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给药时是从峰谷给药吗 布洛芬和芬太尼有什么区别

该类药物可产生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阿片类药物止痛作用比较强,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及分布过程取决于给药的途径。现在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口服、肌注、口服、雾化吸入、外敷、灌肠等方式,当药物通过不同的用药途径进入体内,药物从用药部位的毛细血管床吸收是进入血液循环的,除了静脉注射的药物没有吸收过程外。皮下或肌内注射的药物主要从注射部位吸收,而感染创面...

布洛芬和芬太尼有什么区别?

布洛芬和芬太尼虽然都带个“芬”字,都能止痛,但它们不属于同类药物,其止痛的作用原理是完全不同的。

布洛芬

布洛芬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其作用原理主要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是引起发热和疼痛的主要物质。

非甾体类抗炎药是最常见的一大类药物,比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钠、吲哚美辛等等,它们都是布洛芬的“亲戚”。它们除了止痛以外,还有退热的作用,所以被俗称为解热镇痛药。 常见感冒药里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该类药物可产生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对慢性疼痛如头痛、关节肌肉疼痛、牙痛等效果较好,对各种创伤引起的剧烈疼痛和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

布洛芬的安全性相对比较高,成瘾性不强,可作为非处方药使用。常常被制作成各种剂型,比如混悬液、颗粒剂、片剂、胶囊、乳膏等。我们比较熟悉的小儿用药“美林”、还有曾经广告比较多的“芬必得”,其主要成分都是布洛芬。

芬太尼

芬太尼属于阿片类药物,其作用机理是激动中枢神经特定部位的阿片受体,从而产生中枢性镇痛作用,同时也能缓解疼痛引起的不愉快情绪。它属于强效麻醉性镇痛药,药理作用与吗啡类似。

芬太尼的“亲戚”其实我们也都不一定陌生,可待因、羟考酮、美沙酮、吗啡、度冷丁等等都是。

阿片类药物止痛作用比较强,主要用于急性剧痛,如外伤、手术诱发的剧烈疼痛或晚期癌症疼痛。但是它们的成瘾性比较强,属于国家严格管制的麻醉和精神类药品,一般市场上是不能轻易买到的。即使在医院,也必须由有资质的医生开具特别的“红处方”,才能使用。

芬太尼针剂镇痛力强、成瘾性相对弱、维持时间短,适用于各期麻醉与镇痛,也是手术中的全麻辅助药。芬太尼透皮贴剂给药方便,保持血药浓度,降低峰谷效应,常被用于癌症晚期病人的镇痛。

布洛芬止痛作用在外周,芬太尼止痛作用在中枢神经,后者镇痛作用更强。一般轻中度疼痛用布洛芬足以,严重疼痛才会用到芬太尼。布洛芬可以自己购买使用,芬太尼有成瘾性,管理严格,必须由医生开具处方才能使用。

欢迎关注郑医生百嗑,每天学习更多实用医学知识。

有问题欢迎留言。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分为哪些步骤?

谢谢邀请!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及分布过程取决于给药的途径,用药途径不同,药物的吸收利用率也有所差别,现在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口服、肌注、口服、雾化吸入、外敷、灌肠等方式。

当药物通过不同的用药途径进入体内,进入体内的药物一方面发挥对人体的影响,同时在人体内不断地转运或改变(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最终以不同形式离开人体。

1.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的毛细血管床吸收是进入血液循环的,除了静脉注射的药物没有吸收过程外,其他途径进入的药物都存在这一过程。口服药物主要从消化道吸收,皮下或肌内注射的药物主要从注射部位吸收,小分子脂溶性、挥发性的药物或气体可从肺泡上皮细胞迅速吸收,而贴敷剂则主要通过皮肤和黏膜吸收,而感染创面或烫伤创面外敷的药物被局部组织吸收后直接发挥作用,含服的药物主要从舌下黏膜吸收,如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水和脂肪都不溶的药物很难吸收,如硫酸钡口服时不溶解,不吸收,只用作造影剂,而水溶性钡盐口服可吸收,并且有剧毒。另外,吸收环境对药物的利用度也有影响,胃的排空、肠蠕动的快慢、胃内容物的多少和性质都会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如灰黄霉素、酮康唑、辛伐他汀、非诺贝特等药物应该在饭后服用可增加吸收度。而呋喃妥因、心得安、苯妥英钠、吗丁啉等药物最好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口服,以减少饮食对这些药物吸收利用度的影响。 2.分布: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一般都会通过血液循环被转运到身体的不同部位,进入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间液或细胞内液发挥治疗作用。绝大多数药物在人体内分布是不均匀的,如心、肝、肾等血管丰富、血流量大的器官药物的浓度高;还有某些药物与器官的亲和力大(如碘与甲状腺),这个脏器中的浓度就高。其次就是药物的首关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脏的门静脉系统,一部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导致药效降低(如硝酸甘油的首关效应可灭活约90%,所以要舌下给药)。

