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在极小值阈值法找出峰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极小值点阈值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小波变换的一个应用!!!
我做过简单心电检测的 需要R波峰值 和你的差不多
就用matlab的小波变换工具箱里的函数
先滤波 去掉低频的基线漂移和高频干扰
用wavedec进行分解,选合适的分解级数和分解方法
用wrcoef反变回来 观察你需要的成分是否明显
这些内容完全可以在matlab的wavelet toolbox里进行
训练,选择合适的阈值,检测峰谷,我的经验是,小波变换进行信号提取并不难,关键就是需要一个高效的算法判断是否是峰谷
你可以分区间求极小值,遍历所有极值,然后确定阈值
还可以对小波变换后的信号除去正值,然后做两次微分,然后取绝对值,这样峰谷的变化就显示为一个较大的正值,然后再进行一个移动的区间(长度大致就是峰谷的长度)上的积分,这样一来只有峰谷区域就变成一个较大的正值,在阈值化就行了,但是运算量大。
总之方法很多,简单的办法不一定就差 甚至远远好于复杂的方法 关键取绝于你原始信号的情况
希望能够帮到你
matlab直方图阈值分割法
接下来:
[m n]=size(I);
I1=zeros(m,n);
for i=1:m
for j=1:n
if I(i,j)t1
I1(i,j)=1;
else
I1(i,j)=0;
end
end
end
subplot(2,3,3);imshow(I1)
如何计算二值化图像的中心?
我建议还是不要利用矩阵来“硬计算”出其中心,可以用如下方法:
【方法】利用OpenCV库提供的cvFindContours()先获得这个二值化图像的轮廓,然后用cvBoundingRect()计算出这个轮廓的“外接矩形”,例如这个矩形记为rect,那么这个矩形的位置和长宽分别为 rect.x rect.y rect.width rect.height,然后利用这四个数据即可轻松的计算出这个外接矩形的中心,这个中心也就是你的二值化图像的中心。
图像分割的分割方法
灰度阈值分割 法是一种最常用的并行区域技术,它是图像分割中应用数量最多的一类。阈值分割方法实际上是输入图像f到输出图像g的如下变换:
其中,T为阈值,对于物体的图像元素g(i,j)=1,对于背景的图像元素g(i,j)=0。
由此可见,阈值分割算法的关键是确定阈值,如果能确定一个合适的阈值就可准确地将图像分割开来。阈值确定后,将阈值与像素点的灰度值逐个进行比较,而且像素分割可对各像素并行地进行,分割的结果直接给出图像区域。
阈值分割的优点是计算简单、运算效率较高、速度快。在重视运算效率的应用场合(如用于硬件实现),它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们发展了各种各样的阈值处理技术,包括全局阈值、自适应阈值、最佳阈值等等。
全局阈值是指整幅图像使用同一个阈值做分割处理,适用于背景和前景有明显对比的图像。它是根据整幅图像确定的:T=T(f)。但是这种方法只考虑像素本身的灰度值,一般不考虑空间特征,因而对噪声很敏感。常用的全局阈值选取方法有利用图像灰度直方图的峰谷法、最小误差法、最大类间方差法、最大熵自动阈值法以及其它一些方法。
在许多情况下,物体和背景的对比度在图像中的各处不是一样的,这时很难用一个统一的阈值将物体与背景分开。这时可以根据图像的局部特征分别采用不同的阈值进行分割。实际处理时,需要按照具体问题将图像分成若干子区域分别选择阈值,或者动态地根据一定的邻域范围选择每点处的阈值,进行图像分割。这时的阈值为自适应阈值。
阈值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问题来确定,一般通过实验来确定。对于给定的图像,可以通过分析直方图的方法确定最佳的阈值,例如当直方图明显呈现双峰情况时,可以选择两个峰值的中点作为最佳阈值。
图1(a)和(b)分别为用全局阈值和自适应阈值对经典的Lena图像进行分割的结果。
区域生长和分裂合并法是两种典型的串行区域技术,其分割过程后续步骤的处理要根据前面步骤的结果进行判断而确定。 区域生长 区域生长的基本思想是将具有相似性质的像素集合起来构成区域。具体先对每个需要分割的区域找一个种子像素作为生长的起点,然后将种子像素周围邻域中与种子像素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像素(根据某种事先确定的生长或相似准则来判定)合并到种子像素所在的区域中。将这些新像素当作新的种子像素继续进行上面的过程,直到再没有满足条件的像素可被包括进来。这样一个区域就长成了。
