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开业大吉一般上午几点(老年人凌晨4点在马路菜场人挤人……)

正规菜场不开致马路菜场卷土重来凌晨4点的马路菜场每天清晨,赶往双峰路马路菜场买菜的老人们,为了赶在菜贩们收摊前买到菜,推着自行车的俞阿姨已经买好了一车筐的菜,因为家附近的正规菜市场没开门。赶到双峰路的马路菜场买菜,年逾七旬的李阿婆也是4点起床买小菜的老人们中的一员,为了赶在马路菜场收摊前买到菜。双峰路马路菜场上已出现了散场的趋势,工作...

凌晨4点,天刚亮,双峰路、程家桥路、巨鹿路的马路菜场人声鼎沸,十几个到几十个菜贩挤在马路两侧,摆出摊位,叫卖蔬菜、瓜果、鲜肉与河鲜。

密集的人流将马路占得满满当当,早起买菜的市民,大多是不擅长使用手机的老年人,放眼望去,整条马路上满目银发。

近日,不少市民向“周到帮办夏令行动直播间”反映,由于一些正规菜场迟迟没有开放,已消失多年的马路菜场卷土重来。不少市民都在问,这些正规菜场为何迟迟不开,究竟何时能开?

视频:正规菜场不开致马路菜场卷土重来

凌晨4点的马路菜场

每天清晨,赶往双峰路马路菜场买菜的老人们,似乎已与菜贩们达成了某种默契。

为了赶在菜贩们收摊前买到菜,许多老人都是清晨4点左右就从家中出发。每天早晨五六点钟,来这里买菜的人流达到高峰。

“没办法啊,家里老的老,小的小,不买就没得吃。”

早晨6点不到,双峰路马路菜场边,推着自行车的俞阿姨已经买好了一车筐的菜。60多岁的她每天要烧全家人的饭菜,因为家附近的正规菜市场没开门,住在万体馆附近的她,不得不每天4点多起床,骑上20多分钟的自行车,赶到双峰路的马路菜场买菜。

每天一早,马路菜场人声鼎沸

“每天起这么早,像过来抢菜一样。”俞阿姨感叹:“(正规)菜市场不开真是一个大问题。天气热,蔬菜放不住,买多了,两天就烂了。”

年逾七旬的李阿婆也是4点起床买小菜的老人们中的一员。尽管她家就住在双峰路附近,离得并不远,但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她所居住的小区一直没开放靠近双峰路一侧的大门。

上了年纪、腿脚又不好的李阿婆,每天拖着买菜用的小车,要花半小时,才能慢悠悠地走到双峰路的马路菜场。为了赶在马路菜场收摊前买到菜,这段时间,李阿婆没睡过一个好觉。

老人们着急时间是原因的。清晨6点半,大多数白领刚起床,双峰路马路菜场上已出现了散场的趋势。

工作人员开始劝离菜贩

穿着黑色制服的工作人员开始尝试劝离菜贩,将路面还给逐渐多起来的机动车通行。

急躁的情绪开始在市场中蔓延,一个卖菜的大姐急得连声询问旁人:“已经6点半了吗?”

因为马路菜场缺乏必要的冷藏条件,她购进的一些鲜肉已在高温中暴露了2个小时。如果当天卖不掉的话,不知能否保存到下一次出摊。

同样着急的还有来晚了的市民。几个刚刚赶来买菜的阿姨,眼看着菜贩被催促收摊,急得不得了。

对着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一名阿姨嚷了起来:

“你倒是讲讲,到底几点摆到几点?老百姓要吃,伊拉(指菜贩)要生活!光吵着不好摆了、不好摆了,老百姓不要吃啦?”

阿姨们说,现在5点不到就要起床买菜的日子太难熬了。她们很怀念以前双峰菜市场正常开放的日子。那时候,她们可以选择买菜的时间和频次,为了保证新鲜,好多老人甚至一天内要往返菜市场好几次。

今年4月疫情爆发后,双峰菜市场和旁边的龙山菜市场因疫情防控暂停营业,至今仍未恢复运营。

一位买菜的居民直言,双峰菜市场和龙山菜市场长期关闭,是附近居民涌入马路菜场买菜的最主要原因。

“人家龙华菜市场就开了。”一名阿姨颇为羡慕地说,1.5公里外的龙华菜市场,因为率先恢复运营,已成了附近居民心中羡慕的对象:“人家老有秩序的,老百姓扫好码进去,菜一样一样的买,老方便的。”

