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今儿给各位介绍一句,仅仅用几组“数字”,就能准确的表述出,最传统老北京人“京味儿生活”的话,这就是:“一句京腔,两句二黄,三餐佳肴,四季衣裳”!没错,就是这短短16个字,它既体现出了传统北京人的生活态度,又展现了传统北京人的生活风貌。这里面包含有规矩,有讲究,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有骨子里的传承,更有血液里流淌的那股子北京范儿。那下面儿,我就分别的来具体聊聊,这四句民间谚语都代表着什么意思?(此内容,有相对应的视频,您可以来看看)
先说这一口京腔儿
众所周知,大多数北京人开口说话,以“儿化音”、“吞音”,闻名于世。在这座千年古都里,其融汇了多民族文化、习俗和语言的特点。是不是京片子,一张嘴,便立马能见分晓。例如,北京人会说“黄寺儿”,而不说“黄寺”;会说“砖塔儿胡同”,不会说“砖塔胡同”;还有像:“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这儿话音加在什么地方?是给名词加还是给动词加?北京人打小儿就门儿清,因为这是语言环境熏陶出来的。北京话,绝对算的上是一种地方方言,其独树一帜,因为它有着专属于自己的土壤。这和我现在正在说的普通话,有着很大的区别,您要是想了解这些,可以去看看我原先做过的一期节目(北京话和普通话之间的区别)。
当然,您千万别以为光光有了“吞音”、“儿化音”就是北京话了,这些也只是皮毛。北京话的精髓在于讲礼貌,懂规矩,诙谐幽默。您比如,恐怕全国没有任何城市,尤其钟爱一个“您”字吧?对,这就是北京话的特点,我们都爱用它。如开口说话,必是尊称“您”字在先。还有个对“您”的尊称,那就是“师傅”,这也是京腔儿的一大特色。您想,还没开始办事儿,一开口,先对您来声:“师傅”,这是对您多大的敬重,您还能不帮忙或者挑理儿吗?再有“借光儿、您贵姓、劳驾了您呐”,这些词儿,也是流传至今,老北京人仍喜欢挂在嘴边儿,被广为使用的常用语言。它们透着长幼尊卑的礼数与人与人之间的近乎劲儿。说到北京人讲话幽默的内涵,那例子就更多了。如“姥姥”这两个字,它们绝非是贬义、骂人的话。当这两个字出口时,一准儿是对此事的彻底否定,是“没门儿”的意思。还有老北京人说看,为喽;例如:“您把那东西,拿出来我喽喽”。再就是对于那些整景儿、弄事儿的,称为“幺蛾子”;对毫无条理,乱七八糟的人或物,称为“嘎七马八”;对喜欢“添乱”的行为,称为“起哄架秧子”。这些语句里,透着北京人的风趣幽默,还有几分油滑,并从中形象、逼真的表现出了京味儿的特色,这就是京腔儿。
现在来说说:二句二黄;其实它指的就是京剧
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京剧,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了,不过您依然可以时不时在北京的街头听见一句“回龙”(京剧表演中的一种唱板,也称“回龙腔”),仍然可以看到有人盘着核桃,哼着一段儿“西皮流水”(一种京剧声腔板式)从您身边走过!“孤王酒醉桃花宫”( 出自剧目《斩黄袍》);“大雪飘,扑人面”( 出自剧目《野猪林》);“锁麟囊里品因果”(出自剧目《锁麟囊》)、“追韩信中解知己”(出自剧目《萧何月下追韩信》),雍容华贵梅兰芳(京剧大师),潇洒飘逸马连良(京剧大师),洞箫之美奚啸伯(京剧大师),黄钟大吕(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四律)金少山(京剧大师)。这就是京剧艺术对这座城市久远的熏陶,其已经完全融入到北京人的生活之中。现如今,我不敢说当前的北京人都喜欢京剧,但京剧票友,北京人绝对居多。您如果行走在北京城幽静的胡同,路过街门紧闭的四合院前,偶尔还会听到的京胡丝弦起,人吟唱京剧的声音。这就是国粹艺术对北京人的影响,它依然成为京味儿生活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京腔儿体现的是北京人生活的日常状态,那么“两句二黄”,绝对体现的是北京人的生活情调,是对艺术的喜爱,是充满情趣的生活品味。其实京剧也好,曲艺也罢,或是什么音乐、乐器,总有一样、两样会出现在北京人的爱好清单里。同时,北京人对这些,可不只是浮皮潦草的喜欢而已。这小到每一句戏词儿,大到整个的剧情,只要爱上了,就会深入的去研究去挖掘。没错,这就是北京人的生活情调和生活乐趣!
