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海南兴隆为什么是鬼城(中国不能没有三峡)

三峡是长江通航河段中最凶险,滔滔江水从重庆奉节县倾泻而下,向东流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三峡风光,长江三峡就此诞生,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从奉节县夔门顺流而下,也是三峡西端的入口,荆楚之人闯过夔门”瞿塘峡一带不少景观已被淹没,图源/图虫创意)▼东起重庆巫山县大宁河。图源/图虫创意)▼久负盛名的巫山十二峰耸立于大江南北,在...

自古以来,三峡是长江通航河段中最凶险,也是最精彩的一部分,犹如一夫当关,将长江劈成两段。

三峡全长193公里,滔滔江水从重庆奉节县倾泻而下,由夔门天险夺路而出,两岸最窄处不足百米,向东流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

(请横屏观看:卫星图上的三峡。图源/NASA)

巍巍大气的三峡,是百舸千帆的转折之地,连通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三峡风光。图源/摄图网)

距今约4000万年,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将中国西部地区抬升,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势。长江流经今四川境内,接纳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支流后,经由三峡地区向东流,并加剧对峡谷的切割侵蚀。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图源/摄图网)

在江流与地质运动的长期作用下,崇山峻岭犹如被利刃劈开,长江三峡就此诞生。

三峡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群山耸立,峡谷纵横,江水激荡,云雾缭绕,从海拔200多米的丘陵,到高达1000多米的高山并存,既有江河盘绕,又有高山雪景。

(三峡,重庆巫山段。图源/图虫创意)

狭义上的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

从奉节县夔门顺流而下,到巫山县大溪乡,为第一峡:瞿塘峡。瞿塘峡虽全长只有8公里,为三峡中最短,却极为雄伟险峻。

(三峡,瞿塘峡。图源/摄图网)

夔门,是瞿塘峡的起点,也是三峡西端的入口,这里水面宽度只有百余米,水流量达到每秒5万立方米以上,古代木船行至此处,稍有闪失触礁即沉。

一位三峡的老船工说,在常人眼里长江是一条河,在他眼里,长江是两条路,一条生路,一条死路。

(三峡,瞿塘峡。图源/图虫创意)

“水头如剑破夔门”,夔门就像一道雄伟的屏障,荆楚之人闯过夔门,就进入西南天府之国。巴蜀之人冲出夔门,也到了一个新的天地。

即便是没有来过三峡的人,也都曾领略过“夔门天下雄”的气魄。这道古老的江关天险,被印在第五套人民币10元的背面。

(三峡,夔门。图源/图虫创意)

通过夔门,进入瞿塘峡,伴随着逐渐走宽的水面,山高水急的磅礴气势扑面而来。经过千万年来长江的冲刷切割,两岸绝壁面目峥嵘,如斧劈刀削。

三峡工程蓄水后,瞿塘峡一带不少景观已被淹没,但千万年来形成的悬崖峭壁与湍急水流,依旧让人心惊胆寒。

(三峡,瞿塘峡。图源/图虫创意)

东起重庆巫山县大宁河,西至湖北巴东县官渡口,是全长46公里的巫峡。

巫峡也被称为“大峡”,是三峡中最为整齐的一峡,以峡深山秀著称。

(三峡,巫峡。图源/图虫创意)

久负盛名的巫山十二峰耸立于大江南北,船动景移,宛如身在画中,其中净坛、起云、上升三座峰,隐于江岸之后不可见,此即宋代苏辙《巫山赋》所说的:“峰连属以十二,其九可见而三不知。”

在云雾之中可以辨识出著名的神女峰。巫山云雨的神话为山川抹上了一层奇幻的色彩。战国时,楚人宋玉作《高唐赋》,描写了楚王与巫山神女相会的故事,赋予了她浪漫的传说。如今,若隐若现的山峰依旧在诉说着往事。

(巫峡群峰。图源/图虫创意)

从湖北省秭归县的香溪口,到宜昌南津关,全长66公里,是滩多水急的西陵峡。西陵峡浪涛汹涌,两岸怪石横陈,西段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东段有灯影峡、黄猫峡。三峡之秀、险,当属西陵峡。

