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白龙村供暖时间是,霍州的别称?
别称:霍邑。 霍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地处临汾市北大门,地跨北纬36°23'—36°42',东经111°38'—112°03',东倚霍山,与沁源县、古县毗邻;西跨汾河,与汾西县接壤;北籍韩信岭,和灵石县交界。
南扼十五里垣,同洪洞县相连。全市总面积768平方公里。霍州市有三乡(师庄、三教、陶唐峪)、四镇(辛置、白龙、大张、李曹)、五个街道办事处(鼓楼、开元、北环、南环、退沙),217个行政村,总人口27.8万人。
妈妈和姥姥说见过龙?
不知道题主有没有听说过辽宁省营口坠龙事件。《盛京时报》关于“龙降酿灾”文章报道,7月28日一条龙在营口的天空下降,弄翻三只小船,卷坏工厂房子,导致9人死亡,掀翻火车的社会事件。据说,龙的骸骨现在还保存在日本。题主可以去搜索了解营口坠龙事件的详细报道。
我也说说从母亲口中听说过的关于山东老家流传甚广的“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有一天,山东汶上有一位农妇在地里干活,渴了去山下小河取水,因为困极打盹被“龙戏”而怀孕,三年后生下一个怪物,即一条小黑龙。小黑龙落地即能腾云驾雾,来去无踪,每天都要回到母亲身边吃奶,非常依恋母。农妇的丈夫姓李,我权叫他老李吧,对此非常恼火。一天,老李趁小黑龙又来找他母亲吃奶的时候,挥起菜刀砍向小黑龙,小黑龙躲闪不及,被砍掉了尾巴,这就是“秃尾巴老李”的由来。小黑龙逃走后,仍感念母亲生养之恩,保佑着这一方百姓雨调风顺。当地百感念“禿尾巴老李”的润泽之情,建成了“禿尾巴老李”神龙庙加以纪念。
我也曾问过母亲,是不是亲自见过,母亲说,见过,每当下大雨时,有时乌云中就会有股黑云穿梭在空中,速度又快又急,那就是老李经过,回家去看望他的母亲了。
霍州有几点去太原的大巴车?
岗楼那、白龙一级路口那都有车 7点半左右就有车,差不多1小时1趟吧。
临汾有哪些县?
朋友,您好!临汾市是山西省11个地级市之一,辖1区14县,代管2个县级市。
1区为尧都区,为临汾市市辖区,为临汾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临汾站、临汾西站、临汾机场(乔李机场)都位于此区。主要的旅游景区有:尧庙、华门、尧陵等。
代管2个县级市为:霍州市和侯马市
霍州市:山西省县级市,临汾市代管。霍州历史悠久,文化、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市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6处,其中国保单位4处(霍州署、娲皇庙、观音庙、霍窑遗址)、省保单位3处(鼓楼、祝圣寺、韩壁遗址),最著名的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州级署衙——霍州署和被誉为“天然大氧吧”、“生物多样性宝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七里峪。
侯马市:侯马市旅游资源以古遗址、古文物、古建筑等为主。其中,侯马盟书,金代砖雕舞台等,闻名中国乃至世界。进入21世纪以来,侯马市对外开放的、具有一定影响的旅游景点有:侯马战国奴隶殉葬墓、台骀庙、唐太宗庙正殿、传教填充砖塔、普济寺、通济石桥、宝峰院、忤逆坟、罗衫坡与孟姜女手迹、彭真同志故居、香邑湖风景区、铸铜遗址、晋博园和晋国宝鼎等。
14县分别为: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蒲县、大宁县、永和县、隰县、汾西县
曲沃县:“曲沃县取其曲、取其沃,故名曲沃",历史上曾是"武公据之以兴晋,文公依之而称霸"的晋国建都之地,史称"天府雄风,三晋重地"。主要的旅游景点有:晋国博物馆、大悲院、薛家大院、四牌楼、桥梓巷等。
翼城县:翼城自古为承东启西之要地,地处临汾、运城、晋城三市交界处,属秦、晋、豫"大三角"之中心地带,素有"晋南咽喉,平阳门户"之称。
襄汾县:襄汾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之一蒲剧的故乡,是蒲剧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丁村遗址,位于襄汾县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以发掘出中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
洪洞县: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华人老家",是山西人口第一大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252多处人文名胜及自然景观,闻名华夏的大槐树,全国四大名塔之一的广胜寺琉璃飞虹塔,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监狱,都聚集在这块宝地上。
古县:古县三合牡丹景区有一株1300多年的野生白牡丹,这株白牡丹为中国现存最大的野生单株白牡丹。其枝干已木质化,株高2.3米,花冠直径5.6米,冠幅超过33平方米,丛围16米,一般在每年"五一"前后开花,被中国牡丹协会鉴定为"天下第一牡丹"。
安泽县:安泽县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荀子的故里、又是古代名相蔺相如的栖身地,还有遍布全县的老一辈革命家生活战斗过的纪念地。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森林公园、全国连翘生产第一县和尚无大面积开发的煤炭资源大县。
浮山县:浮山剪纸是山西浮山的民间艺术形式,浮山有剪纸之乡的美称。浮山剪纸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人物、花草、走兽、飞禽、鱼虫、山川云树、亭台楼阁、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等。这些有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浑厚古朴,有的纤细秀丽,有的玲珑剔透。独特的装饰风格,纯朴的艺术气质,反映了太岳山区人民的审美情趣。
吉县:吉县,地处黄河中游东岸、吕梁山南端。东以石头山、金岗岭、姑射山为界,与蒲县、尧都区、乡宁县接壤;西临黄河,与陕西宜川县相望;南以下张尖为界,与乡宁县昌宁镇相接;北以处壑沟为界,与大宁县相邻,素有"秦晋通衡"之称。吉县的苹果享誉海内外。境内的旅游资源丰富:壶口瀑布、人祖山、柿子滩等。
