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8日武汉蔡甸城区蓝天白云日落景观)
蔡甸区是镶嵌在武汉西南部的一颗耀眼明珠,京港澳高速与沪蓉高速在这里交汇互通,纵贯城区内的104与105省道连通湖北省的宜昌、襄阳、荆州、恩施等地。蔡甸的区位优势好,其地理环境也好。辖区内山环水绕,不仅有长江汉江,还有九真山、横山、嵩阳山、龙霓山等山脉的围绕。境内还有后官湖、沉湖、东湖、西湖、小奓湖、汉阳河、长河等数10处较大湖泊。
大集街位于武汉市蔡甸区东部的后官湖畔,大集新农一带因为钟子期与俞伯牙在此相逢相知,演绎一曲知音经典“高山流水:而被世人传颂。而今,在后官湖南岸的这片热土上,厂房林立,车水马龙,处处绽放出社会经济发展的无限魅力,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生命花朵。
大集绿豆包子是这一带传统的风味小吃,在配料及制作上,有其独特性:选新鲜面粉加温水揉和,加入发料后将面团进行发酵。待面团发酵好后,稍加食碱压酸,再重新搓揉好后待用。同时,将选好的绿豆洗净、煮熟、过滤后,加入熟油、食盐、香葱、生姜末(或大蒜头末)、胡椒、味精等拌匀后,就可以包制了。
(大集油炸绿豆包子)
大集绿豆包子在包制时,面皮要薄,豆馅要实,包成圆形压扁后,在收口处捏成花纹,上笼蒸熟,再冷却。包子冷后,再放入滚开的油锅中炸,浮出油面,外表成金黄色后,就可出锅上桌。大集绿豆包子酥松焦脆的口感、清香油润的味道,在武汉三镇颇有名气。包子馅是带壳的碎绿豆加姜末,做成扁扁的一个先蒸再炸,吃口略咸,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甜味绿豆包子。
据湖北省汉阳县(现武汉市蔡甸区)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大集场就有了豆盘包子,当时为笼蒸包子,经过不断的改进才形成现在的油炸豆盘包子。有诗为证:“鱼米江南一店家,绿豆包子穿金甲;清香酥软称上品,定有美名传天下”。
蔡甸区大集街的豆盘包子,溯源于明末清初,已有近300年的发展历史。
蔡甸区最正宗的莲藕产于目前城区内的莲花湖中。
蔡甸区种植莲藕有1000多年历史,被业界认为是中国莲藕人工栽培的起源地。蔡甸所产莲藕质量优秀、颜色白嫩、煨汤味道鲜美,从宋代起即作为贡品送到御厨。
2007年03月05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蔡甸莲藕”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蔡甸的猪排骨莲藕汤)
蔡甸莲藕外观通长肥硕、质细白嫩、藕丝绵长,而且口味香甜、生脆少渣、营养丰富,药用食补两宜,以13孔洞的藕区别于其他藕种。
蔡甸莲藕本是野生的,原生长在平原湖泊之中,后经人工选育之后,品质大有提高,统称为莲藕。根据开花的颜色,一般分为红莲藕和白莲藕。红莲藕适合炖汤,又粉又软,通常与猪排骨配伍,排骨藕汤是当地待客的佳品。白莲藕个头大,色泽白嫩,生吃清脆嫩甜,通常是用来炒作下饭小菜的,炒好的藕片清脆爽口,与生藕片一样。
武汉市蔡甸区种植莲藕有1000多年历史,被学界认为是中国莲藕人工栽培的起源地 。自宋代始,蔡甸莲花湖莲藕便是晋京朝贡上品,当地藕农世代相传,朝朝进贡。
明清时代,蔡甸莲藕已经大面积种植藕。清代诗人乔大鸿在“晚渡南湖(南湖现为后官湖子湖)”诗中写道:“十里尽薄荷,迷漫失南湖,人家何处边,停桡问渔叟”。
2004年,蔡甸区推行“湖藕田种”,规模种植了9种早、中、晚熟的莲藕品种,使莲藕种植面积达1万公顷,种植面积在60公顷以上的专业村有85个,植藕农户达2.98万户,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莲藕生产基地 。同年,蔡甸区无公害莲藕种植基地被国家标准委批准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武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持起草的《蔡甸莲藕》种植标准同时成为中国莲藕种植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的蓝本。
(索子河畔的石港村横岭村一带)
漂亮的姑娘索河有——是因为索河地区山青水秀,北有嵩阳山龙霓山、南有九真山、西有横山,东有乌梅山,蔡甸西湖是索河大地上一颗明珠,西湖的中间引出一条索子长河灌穿索河全景,养育了索河数万乡民,孕育出了美丽的索河姑娘。
漂亮的索河姑娘以石港村、横岭村、虎圻村、石山村、新庄村闻名。这些村庄的地理位置都有个显著的特点,依山傍水,物产丰富。
而且索河境内旅游资源又非常丰富:著名的有唐太宗李世民亲赐的牌匾“嵩阳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金龙水寨、香草花田,还有索子长河景区穿越全景,优美的自然与人文资源造就了这一方甜美的沃土,诞生了美丽健康的索河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