区域生长需要选择一组能正确代表所需区域的种子像素,确定在生长过程中的相似性准则,制定让生长停止的条件或准则。相似性准则可以是灰度级、彩色、纹理、梯度等特性。选取的种子像素可以是单个像素,也可以是包含若干个像素的小区域。大部分区域生长准则使用图像的局部性质。生长准则可根据不同原则制定,而使用不同的生长准则会影响区域生长的过程。区域生长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对于较均匀的连通目标有较好的分割效果。它的缺点是需要人为确定种子点,对噪声敏感,可能导致区域内有空洞。另外,它是一种串行算法,当目标较大时,分割速度较慢,因此在设计算法时,要尽量提高效率。
区域分裂合并
区域生长是从某个或者某些像素点出发,最后得到整个区域,进而实现目标提取。分裂合并差不多是区域生长的逆过程:从整个图像出发,不断分裂得到各个子区域,然后再把前景区域合并,实现目标提取。分裂合并的假设是对于一幅图像,前景区域由一些相互连通的像素组成的,因此,如果把一幅图像分裂到像素级,那么就可以判定该像素是否为前景像素。当所有像素点或者子区域完成判断以后,把前景区域或者像素合并就可得到前景目标。
在这类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四叉树分解法(如图3所示)。设R代表整个正方形图像区域,P代表逻辑谓词。基本分裂合并算法步骤如下:(1)对任一个区域,如果H(Ri)=FALSE就将其分裂成不重叠的四等份;
(2)对相邻的两个区域Ri和Rj,它们也可以大小不同(即不在同一层),如果条件H(Ri∪Rj)=TRUE满足,就将它们合并起来。
(3)如果进一步的分裂或合并都不可能,则结束。
分裂合并法的关键是分裂合并准则的设计。这种方法对复杂图像的分割效果较好,但算法较复杂,计算量大,分裂还可能破坏区域的边界。 图像分割的一种重要途径是通过边缘检测,即检测灰度级或者结构具有突变的地方,表明一个区域的终结,也是另一个区域开始的地方。这种不连续性称为边缘。不同的图像灰度不同,边界处一般有明显的边缘,利用此特征可以分割图像。
图像中边缘处像素的灰度值不连续,这种不连续性可通过求导数来检测到。对于阶跃状边缘,其位置对应一阶导数的极值点,对应二阶导数的过零点(零交叉点)。因此常用微分算子进行边缘检测。常用的一阶微分算子有Roberts算子、Prewitt算子和Sobel算子,二阶微分算子有Laplace算子和Kirsh算子等。在实际中各种微分算子常用小区域模板来表示,微分运算是利用模板和图像卷积来实现。这些算子对噪声敏感,只适合于噪声较小不太复杂的图像。
由于边缘和噪声都是灰度不连续点,在频域均为高频分量,直接采用微分运算难以克服噪声的影响。因此用微分算子检测边缘前要对图像进行平滑滤波。LoG算子和Canny算子是具有平滑功能的二阶和一阶微分算子,边缘检测效果较好,如图4所示。其中loG算子是采用Laplacian算子求高斯函数的二阶导数,Canny算子是高斯函数的一阶导数,它在噪声抑制和边缘检测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关于微分算子的边缘检测的详细内容可参考文献 。 与其他图像分割方法相比,基于直方图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图像分割方法,因为他们通常只需要一个通过像素。在这种方法中,直方图是从图像中的像素的计算,并在直方图的波峰和波谷是用于定位图像中的簇。颜色和强度可以作为衡量。
这种技术的一种改进是递归应用直方图求法的集群中的形象以分成更小的簇。重复此操作,使用更小的簇直到没有更多的集群的形成。
基于直方图的方法也能很快适应于多个帧,同时保持他们的单通效率。直方图可以在多个帧被考虑的时候采取多种方式。同样的方法是采取一个框架可以应用到多个,和之后的结果合并,山峰和山谷在以前很难识别,但现在更容易区分。直方图也可以应用于每一个像素的基础上,将得到的信息被用来确定的像素点的位置最常见的颜色。这种方法部分基于主动对象和一个静态的环境,导致在不同类型的视频分割提供跟踪。
弗兰克-赫兹实验相关问题
