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楼最盛时数以3000计,现存1800余座,风格各异,古罗马拱券和石柱、古希腊的柱廊、哥特式、巴洛克风格……都在此留下了它们的踪迹。本已回国定居的碉楼主人再次纷纷逃亡国外,许多人再也没有回来。他们的后代陆续返回故里,寻根祭祖。曾年当14岁即离开家乡的方元亨老人置身令他魂牵梦萦的家时,心绪难平。曾年与众不同的是,位于百合镇虾边村的适庐,...
碉楼最盛时数以3000计,现存1800余座,风格各异,座座不同,古罗马拱券和石柱、古希腊的柱廊、哥特式、巴洛克风格……都在此留下了它们的踪迹。摄影:曾年
抗战时期,本已回国定居的碉楼主人再次纷纷逃亡国外,许多人再也没有回来。几十年后,他们的后代陆续返回故里,寻根祭祖。摄影:曾年
当14岁即离开家乡的方元亨老人置身令他魂牵梦萦的家时,心绪难平。摄影:曾年
与众不同的是,位于百合镇虾边村的适庐,不以高、奇取胜,其墙体采用黄泥、石灰、沙加黄糖或糯米拌和而成,即所谓的“三合土”,建筑十分坚固。也许再过一个或几个世纪,它依然能像今天这样岿然不动。摄影:曾年
“不伦不类”的碉楼,构成了南国一道绮丽的风景。自力村铭石楼前,常有游人驻足流连,追怀往事。摄影: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