居民们对龙华菜市场率先恢复运营充满羡慕

另一位阿姨紧跟着补充:

(龙华)菜市场里有人统一管理,价格合理一点,时间也自由点,东西也能保证新鲜。这里(马路菜场)买的生鲜,买的早是活着的,买的晚就死掉了,价格还忽高忽低。

重返马路摆摊的菜贩

比起买菜的居民们,更羡慕龙华菜市场开放的,其实是正在双峰路上摆摊的马路菜贩们。

几乎所有在双峰路马路菜场摆摊的菜贩们都是原本就在双峰菜市场内经营的摊主。因为双峰菜市场迟迟不开放,缺乏收入的他们不得不重返马路,想方设法多摆一会摊,能赚一点是一点。

中午时分,地面温度已超过40℃,在不影响交通的双峰路支路上,仍有几名菜贩留守在原地,他们躲在建筑物的阴凉下,等待着太阳落山,盼着能在管理人员下班后,继续把菜卖出去一些。

双峰菜市场大门前,中午闲着没事做的菜贩王建民(化名)正扒着门缝向封闭的菜市场内张望着。

透过大门缝隙,一台消毒仪器清晰可见。王建民说,这台消毒仪器是本轮疫情后,菜市场为了防疫购置的。

王建民说,除了这台消毒仪,双峰菜市场大门前还设置了两米安全线和临时隔离点,“哪里比不过龙华那一家,为啥龙华菜市场能开,这里就开不了”?

王建民已经在双峰菜市场卖小菜近30年了。早已告别马路菜场多年的他也不喜欢在马路上摆摊,但为了贴补家用不得不出来摆摊。

“我老妈身体不好,吊盐水要钞票;老丈人在养老院,要钞票;我们要借房子住,要钞票;家里就我和我老婆一起经营夫妻店,不摆摊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已经这个年纪了,到哪里再找一份工作?”

初入这行时,王建民还是个小伙子,如今,他已年近60岁。近30年来,靠着菜市场内的这个摊位,他们养活了一家老小,养大了儿子。卖菜,成了他唯一擅长的生存本领。

马路菜场的摊贩大多在附近尚未开放的菜市场有正规摊位

“他说得我都要哭出来了。”树荫下,另一位菜贩一边小心翼翼地将蔬菜遮挡好,避免被正午的阳光晒坏了,一边听着王建民的诉说。

作为同龄人,他对王建民所说的一切感同身受:

“我们家三个老人,两个小孩,老婆不上班,就我一个人赚钱,你说怎么办呢?”

为了尽量多卖一点菜,这位菜贩一般是早上2点多起床进菜,3点多就到了马路边摆摊,早上6点半被要求撤摊后,他会躲在阴凉处休息,等晚上8点管理人员下班后,再继续摆摊卖菜,直晚上到10点多,他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

“一天就睡4个小时觉,中午2个小时,晚上2个小时,睡5个小时算多的了。”这位菜贩说,他还不算最辛苦的,“对面卖菜的老人更辛苦,摆摊的两位老人都已经70多岁了,他们也是我们菜市场的”。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无论是双峰路、巨鹿路还是程家桥路的马路菜场,这批疫情过后出现在马路上的菜贩,都有着极其相似的特征:他们大多在附近尚未开放的菜市场持有正规摊位,他们的摆摊时间大多在早高峰之前或晚高峰之后,他们强烈地盼望着,能早日重返正规菜市场。

菜贩们也强烈盼望早日重返正规菜市场

“玩不来手机”的老年人

除了买菜的市民和摆摊的菜贩,马路菜场直接影响的另一群人便是住在马路菜场周边的居民。

因为许多菜贩凌晨两三点钟就开始摆摊,深夜里传来叮叮咚咚的响声,对周边居民的生活或多或少地造成了影响。到了凌晨4点,买菜的人流出现后,菜市场特有的喧闹声,更是令周边区域分贝飙升。

在铜川路万镇路,马路菜场的喧闹就引发了周边居民的投诉。7月12日,在城管部门的干预下,万镇路上的马路菜场被清理一空。

相比较而言,程家桥路、双峰路和巨鹿路周边居民对于马路菜场的噪音,容忍度更高一些。究其原因,这可能跟这些区域老龄化程度偏高,当地居民对线下买菜的需求更强烈有关。

记者注意到,巨鹿菜市场附近500米以内约有10个居民小区。而公开数据显示,巨鹿菜市场所在的南京西路街道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高达45.6%。