乡宁县:春秋晋鄂侯居此,称鄂。战国先属韩后属赵,秦属北区,汉为骐县。之后,又有昌宁、平昌、吕香等别称。乡宁县县城建于宋皇祐三年(1051年),境内有云丘山、文笔双塔、结义庙、万堡山、一线天、黄河峡谷等。
蒲县:蒲县境内有蒲子山,“相传尧师伊蒲子隐处,汉以此山名县”。临(汾)大(宁)干线公路过境。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关旧石器文化遗址。
大宁县:远在上古时期,大宁县即有先民聚居。大宁县非物质文化种类,有蒲州梆子、威风锣鼓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境内自然景观秀丽,人文景观众多,芝麻滩旧石器遗址、翠云山新石器遗址、周朝小神龙庙、春秋时代的将军墓、明朝的十八罗汉洞和笊篱寨、元代的曹娘娘庙等古建筑历史悠久;白马啸、双锁山、高山、二郎山等山水远近闻名。
永和县:永和县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3000多年前即有建制。西汉置狐讘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始称永和县。永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独具魅力。永和县是人类文明的鼻祖伏羲的故里,2008年,永和乾坤湾被列为全市十大特色旅游景点之一。
隰县:隰县文物古迹三十余处。以城西明代建筑"小西天"最为著名。隰县土特产金梨,以个大、汁多、营养丰富而闻名全省。隰县属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山西省35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汾西县:汾西是革命老区县,也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汾西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表水十分缺乏,是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沟坝地闻名全国。汾西于北齐置县,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师家沟清代民居等。
华夏古文明 山西好风光 山西欢迎您
四川古代十大名门望族?
一、蜀郡张氏:蜀郡张氏的开基始祖为张若。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16年派大将司马错率兵攻占四川,贬蜀王,派张若为蜀国守。张若移秦民万家人川,实行农垦,发展生产,又与张仪一起共同经营成都,为增强秦国国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公元前285年,秦国废除巴、蜀侯国封号,改设蜀郡治川,张若因功被任命为首任蜀郡郡守。其后世子孙张霸、张陵都位居高位。
二、犍为张氏:犍为张氏的开基始祖为西汉谋臣张良六世孙张壮。东汉初年张壮由关中迁到犍为郡武阳定居,在今四川彭山县。从东汉开始到西晋时期,犍为张氏从张皓到张启前后共历七世,一直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先后涌现出东汉宰相张皓、太守张纲、豫州牧张方、蜀汉大将军张翼、西晋广汉太守张徵、西晋龙骧将军、江阳太守张启等人
三、蜀郡霍氏:霍姓的望郡有霍州、太原郡、河东郡、蜀郡。其中蜀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成都堂。
四、蜀郡墙氏:墙姓为罕见姓氏,早期主要生活于四川、重庆一带,以蜀郡为郡望。如今在四川、安徽等地有少量分布。
五、蜀郡措氏:措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人口非常稀少,多以京兆、开封、蜀郡、拉萨为郡望。其中蜀郡堂,以望立堂,亦称蜀汉堂、成都堂。
六、蜀郡川氏: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多以颍川、三川、蜀郡、巴郡、辽东、三巛为郡望。其中蜀郡堂,以望立堂。
七、蜀郡寋氏:寋氏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蜀国地名寋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战国时期,巴蜀地区分为秦、晋、楚所占,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在蜀地分设军镇,其寋城就是其中之一,为原楚国所设,后为秦国所占。寋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多源流姓氏,以蜀郡、利州为郡望。在今四川省的广元市旺苍县东凡区白龙乡与苍溪县石马乡的交界地区,有不少寋氏族人生息繁衍。其中蜀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成都堂。
八、蜀郡严氏:樗里子,嬴姓严氏,名疾,又称樗里疾,秦国宗室、大臣,秦孝公之子,惠文王弟,母亲为韩国人,乃战国时代著名军事家及政治家,因足智多谋,绰号智囊,曾辅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国君主。樗里疾受封于蜀郡严道,在今四川荥经县严道镇,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严君疾。在严君疾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严氏,世代相传至今,繁衍成蜀郡严氏。该支严氏族人亦坚拒与芈姓严氏联宗。
九、蜀郡千氏:三国曹魏时期,百顷王杨千里迁徙入西蜀地区,在今四川西昌,改杨氏为千氏,从此四川地区有了千氏。千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以鲁郡、陇西、蜀郡、颍阳为郡望。
十、蜀郡板氏:板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多以荥阳、北地、蜀郡、犍为为郡望。
在四川的名门望族中,古老的姓氏群体较多,这与四川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周边的民族发展有很大的关联,与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迥异,地方特色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