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元代维吾尔族先民在汉语中又称,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 1、维吾尔族和回族是什么关系?
- 2、56个民族都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
- 3、明朝时称维吾尔族人为什么人?
- 4、维吾尔族在清朝时被称作什么
- 5、为什么说维吾尔族是经过长期迁徙、民族融合形成的?
- 6、维吾尔人是回回人吗?
维吾尔族和回族是什么关系?
回族和维族只是中国的两个少数民族.
维吾尔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维吾尔”是维吾族的自称,是“团结”或“联合”的意思。历代史书上的“袁纥”、“韦纥”、“回纥”“回鹘”都是维吾尔族的不同音译。蒙古汗国以后,回鹘泽称“畏吾尔”、“畏兀儿”。民国24年(1935年),新疆省政府定为“维 吾尔”,沿用至今。
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遍布全疆,大部分居住在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州,天山以北的伊犁地区和其他各地州也都分布有维吾尔族人,据一九九八统计表明,全疆有维吾尔族1600万人,占总人口的47%,人口居全疆各民族第一。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维吾尔文共有36个字母,是从右向左写的。由于民族之间长期频繁的交往和学习,新疆许多维吾尔族人兼通汉语和哈萨克语。维吾尔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影响很大。
维吾尔的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我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的“丁零”。后来“丁零”又被称为“铁勒”、“赤勒”或“敕勒”。由于他们使用的车轮高大,又被称为“高车”。8世纪改回纥为“回鹘”。9世纪中叶,大部分迁到西域,西迁后定居西域的回鹘,既融合了两汉以来移居这里的汉人,他们同原来就居住在南疆广大地区操焉耆、龟兹、于田语的人民,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长期相处,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
回族是以信仰维系的民族,回族的血缘千差万别,因为信仰相同或相似,迁徙到中国内地后逐渐演变成的民族,他们的祖先不但包括中东的阿拉伯人,还有汉人,也包括内迁的维吾尔族甚至还有古代流落到中国的犹太人(因为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相似,例如饮食禁忌等),因为宗教信仰聚合到一起的。所以解放前旧政府一直不承认回族是一个民族,只把他们算作一个集团或团体。
56个民族都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
说到名族其实复杂也不复杂,我们中国有56个名族,其实更早的时候还不止这么多,但是现在确定下来,就有56个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56个名族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他们的起源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我们常说“56个民族是一家”,但到底是哪56个民族,他们又分别是怎么演变过来的,相信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一探究竟,去认识一下这个大家庭的全貌:
1、汉族
汉族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经历人类的历史长河从未中断过、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目前为止人口最多的民族。
2、阿昌族
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境内,以农业为主。
3、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历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等称谓,有着悠久的历史。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如“三月街”、“火把节”等。
4、保安族
历史上曾被称为“回回”、“保安回”等,保安族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全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
5、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主要聚居在贵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文,以农业为主。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
6、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源于古“百越”,秦汉以前称“濮越”或“濮夷”,素有“水稻民族“之称,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
7、藏族
藏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秦汉之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西藏是其主要聚居地,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8、朝鲜族
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最早迁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其主要聚居地。
9、达斡尔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族。春节是其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也称为“阿涅”。
10、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汉代被称为“滇越”,主要聚居于云南西部边境内西双版纳一带,泼水节是其最盛大的节日。
11、德昂族
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源于古代濮人,民间传统节日大都与佛教有关。
12、东乡族
主要聚居于甘肃省境内,历史上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亚一带的穆斯林,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13、侗族
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主要从事农业,早最可追溯到“仡伶”、“峒蛮”、“峒苗”等。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吃新节等等。
14、独龙族
千百年来与外界处于半隔绝的封闭状态,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东独龙河谷。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
15、俄罗斯族
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16、鄂伦春族
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及黑龙江省塔河、黑河市一带。篝火节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他们的祖先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
17、鄂温克族
世代居民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地山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敖包节是其宗教节日,春节也是固定的传统节日。
18、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的美誉,节日众多,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19、哈尼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当地土著居民之一,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吃扎扎”等。
20、哈萨克族
哈萨克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的“乌孙”,这一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操突语的一些游牧部落,这一族称一直沿用至今。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
21、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信仰萨满教。河灯节是其民间传统节日,世代以捕鱼为生。
22、回族
其先民主要是13世纪蒙古人3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回回民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民间节日为开斋节,又称大开斋,解放后被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23、基诺族
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直到50年代初期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多在农历腊月进行。
24、京族
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后来一部分人自越南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头岛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
25、景颇族
来源于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最大的节日是目瑙纵歌。
26、柯尔克孜族
世代以游牧为主,清代称之为“布鲁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主要聚居于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类似汉族的春节。
27、拉祜族
源于古代氐羌系统,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传统节日有拉祜年,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
28、黎族
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从古代越族发展而来,“百越”的一只,主要聚居于海南岛通什镇等级地,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
29、傈僳族
主要居住于云南滇西怒江地区,主要节日有阔时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30、珞巴族
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
31、满族
