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怎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五个思维”)

哲学思维是正确认识与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原则的前提,哲学思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统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宽宏格局坚持战略思维是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客观辩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战略思维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整体和全局意识上,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

作者:佟亚洲(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要求。哲学思维是正确认识与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原则的前提,是认识其实质、理解其要义、把握其方向的重要基础。哲学思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必将助力中华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坚持战略思维,统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宽宏格局

坚持战略思维是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客观辩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事关全局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协同治理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而能否实现协同治理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停留在某个时间状态评判上,也不能以某个具体的历史状态作为是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依据,须跳出“铸牢”来看“铸牢”。

首先,战略思维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整体和全局意识上。要站在中华民族所面对的百年变局的历史大方位上,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意蕴,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理解“国之大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的具体意涵基础上,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怎样深刻的历史责任、机遇和挑战,高度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变化”的发展逻辑,保持“铸牢”的战略定力。同时,再世界力量对比呈现“东升西降”态势下,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与风险日趋重大,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战略思维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所运用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中。要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综合平衡施策,以前瞻的意识,将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个别与一般、技术与价值、平衡与充分等不同维度融合起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找到最佳方案。

二、坚持历史思维,提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规律

坚持历史思维就是要从根本上知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着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征途中,红军经藏彝聚居区,留下“彝海结盟”的民族团结佳话;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作出了要“团结蒙汉人民联合抗日”的指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留下“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民族团结互助的佳话。此外,统一战线工作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筹建历程都说明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民族制度是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共同利益和正确历史方向的选择。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召开多次民族工作会议,并出台实施《“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关于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的意见》等法规条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置于治国理政全局更加重要的位置。

三、坚持辩证思维,pj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矛盾难题

坚持辩证思维是主体以对立统一为基本思维理念、以矛盾分析法为主要思维方法,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观念自觉融入自身的思维实践过程,用辩证法的主要规律指导自身的认识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辩证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置身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发展,必须同周围的民族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各民族间相互影响,有时对民族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善于把握民族共同发展中的诸多矛盾,以辩证思维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多元一体性系。要注意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引导各族人民认识民族间现实与长远、平等与团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补充、互通有无的辩证关系,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四、坚持创新思维,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美好前景

在百年变局条件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方式和思维绝不可能是因循守旧、僵化保守的,必须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可以说,创新思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创新是为了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创新明确努力方向和定位。

具体而言,在根本性质上,要明确社会主义属性;在基本原则上,要明确四个“必然要求”;在铸牢动力上,要明确创新是引领各民族发展的第一动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需要将创新贯彻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上来;在党的领导上,要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与否关键在党;在群众基础上,要明确各族群众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力量。更要注意的是,形式主义式的、表面上的“铸牢”只会离心离德,必须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

五、坚持底线思维,坚决反对任何损害民族团结的内外部势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可以让各民族成员自觉产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归属和政治认同,而且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活动提供话语支持、推动实践自觉具有重要意义。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非一朝一夕之功,社会和谐稳定是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必须要坚持底线思维,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消除各种淤点堵点,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准确把握民族团结问题中质变和量变的关系,立足最困难的情况下分析民族问题,在最坏的可能性上解决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增进民族团结元素,消除一切有损民族团结的因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必须要科学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坚持积极作为、攻坚克难,处理好“守”和“为”的关系,做到铸牢底线与积极作为相互统一;处理好“近”和“远”的关系,“近忧”是当务之急,消除“远虑”则是治本之道,要做到清除有碍民族团结的毒瘤与建章立制齐重并举,防范化解民族团结风险,做到准确识变,对民族问题风险点心中有数。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的现实挑战及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2-2020086

相关阅读:

【专家学者看两会】以“稳”守住“两条底线”,助力乡村振兴

【专家学者看两会】以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专家学者看两会】破难题、增动力,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专家学者看两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村金融大有可为

【专家学者看两会】多措并举推进我国智能制造快速发展

【专家学者看两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专家学者看两会】坚持系统观念,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

【专家学者看两会】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持续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专家学者看两会】夯实产业之基 助力乡村振兴

【专家学者看两会】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专家学者看两会】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重要职能

【专家学者看两会】科学“双减”施策 回归教育本质

【专家学者看两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建设成就与展望

【专家学者看两会】稳住重点群体就业,抓住稳定就业基本盘的“牛鼻子”

【专家学者看两会】乡村建设重在行动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