(西陵峡中的灯影峡。图源/摄图网)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古人写三峡,写得最好的往往是瞿塘峡,写得最多的却是西陵峡。古代“驴友”从西陵峡逆水行舟,常因峡中险滩被困于此,走了几天都没过黄牛山,李白有诗曰:“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到了西陵峡口,即三峡东端的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此地是长江上游与中游、峡谷与平原的分界处。江水东流至此,在没有终点的旅行中继续奔腾。

(请横屏观看:湖北宜昌,西陵峡。图源/摄图网)

广义上的三峡,是指三峡库区,长江主干道河段部分全长约660公里,跨越重庆、湖北30个区县。1992年三峡工程正式立案后,这一概念逐渐广为人知。

峡谷、溶洞、森林、岩石与河滩,构成了这一方壮美的天地。

(重庆奉节风景。图源/摄图网)

重庆奉节县兴隆镇的小寨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溶洞塌陷或地表水流入地下,就溶蚀而成特有的“天坑”奇观,即地理学上的喀斯特漏斗。小寨天坑坑口直径622米,从空中俯瞰,犹如一个叠放在山谷间的水杯,蔚为壮观。

(小寨天坑。图源/图虫创意)

距小寨天坑不远处,天井峡地缝蜿蜒十余公里,一同构成静谧的地底世界。

(幽深的天坑景观。图源/图虫创意)

从素有重庆“东北门户”之称的巫山县出发,沿着长江支流大宁河往北至大昌古镇。这一段60公里的峡谷,是著名的小三峡,由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组成,比大三峡峡谷更窄,山势更陡,怪石更多,兼得长江三峡之胜,又别有一番奇峰耸翠的天地。

(重庆巫山小三峡。图源/图虫创意)

位于湖北西北部的神农架林区,是三峡地区一处独特的生态文化圈,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森林,活跃着金丝猴、黑熊、大鲵等珍稀动物。传闻中的“野人”,更是为三峡平添了几分神秘气息。

(请横屏观看:神农架风光。图源/摄图网)

由于当地气候温暖湿润,再加上森林茂密、山高水险,三峡地区传统建筑为典型的干栏式吊脚楼。

巫巴山地是我国重要的吊脚楼分布区,当地居民自古就“起高栏为居止之”。吊脚楼点缀在山水之间,或建在山坡与平地上,或依山河凌空而建,唐代杜甫有“复道重楼锦绣悬”的诗句,宋代陆游也有“人家避水半危楼”的记载。

(清末奉节县依斗门照片。图源/摄图网)

但是,三峡最早的人类足迹,远远比这更加古老。

大江大河孕育文明,长江中上游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考古学家在重庆巫山县境内一个小山坡,发现的巫山龙骨,证明早在200万年前,古人类就高举着粗糙的打制石器进入三峡。中国先民打通了一条波澜壮阔的文化走廊,从此再没有离开三峡。

距今大约6800年前的大溪文化遗址,位于瞿塘峡东口的大溪镇,是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三峡大溪文化与江汉平原屈家岭文化、湖北龙山文化交相辉映,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此交汇、融合。

(大溪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图源/图虫创意)

先秦时期,三峡是巴人与楚人频繁活动的地区。《山海经》写道:“西南有巴国。”巴人自称是传说中三皇伏羲的后裔,活动范围曾扩展到今陕西南部、贵州东北。巴国因占据三峡一带的盐场,成为先秦时期的盐业大国。现在的“盐巴”一词也与巴人垄断食盐有些渊源。

巴人崇尚武力,英勇无畏。《华阳国志》记载,春秋时期,巴国内乱,巴国将军巴蔓子到楚国求援。巴蔓子无奈向楚国许诺,如平息战乱,将赠予楚国三个城池。楚国派兵助巴国平定内乱,并派使者索要三座城。此时,巴蔓子对使者说:“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他取剑割下头颅,临死前命人将其送到楚国。楚王为巴蔓子的忠义所感动,说:“如果我能得到巴蔓子这样的大臣,要城池有何用?”至今,重庆各地仍有巴蔓子遗址,他是三峡人敬仰的英雄。

(重庆博物馆,巴蔓子雕像。图源/图虫创意)

在秦、楚两国的进逼下,巴国不断迁都,虽定都江州(今重庆),先王陵墓却多在枳(今涪陵),重庆丰都、四川阆中也有其都城的遗迹。最终,巴国于公元前316年灭亡,巴人融合到周边其他民族中,现在的土家族,一说就是巴人的后裔。

