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悦纳自我的方法(如何实现“悦纳自己”)

只有正确剖析内心存在的自卑、自恨,仇恨是我将会成为的人和我现在是的人之间的矛盾的结果,我们在内心认为自己应该如天神一般完美。自卑不是因为真的不好。也可能体会到深深的自卑与自恨,往往会让患者相信他们自己具备很多优点,毕竟他的自卑不全是因为他的优点不够多,而是因为他觉得不能做得更好。治疗师的好言相劝并不能帮他摆脱自卑—对幻想成为神的他来说...

你是否习惯于自责、自罪?

你是否习惯于自暴、自弃?甚至决心与自我分裂?

这种种造就了我们与真实自我持久的矛盾,更易使自己陷入“自我战争”的深渊和与焦虑相伴的苦难生活中去。

只有正确剖析内心存在的自卑、自恨,才能真正实现“悦纳自己”。以下,Enjoy:

王宇 | 作者

身边的经济学(ID:jjchangshi)| 来源

01

越比较

越自卑

诗人说,我们之所以憎恨自己并不是因为我们毫无价值,而是因为我们被迫试图超越自己。

诗人说,仇恨是我将会成为的人和我现在是的人之间的矛盾的结果。存在的不仅是分裂,而且是一场杀气腾腾的残酷战争。

我们在内心认为自己应该如天神一般完美,并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无可挑剔,但“看起来”与“实际上”就已经形成了一种冲突。

越是希望自己什么都好,就越是因为种种实际的不好而自卑。

自卑不是因为真的不好,而是因为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我们并不是真的比别人差,而是因为不能超越自己,不能集所有人的优点于一身而痛苦。

因此,临床中往往会接待一些这样的患者:

一个人好或不好,并不是取决于他实际的拥有,而是取决于他的比较对象。

毕竟,一个靓丽的女孩和模特对比,她确实可能有逊色之处;一个学霸和百科全书对比,他可能会显得无知;一个善良的人和圣人对比,当然他依然充满罪恶……

所以,就算各方面都表现出色的人,也可能体会到深深的自卑与自恨。

当被问道他已经这么好了,为何不能主动拓展自己的生活时,他往往会说:“做好是应该的,做不好是不应该的,因为我还有很多做不好的地方,还有很多没有改正的缺点与症状,自己还不够好,等好了再说吧。”

因此,在人群中他总会有一种被审视的感觉,就像有一台摄像机在监控他的言行,他根本无法放松下来。

一些患者谈到自己适应能力很差,在新的群体与环境中,紧张与焦虑会让他放不开自己,进而阻碍他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就算已经和别人建立了亲密关系,如果有一段时间没见,他又要重新适应。

因为他的敏感,他整个人也会变得草木皆兵,就算别人没有恶意,就算别人不是针对他,他也觉得别人看不起他。

一些治疗师为了帮助患者找回自信,往往会让患者相信他们自己具备很多优点,从而减少自我否定。这种方法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景,毕竟他的自卑不全是因为他的优点不够多,而是因为他觉得不能做得更好。

因此,只要有缺点和任何做得不好的地方,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劣等感,毕竟他想要的不是大部分不错,而是全都好;他想要的不是和多数人相处和谐,而是获得所有人的接纳;他想要的不是简单的幸福,而是超越身边所有人……

因此,治疗师的好言相劝并不能帮他摆脱自卑—对幻想成为神的他来说,永远无法对作为一个人的自己满意。

一位患者写道:

02

从自卑到自恨

自恨往往会外移——认为别人也是如此憎恨自己。

这样的人往往会觉得别人的目光都是批判性的,似乎自己就是一只等待被宰割的羔羊,每次出门就好像上战场一样。

常常陷入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毕竟越少与人接触,就越安全,与其犯错,不如不做。

一些患者在生活中话很少,不是他没有话,而是他对说什么、做什么总是要反复思量,害怕做错,因此他说的话总是要经过“加工”才放心,但经过如此复杂的思维过程,他反倒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他瞧不起自己,也不相信别人是接纳他的。他在内心深处并不真正信任他人,甚至会认为人性本恶,每个人都是自私与具有批判性的,并会在他“跌倒”时偷着乐。

因此,他只能极力隐藏自己,并和他人保持距离。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丑恶与无聊,这一切只是他对自己的无情与残酷的投射而已——越担心别人恶,越说明对自己恶。

