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霍州白龙村供暖时间是多久 四川十大名门望族

蜀郡张氏的开基始祖为张若。其后世子孙张霸、张陵都位居高位。犍为张氏的开基始祖为西汉谋臣张良六世孙张壮。东汉初年张壮由关中迁到犍为郡武阳定居,犍为张氏从张皓到张启前后共历七世,先后涌现出东汉宰相张皓、太守张纲、豫州牧张方、蜀汉大将军张翼、西晋广汉太守张徵、西晋龙骧将军、江阳太守张启等人三、蜀郡霍氏:霍姓的望郡有霍州、太原郡、河东郡、蜀郡...

霍州白龙村供暖时间是多久,四川十大名门望族?

一、蜀郡张氏:蜀郡张氏的开基始祖为张若。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16年派大将司马错率兵攻占四川,贬蜀王,派张若为蜀国守。张若移秦民万家人川,实行农垦,发展生产,又与张仪一起共同经营成都,为增强秦国国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公元前285年,秦国废除巴、蜀侯国封号,改设蜀郡治川,张若因功被任命为首任蜀郡郡守。其后世子孙张霸、张陵都位居高位。

二、犍为张氏:犍为张氏的开基始祖为西汉谋臣张良六世孙张壮。东汉初年张壮由关中迁到犍为郡武阳定居,在今四川彭山县。从东汉开始到西晋时期,犍为张氏从张皓到张启前后共历七世,一直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先后涌现出东汉宰相张皓、太守张纲、豫州牧张方、蜀汉大将军张翼、西晋广汉太守张徵、西晋龙骧将军、江阳太守张启等人

三、蜀郡霍氏:霍姓的望郡有霍州、太原郡、河东郡、蜀郡。其中蜀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成都堂。

四、蜀郡墙氏:墙姓为罕见姓氏,早期主要生活于四川、重庆一带,以蜀郡为郡望。如今在四川、安徽等地有少量分布。

五、蜀郡措氏:措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人口非常稀少,多以京兆、开封、蜀郡、拉萨为郡望。其中蜀郡堂,以望立堂,亦称蜀汉堂、成都堂。

六、蜀郡川氏: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多以颍川、三川、蜀郡、巴郡、辽东、三巛为郡望。其中蜀郡堂,以望立堂。

七、蜀郡寋氏:寋氏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蜀国地名寋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战国时期,巴蜀地区分为秦、晋、楚所占,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在蜀地分设军镇,其寋城就是其中之一,为原楚国所设,后为秦国所占。寋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多源流姓氏,以蜀郡、利州为郡望。在今四川省的广元市旺苍县东凡区白龙乡与苍溪县石马乡的交界地区,有不少寋氏族人生息繁衍。其中蜀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成都堂。

八、蜀郡严氏:樗里子,嬴姓严氏,名疾,又称樗里疾,秦国宗室、大臣,秦孝公之子,惠文王弟,母亲为韩国人,乃战国时代著名军事家及政治家,因足智多谋,绰号智囊,曾辅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国君主。樗里疾受封于蜀郡严道,在今四川荥经县严道镇,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严君疾。在严君疾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严氏,世代相传至今,繁衍成蜀郡严氏。该支严氏族人亦坚拒与芈姓严氏联宗。

九、蜀郡千氏:三国曹魏时期,百顷王杨千里迁徙入西蜀地区,在今四川西昌,改杨氏为千氏,从此四川地区有了千氏。千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以鲁郡、陇西、蜀郡、颍阳为郡望。

十、蜀郡板氏:板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多以荥阳、北地、蜀郡、犍为为郡望。

在四川的名门望族中,古老的姓氏群体较多,这与四川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周边的民族发展有很大的关联,与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迥异,地方特色鲜明。

聊一聊你所知道的某个姓氏的文化或由来?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表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这就是中华姓氏文化和由来的总括,中华古姓所有都来源于图腾崇拜,是氏族徽号或标志。

中华古姓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每一个姓氏都有专属的图腾,这是大量古代文献佐证的观点。

中华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氏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上古著名的姓氏有八大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喾、尧、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农神后稷等,都是黄帝的后代。后稷承继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53个,由姬姓演支出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了,所以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妘起源于帝喾高辛氏;嬴起源于少昊金天氏;;姚 、妫同源,都是起源于帝舜;姒起源于大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所以,氏的出现,记录着人类历史脚步迈进阶级社会。