在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Bohr)开创性地发表原子定态跃迁的量子理论后的第二年(1914年),德国物理学家弗兰克(J.Frank)和赫兹(G.L.Hertz)在研究低能电子和原子的相互作用时发现,当电子和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时,电子会把特定大小的能量转移给原子并使之受激,由此证明了原子内部量子化能级的存在。同一年,在使用石英制作的F-H管中,拍摄到了对应汞原子激发所需的最低能量的光谱线,由此验证了玻尔理论中的频率法则。1920年,弗兰克及其合作者又在改进的装置中测得了原子的亚稳能级和较高的激发能级,进一步证实了原子具有离散能级的概念。显然,他们的实验为玻尔理论提供了独立于光谱研究方法的直接而有力的实验依据,为此他俩荣获1925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至今他们的实验方法仍是探索原子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验目的】1.测定汞原子的电离电势。2.测定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3.通过本实验,了解实验中的宏观量是如何与电子和原子碰撞的微观过程相联系,并进而用于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通过本实验了解弗兰克-赫兹实验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实验原理】根据玻尔提出的量子理论,原子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这些状态称为定态,具有确定的能量值。原子从一个定态向另一个定态的跃迁常伴随着电磁波(光)的吸收或辐射,光的频率取决于发生跃迁的二个定态En、Em之间的能量差,由能量守恒定律可得如下频率法则式中h为普朗克常量。在正常情况下,绝大部分原子处于基态(最低能态),当原子吸收电磁波或受到其它具有足够能量的粒子的碰撞时,可由基态跃迁到能量较高的一系列激发态。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的所需的能量称为临界能量,为最低能量;从基态到电离所需的能量称为电离能量,为最高能量。弗兰克及赫兹就是利用了低能电子和原子碰撞时交换能量的规律来研究原子的能级结构的。1.关于激发电势本实验用电场加速电子,并使之与稀薄气体的汞原子发生碰撞。初速度为零的电子在电势为U的加速电场作用下将获得能量eU,当此能量小于汞原子激发的临界能量时,电子与汞原子的碰撞为弹性碰撞。由于电子的质量远小于汞原子的质量,故碰撞后,电子的能量几乎没有损失。如果碰撞时电子的能量大小汞原子激发所需的临界能量,汞原子就会有一定的概率从电子那里获得能量,并从基态E1跃迁到第一激发态E2,也即电子和汞原子发生了非弹性碰撞,电子损失特定大小的能量E2-E1 = eU0,汞原子获得此能量并跃迁到高一级能态,这个电势差U0称为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测出U0就可以求出汞原子的基态和第一激发态之间的能量差。实验中电子和原子的碰撞是在密封的玻璃管子内进行的,管子密封前抽真空后充汞(或其它物质),管中装有阴极、栅极和板极(阳板),这种实验用的真空三极管称为弗兰克-赫兹管(F-H管)。现在四极的F-H管也很普遍,常用以测量汞(或其它)原子的一系列较高的激发能级,于此我们仅说明三极的F-H管的工作原理。图5.11-1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图 图5.11-2 IA~UGK 曲线
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工作原理如图5.11-1所示,F-H管放在温控加热炉中,温控器可使实验温度在80~220℃取值,在实验温度下,管中的部分汞由液态转化气态,电子由热阴极发出,并由阴极K和栅极G之间的可调电压UGK加速而获得能量。在测量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时,开关接通a端(相当于微电流测量放大器面板上的“工作状态”开关拨向“R”档),实验温度应大于130℃,电子向栅极过程中将不断与气体原子发生碰撞。实验装置的巧妙之处在于收集电子的板极A与栅极G之间设置了一个2V左右的反向电压,称为拒斥电压UGA,此电压对在K-G空间内与汞原子发生碰撞的电子进行筛选,经过碰撞通过栅极进入GA之间的电子,其剩余动能必须大于eUGA才能克服电场的阻力到达板极A而形成电流,这样板极电流(板流)IA的大小就同电子在与气体原子碰撞过程中的能量损失联系起来了。