道释籍帐除附之禁令,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凡四夷君长、使价朝见,辨其等位,以宾礼待之,授以馆舍而颁其见辞、赐予、宴设之式,戒有司先期办具;有贡物,则具其数报四方馆,引见以进。诸蕃封册,即行其礼命。若崇义公承袭,则辨其嫡庶,具名上尚书省。其周嵩、庆、懿陵庙,命官以时致享,若凶仪之节,宗室以服,臣僚以品,辨其丧纪而诏奠临赙赠之制。礼仪成服,则卿掌赞导之仪,葬则预戒有司具卤簿仪物。分案四,置吏九。其官属十有二:往来国信所,掌大辽使介交聘之事。都亭西驿及管干所,掌河西蕃部贡奉之事。礼宾院,掌回鹘、吐蕃、党项、女真等国朝贡馆设,及互市译语之事。怀远驿,掌南蕃交州,西蕃龟兹、大食、于阗、甘、沙、宗哥等国贡奉之事。中太一宫、建隆观等各置提点所,掌殿宇斋宫、器用仪物、陈设钱币之事。在京寺务司及提点所,掌诸寺葺治之事。传法院,掌译经润文。左、右街僧录司,掌寺院僧尼帐籍及僧官补授之事。同文馆及管勾所,掌高丽使命。已上并属鸿胪寺。中兴后,废鸿胪不置,并入礼部。

鸿胪寺怎么读

鸿胪寺读音:hóng lú sì

拓展内容:

《明史.职官志三》:“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

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思,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岁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赞百官行礼。”鸿胪寺旧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元丰官制行,置卿一人,少卿一人,丞相、主簿各一人。卿掌四夷朝贡、宴劳、给赐、送迎之事,及国之凶仪、中都祠庙、道释籍帐除附之禁令,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

清朝官制

凡四夷君长、使价朝见,辨其等位,以宾礼待之,授以馆舍而颁其见辞、赐予、宴设之式,戒有司先期办具;有贡物,则具其数报四方馆,引见以进。

诸蕃封册,即行其礼命。若崇义公承袭,则辨其嫡庶,具名上尚书省。其周嵩、庆、懿陵庙,命官以时致享,若凶仪之节,宗室以服,臣僚以品,辨其丧纪而诏奠临赙赠之制。礼仪成服,则卿掌赞导之仪,葬则预戒有司具卤簿仪物。分案四,置吏九。其官属十有二:往来国信所,掌大辽使介交聘之事。

历史上的鸿胪寺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它又有着怎样的职责呢?

中国这个名词的寓意,就是中央之国。自秦始皇之后,虽然有短暂的分裂,但是中国基本上都还是保持大一统的局面。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文化经济,在当时的世界,都算是一流的文明繁荣国家。也因为当时的中国文治武功犹如夜空的皎月一般,使得四方的国家都感受到华夏之光。

从如今中国周边国家遗留下来的中华文字和文明古迹,都足以证明,中国这个国名当之无愧的,四方国家来中国瞻仰华夏文明之光。

中国为了迎接当时的四海之国来中国朝贺,也别设立了专吏负责此事,而负责此事的人也被列入了官卿之位,特别是在明朝,还特此设置了鸿胪寺这个机构,更好的将外交的事情处理好,以彰显大国的风范和风度。很多人都知道六部中的礼部是掌管外交的事务,那这个鸿胪寺又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鸿胪寺的历史

首先,我们先从“鸿胪”这个词来看看,究竟是什么意思。“鸿,声也;胪,传也”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就是声传之意。

“详考大鸿胪名定于汉者,非昉于汉也,周官有行人掌大宾客之礼,胥掌蛮夷闽骆之国,使秦官有典客掌握诸侯及归义蛮夷,即是官也。”

由此可见“鸿胪”这一词,在汉朝时期就有了,也是中国最早主管外交和番外事务的专职政府工作人员。汉景帝时期,把大鸿胪这个官职改名为大行令,在武帝时期,这个称呼又被改回大鸿胪。所以在整个汉代时期,鸿胪这个官职几乎总览“九宾之仪”。

南北朝时期,南朝的鸿胪机构,主要的功能是客馆,说白了,这就好比现在的国家宾馆,主要是让一些外国使节住宿和吃饭。而北朝的鸿胪寺则是负责国家的一些吉凶的祭祀活动。

在隋唐时期,也开设了鸿胪寺,主要的任务是负责“藩客和吉凶吊祭”可以说隋唐时期的鸿胪寺,是将南北朝时期,北朝和南朝鸿胪寺的功能合二为一。

到了宋朝时期,鸿胪寺的主要功能就是接待朝贡的使臣,给赐送迎及国之凶仪,同时还有祭祀祠庙等诸多共用。鸿胪寺下面,又设置一些驿所和礼院,各自接待各自负责的区域。一直到南宋时期,因为减少了大量的土地,为了俭省开支,就将鸿胪寺彻底的规划进了礼部。

元朝时期,就没有鸿胪寺的设置,礼部掌管“引见诸王,和诸番。还有各省四方以及海外的客人。

可以这样说,鸿胪寺这个机构在隋唐之前的功能比较单一和模糊,等到了隋唐时期,因为国家富强,无论是对外战争还是国内的经济繁荣都堪称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因此也和世界各国的交流就比较多。鸿胪寺就逐渐由一个掌管国家祭祀的部门,转变为专门处理对外事务的负责人。

