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聚餐有酒成为交际的主流,工作陪领导喝酒,业务陪客户喝酒,朋友见面喝酒,逢年过节喝酒,好久不见的发小见面,第一句有时间么?坐坐! 还是有酒。酒是好!能解消愁,能兴诗,能交集,能阅人,李白爱诗,酒后写下“《将进酒.君不见》” 会须一欣三百杯的千古绝唱。欧阳修爱酒,“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喝酒喝出来的,但如果喝酒时,儿童在场,并也想一醉,就影响很大。
疫情之下,人人都很闲。闲来无事,就想约三五好友,聚聚聊聊。这不五一在老家,就想和发小A 一起坐坐,在一起的吃饭的有A的老婆,还有A的3岁的孩子小铭(化名)。聚餐地点在A孩子舅舅的饭店,在这一期间就发生一件事件,值得大人认真思考。酒到中场,大家酒都已半兴,大人也顾不上孩子到底在干嘛,这时小铭突然拿这A的啤酒喝,喝了大概二口多,就被我们发现了。小铭的悲剧就此开始,妈妈怒视他,爸爸打屁股。舅舅和舅妈看着孩子被打,觉得理所当然,觉得这就是一个4岁孩子的错。虽然小铭爸妈是好意。但看到这一切我跟震惊,很不理解,老家父母都这样教育孩子??这难道不是我们做父母的错么,孩子只是把酒当饮料,孩子觉得酒的味道是自然的一部分,想去接触,想去品尝,想去体验大人此刻喝的到底是什么,有错?没有!错就在父母不应该,把这种大人喝酒的行为展现在孩子面前,或者展现后没有好好的去引导,而是去打、去骂,这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为什么做父母的不去理解呢,中途我去劝解过,我说这是我们的错,和孩子没关系,孩子此刻只会想我们喝的是啥,想爸爸妈妈喝这个“饮料”能一直喝,一定很好喝,我也要喝,别无他想。
这个事情也让我回想我对我孩子的教育,我采取的是同理心加引导。因为工作原因,孩子也经常见我在喝酒。有一次我发现孩子天天(小名),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想爱喝啤酒了,见我在喝酒,就想舔一口。天天4岁半,看见我喝,就想自己喝,还问我好喝不好喝,并自己主动拿这个酒杯去喝。我当时很恼火,就想立马打过去。但因一直听《樊登读书会》的缘故,樊登解书中有一段话说“这时我们要静心去想,想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静心后,我回答,不好喝。不信你尝尝。我一直说不好喝,天天大概尝了4次左右,天天说,爸爸真不好喝么,还没棒棒糖好吃 。他说“那你为什么还喝”我!我!我被问住了。最后的最后我说“你长大就知道了,等你长大了爸爸再告诉你原因”,这时的我脑子一片空白,被一句话问的不知所措!好歹天天圆场了,说:“爸爸,我要快快长大,长得比大树还高,我是不是就明白很多事”我说“是的、你赶紧长大哟!我亲爱的小宝贝”。这就是我和天天的沟通方式。
总觉的教育孩子,我们应该有同理心,因为我们也3岁过,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你理解我,我就把你当小伙伴。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教育孩子的领域,你有啥好建议, 可以在评论区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