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年纪就能在家含饴弄孙,三代同堂,这位86年的奶奶,真的是人生赢家了吗?
36岁的奶奶
19岁结婚生子,36岁当了奶奶,加速的人生,走得稳吗?
河南南阳一位86年的女子在社交平台发布喜讯,称自己年纪轻轻就“喜提”奶奶身份,让二胎才7岁的她有点不适应,并无奈表示儿子孙子可以一起长大了。
视频引发热议后,这位36岁的年轻奶奶发文回应称,因自己生在穷乡僻壤,高中辍学外出打工结识丈夫,19岁便结婚生子了。
大儿子今年才18岁,和儿媳是同学,拒绝家里让他读书上大学的要求,早早结了婚,并在今年7月生下孩子。
母亲19岁结婚生子,儿子18岁结婚生子,有网友不由地感叹:家学渊源!
但这种“家族传承”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我国《民法典》规定,男方法定结婚年龄不得早于22周岁,女方结婚年龄不得早于20周岁,无论是这名女子还是她的儿子,显然都不符合法定结婚年龄,当地民政局也对此回应表示,未到国家婚姻法规定的法定结婚年龄,不给办理结婚证。
网上对这个“年轻之家”的讨论呈现两极分化,有人说这名36岁的年轻奶奶是人生赢家,提早完成了人生任务,但也有人觉得过早结婚生子,不仅对自己不负责,对孩子也不负责,不值得吹捧。
确实,早婚早育不是一件值得羡慕的事情,它只会剥夺青年男女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权利,阻碍人生成长的道路,让他们困在早婚早育的迷宫里。
中国婚姻市场有一个极端现象:城市晚婚晚育,农村则早婚早育,甚至部分地区存在童婚。
《柳叶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农村地区15-19岁女性的已婚率为3.8%,而城市地区仅为1.1%。
15岁乡村男孩的早婚率是城市男孩的10倍,15岁乡村女孩的早婚率是城市女孩的8.5倍。
婚育率的城乡差异如此明显,根源还是现实环境和教育资源的失衡。
凋敝的经济、大量的留守儿童以及固有的传统婚姻观念,给农村早婚早育提供了环境土壤。
落后的婚育性观念、缺失的优生优育政策宣传、教育的断裂,让农村少年少女对结婚生子这一人生大事抱着轻视或者不自知的态度。
在少数民族较多的宁夏,早婚现象十分严重,早婚率达到了5.5%,受当地落后的经济、宗教习俗和父母传统婚姻观的影响,女性没有婚姻自主选择权。
大多数女孩子的婚姻大事,只是被当做两个家庭的“婚嫁交易”,女孩子嫁出去后,不仅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她的彩礼还能给家里的哥哥弟弟迎娶新娘。
在偏远且闭塞的地方,青少年早早结婚更像是为了完成某件任务,他们不知道所谓的“人生追求”,也没有工作或考研考公的“人生选择”,更没有人教他们“婚姻的意义”。
作为经历了两代早婚早育的36岁年轻奶奶,这名女子在文中清醒诚恳地给出了人生忠告:
我当个反面教材,要鼓励孩子多读书,将来才有更多的选择,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不要过早去承担太多不该承担的东西!
14岁的母亲
36岁的奶奶,18岁的父母,看似很荒谬,但在中国,还有很多个“14岁妈妈”。
2018年,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一批00后未成年辣妈主播,她们在直播中露孕肚,晒孩子和老公。
这些未成年妈妈大多在14-17岁之间,有的挺着大肚正处孕期,有的孩子已经会打酱油了,有的甚至怀里抱一个,手里还要牵一个。
小孩子生育小孩子,未成年抚养未成年。
对于早早结婚生子的生活,短视频平台上的这些未成年妈妈只会觉得很酷,很多未成年少女借着宝妈的身份,成了网红,拥有成千上万的粉丝,迷失在无知未成年粉丝的赞叹中。
一边是网络世界中,未成年妈妈在炫耀自满,一边是现实世界里,留守的未成年少女难以逃脱的现实困境。
有媒体曾报道,海南有一个少女妈妈村,由于当地人靠打渔为生,渔民出海的风险大,需要早早的“传宗接代”。
记者调查发现,海南某地人民医院妇产科记录显示,在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16岁以下未成年产妇就有20例,最小的产妇生孩子时还未满14岁。
这些未成年孩子的父母,大多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成了村里的留守儿童,缺少约束的他们,大多都会早恋,然后慢慢摸索到“性”,犯下难以承担的后果。
如果说,稀里糊涂就嫁人生子的未成年女孩是“自愿”的,那些尚未长大就被性侵导致怀孕的女童们,能回忆的只有童年噩梦。
2013年湖南祁东,12岁的思思生下了一个孩子,经DNA鉴定,性侵她的邻村74岁老人是元凶,还有三名小学老师曾先后多次对她实施强奸。
2016年,福州15岁女孩小梦被查出已经怀孕8个月,家人追问才得知,村里6个男人曾与她发生过性关系。
被伤害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处于留守或半留守状态,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与这些少女妈妈形成强烈反衬的,是社会对青少年性教育的避讳和绝口不提,城市里的老师上了生理课还要被家长举报,更别提小山村的学校教育了。
2012年《中国女性生育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女性开始了解怀孕知识的平均年龄是19岁,大多数人的生育知识都是“自学”的,通过书籍、网络、甚至是日本小电影,而家庭、学校与社会组织在青少年性教育方面的作用十分微小。
表面上看,早婚早育源自农村青少年的生存环境,某种程度上来说,早婚已经成为了农村青少年出路单一的产物。
城市的孩子对世界了解渠道多样,农村青少年觉得读书就是为了赚钱,早早辍学外出打工也能赚钱,凭什么还要读书呢?
信息的不对等,让他们只能扎根乡村,早婚早育,然后外出务工。
央视《面对面》对华坪女高的报道采访里,一名女学生告诉主持人:我们那个村里面,有很多像我这样的同龄人已经结婚了,结婚之后就生小孩、干农活。
主持人问她靠什么能改变呢,女孩子回答要靠学习,靠知识。
张桂梅能救下华坪县的数千名女孩子,让她们免于被父母送去嫁人换彩礼,接受教育走出大山,但是中国还有很多个大山孩子。
更普及的教育,更深入山村乡镇的支教,建立更多的贫困儿童援助学校,都是我们对未成年孩子人生的兜底。
看似只是一件未成年早婚早育的“家务事”,但背后关系到每一位中国儿童的健康发展,一刻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