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二是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后人就以车为姓。葛是古姓,本来是琅琊诸县人,后来迁居阳都,阳都本来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诸葛来区别称呼他们,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实际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还是自汉朝以后的事。秦灭六国不久,汉又统一天下,作为维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标志的姓氏有别制度,也随着王室的彻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国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有的说姓,有的说氏,或者干脆姓氏统一相称了。不管怎么说,这个时候实际上都以以男氏代姓了。

这就表明,以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为团结宗族之象征,于是尊祖敬宗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全球中华儿女维系传统之纽带,多少年来,迁徙到异地他乡的华裔外籍人,现在还念念不忘他们的祖国、祖籍、祖先,常常来中国寻根祭祖,在他们的族谱上,还记载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刘邦后裔原田家族族谱上所载:“高祖皇帝之血统,严然存在之事,予实虽欲不感泣,岂可得耶,又想中华之国立,至汉以来;二千百四十余年,交待十三、四朝,今虽悠久。其间两国务有盛衰,然无不尽怀汉朝之盛时而慕之者,予常驰念于我高祖统政之故国,切切而不能禁地,于是刊本谱,同族其发欲为,其族谱之基,聊报高祖皇帝之余德也焉。”

下面来说说欧阳姓氏的文化和由来,与大家共勉

一、姓氏源流

欧阳是一个复姓。其远祖距今已有4000多年,得姓也已有2300多年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欧阳氏是夏朝君主姒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于会稽,这便是早期的越国。越国传至无疆时被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名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今浙江省吴兴县),封为欧阳亭侯,于是他们便以欧阳为氏,其后代则称欧阳氏或欧氏。

传说,黄帝有四位妃子,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元妃西陵氏,也就是发明养蚕的嫘祖,生有一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儿子叫颛顼,后来建立夏朝的大禹是颛顼的孙子。当时,洪水滔天,帝尧让颛顼的儿子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失败,被尧处死。舜向尧推荐鲧的儿子大禹去治水,那时大禹刚刚二十岁。大禹带领治水大军,利用疏导的方法,将洪水引进河道和开挖的渠道,他忠于王事,历经艰辛,辛辛苦苦三十二年,终于治好了洪冰。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成为历史佳话。

尧帝逝世后,舜继承了帝位。舜帝年老后,让大禹接了班。大禹即位后,建都于安邑,史称“夏”。他死后葬于会稽。大禹的儿子夏启正式建立了夏王朝,数传至姒少康时,姒少康封支庶子孙姒无余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建立了最早的古越国。从此,这支夏禹的后代便在当地发展繁衍,并且经历夏、商、周几个朝代,一直王位相传。

春秋时期,越国的王位传至姒允常时,有子名叫姒勾践,史称越王勾践。不久越国被吴国灭掉。十九年后,姒勾践又复国,并吞并了邻近的吴国,之后参与中原地区的争霸,成为春秋历史上的最后一位霸主。越国再下传至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姒无疆,国力开始中衰,最终被楚国灭掉。在亡国后的越国贵族中,有人隐居不仕,有人则获得楚国的封赏,其中姒无疆的次子叫姒蹄,便被分封到原越国境内的乌程欧余山南部(今浙江湖州),为欧余亭侯。由于古人习惯称山南为阳,姒蹄以及后世子孙也被称为“欧阳亭侯”。久而久之,姒无疆的支庶子孙便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氏、区氏、欧阳氏、欧侯氏四个姓氏。欧阳氏与欧、区氏、欧侯氏同宗同源,皆是以封地名、或侯爵名为氏。

在历史上,欧阳氏曾一度被迫改为单姓阳氏。据历史文献《宁远县志》的记载,元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腐朽的元朝政府,当时即有一支欧阳氏家族为主的起义军。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曾意图招安欧阳氏义军。而欧阳氏全军上下拒降,明太祖大怒之下诏令诛灭欧阳氏家族,欧阳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为单姓“阳氏”以避其灾。

直到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执政时期(公元1506~1521年),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的进士并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今江苏南京)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阳铎发明了“摊丁入地”之策(即后来明、清朝时期一直实施的“摊丁入亩”之策),使明王朝税赋大增,明武宗由而大喜,阳铎遂乘机请旨要求恢复原姓,明武宗诏准,从此欧阳氏一族方得以恢复欧阳复姓。