为了逃避自卑与自恨,他必须战胜现实中自己的各种局限性,毕竟,如果要作为神一般的存在,他就不能有缺点、不足,不能有不可控之事,不能有不喜欢他的人。

任何与他理想化自我不符的东西,都会成为症状——诸如脸红、手抖、失败、被人嫌弃、被伤害、不被重视,这些都会引发他内心强烈的冲突。

因此,消除症状或一切他认为不应该存在的东西就成了他的希望,这样他就又可以成为他“自己”,而不是现在这样一个令人讨厌的人了。

为此,他会想尽办法做好一切,但他的努力没有减轻自卑,反倒让他陷入更深的冲突—越努力,越自卑。

他的自卑不是因为他不好,而是因为他不能接受自己。

为了减轻自我憎恨,患者会选择逃避,这样就不会失败,不会被人嘲笑,也避免了他达不到的“应该”。

因此,一些人的人际关系就像“熊瞎子掰玉米”———小学毕业后,他就不再与小学同学联系;初中毕业后,他又很快地忘记了初中同学;高中毕业后,他又远离了高中同学;他的朋友只有身边的人,而少有过去的人,就算有的话,也是他在风光时期的朋友。

“好”成了关键词。

当被询问他怎样才能对自己满意时,患者往往谈到工作好、友情好、恋爱好、事业好、口碑好……但实际上只要是他要求的,都会成为他自卑的点。

比如,他每天学习到晚上12点,但由于他不能像某些人一样学到凌晨两点,他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努力;虽然他考上了大学,但因为不是211或985,他依然会觉得自己失败;就算他人际关系很好,只要有不喜欢他的人,他依然会感觉没有把人际关系处理好……

因此,虽然他一直逼迫自己做好一切,幻想找到自信,但因为他想要的是极致的好,所以他永远都“不好”。

03

自恨的层级

一个人对自己的憎恨分为几个层次,有轻度自卑,有重度自恨,还有程度更深的自辱与自残,甚至轻生。

接下来,我们就按层次来解析患者自恨的深度。

心理学家阿德勒对自卑感有特殊的解释,称其为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自认为自己的能力、环境和天赋不如别人,以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情绪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

神经症患者的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事情就认为是自己不好,这导致他们失去人际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一位女性患者如此评价自己:

自卑的另一种表现就是自我贬损,总是认为自己不行、做不好,注定会失败。

一位女性患者刚应聘上工作就开始焦虑,认为自己做不好,一定会被辞退,过不了试用期。就算她之前有过成功的工作经历,她也认为那是因为运气好,遇到了宽容的老板,才没有被辞退,下次就不见得有这么幸运了。

自我憎恨是一种情感,但同时也会成为一种力量。为了逃避自恨,有的人会更加逼迫自己超越自己,当无法超越时,反过来又强化了对自己的憎恨。

如此往复,就像落入沼泽难以自拔。

自恨严重时,往往会以自我辱骂和自残行为体现出来。

比如,一位患者看到垃圾就觉得它们跑到自己身上了;别人吐痰,她也会觉得进入了自己身体里。其实这些仅仅是他自恨的投射而已。

除了辱骂,有人还会残忍地对待自己的身体,诸如打自己、掐自己,甚至用刀子割自己来解恨。

此时,就像有一个声音、有一个人在指使他这样做,他根本就控制不住自己。

而这一切往往发生在事情不顺或失败之时,而他做这一切时并没有感到恐惧,也没有同情,说起来时也平静得可怕。

真正可怕的不是别人,是内心对自己的批判。

自我憎恨就像一个恶魔,无时无刻不在评判、否定、苛责,让我们无法看得起自己。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当她失去所赖以生存的爱情,陷入绝望之中时,她再也不在乎自己的外貌、身材、生活,她放弃了一切。

结果她从一个美丽的女人,变成了一个不顾健康与外貌的拾荒者—懒得洗澡,被别人嫌弃,浑身散发着臭气。

她放弃了自己,因为她恨自己,她所做的一切就是试图毁掉自己。

虽然自恨来脱离的现实,来自无情的要求,但这一切无情的背后,隐藏着内心最深处的脆弱,他的内心有无法直视的伤痕。

每一个悲剧的背后,都有一个受伤的灵魂。

关于作者:王宇,南京森知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兼任江苏卫视、《金陵晚报》《东方卫报》等媒体心理专家。咨询案例近3000例,治疗时长超15 000小时。擅长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各类神经症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本文经出版方授权“身边的经济学(ID:jjchangshi)”原创首发,整理自机械工业出版社《社交恐惧症》。转载请添加身边君微信(shenbianjun),并备注“转载+公号名称”,谢谢。

· 延伸阅读 ·

《社交恐惧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