(湖南都罗寨,一个土家族村寨。图源/摄图网)

楚国,这个先秦时期长江流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三峡注入了古老的楚巫文化。《汉书》记载,楚人信神鬼,重淫事。所谓淫事,指的是楚国繁杂的祭祀风俗。

尤其是在三峡地区,人类身处峻山奇峰构建的自然奇观,在日出日落、阴晴圆缺的交替中,更是形成了“崇鬼信巫”的信仰,一个是以巫山巴东为中心的巫文化,一个是以丰都为中心的鬼神文化。

(丰都“鬼城”。图源/图虫创意)

丰都,地处三峡腹心,古称“丰民州”,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有“鬼城”之称,以鬼文化闻名中外,当地鬼神节日一年四季不断。巴人、楚人带来了崇鬼的习俗,而鬼神世界也折射了人间善恶,世间流传“人死魂归丰都,恶鬼皆下地狱”,实为推崇惩恶扬善,这是鬼文化中积极的一面。

(丰都“鬼城”。图源/图虫创意)

三峡人对鬼神的古老崇拜,还体现在危岩绝壁的悬棺上。巫溪悬棺,分布在大宁河沿岸的峡谷上,或在崖壁上以天然洞穴置棺,或人工凿穴置棺,生于山水,葬于山水,这是一种被称为“崖葬”的葬俗。

悬棺在三峡地区分布广泛,巴东县龙船河、巫山县铁棺峡以及奉节县盔甲洞等地发现有大量悬棺,最古老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唐代诗人孟郊游览三峡见过岩隙间的悬棺,他在《峡哀》诗中写道:“树根锁枯棺,孤骨袅袅悬。树枝哭霜栖,哀韵杳杳鲜。”

(三峡中的悬棺群。图源/图虫创意)

三峡,像一条幽深的文明走廊,一边沟通着荆楚,另一边连接着巴蜀;一面是勇猛刚烈,另一面是神秘多情。

(图源/摄图网)

文化上,三峡并不荒凉落后,莽莽大山与滔滔江水之间,是千年不变的诗意与豪气。

屈原是三峡人。他怀着忧国之思,被楚王放逐后写下《离骚》等爱国诗篇,彷徨于山川之间,将楚辞这一丰碑树立于中国文学史。《橘颂》中代表诗人秉性的橘树,也许就出自三峡的橘林,《九歌》中的高山密林,仿佛就是在描写神农架的郁郁苍苍。

(屈原雕像。图源/摄图网)

王昭君是三峡人。她从香溪之畔走向深宫,为了大汉王朝远嫁匈奴。或许只有站在其出生地,山清水秀的西陵峡口,才能读懂她“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的别绪,“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乡愁。两千年过去了,人们没有忘记这位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三峡美人。

(兴山县昭君故里。图源/图虫创意)

秦良玉是三峡人。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列入正式编制的女将军,出生于三峡地区的忠州(今重庆忠县)。她在明末乱世中,率领当地军民组成了骁勇善战的白杆兵,成为保境安民、勤王爱国的巾帼英雄。

(《秦良玉像》。清·叶衍兰绘)

三峡是英雄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先秦巴楚兴亡到三国吴蜀相争,再到抗日战争国民政府西迁,三峡留存下大量战争历史的遗迹。

如今,湖北宜昌因葛洲坝闻名中外,而在古代,位于三峡东端的古夷陵,也曾引英雄竞折腰,若无夷陵扼守三峡出口,荆楚之地一马平川。

三国时期,刘备大举伐吴,东出三峡,从巫峡到夷陵,连营百里,却遭到吴将陆逊反击,火烧连营,蜀汉大军溃败,刘备仓皇逃到白帝城。

(刘备画像。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最初是西汉末年,自号白帝的公孙述据蜀时修筑的军事堡垒,后来广为人知却是城中的诸葛祠和先主庙。兵败夷陵后,刘备临终前在此托孤于诸葛亮。位于三峡东西端的两座城市,见证了一代枭雄刘备的人生最后岁月。

(三峡水位上升后,白帝城成为江中“孤岛”。图源/摄图网)