实验时,逐渐增加栅极和阴极之间的栅极(加速)电压UGK,测量板流IA随UGK的变化,可得如图5.11-2所示的IA~UGK曲线。该曲线的明显特征是随UGK的增加,板流IA总体上是逐渐增加的,但清楚地显示出一系列极大值和极小值,并且各极大值或极小值之间的间隔均在4.9V左右。下面我们对上述曲线形状以及影响曲线各因素进行说明。加速电压UGk从零刚开始升高直到接近于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U0时,由于电子与汞原子的碰撞为弹性碰撞,电子几乎不损失能量,板流IA随UGK的升高而升高。当UGK的等于或稍大于U0时,开始有部分电子在栅极附近与汞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并把几乎全部的能量交给汞原子使之激发,这些损失了能量的电子不能克服拒斥电压阻挡而折回到栅板,从而使板流IA开始变小。继续增加UGK,更多的电子与汞原子发生了非弹性碰撞并损失eU0的能量,由于拒斥电压的阴挡,这些损失了能量的电子都不能到达板极形成电流,故板流IA继续变小。直到UGK≥U0+UGA时,才开始有部分通过非弹性碰撞的电子有稍大于eUGA的剩余动能,并能克服拒斥电压阻档到达板极,也即此时板流IA开始上升。当UGK≥2U0时,部分电子有可能在K-G空间中历经二次非弹性碰撞(此时第一次非弹性碰撞显然不在栅极附近)而耗尽能量,板流IA出现第二次下降;当UGK≥2U0+UGA时,损失了2eU0能量的电子开始有部分因具有足够的能量到达板极,从而板流IA又开始上升。类似地,就得到了多峰(谷)的IA~UGK曲线,如图5.11-2所示。峰值处的电压UGK近似地等于nU0,谷值处的电压UGK近似地等于nU0+UGA,峰(谷)间的距离刚好均为U0。如此周期性变化曲线的出现,表明原子和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时,原子吸收的能量是一定的,也即原子内部存在着量子化的能级。从上述分析,我们也可以理解拒斥电压UGA对IA~UGK曲线有很大的影响:UGA偏小时,起不到对经历非弹性碰撞的热电子的筛选作用,导致极小值太大,峰谷差值也将变小;UGA偏大时,大部分电子将会被筛选掉,导致极大值太小,峰谷现象不明显。实验表明,UGA取适中值2V左右为好。需要指出的是:各电子的能量在任何时刻都不是完全相等的,而是按一定的统计规律分布的,电子和原子的碰撞也是个偶然的微观事件,由于原子在与足够能量的电子发生碰撞时被激发到某一能态上的概率既与此激发态的能级大小有关,也与碰撞电子的能量大小有关。例如,当电子的能量稍大于eU0时,汞原子被激发到第一激发态的概率很大,而激发到其它能级上的概率为零;当电子的能量明显大于eU0,汞原子被激发到第一激发态的概率明显变小,而激发到其它允许能态的概率明显增大;当电子的能量大于汞原子的电离能量时,碰撞的结果主要是使汞原子电离,当然,其它许多允许的事件,仍有不等的一定的概率发生。我们还必须注意到,电子在从阴极运动到栅极的过程中,由于与汞原子频繁的碰撞,使得其沿KG方向迂回曲折地前进。容易理解,电子的加速过程(获得能量的过程)是以其自由程为间隔分段进行的,而电子的平均自由程与汞原子数密度有关。当温度升高时,饱和汞蒸气原子数密度明显增加,电子的平均自由程很小,碰撞频率很大。需要记住的是,即使是弹性碰撞,电子与汞原子碰撞时仍约有10-5的原有能量的损失,不要小视这个数,因为电子的平均自由程也很小(10-7~10-5m),电子只有在一个自由程内从电场中获得的能量大于它经历一次弹性碰撞所损失的能量,才有可能积累到足够的能量。因此要使汞原子被激发,饱和气体的温度不能太高,电场不能太小。当温度适宜时(一般在140~220℃),电子积累的能量可以大于eU0的能量。但此时,由于自由程较小以及与汞原子频繁的(非)弹性碰撞,电子很难有机会达到远大于eU0的能量。当温度低至70~90℃时,由于电子平均自由程的明显增加,部分电子可能会积聚更大的能量去激发汞原子到更高能级,甚至使其电离。由此可见,实验中使F-H管维持在一定的温度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特别指的是:由于阴极发射的热电子的初动能大于零,阴极与栅极由于材料不同而存在的接触电势差,使整个IA~UGK曲线发生了偏移,各个峰(谷)不在原定之处,但任两个相邻峰(谷)之间的间距依旧为U0。