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青藏高原的草甸上,生活着一种身材浑圆、没有尾巴,长得像兔子又像老鼠的小动物,它就是高原鼠兔。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根据专家估算,目前它们的数量已经高达12亿只,算是泛滥成灾了。
我们都知道,某一个物种的数量过多,对于它们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来说有巨大威胁。但对于高原鼠兔泛滥成灾一事,有专家却说反而是一件好事,这是为何?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来个老规矩,读者老爷动动您发财的手,给作者点个赞和关注,谢谢大家。
高原鼠兔,是一种小型非冬眠的植食性哺乳动物,主要栖居于海拔3100到5100米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地区,喜欢植被低矮的开阔环境。
别看高原鼠兔外貌可爱,身材小巧玲珑,可它们以前有着“草原杀手”这个响当当的名号。作为一种植食性的动物,高原鼠兔喜欢吃禾本科、莎草科及豆科植物,总之青藏高原的草甸上长的植物,都是它们喜欢吃的。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牧民都非常讨厌高原鼠兔,因为牧民一直认为它们就是草场退化的“元凶”。所以上个世纪60年代左右,我国政府就开始了大规模消灭高原鼠兔的运动。
但由于青藏高原环境比较恶劣,人烟又很稀少,消灭高原鼠兔的运动效果很一般。离牧民生活区比较近的牧场还好说,那些在无人区里的草甸根本管不到。
所以,尽管“灭鼠兔运动”轰轰烈烈,但高原鼠兔的数量稳中有升,逐渐发展到今天12亿只的规模。这是因为高原鼠兔的逃生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其强悍,体型小巧的它们往洞里一钻,牧民就没啥办法了。
就算能捕杀一定数量的高原鼠兔,一到繁殖季节它们就又生回来了。高原鼠兔孕期30天,一年生两胎,一胎能生3、4个幼崽,这繁殖速度堪称是草原“繁殖机”。每到繁殖季节,高原鼠兔就能一连串地生育幼崽,种群数量快速恢复。
不过,随着我国生物学家对高原鼠兔的研究越发深入,原本扣在它们头上的“草原杀手”帽子也被摘下。
根据我国中科院生态学博士曲家鹏的介绍,过去几十年青藏高原草场退化的原因,其实和高原鼠兔关系不大,更多地是过度放牧导致的。由于我们以前没对高原鼠兔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这才产生了误解。
误会解除之后,专家在研究中也发现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来说是一件好事。
首先,在青藏高原这样特殊的环境里,小型哺乳动物非常稀缺,鼠兔几乎成为了高原上所有食肉动物的食物来源。藏狐、雪豹、艾虎、香鼬以及高原鹰类等保护动物,基本都依赖高原鼠兔存活。自然界天敌那么多,高原鼠兔也就进化出极强的繁殖能力。
其次,由于高原环境缺乏树木,高原鼠兔挖掘的洞穴为很多鸟类以及两栖类动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和繁殖地。如果高原鼠兔数量下降,部分洞穴废弃坍塌,进而影响到其他物种的繁衍。
这么看的话,鼠兔的生活还真是过得有点惨。高原上全是天敌,有人惦记它们的身子,有人惦记它们的窝。
更重要的是,由于补偿效应,高原鼠兔啃食草叶反而会刺激植物生长。打洞可以翻新土壤,加快土壤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萌芽和生长有大大的好处。
而且,高原鼠兔的洞穴在增加土壤通透性的同时,还会加速水分下渗,降低雨水对泥土的冲刷,从而提高土壤的固水能力和含水量。
所以,随着高原鼠兔的“平反”,人们意识到这个可爱的小家伙,某种意义上还是草原的“守护神”。青藏高原地区也因此流传这样一句话:“哪里有鼠兔,哪里就有丰茂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