抗日战争中,另一位英雄,重庆人卢作孚在三峡成就了中国“敦刻尔克”奇迹。这位“中国船王”与他创办的民生公司,全力支援祖国抗战。从武汉到宜昌,再到重庆,民生公司的轮船为了将宜昌数万难民与战略物资抢运到西南后方,冒着日军的炮火不停往返于长江各大港口。据不完全统计,1937-1940年期间,卢作孚船队运入四川物资有19万吨,为八年抗战建设大后方起到重要作用。而这位爱国实业家、伟大的三峡英雄,去世后没有留下任何私财。

(爱国实业家卢作孚)

三峡的自然与人文,都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页史诗。正因如此,来过三峡的人,无不沉醉于其山水风光与风土人情。

1500年前,郦道元来到三峡,在《水经注》中描绘三峡四季风光,只有区区两百字的篇幅,却成为千古名篇,至今仍是中学生必背课文。

从此,中国人记住了三峡的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的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的林,“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晚霞中的三峡。图源/摄图网)

1200多年前,李白来到三峡,他因参加永王幕府而被下狱流放,行至半路遇赦东归,乘船泛舟三峡,写出其生命最后几年难得的超然洒脱:“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岸猿声,今日已难寻觅。图源/摄图网)

同一时期,杜甫也来到三峡,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两年,创作了437首诗,其中多有描写三峡之作。常年漂泊的他在秋天登上西阁,写下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宋时,三峡森林覆盖率为75%左右,两岸居民多以垦殖、捕鱼为生,十分悠然自得,刘禹锡在诗中就说:“巴人拱手吟,耕褥不关心。”现在,由于工业发展与森林开发等问题,三峡地区大量原始森林消失,两岸犀牛、虎、猿等野生动物也销声匿迹。诗仙与诗圣笔下的两岸猿声成为历史,但千年前的三峡,因他们而永生。

(1946年,高空拍摄的三峡。)

十多年前,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将镜头对准三峡工程中的重庆奉节县城。即将远行与依然留守的底层小人物,在三峡变迁的纷乱背景下相遇,旅行的人、打工的人、摆渡的人、算命的人,就像平凡的你我,像无数“三峡好人”。

这部现实主义作品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大奖,片中房子被拆迁的场面,都是真实情景,就连男主角扮演者也不是明星,他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平凡的煤矿工人,只拿了1万块钱的片酬。

(《三峡好人》。图源/电影截屏)

三峡好人从何而来?明清时期的“湖广填四川”对三峡影响深远,大量湖广籍移民通过三峡这条长廊进入四川,同时也有大量人口就近滞留在了三峡。今天的三峡老百姓,不少是湖广籍移民的后裔,清末巫山县的73姓,从湖广迁入的就有26姓,民国时期云阳县178姓,明代迁入的有33姓,正所谓巴楚同风,自古皆然。

(三峡人家。图源/图虫创意)

勤劳朴实的三峡人,在巴山楚水之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迹。近代航运工具进入三峡之前,凶险的三峡让无数船只望而却步,三峡两岸的纤夫只能在一声声川江号子中,拉着木船沿着险滩艰难前行,用血肉之躯打通万里长江。瞿塘峡上纤夫拉船留下的纤痕,如今全部被淹没,但其坚韧的性格已深深烙印在三峡人心中。

(民国时期,三峡的纤夫。)

山区交通主要由凿山而成的“碥路”组成,三峡人中形成了特有的“挑夫”群体,他们肩挑背负,来往于各个码头,搬运货物行李,一根扁担,两根绳子,就挑起了一家的生计,重庆人称之为“棒棒”,奉节一带叫他们“扁担”。挑夫、纤夫与袍哥奔走于三峡各地,这是三峡的码头文化。直到现在,三峡人依旧拥有码头特色的生活习惯。

(山城的特殊地形中孕育了挑夫群体。图源/图虫创意)

水路纵横的三峡诞生了重辣的毛肚火锅,这一风靡全国的“水八块”,一说来源于近代的重庆码头,因为当时人们不喜食牛羊脏器,穷苦的码头工人却爱它物美价廉。如今是川渝菜中最有影响力的美食之一。

(麻辣的牛肚火锅。图源/摄图网)

饮食文化上,值得一提的还有成为网络段子的榨菜。这一风味独特的腌制菜出产于川渝地区,尤以三峡的涪陵、丰都等地品质最优,而且价格实惠,人人吃得起。

(榨菜最初也是三峡特色。图源/摄图网)

