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中国古代有非常丰富的象征意义,早在先秦,《论语》便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孔子还曾“观东流之水”,发出“逝者如斯”的感叹。
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极为喜爱,南宋赵师恕曾说:“某平生有三愿,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流水是一种经典意象,用以传达诗人或幽微或深刻或绵长的情感。
一、以流水水表达光阴流逝,成为人们咏叹逝去情怀的象征
水是流动的,而流动是在时间中展开,因而水的流动是时间性的。古代用滴漏计时,也正是运用了水流的时间特质。这种时间的特征很容易触发人们感叹光阴易逝、旧梦难回的情感。
如南唐李后主的《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词是李后主去世前不久创作,作于词人被囚汴京期间,整首词情感基调悲怆低沉,抒情性极强,浅白如话的语句中透露词人绵延不尽的故土之思。
流水逝去不再来,落花飘零碾作尘,故土一去再难回,往昔欢愉如天堂梦幻;今日悲怆,如人间似狱。旧梦不再,好光阴难回,大抵是人生最痛楚之事。
再如唐代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这首七绝前两句平平无奇,写暮春时节帝城的寂寥景象,后两句虽语白如话,却描绘出极为浓厚的光阴流逝之悲。这种萧瑟的情感基调,也是盛唐步入中唐的整个文化走向。
所谓“人物有尽,流水无穷”,世间沧桑变化,自有唐代宫阙以来,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也不知道来去多少人,而宫前流水兀自静静流淌,多少年前如此,很多年后仍将如此。
二、以流水的阻隔表达梦想可望不可触达的怅惘
水汇成江成河,便成了阻隔之所。水之两端,遥遥相望而不能相依,以此衍生出可望而不可得之意。
如《诗经·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主人公喜欢一位美丽的姑娘,心中爱慕,想要追求却难遂心愿,他内心惆怅,面对浩渺壮阔的江水,咏叹出动人的诗歌。他渴慕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彼岸、在天边,唯独不在眼前,永远向往却永远无法到达,哀婉深切,至今动人。
再如《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写的是地上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织女终日思念因各种原因外出的丈夫,无心织布,整日垂泪。清而又浅的河汉,距离也许并不遥远,牛郎织女却只能隔着一水相望,可见而不可触达,亦无法交谈。
三、以流水无尽表达思念无尽、离愁无穷
涓涓细水纤柔、悠长、绵延不断,这一特征经常会被衍生来象征思念无穷、离愁无尽、别恨缠绵。
如白居易的《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这首词,前一部分写水流之景、渡头之景,流水无尽愁无尽。后一部分抒情,思念悠悠、离恨悠悠,不到离人归家此恨难停。
情景交融,流水意象强化了无穷无尽的思念与愁苦。
再如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的上阙写离家远行的游子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开头三句写旅舍旁红梅已残,溪桥边杨柳抽芽;游子骑于马上,在温暖的春风中,嗅着风中清香,心情并未如春光美好。
离别日久、相隔愈远,游子心中的离愁随着旅途拉长而缠绵无尽,就如眼前这伴随自己的一溪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下阙写的是游子想象中,远在家乡的爱人对他的思念。用“寸寸”形容“柔肠”,暗合肠断成一寸寸之意,用“盈盈”形容粉泪,则是写眼泪之绵长,这两句极言思念之痛。
“楼高莫近危阑倚”是从游子角度对爱人谆谆叮嘱。在游子想象中,少妇望断原野,只见青山,游子还在青山更远处,可念不可见,极言思念之深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