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世界文化遗产,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最杰出代表。
▲ 作为普通人应该如何来鉴赏园林之美?
▲ 中西方园林又有着何种异同?
▲ 中国园林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看了本期的《聆听名家》系列访谈,你会对中国的园林文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其实苏州园林,并非只是眼前看到的样子......
曹林娣
曹林娣,江苏无锡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2月,在西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研究苏州园林已经有30多年。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她,仍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中国园林文化》《东方园林审美论》《静读园林》《园庭信步》等二十余部专著。
苏州园林,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城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到清末,苏州还有各式园林170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有19处,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
中国园林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曹林娣认为,从造型的角度上来说,最高境界是“虽有人作,宛自天开”。虽说是人工做的,但是看着像天然生成如此。
从内涵的角度来说,我们中国园林之所以和世界园林不一样,我们全以诗文构园,并不是造好园林,写上诗文,而是有构思的时候,就开始设计,行走在诗文中。
比如行走在陶渊明的桃花源里面,拙政园原入口武陵人从狭窄小弄慢慢地走进去,以后看到有门,进去后看到有山,山里有个洞,走进去仿佛若有光,再走出去。完全依据陶渊明诗文设计出来。
曹林娣说,世界造园三大体系中,中国造园哲学思想体系叫做“天人合一”,而西方是”天人相分”,体现更多的是几何形的美,源头来自古埃及、西亚、古希腊。
说到西方园林艺术最早的源头是埃及、西亚,那里是沙漠地带,那里的人认为最美的是绿洲草坪,最神圣的是水,所以看到很多西方园林,最中间就是水、喷泉。但东西方也并不是截然相反的,近200年来,都有文化交融碰撞,互相吸收。
人类有些需要都是相同的东西,比如要水、要山,但是表现方式不同,表现方式又根据它的文化生态决定。首先是自然生态,地方的自然地理,所以园林设计不是随随便便搬迁点符号过来就可以用的,比方说日本的枯山水,它强调精神,所以用枯山水。
像我们有的地方学习西方,搞大量草坪,其实是不合理的,草坪吸水后水蒸发很厉害,水蒸发会导致很热。我们东方为什么用“廊”,用山、石头、树木,因为树比草坪好的地方有吸收噪音,树叶朝不同的方向吸尘,虽然这些草坪也可以,但是草坪没有遮阴率。
西方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征服,我们则是“天人合一”。比如我们的水是自然往下流,他们水要人工往上喷,他们要把植物修剪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我们要修剪得跟自然一样差不多,所以很多西方的东西不能搬过来用。
曹林娣说,其实西方现在也很佩服我们中国的,回过头看我们的老庄哲学很厉害,很重视我们的经验,所以我觉得奇怪,为什么我们会失去文化自信了,把西方的东西照搬过来,西方的生态学者们,早就发现我们中国的思想和经验很厉害,当然他们的科技等很多方面,好的地方我们要吸收,但是我们好的地方也要发扬,不能失去。
(记者: 常玫伦、费骋远、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