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寺为什么建在这片闹市区里?”同行人发问。
“因为这里是哈尔滨龙脉之龙头所在。”我如是回答。
传说早年的南岗,是一条蜷伏在松花江南岸的巨龙变成的,所以这里被认为是哈尔滨的龙脉所在。其实从地理风水的角度来看,这条东西横卧的高岗,作为哈尔滨市所辖城区地势的最高点,中间凸起,两边凹低,地势突兀,天运所呈,确有巨龙匍匐之势。
东、西大直街被认为是龙脊,果戈里大街、宣化街、大成街等横向街道为龙爪,龙尾延伸至西大直街末端,而龙头就在极乐寺!
这是极乐寺选址于此的原因,却不是它最初的来历,要说为什么修建极乐寺,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让我们把时间调回到100年前,那时的哈尔滨,中央大街还叫“中国大街”,老道外还叫“傅家甸”,连接松花江南北的只有一座铁路桥,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是教堂和洋人……
这座因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兴起的城市,虽然年轻,却饱受外来文化的移植和熏染,那些因种种原因涌入的外国侨民们,积极地在黑土地质朴的底色上涂抹着绚丽缤纷的异国图案。
正是在此背景之下,1921年,担任中东铁路稽查局长之职的陈飞青等人,痛感城市过于洋化,缺乏民族特色,出于不甘人后的民族情感,向北洋军阀政府发起筹建寺庙的请命,希望能与洋教,特别是与建在哈尔滨“龙脉”最高点的圣·尼古拉教堂相抗衡。
此项请命深受东北特别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爱国将领朱子桥上将的鼎力支持,获得首肯后,便着手筹建,因修庙必须有高僧出面主持,便延请北方名僧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嗣倓虚大师主持其事。
倓虚大师到哈修建寺院时,开坛所讲第一部经典即《佛说阿弥陀经》,又因发起人陈飞青等信奉净土宗,皆与“极乐净土”相关,遂取其义,命名“极乐寺”。
1924年,极乐寺正式落成,哈尔滨这座充满异域情调的城市,终于有了一丝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在它之后,文庙、普育中学(今哈三中),乃至解放之后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哈尔滨医科大学、友谊宫、国家地震局力学研究所等一大批回归中国传统建筑样式的建筑先后被修建,构筑起哈尔滨中西建筑文化共生的城市景观特色。
我最喜欢在盛夏逛极乐寺,不止是因为这个季节里绿枝荫浓,与红黄庙宇相得益彰,更是因为梵香袅袅的佛门清静之地,就像夏日拂进心里的一阵清风,总能让人沉静下来,呼吸变得轻柔绵长,也不再觉得燥热难安。
寺庙山门前是一个小型广场,对面为法物流通一条街,走在广场上,总有神神秘秘的大爷大妈拉人看相,也有身患残疾者祈求“可怜可怜”。
牌坊式的山门上,“极乐寺”三个大字乃清末状元张謇题书。这位被光绪皇帝钦点的状元,一一生颇富传奇色彩,不仅是享誉海内外的“状元实业家”,同时也是当时中国立宪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和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开拓者,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就是他所创办的。
进入山门,中央正对的是天王殿,左右两侧为钟、鼓楼,我注意到鼓楼下方的青灰色外墙上悬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之前身铁道纵队政治部办公旧址”,而在庙庭深处还矗立着一块“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成立处”纪念碑,上面详细刻着铁道兵成立的过程,及它与极乐寺的渊源。
整座寺庙是典型的汉传佛教建筑风格,寺院的主体是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天王殿后,依次是大雄宝殿、西方三圣、藏经阁和观音殿。 外貌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内饰佛像色彩明艳,颇为华丽。
主轴院落两侧布置着僧寮、禅堂、斋堂和佛学院等僧人居住学习的房屋,四周遍植青松翠柳,杂以花香草绿,错落有致,又与寺庙建筑相呼应,曲径通幽,俨然一片佛国净土。
与正院相接的还有东、西两个跨院和塔院一处。塔院内矗立着七级浮屠千层塔,内有木梯可供登临。塔院两侧还布列着五百罗汉庙、圆寂比丘塔、阿弥陀佛殿和舍利塔等一些塔庙。塔前高大的如来佛雕像静默地领受着礼佛者们的叩拜,金色佛身在阳光的加持下神圣而耀目,令人不敢直视。
巨佛正对着寺院出口,从这里出去,极乐寺之旅便作短暂的结束,下次来或许又会是另一种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