3.代谢:进入体内的药物一般都要经历各种化学变化,如氧化、还原、中和、分解、结合等方式进行代谢或生物转化后发挥作用或失去活性。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如果肝功能不良,药物的代谢会受到一定影响,会造成药物作用时间延长、毒性增加或体内蓄积。

4.排泄: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后,最终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式经过不同途径排出体外,挥发性药物及气体可从呼吸道排出,没有挥发作用的药物主要由肾脏排泄。

总的来说,药物的吸收利用度和疗效与给药途径、药物的理化性质、吸收环境等因素有关。在用药前用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具体情况权衡利弊,选择适当的药物及给药方式,尽量增加药物的利用度,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关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谢谢阅读!

长效降压药一定是清晨起床后吃吗?

我们的血压在一天24小时内是呈现一个昼夜节律性的,大多数人血压会出现一个两高一低的峰谷现象。也就是早晨六到十点左右和下午三四点会出现血压最高,而夜间凌晨两三点血压最低。这种血压波动也称作杓型血压,对于此类高血压患者来说,发生心脑血管危险事件也大多发生在血压峰谷这一时间段。比如出血性脑卒中可能发生在血压最高时,而缺血性脑卒中可能发生在血压最低时的凌晨。

而还有很少一部分人的血压波动为非杓型,此类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也比较高,所以夜间也可能发生出血性脑卒中风险。

因此服用降压药也是要按照血压生理变化来服用,使药物发挥最大疗效的时间正好在两次血压峰值时,掌握正确的服药时间至关重要。

服用长效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缓控释片,氨氯地平等,每天服用一次,在晨起时六到八点服用即可,药物通常在两三个小时后血药浓度会达到一个稳定的高值,正好可以使血压降低,从而降低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

如果是一天需要服用两次药物,一般在早上七八点和下午两三点服用为宜。

如果服用短效药物的话,还可以根据动态血压监测情况来选择用药时间,比如测上几天全天动态血压,根据动态血压值找出血压高峰处,那么就可以在这几个血压高峰来临前2小时服药。

欢迎关注无名药师,我会分享更多健康知识

注射给药法的名词解释?

注射给药或称注射给药法是指将无菌药液注入体内,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注射给药主要有静脉、肌肉和皮下注射。其他还包括腹腔注射、关节内、结膜下腔和硬膜外注射。

静脉滴注立即可产生药效,并可以控制用药剂量。药物从肌肉、皮下注射部位吸收一般30min内达峰值。

正确的吃药方法是什么?

何为药物的半衰期?

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从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也就是血药浓度(药物吸收后在血浆内的总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每种药物的半衰期不一样,有的长达几天,有的短至几十分钟;实际上同一种药物对于不同的患者,因个体差异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因素也会有区别。

为了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有效范围内,通常我们会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半衰期长的药物,它在体内消除慢、停留时间长,用药的间隔时间就要长一些,比如头孢曲松只需每24小时一次。

而半衰期短的药物在体内消除快、停留时间长短,给药的间隔时间就要短一点,比如头孢西丁需每6至8小时一次。

血药浓度有安全范围

每个药物都有血药浓度的安全范围,下限为最低有效浓度,即低于这一浓度时往往无效,对于抗菌药物,久而久之还可能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上限为最低中毒浓度,除注意给药剂量不超过说明书最大剂量外,对于半衰期长,体内消除慢的药物,多次用药还需注意给药间隔时间,否则易引起蓄积中毒。

每8小时一次≠每日三次

俗话说,一日三餐,通常我们会在上午、中午、下午用餐。很多说明书指导给药为每日三次的药品我们也是按这样的时间服用。

但如果使用某种抗菌药物提示每8小时一次时,一定不要简单地用“24除以8等于3”理解为每日三次用药。

为了确保抗菌药物浓度能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按0:30、8:30、16:30时间给药,以便能够让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对半衰期和血药浓度的简单介绍,相信大家能够正确理解给药间隔时间的意义了。

我们根据间隔时间选择在零点静脉输液只为使药物发挥它的最大治疗作用,避免浓度不足或体内蓄积带来的不良影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湖南医聊特约问答作者:湖南旺旺医院 袁元 谌甜甜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