明代的鸿胪寺

明代的鸿胪寺,本来叫做侍仪司,因为明朝是打败由蒙古人建立起来的明朝,因此明朝俸自己为华夏正统,所以就将侍仪司改为曾经最早被称呼于汉朝的鸿胪寺。

改名鸿胪寺后,该司设置官员六十二人,最高的长官一人是四品官阶,最小的官职的叫做序班,有五十人,都是最小的从九品官员。

明成祖朱棣发动了夺取皇位的战争当政之后,身处南京,时刻感觉到不自在。于是就下令全部迁都北京,国家的各部门也随之来到了北京。于是就出现了两个鸿胪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南京。

南京作为陪都,虽然北京有的部门这里都有,但是毕竟不是真正的京城,所以很多的机构也是从精从简。南京的鸿胪寺,虽然相比较北京的编制迷你了一点,但是依然从事礼仪和接待外国使臣的工作。

可以这样说,南京这个陪都,虽然很多的部门是虚职,但也只有两个部门是实的,一个是南京兵部(掌控南部的兵马),另一个就是南京的鸿胪寺。

鸿胪寺的具体职责

鸿胪寺的职责之--就是引导之仪

在皇上的生日(万寿节)这天,鸿胪寺的官员就要几乎全部出动,各司其职。有的指挥搬运东西,有的负责安排接待,有的负责摆好水果食物,有的主持庆典的程序。据历史记载,万历三十年主办的万寿节庆典,鸿胪寺就出动了将近五十六人来维持庆典的召开和运作。

但是到了天启四年的的万寿节,则参加此庆典的鸿胪寺官员人数只有几十人,由此可见,随着大明朝廷的日暮西山,伴随而来的也是国家活动的礼仪手续减少,鸿胪寺的人员也出现大量的减少,反映出国家已经开始再走下坡路,出现了末世之兆。

鸿胪寺的职责之二--教授官员礼仪

中国一直有这样的一句话“不知礼,无以立也。”我们国家被称为礼仪之邦,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十分重视礼仪,这种礼仪表面上看似是要教会人们该如何知礼,懂礼,其背后的本质,是要体现出国家的伦理政治关系。而这种伦理的先后,则是维护国家运转的重要基础。

鸿胪寺建立之初,就有负责教导新上任的官员该如何行礼的职责。比如每次殿试之后,放出榜单,应试的考生就知道自己的名次,新中的进士,在放榜后,就会接到鸿胪寺的通知,统一到寺内接受礼仪的培训。

在此之后,就会入宫拜谢朝廷。鸿胪寺的另外一个教导礼仪,就是所有外国的使节和外夷官员,如果要面见天子,就都必须到鸿胪寺的署内的大厅。由专门负责礼仪程序的官员教导,如果其礼仪不能按要求做到,就会取消面见天子的机会。

鸿胪寺的职责之三--纠举内容

估计很多人都记得,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侯,学校的大门旁都会站着两个到三个同学,专门负责监察学生的仪表和是否带着红领巾和团会的。如果仪表不符合学校的标准,此学生所在的班级就会被扣分,或者取消优秀班级的评选资格。

鸿胪寺的纠举内容,就和我们学校以前的监察学生仪表的行为差不多。在明朝,皇帝就让鸿胪寺纠举文武百官入朝的礼仪,因为朝仪是国家的大礼仪。崇祯二年,十一月一日,这天的上朝,就有鸿胪寺忽然监察上朝官员的仪表礼仪。

“凡是朝参,有面生可疑之人及无牙牌的,着弩住,请旨发落并与严饬。”

在实际上朝的时侯,大概早上四五点钟就要上朝,而且在朝堂上,基本上都是站着。都是大老爷(能上朝的官员,就算在北京,官阶也是相当高的)平时都娇惯习惯了。站这么长时间,自然很多官员心生懈怠,而且很多时候,大部分的官员都是站着做陪衬,几乎没有发言的机会。

于是一些资格年轻的官员站在后面的,就会经常交头接耳的说话,面对朝廷后面的官员喧闹,让皇帝感觉很不舒服,就下令鸿胪寺派出官员,在朝堂上严肃朝仪。

还有一个纠察内容就是对官员服色的监察,明朝的官服分为公服,吉服,素服。这三种服装,百官在不同的场合就要穿不同的衣服。

在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为帝的时侯,就对国家的很多的行为立下规矩,什么人做什么事,穿什么样的衣服,都有具体的规定。

比如,在春节,皇帝的生日,册封,颁诏,领诰就应该穿官服。陪同皇帝去天坛和地坛祭祀,就要穿祭服,上朝议事,就要穿公服。

参加节日庆典,就要穿吉服。当然了,很多官员都是各司其职,这么多规矩不是每个衙门都知道。于是在各种场合之前,都会安排专门的人,去各个衙门通知第二天穿什么样的衣服,这样就很少会出错。

鸿胪寺官员的构成

在明清之际,很多的官员都必须要求是进士出生,特别是翰林院,就必须是进士出生。而且还必须是二甲的前三十名,否则想都别想。

但是鸿胪寺的官员就出生复杂了,在明朝三十三位鸿胪寺一把手中,就有十七个是进士出生,六个师监生,生员三个,舍人一个,礼生一个,儒生一个。

而且这些人,大部分都属于北方人,且都是内部调动,从少卿变成卿。所以可以这样说,鸿胪寺对于北方的考生可以说是一个晋升的好出路,且对学历要求不高。因为只要是监生和生员都有资格在此做一把手,由此可见这个衙门的水也是高低不同。

总结

明代的鸿胪寺,即是国家礼仪规范的实施操作者,同样也是处理外交和接待外国人士的国家行政机构。鸿胪寺的建立,对于国家礼仪的建设,和维护国家礼仪尊严,都有着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鸿胪寺最初用来做什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鸿胪寺最初是干什么的、鸿胪寺最初用来做什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