三峡最有特色的酒是咂酒,这是用高粱、小麦等酿制而成的低度酒,饮用时用竹管吮吸,在云、贵、川各地颇为流行,距今已有4000年历史,堪称中国酒文化中的“活化石”。

除此之外,三峡地区自古是柑橘的生产地,红橘、杂柑、脐橙、柠檬、柚子,从江边到山坡,一年四季,碧树满山。

(深秋冬日,西陵峡的橘子红了。图源/图虫创意)

但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终非长久之策,三峡木耳、香菌、药材等山货被大量挖掘,这促进了三峡的经济发展,也形成了三峡历史上的结构性贫困。

《三峡好人》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一个两千多年的城市,两年就把它拆了。”千禧年之后,三峡在困境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转折。三峡好人,该向何处去?

(《三峡好人》。图源/电影截屏)

三峡工程是载入史册的百年工程,也是人类历史上鲜有的水利工程项目。早在1919年,孙中山《建国方略》就提出了三峡工程设想。

三峡工程,不仅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改善了长江上游的防洪与航运,其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的水库,175米的正常蓄水位,也改变了三峡业已存在千百万年的自然形态,库区淹没范围涉及两个市,11个县城,1711个村庄。

(高空俯拍的三峡水利工程。图源/图虫创意)

世纪之交时,三峡工程开始135米蓄水,三峡移民牵动着全国的心,在三峡工程建设期间,140万移民或搬入三峡各县市的新城,或带着对故土的眷恋,走出巫山巴水。前后共14万余人搬迁到了沿海浙、闽、粤等省和中部其他省市,但因社会关系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一些迁走的移民最后又回到了三峡。

(三峡工程建设前后。图源/NASA)

重返三峡,物是人非,部分三峡旧景从此长眠于水下。

重庆涪陵城北的白鹤梁淹没于40米下的江底,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无压容器”的方式,创造性地修建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珍贵的题刻在诞生1200多年后,以“水下碑林”的形式保存下来。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境内的大昌古镇,始建于晋,已有1700年历史,是三峡地区唯一的保存完整的古城,古镇原址被淹时,按原貌在旧址8公里外的大昌湖旁复建。

云阳县张飞庙,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三峡三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近现代历次天灾人祸中都安然度过。如今,张飞庙拆而复建,溯江而上30公里搬到新县城,是三峡工程中最大的“移民”。

(云阳张飞庙新址。图源/图虫创意)

“鬼城”丰都也进行了搬迁,但古城珍贵的汉墓群在建设时被破坏,当地文物部门对1000多座汉墓进行了“抢救”,挖掘了10万多件文物,其余已深埋水下。

全长60多公里的三峡古栈道,从瞿塘峡口到西陵峡一路连绵不绝,由三峡人依绝壁一锤一凿建成,这是千百年来通过三峡的另一条途径。由于古栈道位于三峡工程淹没水位线下,它也在完成历史使命后,长睡于江中。

(巫峡石壁上的古栈道。图源/图虫创意)

峡间栈道虽已废弃,但水路也早已不是通过三峡的唯一便捷通道。100年前,中国开始修建川汉铁路,中国工人用最原始的工具开辟巫巴山地,让当时前来参观的东西方学者“咋舌”。但,这就是三峡人的精神,他们曾在山水之间,用数千年的岁月开辟出一条千古长廊。可惜,川汉铁路最后只留下残桥断基。

近年,横贯长江中上游的三峡铁路——宜万铁路建成通车。这是本世纪初中国修建难度最大、公里造价最高、历时最长的山区铁路,改变了千百年来的三峡陆路交通的困境,也结束了长江没有铁路贯通的历史。

(由近及远,318国道,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图源/图虫创意)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三峡的一些风景消失了,但三峡的文化永远不会亡,飘向四方的三峡人还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孤帆远影驶过三峡,跨越了万里长江的千古险关,看见的,是三峡人的顽强与勇敢,是一个民族不断拼搏与重生的征途。

(图源/摄图网)

参考文献:

[晋] 常璩:《华阳国志》,齐鲁书社2010年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岳麓书社1995年

蓝勇:《千古三峡》,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黄健民:《长江三峡地理》,科学出版社2011年

杨永富,王志江:《永远的三峡》,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

刘济民:《三峡诗话》,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

黎小龙,张文,郎诚:《三峡移民文化理论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