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的诗句中,化用前人佳句略加变化为己用,一般称为化用。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分为仿效与点化。而且作了几大类的细分,理清了各种化用的不同细节。
对于喜欢诗词创作的朋友来说,这一段内容非常有价值,也有利于自己创作时,更清晰地使用哪一种点化方式。
因为内容比较多,所以这篇文章只说司马相如与曹操的这一段。
曹操的《观沧海》中写到:
这一段文字其实有出处,化用了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这一段话:
后人将这一段文字化用,周振甫先生举了几个例子。如东汉马融《广成颂》云:
西汉扬雄《校猎赋》中化用为:
这3个化用的案例,有什么区别呢?
司马相如《上林赋》中的这四句中,前两句(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是概念描写,比较抽象。后两句(日出东沼,月生西陂)具体一些,但是形象描写上还是欠缺。
周振甫《诗词例话·仿效和点化》中分了两类,一类是善于点化的,也就是:
不善于点化的呢?就是简单的仿效。
我们看看周先生,是怎么解读曹操、马融、扬雄的化用。谁的好、谁的不好呢?
先说一下扬雄的《校猎赋》,其中第二句(天与地沓)比起司马相如原话,有了新意。
天与地沓,放眼一望,天与地合而为一,这是司马相如原文中没有的内容。
因此扬雄《校猎赋》的“出入日月,天与地沓。 ”被褒扬。
扬雄的《校猎赋》仅仅多了一点新意,就受到了表扬。而曹操的《观沧海》就成了一顿大餐了。
周先生评价说:
看懂这一段文字,我们需要把曹操的全诗录入,以备参考:
曹操表现,被认为善于点化,因为几点:
形象更具体,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曹操加了好多不同类别的意象,所以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每一种意象有特别的描写,所以这些意象更加具体生动;意象的有机组合,就是崭新的意境。
这种开阔而具体生动的内容,是司马相如原作所不具备的。
因此,曹操的诗对于司马相如原句的点化,不但有新意,而且更具体。正是前面所说的,优秀的点化需要:比前人说得更具体,更丰富,创造出新的境界。
有好的,就有不好的。在周先生的眼里,马融《广成颂》就是失败的案例:
天地虹洞,固无端涯,也是概念化的抽象写法。无法在读者头脑中形成具体的形象。
大明出东,月生西陂。有了具体的形象,但是和司马相如的原句有什么区别呢?
司马的原句是:日出东沼,月生西陂。
因此马融的化用比较失败,内容上没有任何新意,只不过是把司马相如的话,简单改了几个字而已。
对于周先生说的“新”,其实古人早有研究。古人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说法,都是在别人原作的基础上加以改编,以不露痕迹并能创新为佳。
@老街味道
诗词小白学习填词|10分钟了解这些小知识,就算入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