现在再来说说这三餐佳肴
北京人的生活,在吃的领域也自然当仁不让。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一日三餐,不一定山珍美味,但一定要“讲究”。您就以传统北京早餐的品种为例,就有什么炸油饼、炸焦圈、烧饼果子、枣儿泥切糕、鸡蛋摊煎饼; 稀的有豆浆、豆汁儿、面茶、炒肝儿、豆腐脑儿、紫米粥等。最初很多老北京人,没有在家吃早饭的习惯,他们大多是去早点铺或茶馆解决,所以,这也是老北京人把早饭称为早点的缘故。在老北京,还有一句经常挂在人们嘴边儿的俗话,那就是:“亏什么,也不能亏待了肚子。”由此可见,老北京人对于这一日三餐,那是相当的重视。在旧时的京城里,出售特色饭食,且有名儿的老字号馆子或饭庄,那是多了去了。像什么“八大楼”,“八大居”,还有如东来顺涮羊肉、都一处烧麦、烤肉宛烤牛肉、同合居三不粘等,那真是讲也讲不完。这些老字号,完美的承担了,满足北京人品味美食的需求。还有一种流传已久的、必须要说到的老北京人日常的嚼裹儿,那就是正宗的传统北京风味饭食:老北京炸酱面。其虽说看上去,就是一碗普普通通的面条儿,可北京人却把它吃到了极致。这里面儿,六必居的黄酱、应时当令儿的菜码儿、手擀的面条儿、炸酱的火候儿,无一不体现着讲究。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原有的京味儿美食之外,北京人也开始尝试各地的美食,像什么麻小儿,肉串儿,烤鱼,麻辣烫等,都成为了许多北京人的新宠。但味蕾的记忆是有传承的,新美食我们愿意尝试,但京味儿的卤煮、炒肝、爆肚,豆汁儿,打卤面等等,依旧是我们不能割舍的最爱。说起来,这也很正常,它就如同当年皇家美食流入民间,并和北京当地的地方小吃融会贯通一样,北京人在追求美食、美味的脚步上,就从未停止过。
最后说说这四季衣裳
“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一句话四项内容,三项都和穿戴有关系,您说北京人在穿衣打扮上讲究不讲究?北京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泾渭分明之地。所以您没有几件儿适合换季的衣服,还真在北京不好生活。而在穿衣打扮上,北京人始终都走在了时尚的前列。虽说早年间北京人讲究穿的布料,如“湖绉、杭绉、花洋绉、春绸,法兰绒、华达呢等”,已经不时兴了。不过您可以回想一想80年代的“的确良”,“喇叭裤”,“牛仔裤”等等。北京人的穿衣打扮,从来都是紧跟时代,不落人后的。当然,北京人穿衣服更讲究的是:“衣贵洁不贵华”。因为我们深知它们是衣服、是服饰,而不是“行头”。就算您弄个LV的褂子,爱马仕的汗衫儿,我们不喜欢还是不喜欢。我们穿得了跨栏背心儿,大裤衩子,脚蹬着趿拉板儿,这是因为舒服。同样我们也可以西服革履,登堂入室,那是因为需要。这什么季节,什么地方儿,什么场面,我们就会有什么样的打扮,该“拘着”的时候绝不随意,该放松的时候绝不装蒜。
您看,我分别从语言,兴趣,吃、穿四个方面给您介绍了下北京人的生活理念。姆们随性、不任性;讲究、不将就;于平凡之中体现精致,于不经意间,彰显品位。姆们之中虽说也有英雄出现,但更多的是市井的普通百姓。姆们有着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良好民风、家风;有着不喜欢攀比和追求名、利的生活态度。姆们更喜欢平平淡淡的过姆们自己的小日子。在现如今的北京,您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的人,也能品尝到来自全球的美食,但唯一不好找的就是“京味儿”和“有京味儿的生活”。每当回忆起过去的一些往事,这字里行间,是留恋美好的记忆。描绘书写的,是想珍惜那些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和无比珍贵的、夜不闭户的市井生活。
那好了,今儿就先和各位聊怎么多,咱们回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