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天气低于15摄氏度时,蛇类就会开始准备冬眠,在冬眠期间蛇会一动不动,即使将它们最喜欢的食物放到它们跟前,它们也很少会进食。
而且,此时的蛇几乎毫无反击能力,以至于在过去有人专门会在冬季上山捉蛇。
那么问题来了,蛇进入冬眠后为什么会丧失反击能力,它们在冬眠期间会被其他动物吃掉吗?
在地球上,会进行冬眠的生物有很多,比如:怀孕的北极熊、黑熊;松鼠以及青蛙、蜥蜴等动物。
但是不同的生物,冬眠的原因各不相同。怀孕的北极熊冬眠是因为它们在冬季时要产崽,而幼崽非常虚弱,需要母亲时时刻刻为其提供体温才能存活;黑熊之所以要冬眠,是因为在寒冷的冬季里,它们的食物要么被大雪覆盖,要么迁徙到了别处,无奈之下只好通过冬眠节约能量,维持生命。
蛇之所以要冬眠,和熊冬眠的原因并不相同。蛇属于变温生物,它们并不会消耗能量维持体温,这样做的好处是,它们减少了能量的消耗,以至于仅仅凭借极其少的食物就能够存活,比如:大连蛇岛上的蛇岛蝮,每年只用捕杀6-8只鸟就能够存活。
在能量较为匮乏的环境下,蛇能够凭借着变温这一技能而存活下去,所以这种生存机制被保留了下来。
但是变温生物也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当外界气温过低时,它们的行动就会变得非常缓慢。
这是因为变温生物无法自主调节体温,当外界气温降低时,它们的体温也会随之而降低,体温降低的后果就会导致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导致体内的代谢率也随之而降低,这也将会使得它们的行动变缓,甚至会僵直不动。
也正是因为如此,变温生物在气温较低时,都会找个地方躲起来,等待气温变高时再出来活动。而一些生物也利用了它们变温的特点,专挑气温较低时攻击它们,使得它们难以招架。
之所以它们是通过冬眠抵抗严寒,而不是迁徙,是因为蛇类的速度较慢,而且在迁徙过程中也会消耗大量能量,迁徙之路又非常危险,不如冬眠的存活率更高。
在温度较高的时候,蛇可谓是当地生态链中的强者。有些蛇会利用毒腺储存的毒液毒到别人,无毒的蛇也会利用肌肉的力量绞杀猎物。
虽然不同的蛇喜欢的食物不同,但是小型哺乳动物经常遭受到蛇的攻击,尤其是老鼠。以至于在老鼠多的地方,蛇的数量也较多。
但在冬季时,寒冷的气温会使得蛇身体变得僵硬无比,此时它们不仅难以狩猎,就连自卫都非常艰难,一旦被其他动物找到冬眠之地,那么再强势的蛇也将会变成对方的食物。甚至连它们曾经的猎物,都可能会猎杀蛇,比如:老鼠找到冬眠的蛇后,会将其吃掉。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民间才有一句俗语:蛇吃老鼠半年,老鼠吃蛇半年。
如果强行将冬眠的蛇放到温暖的环境中,比如:农夫用身体暖蛇,此时它们的体温也会回升,而温度在不断升高的同时,它们的行动能力也会恢复,此时它们就可能会反咬对方一口。
其实农夫暖蛇的本意虽然比较好,但是蛇在冬眠时如果被叫醒,那等待它的将会是死亡,这是因为冬季时气温仍旧较低,它们即使苏醒,也难以进行狩猎活动。而另一方面,它们离开了原有的冬眠巢穴,很有可能因为低温以及被天敌捕食而死。
冬眠的动物有很多,其中许多动物在冬眠期间也会进食补充营养。比如:松鼠在秋季时会储存大量的坚果,冬眠期间它们会慢慢享用。
但是蛇在冬眠期间会趴在窝里一动不动,或者很少移动,以减少能量的消耗。不仅如此,它们在进入冬眠之前,就会尽可能储存多的脂肪,依靠储存在身体内的营养物质,来度过漫漫长冬。如果当年冬季的温度异常偏高,那么蛇也可能会误以为冬眠结束,外出活动。
并不是所有的蛇都会进入冬眠,在热带地区即使是冬季,温度也较高,蛇无需进入冬眠。另一方面,高温也让它们体型变大成为了可能,所以越往热带地区,蛇的体型就越大,越往北方,蛇的体型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