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代有哪五种计时器,以及古代有哪五种计时器组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古代有哪五种计时器?
1、圭表。
又称,日晷,日规。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
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2、刻漏。
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3、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4、浑天仪。
古代文献中有 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洛下闳、鲜于妄人作浑天仪之说,但未提到它的结构。《晋书·天文志》记载东汉 张衡 (公元78~139)制造浑天仪,说在密室中用漏水驱动,仪器指示的星辰出没时间与天文观察的结果相符。
《新唐书·天文志》对唐开元十三年(725) 僧一行和 梁令瓒设计的浑天仪有较详细的记述。仪器上分别装有日、月两个轮环,用水轮驱动浑象。浑象每天转一周,日环转1/365周,仪器还装有两个木偶,分别击鼓报刻,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
5、水运仪象台。
为北宋元祐三年(1088) 苏颂、 韩公廉等人所制。他们于绍圣(1094~1097)初年著《新仪象法要》,载有总图和部件图多幅。这台水运仪象台高三丈五尺余, 宽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
台的下层有提水装置,由人力推动河车,带动升水上轮和下轮(筒车),将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 天池(蓄水池)。 台中平水壶保持水位恒定,并通过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枢轮(水轮)上的受水壶流泄恒定流量的水,推动枢轮。枢轮通过传动齿轮带动昼夜机轮、浑象和浑仪。
扩展资料:
古代计时器有圭表,日晷,漏刻,沙漏,浑天仪。圭表是中国最古老、结构最简单的一种测量日影长度的仪器。
由一根直立在平地上的标竿(表)和一把正南北方向的尺(圭)两部分相互垂直组成。根据正午时测量表影的长度可以推定二十四节气,从表影长短的周期性变化,可以确定一年的天数。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
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
古代有哪些计时工具
圭表、刻漏、沙漏、水运仪象台、大明殿灯漏等。
1、圭表
圭表是古代汉族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圭表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
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当太阳照着表的时候,圭上出现了表的影子,根据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就能读出时间。
2、刻漏
刻漏引又称漏刻﹑漏壶,是中国古代的漏水计时器。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後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为了获得恒定的流量,首先应使漏壶的水位保持恒定。其次,向受水壶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积必须固定,水管采用“渴乌”(虹吸)原理,便於调整和修理。
3、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4、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是北宋时期苏颂、韩公廉等人发明制造的以漏刻水力驱动的,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
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钟。
水运仪象台的构思广泛吸收了以前各家仪器的优点,尤其是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学家张思训所改进的自动报时装置的长处;
在机械结构方面,采用了民间使用的水车、筒车、桔槔、凸轮和天平秤杆等机械原理,把观测、演示和报时设备集中起来,组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一部自动化的天文台。
5、大明殿灯漏
大明殿灯漏是中国钟表史上最为著名的计时仪器之一,由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创制。
著名科技史专家英国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了欧洲钟表与中国宋代水运仪象台后,曾在他的《中国天文钟》一文中断言“中国天文钟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欧洲最早出现机械钟是1320~1350年间。
它的工作原理属漏水计时,而造型似宫灯,放置于皇宫的大明殿,所以称之为大明殿灯漏。古文献《元史 天文志》对它有专条记叙,试作今译如下:
灯漏高一丈七尺(合今尺五米四),它的框架用金制作。上部有弯曲的梁,梁的中间是一颗云珠,云珠二侧有象征日月的球体,日在左,月在右,云珠之下再悬有一颗珠子。这曲梁的两端各装有龙头,龙的嘴能张合,龙的眼珠能转动,用这样的动作显示灯漏内的水流是快了还是慢了。
曲梁的下面有一中梁,在中梁上,一左一右有两条戏珠的龙,它们随着珠子的下降或上升而俯仰,用这样的姿态显示灯漏内的水位是否适应运行的需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圭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刻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沙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运仪象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明殿灯漏
古代计时器有哪些
古代计时器有:1、圭表(利用太阳射影判断时间);2、日晷(根据日影位置判断时间);3、沙漏(根据沙的均衡流动判断时间);4、滴漏(根据水滴的漏出判断时间)。
古代的计时工具有哪些?
古代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滴漏和线香。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更夫打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都成更夫的代名词了,打更其实就是报时,晚上七点打落更,二更为晚上九点,三更为晚上十一点,四更为凌晨一点,五更为凌晨三点。除了通过滴漏,燃香等来计时,古人还发明了日晷,圭表,水运浑动仪,水运仪象台等。这些计时器相辅相成,与时俱进,为古人提供更为准确的时间。
日晷详情
日晷是一种由视太阳位置告知每天时间的装置,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沿用时间长达千年。日晷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日晷有两层含义,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为太阳的影子。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又称日规。
古代有哪五种计时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古代有哪五种计时器组成、古代有哪五种计时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