从上面的信息可以知道:欧阳氏族人皆尊奉夏禹、姒无余为得姓始祖。

二、迁徙传播

先秦时,欧阳姓主要活动于浙江一带。进入秦汉,欧阳姓北上江苏、山东、河北,西挺江西,南部跨福建。到魏晋时期,欧阳姓已经西抵陕西、四川,南达湖南。唐宋时,中原两次大规模移民,欧阳姓大批进入湖南、福建、两广地区,清初欧阳姓进入了台湾地区,再后来又有迁居新加坡,泰国和欧美各国,侨居东南亚等国家。

三、郡望堂号

欧阳姓的郡望是渤海。欧阳姓以画荻为堂号。“画荻”堂号欧阳修。欧阳修从小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买不起纸笔。母亲以地作纸,用荻当笔,教子识字。后来官进翰林院侍读,与宋祁等同修《新唐书》,又迁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荻,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秋天开紫花。后人遂以“画荻”怀念先人,以此为堂号。

六一堂,欧阳修晚号“六一居士”,欧阳氏族谱记载,《吉州欧阳氏六宗通谱》尊欧阳万为吉州欧阳氏始祖,欧阳修为唐安福令欧阳万九世孙,欧阳氏族人尊奉的又有堂号叫“六一堂”。

四、姓氏名人

历史上重要的欧阳姓人物有:东越王欧阳摇、西汉博士欧阳生;东汉汝南太守欧阳歙;西晋哲学家欧阳山郡公、广州刺史欧阳颁,左卫将军欧阳纥;唐朝书法家欧阳询;五代后蜀翰林欧阳炯,尚书左丞、宁江军节度使欧阳彬,博士欧阳詹;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元朝修宋、辽、金三史总裁官欧阳玄;明朝右佥都御史欧阳重。

近现代历史上欧阳姓氏重要人物有:清朝时期,曾任曾国藩、左宗棠之师的欧阳凝祉;

弟子数以万计,著录在案的弟子达3000人的欧阳厚均;还有欧阳瑾、欧阳敬、欧阳绍祁、欧阳海、欧阳竟无、欧阳继修、欧阳子倩等。

霍州以前叫什么名字?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弟叔处于霍,称为霍国。因境内有彘水,故又名彘。都城在今汾河西岸白龙镇陈村一带。

春秋时期,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率军灭霍,霍哀公奔齐。霍地由此归晋,称为霍邑。

战国时,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霍邑先属魏,后属韩。韩将冯亭以上党降赵,霍又属赵。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分天下为36郡,霍邑属河东郡。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设彘县,仍属河东郡。王莽建国四年(12年)改彘县为黄城。

东汉阳嘉三年(134年)改黄城为永安,辖汾西、赵城。永安县治建于霍国故都之地,即今霍州市白龙镇陈村。

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移县治于赵城仇池壁。魏正始八年(247年),划河东之汾北10县为平阳郡,永安属之。北魏建义元年(528年),置永安郡,辖永安县、杨县。郡治设永安城。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汾州,永安属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汾州为吕州,改永安为霍邑。大业三年(607年)罢邑州,霍邑属晋州。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隋将宋老生率军3万守霍邑。霍邑之战,宋老生兵败身亡,唐兵长驱直入,攻陷隋都长安。隋恭帝元年(617年)置霍山郡,辖霍邑、赵城、汾西、灵石4县。

唐武德元年(618元),改霍山郡为吕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州罢,以霍邑县复归晋州,霍邑属之。

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改晋州为平阳府,霍邑属之。

金贞佑三年(1215年),置霍州,领霍邑、赵城、汾西、灵石4县。

元改平阳府为平阳路,后又改称晋宁路,霍州属之。霍州下领霍邑、赵城、灵石3县。元贞三年(1297年)复立霍州,统管霍邑、赵城、汾西、灵石、岳阳5县。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霍州升为直隶州,领赵城、灵石2县。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增辖汾西县。

民国元年(1912年)改霍州为霍县,隶属河东道。

解放初期仍为霍县。

1958年与汾西县合并为霍汾县。

1961年与汾西县分开,复称霍县。

1990年,撤县建霍州市。

临汾市行政区划图?

