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地震的时候什么地方最安全(高楼层会比低楼层危险吗)

人类因为建筑坍塌造成的伤害远远大于地震本身带来的影响。顶端建筑物对地震的感觉是最明显的。地震时水平晃动的摆幅就会更大。地震对高、低楼层的不同影响在地震时高层建筑往往感知最明显,高层建筑在地震时坍塌的几率就会大幅增加,受地震影响区域的高层建筑的震动幅度就越大。远在2000公里外的杭州的部分高层建筑也明显感受到了楼梯的晃动。低楼层区域虽然...

引言

地壳内部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断裂、移动,地震由此发生,是地球上较为普遍的自然现象,每年全世界大概发生地震超过500万次。地球内部产生地震波,震源波动由深至浅,由下而上,从震中向四周辐射,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

我们知道不同级别的地震破坏力不同,其实根据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的破坏力也不一样,浅源地震的破坏性最大,但辐射范围较小,一般震源深度在小于70公里的范围内就是浅源地震。

在横波和纵波的共同作用下,地面上下颠簸水平晃动,对人类及建筑产生巨大的作用力。在地震中,人类因为建筑坍塌造成的伤害远远大于地震本身带来的影响。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超过70%的建筑物倒塌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不只是为了满足住房需求,高层建筑也成为了一个地区发展的标志。全球在建及已建成的高于500米的超高建筑超过15座,这成为了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标志性建筑。

就像是“鞭梢效应”所提到的,越是上端的反应越明显,顶端建筑物对地震的感觉是最明显的。

越高的楼层对地震的感知就越明显,随着高度的增加,地震时水平晃动的摆幅就会更大。那么,住在哪层遇到地震时会更安全?高层建筑在地震发生时,真的比低楼层危险吗?

地震对高、低楼层的不同影响

在地震时高层建筑往往感知最明显,这是因为高层建筑本身就有自己的振动频率,一旦在地震时的振动频率周期与高层建筑的振动周期进入统一频率,那么高层建筑就会随着地震的震动一起摇摆。

地震的周期越长,建筑物的摆动时间也随着增长,摆动的角度又会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增大,在这种条件下,高层建筑在地震时坍塌的几率就会大幅增加,危险系数就越来越高。而且地震波辐射的范围越广,受地震影响区域的高层建筑的震动幅度就越大。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远在2000公里外的杭州的部分高层建筑也明显感受到了楼梯的晃动。

低楼层区域虽然振动频率小于高层建筑,但危险系数还是只高不低,地震时不同的波长和振幅频率,同样会使低层建筑产生晃动。建筑物所在的地域土质的坚硬程度不同,同样也会造成撑震感的感知程度的不同。

对于低层建筑,一旦地震的波长和振动频率与它们的数值一样,那么地震对低层建筑的震动影响也会十分剧烈。

高层建筑物在地震时坍塌,一般在楼内的伤害要小于在楼体外受到的伤害,而低层建筑一方面要面对自身的坍塌和地面的陷落,一方面可能会受到周围高层建筑的掩埋。这样相比之下,高层建筑虽然受到的冲击力较大,但低层建筑受外界影响被掩埋和损毁的程度更深,反而高层建筑的救援活动更容易进行。

现代建筑物的抗震

高楼层和低楼层在地震中除了震动感应强烈度不同外,逃生避险方式也有明显的差别。

无论地震等级或烈度是否足以引起地面的振动,对建筑物来说尤其是高层建筑危害性都是一样的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一般来说越是顶层越危险,但是由于建筑的大幅度长时间晃动,楼体最先断裂的部分是中低楼层,就安全系数而言,无论楼层高低都是一样的。所以,高楼层危险还是低楼层危险,并没有绝对的说法,也不能对“住几层最安全”下结论。

以目前的建筑结构来看,一旦出现楼体侧向整体倒塌,那么高层居民所受到的伤害就会大于低楼层居民。建筑主体结构没有太大损害,但在墙体或其它建筑部分出现大面积损害的情况下,高层居民所受到的冲击足以造成巨大的伤亡。

而低层居民虽然不会受到像高层一样的冲击,但建筑断裂所产生的物体坠落和下沉也可能会对低层造成伤害,高程度的掩埋和挤压会造成一定难度的救援困难。

高层建筑抗震取决于一种建筑原理—结构阻尼。

在建筑主体框架结构中将液压阻尼器放进结构空隙中,一旦出现大幅度的振动式结构出现形变,利用液压的作用将能量吸收,与建筑的振动的力相抵,达到一种平衡,那么楼体的摇摆幅度就会减小,地震对楼梯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低层建筑一般将加固建筑结构作为主要的抗震措施,同时建筑材料和建筑选址方面也会做出更加严格的选择和判断。