实际上,由于汞原子亚稳态能级的存在,以及原子的顺次(逐级)激发(即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在退激之前与电子再次发生非弹性碰撞并被激发到更高能级)、光电效应、光致激发和光致电离的存在,使得整个过程变得很复杂,同时也使相当一部分的汞原子被激发到更高的能级甚至被电离。在能量交换频繁的若干区域中将见到一个个淡蓝色光环,它明显地反映出了汞的光谱特性。这是那些被激发到高能级上的汞原子返回低能态时所辐射的可见光。当然,实验室用的F-H管大多是玻璃的,它对紫外线是不透明的,所以无法摄到对应临界能量的紫外光,其波长 nm。但弗兰克-赫兹用能透过紫外光的石英制作的F-H管进行实验时发现,当加速电压UGK小于4.9V时无任何辐射现象,当UGK稍大于4.9V时,汞辐射了,而且辐射的谱线正是波长为2.5×102nm的紫外光。最后我们指出,灯丝电压对曲线影响也较大:灯丝电压过大,导致阴极温度偏高,阴极发射的电子数过多,这将会使微电流放大器饱和,引起IA~UGK曲线阻塞,同时也使F-H管更易全面击穿;灯丝电压过小,参加碰撞的电子数太少,造成曲线峰谷很弱。实验中一般取灯丝电压为6.3V左右。2.关于电离电势当电子的能量达到或超过汞原子的电离能WZ = eUZ(UZ称为原子的电离电势)时,与汞原子碰撞的结果将使汞原子电离,利用F-H管测量汞原子电离电势的方法有两种,我们仅介绍离子流探测法。图5.11-3 离子电流IA~UGK曲线离子流探测法的工作原理如图5.11-1所示,此时开关K拨向b端(相当于微电流测量放大器面板上“工作状态”开关拔向“I”档),扳极A相对阴极K处于负电势。从阴极出来的电子加速运动至栅极后受到更大数值的减速电压的阻挡而到不了板极A,只有带正电的粒子才有可能到板极A而形成离子电流IA。此时炉温需降至80~90℃,汞原子数密度很小,电子的平均自由程很大,从阴极出来的部分经历碰撞最少的电子在加速电压UGK的作用下将获得能量eUGK,当此能量达到或超过汞原子的电离能WZ时,将使汞原子发生电离,板极收集到离子流。由于电离是雪崩式的,无控制时离子流随UGK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实验结果大致如图5.11-3所示,曲线的拐点处即为电离电势,汞的电离电势约在10.4V左右。【实验仪器】FH-1A型弗兰克-赫兹实验仪一套:包括加热炉、弗兰克-赫兹管及微电流测量放大器等。【实验内容】1.预热和调整(1)将装有充汞F-H管的温控加热炉接通电源,选择一定的炉温(由实验室定),调好温控旋钮,预热15~30分钟,以得到合适的汞蒸汽密度。(2)同时接通微电流测量放大器电源,进行预热。将仪器的“栅压选择”开关拨向“M”(锯齿波自动扫描电压),此时电压表指针会缓慢上升到某值时突然变小并重新再缓慢上升。然后将“栅极电压Ug”旋钮逆时针旋至最小,把“栅压选择”开关拨向“DC”,待预热20分钟后,将“工作状态”拨向“R(激发)”,对电流表进行“零点”和“满度”校准。调零与满度之间略有牵连,故需反复调节。(3)用万用表调节UGA,使其为直流2.2V左右,记下UGA。(4)把“栅极电压Ug”旋钮至最小,“栅压选择”和“工作状态”拨向“0”,用随机所附专用连接线通测量放大器加热炉面板上各对应电极(注意!绝不能让G、K、H接反或短路),并用万用表检查K、H的灯丝电压是否为交流6.3V.2.测量汞原子的电离电势UZ待加热炉稳定在所需温度(约80℃),微电流测量放大器工作稳定,弗兰克-赫兹管充分预热后,即可先进行电离电势的逐点测量。(1)先进行粗略观察。“工作状态”拨向“I(电离)”,“倍率”档为×10-5,旋动“栅压调节”旋钮,缓慢增大UGK的数值,全面观察一次IA的变化情况。当电流IA变化明显(注意“倍率”档的更换)且从加热炉玻璃窗口看到炉内F-H管的K-G空间开始出现淡淡的蓝色辉光时,表示管内汞原子已经电离,此时,不可再增大UGK以免过度电离(过度电离时F-H管的发出强烈的蓝光)导致管子严重受损,应立即将其调小至零。(2)再从零起仔细调节UGK,测量并记录一系列UGK对应的IA值。当电流明显变化时,测量结束,将“栅极电压Ug”调至最小。注意在电流开始变化处多测几个点,以便能比较精确地找出曲线的折拐点。3.测量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U0测定电离电势后,将“工作状态”开关拨向“R(激发)”,再调节加热炉的温控开关,使炉温升至180℃,待其稳定后,即可进行激发电势测量。(1)先进行全面观察。暂将“倍率”拨到×10-6或×10-5档,缓慢增加UGK的值,全面观察一次IA的变化情况。