临汾市辖1个市辖区、1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尧都区、侯马市、霍州市、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大宁县、隰县、永和县、蒲县、汾西县。共有20个街道、75个镇、76个乡(合计171个),191个居委会、2957个村委会(合计3148个)。市政府驻尧都区解放路街道行署巷。

尧都区辖10个街道、10个镇、6个乡(合计26个):解放路街道、鼓楼西街道、水塔街道、南街街道、乡贤街道、辛寺街道、路东街道、车站街街道、汾河街道、滨河街道、屯里镇、乔李镇、大阳镇、县底镇、刘村镇、金殿镇、吴村镇、土门镇、魏村镇、尧庙镇、段店乡、贾得乡、贺家庄乡、一平垣乡、枕头乡、河底乡。共有57个居委会、372个村委会(合计429个)。区政府驻路东街道华州路1号。

曲沃县辖5个镇、2个乡(合计7个):乐昌镇、史村镇、曲村镇、高显镇、里村镇、北董乡、杨谈乡。共有6个居委会、158个村委会(合计164个)。县政府驻乐昌镇府东街。

翼城县辖6个镇、4个乡(合计10个):唐兴镇、南梁镇、里砦镇、隆化镇、桥上镇、西阎镇、中卫乡、南唐乡、王庄乡、浇底乡。县政府驻唐兴镇红旗街。共有6个居委会、212个村委会(合计218个)。

襄汾县辖7个镇、6个乡(合计13个):新城镇、赵康镇、汾城镇、南贾镇、古城镇、襄陵镇、邓庄镇、陶寺乡、永固乡、景毛乡、西贾乡、南辛店乡、大邓乡。县政府驻新城镇府前街。共有6个居委会、348个村委会(合计354个)。

洪洞县辖9个镇、7个乡(合计16个):大槐树镇、甘亭镇、曲亭镇、苏堡镇、广胜寺镇、明姜镇、赵城镇、万安镇、刘家垣镇、淹底乡、兴唐寺乡、堤村乡、辛村乡、龙马乡、山头乡、左木乡。县政府驻大槐树镇府前街1号。共有6个居委会、463个村委会(合计469个)。

古县辖4个镇、3个乡(合计7个):岳阳镇、北平镇、古阳镇、旧县镇、石壁乡、永乐乡、南垣乡。共有4个居委会、111个村委会(合计115个)。县政府驻岳阳镇东大街5号。

安泽县辖4个镇、3个乡(合计7个):府城镇、和川镇、唐城镇、冀氏镇、马壁乡、杜村乡、良马乡。共有4个居委会、103个村委会(合计107个)。县政府驻府城镇府后街。

浮山县辖2个镇、7个乡(合计9个):天坛镇、响水河镇、张庄乡、东张乡、槐埝乡、北王乡、北韩乡、米家垣乡、寨圪塔乡。共有2个居委会、185个村委会(合计187个)。县政府驻天坛镇天坛东路7号。

吉县辖3个镇、5个乡(合计8个):吉昌镇、屯里镇、壶口镇、车城乡、文城乡、东城乡、柏山寺乡、中垛乡。共有6个居委会、79个村委会(合计85个)。县政府驻吉昌镇新华街15号。

乡宁县辖5个镇、5个乡(合计10个):昌宁镇、光华镇、台头镇、管头镇、西坡镇、双鹤乡、关王庙乡、尉庄乡、西交口乡、枣岭乡。共有7个居委会、182个村委会(合计189个)。县政府驻昌宁镇迎旭街75号。

大宁县辖2个镇、4个乡(合计6个):昕水镇、曲峨镇、三多乡、太德乡、徐家垛乡、太古乡。共有5个居委会、84个村委会(合计89个)。县政府驻昕水镇东街61号。

隰县辖3个镇、5个乡(合计8个):龙泉镇、午城镇、黄土镇、阳头升乡、寨子乡、陡坡乡、下李乡、城南乡。共有3个居委会、97个村委会(合计100个)。县政府驻龙泉镇东大街21号。