双峰菜市场周边500米范围内,也有约10个居民小区,而其所属的枫林街道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40.8%。

此前,上海市商务委在指导中强调,在有序推进农贸市场复商复市的同时,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主副食品市场供应,鼓励菜市场线上订、线下送或消费者自提。

然而,实际生活中,老年人接受“线上订”等替代方案时,远没有年轻人那样容易。

老人们因为玩不来手机更习惯线下买菜

在巨鹿菜市场附近,一名74岁的老伯就告诉记者,自打巨鹿菜市场关门后,他就每天骑车7站路,到普陀区买菜。即便要跑这么远,他也从未想过用线上买菜的方式替代线下买菜。

“我们老头子怎么网上购物,我们手机玩不来,还是线下买方便。”

另一位爷叔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网上一次要买50块、60块或者100块才给你送。像我们都习惯每天吃多少买多少,而且网上的菜看不到也不踏实。”一位早起到程家桥路马路菜场买菜的阿姨说,她之所以选择早起买菜,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该地区生鲜小店有限,程桥菜市场关闭后,整片区域的居民都主要靠着程桥菜市场附近一家生鲜店生活,但这家店面积并不大,由于买菜的人很多,经常人满为患,店外也常常排着长队。

这位阿姨觉得,与其进店和大家一起挤,还不如在露天环境买菜更安心些。

在居民们看来,马路菜场同样存在人挤人的问题

“如果正规菜市场不开,那就应该允许马路菜场存在,把马路菜场管管好,明确开放时间和摊位秩序,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乱哄哄地人挤人。”

一位爷叔指着清晨熙熙攘攘的双峰路马路菜场说,“你觉得这么多人挤在一起就一定安全吗”?

记者了解到,目前,双峰菜市场、美天程桥菜市场、巨鹿菜市场都在为尽快恢复运营而努力。其中,美天程桥菜市场的恢复时间尚不明确,但长宁区已有多家美天菜市场陆续恢复营业中。

程家桥菜市场自今年3月25日一直关闭至今

双峰菜市场所在的枫林街道工作人员则表示,对于该菜市场,他们将尊重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在未明确要求开放的情况下暂时不开放。同时,对于菜市场周边的摊贩,街道城管与市容部门加强日常巡查。

巨鹿菜市场由于涉及经营权转换,可能要延迟到第三季度才能以“新一代联华生活鲜菜市场”的形式重新开业。在此期间,对于附近居民的买菜需求,南京西路街道工作人员表示,为保障装修改造过程中巨富长地区高龄、独居等特殊人群的日常生活所需,附近的乐龄站点会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周一至周日的老年餐(午餐和晚餐),同时依托“老伙伴”计划,开展对高龄独居老人的志愿互助服务,以满足特殊困难人群的日常主副食品需求。

“应该告诉企业怎样能行”

在上海市人大代表、浦东新区金高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施政看来,由于菜市场人流密集,流通性较大,防疫风险较高,相关部门采取相对谨慎的复商复市措施可以理解,但如果能在风险排查过程中,明确告诉企业和市民风险之处、改进方法以及进度,同时对有实际困难无法恢复营业的地区,给出相应补偿措施,也许更能取得市民的理解。

在路边摆摊的马路菜场

“作为一名同样来自于防疫重点行业的工作人员,我认为,政府部门在指导企业进行疫情风险防控和安全排查中,不能只告诉企业‘不行’、‘不可以’,还应该告诉企业,怎样能行,哪些地方能够改进,要怎样改进,要把‘道’划下来。让企业将隐患排查掉后,在符合防疫要求的情况下营业,而不是因为有风险就不开了,无视市民的实际需要。”施政说,“如果只是因为风险高就不开,这样的做法老百姓理解起来就很困难。就像市民说的,难道在马路菜场买菜就没有风险了?”

“另外,对于那些实在无法开放菜市场的区域,应有一定的辅助措施。比如,我注意到很多助老食堂已经开了。既然助老食堂可以卖熟食,那么卖一点生的应该也可以。毕竟,有一些老人不喜欢吃食堂,喜欢自己买菜烧饭。实在无法恢复菜市场运营的区域,有没有可能在长者食堂等便民服务设施附近售卖一些相对平价的蔬菜,填补老年人买菜的需求空白,通过发动社会力量,解决市民的买菜需求。”

转自:新闻晨报周到APP记者·张益维

图片来源:张佳琪

来源: 周到上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