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辽、宋、元、明则称“女真”,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32、毛南族
是世代居于广西西北部的土著民族,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
33、门巴族
门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东南,13世纪作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版图。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节日大多与宗教相关。
34、蒙古族
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东岸一带,最初只是蒙古诸部队中的一个部落名称。13世纪以成吉思汗为蒙古部统一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是历史悠久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世代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35、苗族
其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主要颁布在贵州(50%)、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地。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工艺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36、仫佬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山区,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本族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
37、纳西族
最早可追溯到“摩沙”、摩梭“等,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名为纳西族,一直与汉族来往密切。主要聚居于云南丽江地区,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
38、怒族
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境内,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祭谷神、祭山林节。
39、普米族
自称”普英米“,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与当地民族杂居。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40、羌族
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羌人,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
41、撒拉族
元朝时,其先民从中亚撒玛尔罕经新疆长途跋涉迁徙循化,后与周围的民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后来的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
42、畲族
主要分布于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与汉族杂居,畲族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其传统节日,也称“乌饭节”。
43、水族
水族的远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唐宋时与壮侗族各民族居住在一起,“水”族之称,最早见于明代,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主要聚居于贵州省区域,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和卯节,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44、塔吉克族
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时代,塔吉克族先民就已经是祖国西陲帕米尔高原的主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巴罗提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
45、塔塔尔族
史称“鞑靼”,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乌鲁木齐等地。节庆、礼仪食俗与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似,传统节日为“撒班节”,又称“犁头节。
46、土家族
主要聚居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端午节吃棕子,重阳节打粑粑,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小敬。
47、土族
普遍认为来源于辽东鲜卑族的吐谷浑,4世纪迁入青海南部和甘肃南部,7世纪躲避战祸迁居中今宁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七日会”是其庆祝丰收的狂欢节,许多节日与宗教相关。
48、佤族
是周秦时期“百濮”的一只,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主要聚居地云南。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49、维吾尔族
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么湖一带的牧民,受部落战争影响,迁徙西域(今新疆)。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起源于伊斯兰教。
50、乌孜别克族
源于14世纪蒙古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后逐渐进入新疆定居。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
51、锡伯族
源于古代鲜卑人,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18世纪中叶迁住新疆伊犁地区,繁衍至今。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西迁节是其重大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
52、瑶族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地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除了汉族的主要节日外,还有大大小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30多个,如盘王节、仁王节、赶鸟节等。
53、彝族
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火把节是其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54、仡佬族
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百濮”,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
55、裕固族
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9世纪中叶迁徙至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主要从事畜牧业,信奉喇嘛教。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幼儿剃发仪式别具特色,直到3岁才第一次剃发。
56、壮族
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为春节。
明朝时称维吾尔族人为什么人?
明朝时称维吾尔族人为畏兀儿人。
元代称畏兀儿。明代元而兴,“畏兀儿”一词的使用,基本上仍因袭于元。《明史·哈密传》引马文升奏疏中就有:“哈密故有回回、畏兀儿、哈刺灰三种,北山又有小列秃、乜克力相侵逼……”许进《平番始末》:“哈密之人凡三种:曰回回、曰畏兀儿、曰哈刺灰,皆务耕织。”均可为证。
维吾尔族在清朝时被称作什么
17世纪中期清朝统治全国后,因为内地人把伊斯兰教称为“回教”,而维吾尔族这时已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因此汉文史籍中多把维吾尔族称为“回”、“回子”或“回民”。不过,为了与同期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相区别,有的文献中便根据维吾尔族宗教人士头上戴有用白布绕成的帽子这一特点,称为“缠回”。 同时,又因为维吾尔族在清朝统治新疆前已经在天山南北生活,因此个别汉文献中也把维吾尔族写作“土回”,而把后来到新疆生活的内地回族称为“汉回” 或“客回”。
为什么说维吾尔族是经过长期迁徙、民族融合形成的?
因为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是隋唐时期活动在蒙古高原的回纥人,曾经有乌护、乌纥、袁纥、韦纥、回纥等多种译名。当时为了反抗突厥的压迫和奴役,回纥联合铁勒诸部中的仆固、同罗等部组成了回纥部落联盟。788年,回纥统治者上书唐朝,自请改为“回鹘”。
中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千百年交流融合中,难分难解,形成相互依存、同舟共济、团结奋进的关系。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既有各自的历史特点,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部。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是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原各族同周边诸族连续不断进行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各民族的互相融合是历史必然趋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民族的大量人口进出新疆地区。
扩展资料
维吾尔族使用文字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采用不同的字母系统书写自己的语言,文字名称也不相同。
8世纪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政权的回纥人曾用突厥如尼文。9世纪至15世纪之间,今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以及葱岭西的回鹘人都曾使用过以粟特字母为基础的回鹘文,但各地区使用的时间长短不同,东部的回鹘佛教徒使用的时间最长。
葱岭西回鹘和葛逻禄等部建立的喀拉汗王朝自10世纪信奉伊斯兰教后,改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称为王朝突厥文。这种文字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不断扩大使用范围,在15世纪基本取代了回鹘文,成为维吾尔族和新疆、中亚一带突厥语诸族通用的文字。
由于起初主要使用在原察合台汗国的领地,故称为察合台文。现行的维吾尔文,是在晚期察合台文为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经过不断改进和补充,迄今已成为维吾尔族全民通用的文字。
1960年,曾进行过拉丁化的文字改革,但由于全面改用新文字的条件尚不成熟,故1982年9月起停止使用新文字。
维吾尔人是回回人吗?