永和县辖2个镇、5个乡(合计7个):芝河镇、桑壁镇、阁底乡、南庄乡、打石腰乡、坡头乡、交口乡。共有4个居委会、79个村委会(合计83个)。县政府驻芝河镇正大路。

蒲县辖4个镇、5个乡(合计9个):蒲城镇、薛关镇、黑龙关镇、克城镇、山中乡、古县乡、红道乡、乔家湾乡、太林乡。共有2个居委会、93个村委会(合计95个)。县政府驻蒲城镇府前街。

汾西县辖5个镇、3个乡(合计8个):永安镇、对竹镇、勍香镇、和平镇、僧念镇、佃坪乡、团柏乡、邢家要乡。共有6个居委会、120个村委会(合计126个)。县政府驻永安镇东大街。

侯马市辖5个街道、3个乡(合计8个):路东街道、路西街道、浍滨街道、上马街道、张村街道、新田乡、高村乡、凤城乡。共有32个居委会、72个村委会(合计104个)。市政府驻路东街道市府路19号。

霍州市辖5个街道、4个镇、3个乡(合计12个):鼓楼街道、北环路街道、南环路街道、开元街道、退沙街道、白龙镇、辛置镇、大张镇、李曹镇、陶唐峪乡、三教乡、师庄乡。共有24个居委会、199个村委会(合计223个)。

(村居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2016年版)

四川古代十大名门望族?

一、蜀郡张氏:蜀郡张氏的开基始祖为张若。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16年派大将司马错率兵攻占四川,贬蜀王,派张若为蜀国守。张若移秦民万家人川,实行农垦,发展生产,又与张仪一起共同经营成都,为增强秦国国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公元前285年,秦国废除巴、蜀侯国封号,改设蜀郡治川,张若因功被任命为首任蜀郡郡守。其后世子孙张霸、张陵都位居高位。

二、犍为张氏:犍为张氏的开基始祖为西汉谋臣张良六世孙张壮。东汉初年张壮由关中迁到犍为郡武阳定居,在今四川彭山县。从东汉开始到西晋时期,犍为张氏从张皓到张启前后共历七世,一直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先后涌现出东汉宰相张皓、太守张纲、豫州牧张方、蜀汉大将军张翼、西晋广汉太守张徵、西晋龙骧将军、江阳太守张启等人

三、蜀郡霍氏:霍姓的望郡有霍州、太原郡、河东郡、蜀郡。其中蜀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成都堂。

四、蜀郡墙氏:墙姓为罕见姓氏,早期主要生活于四川、重庆一带,以蜀郡为郡望。如今在四川、安徽等地有少量分布。

五、蜀郡措氏:措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人口非常稀少,多以京兆、开封、蜀郡、拉萨为郡望。其中蜀郡堂,以望立堂,亦称蜀汉堂、成都堂。

六、蜀郡川氏: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多以颍川、三川、蜀郡、巴郡、辽东、三巛为郡望。其中蜀郡堂,以望立堂。

七、蜀郡寋氏:寋氏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蜀国地名寋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战国时期,巴蜀地区分为秦、晋、楚所占,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在蜀地分设军镇,其寋城就是其中之一,为原楚国所设,后为秦国所占。寋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多源流姓氏,以蜀郡、利州为郡望。在今四川省的广元市旺苍县东凡区白龙乡与苍溪县石马乡的交界地区,有不少寋氏族人生息繁衍。其中蜀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成都堂。

八、蜀郡严氏:樗里子,嬴姓严氏,名疾,又称樗里疾,秦国宗室、大臣,秦孝公之子,惠文王弟,母亲为韩国人,乃战国时代著名军事家及政治家,因足智多谋,绰号智囊,曾辅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国君主。樗里疾受封于蜀郡严道,在今四川荥经县严道镇,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严君疾。在严君疾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严氏,世代相传至今,繁衍成蜀郡严氏。该支严氏族人亦坚拒与芈姓严氏联宗。

九、蜀郡千氏:三国曹魏时期,百顷王杨千里迁徙入西蜀地区,在今四川西昌,改杨氏为千氏,从此四川地区有了千氏。千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以鲁郡、陇西、蜀郡、颍阳为郡望。

十、蜀郡板氏:板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多以荥阳、北地、蜀郡、犍为为郡望。

在四川的名门望族中,古老的姓氏群体较多,这与四川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周边的民族发展有很大的关联,与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迥异,地方特色鲜明。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