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来往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沉船一旦被打捞上来,就会成为轰动的新闻,引起世界陶瓷界、文博界和拍卖行业的密切关注。其中,瓷器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出口商品,也是远洋航船的理想压仓物,所以来往于中国航线的沉船,一般都会发现大量的古代瓷器,这些瓷器也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现已出水2000多件瓷器,品种超过30种,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高质量精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
南澳一号是一艘明朝万历年间向外运送瓷器的商船,船载文物主要为粤东或者闽南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青花瓷器,涵盖了宋、元、明三个朝代,近200件,有盘、碗、罐、碟、瓶、盖盅等,主要来源于福建平和窑,少数来自景德镇观音阁瓷窑。观音阁瓷窑是景德镇最著名的民窑之一,其产品几乎可与官窑媲美,用于外销。
黑石号是1998年德国人在印尼勿里洞岛的一块黑色礁岩附近发现的一艘唐代沉船。该船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阿拉伯远洋航船,包含67000多件文物陶瓷制品。其中长沙窑56500件、越窑200余件、邢窑一百余件、巩县窑唐青花3件瓷器。
从汉至清,中国瓷器通过丝绸之路,在世界各地进行交易,东到朝鲜、日本,南经东南亚、南亚、西亚,远达非洲,到后来流入欧洲。外销的陶瓷不可估量。
航行于我国南海、黄海、印度洋、太平洋甚至大西洋,因战争或自然灾害沉没海底的古代船舶不可估量。在中国水域,就发现了著名的碗礁一号、南海一号、南澳一号和西沙沉船,在中国的邻国,也都发现了不少载有中国瓷器的沉船,其装载的瓷器往往数以万计。海捞瓷因此而来。
海底不仅会出现数量惊人的我国古代陶瓷,更有可能发现以往从没见过的古代陶瓷器皿和古代陶瓷品种。它们的出水发现,使得中国陶瓷史更全面更完整。
海捞瓷大体上可以按照保存状况分为新、旧两种。
所谓新,则是因为沉船被掩埋在深厚的海泥之下,这些带有包装物、被埋入海泥中的瓷器,实际上处于一种隔绝封闭状态,所以釉面毫无磨损,出水后灿然如新。
所谓旧,是指器物本身的釉面已受到严重磨损,器体上多粘有贝壳、珊瑚等杂质。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瓷器直接散落在海床上面,与海沙不断摩擦,造成釉面完全失去光泽,触摸时手感非常粗糙。
海捞瓷在古代的输出性质有两种:一为商品瓷,作为商品输出,多数是民窑产品。是海捞瓷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瓷器;二为礼品瓷,也被称为赏赐瓷,顾名思义是作为礼品输出,大多为官窑产品。
商品瓷又可以分为三类——
一、原产中国,由中国人设计制作的商品瓷,它的器型、纹饰和装饰完全是传统的中国风格,也就是中国的传统瓷器。传统瓷是出水数量最多的一种海捞瓷。
二、按进口所在地区的需要,由进口方设计器型和图案纹饰,在中国生产制作的商品瓷,也被称为来样加工瓷,或订样瓷。这种瓷器完全用于外销,器型和纹饰的变化,也完全取决于国外订样的需要。
三、根据出口需要,而由我国窑场生产的仿制外国纹饰和器型的中国瓷器,特别是仿制日本的瓷器,所以称之为仿制瓷。它是中外陶瓷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
几乎每一次沉船文物的拍卖都会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上世纪80年代,英国探险家麦克·哈彻在阿姆斯特丹拍卖一条清代沉船上的2万余件中国瓷器,直接获利8000余万法郎。沉睡在海底上百年的“海捞瓷”在国外拍卖会上的亮相,吸引了越来越多收藏者的关注。那么海捞瓷国外藏家追捧的原因有这三点——
1、历史背景独特,海捞瓷本身属于中外交流的产物,蕴含着古代文化、经济交流的历史信息。2、海捞瓷数量庞大,单件市场价格不高,更适合一些普通大众收藏投资。3、从海底打捞出的瓷器中还经常会见到一些我们以往不常见的器型,多为海外市场专门定制的品种,这正是热衷收藏海捞瓷的藏家们看重的一点。
2005年,海捞瓷首次登陆中国拍卖场,中国嘉德秋拍上214件海捞瓷器成交率92.05%,取得了2727万元的总成交额。但在此之后,国内拍卖市场的海捞瓷一直不温不火,成交价格仅是国际上行情价的二三十分之一,有些价差甚至更大。反而在民间流通较多,但因海捞瓷釉面多受海水腐蚀品相较差,国内市场接受度一直不高。
因此,实际上海捞瓷除了并不高昂的金钱价值外,更重要的还是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通过对沉船与以瓷器为代表的船货进行考古研究,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当时古代中国文化与贸易交流历史等情况,还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更好地复原历史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