注意要及时更换倍率以适应电流变化。(2)测量IA~UGK曲线。使UGK从零起缓慢增加,记录下电流IA及对应UGK(即Ug)的电压值,特别地,应认真找到并读出IA的峰谷值及对应的各个UGK值,为便于作图,在各峰谷值附近应多测几个点,记下各测试条件。(3)分别改变炉温(如140℃、220℃)或(稍许)改变拒斥电压的大小,再测几条IA~UGK曲线的影响。4.用示波器观察IA~UGK图形(本实验内容可根据实验室情况选作)(1)将示波器的Y轴接到微电流测量放大器后盖输出端,Y轴增益用“×1”档,扫描速度要慢些。(2)炉温要升到200℃以上,以免F-H管严重击穿。(3)放大倍率用×10-4或10-3档,即电表的灵敏度不需太高。(4)将“栅压选择”拨向“M”,即可在示波器屏上看到IA~UGK图线,记录波形与逐点测量的图线比绞(扫描时间要尽可能短)。5.用X~Y函数记录仪描绘IA~UGK曲线(本实验内容可根据实验室情况选作)(1)将连示波器的开关倒向接记录仪的输入端,记录仪的X轴接到微电流放大器的GK端,记录仪的Y轴量程取5mV/cm,X轴量程取5V/cm。(2)函数记录仪预热后,用锯齿波电压扫描(扫描时间要尽可能短,以免F-H管被严重击穿),即可在记录纸上绘出完整的IA~UGK曲线。【数据处理】1.求出汞原子的电离电势UZ根据测量结果作出离子电流IA随加速电压UGK变化的曲线,并由曲线的折拐点求出汞原子的电离电势。2.求出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U0根据测量结果绘制电子电流IA随栅极电压UGK变化的曲线图,由曲线的峰、谷值并根据逐差法分别求出相邻峰、谷间电压的平均值,两者再平均求出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U0的测量结果。【注意事项】1.在测量过程中,当IA迅速增大时或F-H管出现强烈蓝光时,要立即减小UGK至零。2.加热炉外壳温度较高,注意避免灼伤。3.由于炉内温度场不均匀,温度计的水银泡必须与F-H管的栅阴极中段相齐。4.炉温过低时,不可加灯丝电压和栅极电压。5.若想测出IA~UGK曲线的第一个峰谷值,炉温宜低(约140℃),但要注意此时F-H管易于全面击穿。6、实验完毕,须将“栅压选择”和“工作状态”开关置“0”,“栅压调节”旋至最小,暂不拆除K、H、G连接线,不要切断微电流放大器的电源。应先切断加热炉电源,并小心旋松加热炉面板,使其快速冷却,待温度降至120℃以下后,才能切断放大器及各种连线,以延长管子寿命。【预习思考题】1、设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为4.9V,则能量分别为4.0eV和5.2eV的电子与汞原子发生碰撞时各损失多少能量?2、拒斥电压是如何影响IA~UGK曲线的?3、汞的电离电势宜在90℃±10℃附近测量,为什么?4、当温度较高时,IA~UGK曲线的第一个峰谷不易出现,为什么?5、弗兰克-赫兹管的阴极与栅极之间的接触电势差对IA~UGK曲线及电离电势的测定有何影响?怎样由实验结果估计其大小?【分析讨论题】1、在测量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时,观察淡蓝色光环的特征以及与UGK的关系并说明为什么?2、IA~UGK曲线的谷值一般均不为零,且随加速电压UGK的增加而增大,这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原子电离形成本底电流的缘故。试根据实验结果说明本底电流与UGK的关系以及对峰谷值测量的影响?如何消除这种影响?3、由汞原子的电离电势和第一激发电势,求出汞原子基态和第一激发态的能量值。
二值化图像中心怎么计算 求大神帮帮忙
方法一:对RGB彩色图像灰度化以后,扫描图像的每个像素值,值小于127的将像素值设为0(黑色),值大于等于127的像素值设为255(白色)。方法二:最常见的二值处理方法是计算像素的平均值K,扫描图像的每个像素值如像素值大于K像素值设为255(白色),值小于等于K像素值设为0(黑色)。方法三:使用直方图方法来寻找二值化阈值,直方图是图像的重要特质,直方图方法选择二值化阈值主要是发现图像的两个最高的峰,然后在阈值取值在两个峰之间的峰谷最低处
在极小值阈值法找出峰谷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极小值点阈值法、在极小值阈值法找出峰谷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