无论是高层还是低层在做好完善的抗震设施和建设后,最主要的还是我们自身的逃生和避难。高楼层就及时躲避在承重墙的墙角或建筑最稳固的地方,低楼层还是要及时前往更安全的地点,以免遭受二次伤害。

高、低楼层的危险点

高楼层在地震时倒塌的情况一般是由于晃动惯性造成的倾斜角过大,楼体在中间断裂造成伤害。这种情况下,中高层的民众受到的危害就远远大于低层楼层,人体可能会随着楼体一同倒塌向某一方,也可能会从高空甩出坠落。

还有一种情况是地基遭受强烈震动被损坏,造成楼体的下陷。在巨大的冲击力下,整个楼体可能会发生逐层坍塌,建筑会以非常快的速度由上至下发生塌陷。这种情况下的伤害是最大的,高、低楼层受到的伤害一样剧烈,并且难以逃生。

高楼层居民相较于低楼层居民有一个明显的劣势,就是在逃生时无法及时逃到空旷的安全地带。在以往发生的地震灾害中,有很多一部分人会选择跳楼逃生,反而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

同样地震时搭乘电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电梯这种密闭空间中即使幸存下来也会给救援行动造成困难,而且地震时通过电梯逃生的危险系数只高不低。

低楼层居民或平房建筑确实在逃生方面有更大的优势,民众可以抓住“黄金12秒”及时到安全地带避难。但低楼层一旦发生坍塌就一定会被高楼层掩埋,形成二次伤害。而且现代社会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高层建筑和底层建筑错落有致,相互距离也不远,地震时底层建筑也会有可能受到高层建筑的碰撞和冲击。

低层建筑居民在地震时发生跳楼逃生的情况更是远超高层建筑,同理跳楼逃生绝对不是安全的逃生途径,甚至造成的伤亡程度还会超过地震本身带来的损害。如果不能理性的逃生,冷静的避险避难,无论是选择高楼层还是低楼层,地震给予的伤害都是一样的。

应该如何选择?

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下,民众的更健康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建筑无论是高层还是底层,甚至是单体结构的建筑或者平房,在建造时都会有严格的抗震标准。我国的建筑抗震标准分为甲、乙、丙三类。

根据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标准,建筑抗震标准应该高于设防烈度。我国根据中国各地地震基本烈度将各省市都划分到了不同的抗震设防烈度分类组中,各地在建造各类型建筑时,都必须严格按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在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选址等方面,我国都规定了严格的标准,同时在建筑审核和检查也会对建筑质量等方面进行严苛的审查。

在选择高楼层还低楼层居住在地震灾害中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在抗震建筑的保护下地震带来的伤害只会逐渐减小。高楼层居民不用再担心地震时的逃生问题,更坚固的楼体和不易断裂的建筑材料,都提升了民众的逃生概率,低楼层也不必担心高楼层的逐级坍塌所带来的伤害了,坚固的建筑才是抗震减灾的基础。

抗震建筑

中国是内部板块发生地震最多的国家,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在全球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历史上我国共发生过17次8级以上特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抗震减灾刻不容缓。

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与2011年发生在日本,震级达到9级,甚至世界上因为地震造成损失最大的国家也是日本,1995年发生于日本阪神的7.2级地震,直接造成1000亿美金的巨大损失。

全球有99%的地震发生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基于地震灾害对世界各地震带上的国家带来的威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无尽的智慧,抗震建筑的技术越来越发达。

自古以来中国就走在世界地震史的前端,不论是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还是“以柔克刚”用木材为主要建筑结材料,中国在地震方面的研究始终处于世界前列。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主体没有形成伤害,这就是中国流传7000年的柔性框架结构,榫卯结构在在地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抗震作用。

日本也研制了一款“抗震小屋”,采用全木建造成本廉价,可抵抗地震带来的冲击和挤压。英国发明了一种纳米聚合粒子为主料的可自动愈合裂纹的建筑材料。希腊发明了依靠多个传感器运行的智能减震屋,还利用液体修补材料,防止房屋坍塌。

结语

随着现代建筑质量的提升和对抗震标准的严格审查,我们对于选择高楼层还是低楼层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最重要的是要在地震来临时,保证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及时避险避难,听从救援人员的指挥和组织。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尽快镇静,及时反映。

不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就近快速寻找安全避险地点,防止二次灾难造成的损伤。谨防漏电、漏水、煤气等有害气体的泄露,如果不幸遇险,就要注意保持冷静、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