嗯,问到了一个很关键.性.的问题。
只是从某些过去的文学作品中,了解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信息,官方的记载并未见睹媒体。
当然,这些过去的文学作品所提及的维吾尔族和回族并未存在于同一篇文章中,也未有明显的褒或贬的意思。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政策的原因,人们很少谈论具有相同的宗教而又不同的民族的、敏.感.性.极强的维吾尔族和回族的问题。
这给我们讨论这两个民族的现象,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与困惑。
从一些少得可怜的信息、以及他们的体貌特征、宗教文化和生活等情况来分析,维吾尔族和回族,都是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由西亚或波斯地区迁徙而来的。
1、回族。
从民族的名称语言修辞来看,是典型的汉语结构。
从名称的含义来看,具有返回、回转、回还的意思,回民朋友证实了这个意义。
因此,回族是类似于佛教游方修行的一种大范围旅行修道的、古典伊斯兰教义的一个流派。
这从修建在除新疆地区外的全国各地的回民教堂,可以看出这种流派的特征。
回民是早期、类似于两千年以前的汉朝时代在亚洲大陆旅行的伊斯兰教徒。
由于某种原因,他们滞留在了东亚地区,中国较多,其他周边地区也有。
每当朝圣时节,他们也会回到那个极具争议的地方去朝拜。
他们除了宗教信仰、饮食等与汉族的区别以外,在政治和文化上基本融入了汉族社会,更有少部分的回民与汉族通婚。
当然,是娶汉人媳妇的现象较多。
因此,在不知情况时,并不认为他们是域外的种族。
所谓“缠回”、“汉回”的称谓,只是民间的一种通俗的叫法,实情未尽其然。
“缠回”,缠着头巾的回教徒与戴着帽子的回人并无二至,只是一种讲究而已;
“汉回”,更多的意义是指在西汉时期进入、并滞留下来的波斯回人,而并非是汉族的回教徒。
回人并不赞成“肮脏的”汉人入教,且汉人对于教门也有着自己的认识而不会盲目的加入,极少数的个别现象有着难以启齿的原因、非是来自于灵魂上的认可,并不能说明问题的实质性。
对于外貌来说,可以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说明,就是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但某些特征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生物物种间的区别会遗传下来。
譬如“汉回”,认真、仔细的端详,他们的脸型、鼻形、眼神等,无不有着令人“诡异”的感觉,皮肤较白、汗毛孔较大等等,这些都不能让人视而不见。
他们的汉语语言结构,也较当地人更讲究,不具明显的随意性,但在叫骂时更恶毒、凶狠、酷戾,攻击性的烈度更明显。
对于黄土高原人所独有的意识形态上领悟力,回人还是受到了生物物种的限制,对于生活的认识,还是与汉族有着较明显的区别。
回人选择传统医学(中医)作为职业者的几乎没有,对于传统医学的诊治也不排斥,但总会有一丝的不安——仿佛被窥究到了灵魂深处。
当然,他们作为雄性特征的“家伙”和欲求,也不是一般汉人所能比拟的,一个妻子的情况,难以解除来自于肉体和灵魂上的能量冲击,更多的时候需要“外援”来解决。
另外,可能还有更早期的少数回民脱离了伊斯兰教会的控制,深深的隐入了汉民的人海之中。
譬如,白、马、孙等姓氏的人,仔细的端详,还能看到带有明显波斯人的容貌特征。
2、维吾尔族。
他们很可能与西藏的佛教徒相类似,都是在唐朝后发生在印度次大陆及西亚地区的宗教战争时流窜、或迁徙来的部分教徒,他们几乎完整的保持了西亚内陆人的特征。
由于他们长期的孤悬边远地区,且时常与境外联系,与汉民族不容,并提出过分的领土要求,使得民族关系比较紧张。
但近年来维吾尔人与内地的商业交往增多,也有极个别的通婚现象。
而伴随着的是,不安全的因素也增多了。。。
。。。
总之,维吾尔族和回族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与中国各民族的社会融合程度与政治上的信任度。
回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关系较融洽,政治上的信任度较高;
维吾尔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关系较紧张,政治上的信任度较低下。
关于元代维吾尔族先民在汉语中又称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