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区别准确性计价与分摊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准确性计价和分摊,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区别准确性计价与分摊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作业和作业成本法区别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区别:
1.成本计算象
传统成本法的成本对象主要局限于“产品”层次,而且往往是最终产品,而作业成本法更关注产品形成过程和成本形成的前因和后果,成本计算对象具有多层次性,资源、作业、最终产品等都是成本计算的对象。作业既是成本形成的载体,又是成本计算的对象,当企业每完成一项作业,就会有一定量的资源被消耗,同时又有一定价值量的产出转移到下一项作业,照此逐步结转下去,直到最终把产品提供给顾客。资源、作业、最终产品之间是通过成本动因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作业成本法可以对资源、作业、产品、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销售渠道等不同层次的成本对象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提供的信息量更加丰富。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成本法,成本概念得到了延伸。传统成本法的成本概念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作业成本法立足于全程的成本进行管理,将成本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阶段,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阶段。
2.成本层次分析
传统成本法比较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产量被看作是产品成本的唯一动因,并认为它对成本分配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按照这一思想,企业的全部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思路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费用应根据其发生的原因,汇集到作业,并计算出作业成本,再按产品生产所消耗的作业量,将作业成本计人产品成本。按照这一成本动因将成本划分为:①短期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短期内仍以产品数量为基础,与传统成本法基本相同;②长期变动成本,以作业为基础,作业量是其成本动因。某种产品分配的长期变动成本数额在传统成本法下多为固定成本;③固定成本,在给定的时期内不随任何作业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它也是变动的。
3.产品成本的经济实质和内容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认为成本的经济实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主要是指其制造成本,只包括制造产品过程中与生产产品直接相关的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并按照费用的经济用途划分成本项目,而用于管理和组织生产的费用支出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而作业成本法认为产品成本表现为价值在企业顾客的逐步积累和转移,最后形成转移给外部顾客的总价值,因此,产品成本是完全成本。制造过程中的所有费用,只要是合理的、有效的,都是对最终产出有益的支出,因而都应计入产品成本。也就是说,作业成本法强调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性,而不论其是否与产出直接有关。在作业成本法中,也使用期间费用的概念,但此时期间费用汇集的是所有无效的、不合理的支出,而不是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支出。因此,传统成本法下,成本信息只能反映经营结果如何,而无法反映经营失败的原因,以及怎样做出改变在今后的竞争中反败为胜。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通过开展作业分析,可以寻求降低成本的可靠依据和企业优化作业组合的途径,采用日趋合理的产品生产程序,降低总资源耗费。
4.理论基础上的不同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企业所产的产品按照其耗费的生产时间或按照其产量线形地消耗各项间接费用。因此,间接费用可以以一定的标准平均地分摊到各种产品的成本中。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与费用的配比问题,只能算是一种近似的分配方法。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成本驱动因素论”。这种理论认为,企业的产品成本和价值并不是孤立产生的,产品成本的形成是与各种资源的消耗密切相关的,因此,分配间接费用应着眼于费用、成本的来源,将间接费用的分配与产生这些费用的原因联系起来——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法在成本核算上突破产品这个界限,使成本核算深入到资源、作业层次,它从资源的消耗人手,以多种资源动因(即资源成本的分配标准)为标准按作业中tD收集成本,并把各作业中心的成本按不同的作业动因(即作业成本的分配标准)分配到各种产品中。作业成本法通过选择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成本动因)进行间接费用分配,使费用分配、成本计算特别使比重日趋增长的固定制造费用按产品对象化的过程明细化,从而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并将按人为标准分配间接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比重缩减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为什么会计没有准确性
会计信息的不准确性在于:
1.同样的经济行为,企业可以采用不同会计方法进行处理,得出的报表也会不同。比如企业掉了100元钱,会计可以说这是一笔意外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抵扣利润少交税。会计也可以说这是谁丢失的谁赔偿,计入其他应收,对利润税务没影响。会计也可以说这是吃一堑长一智,计入无形资产增加资产等等处理方法。不同的处理对企业的各个科目和报表的出来的数据不一样,企业也可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处理。
2.会计处理的出来的数据只是过去的数据,是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行为的记录。而对于企业未来发生的经济行为,没有相关科目进行展示。而企业的投融资决策,是需要在对未来的经济行为进行预计的基础上做出的。而对未来经济行为进行预计除了需要对自己企业过去的状态和发生的业务进行了解之外,还需要对未来市场的发展情况,人员配备,风险情况等等进行了解和比较,但是这些都没有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展示。这也是会计信息对于企业决策不准确性的一些方面。
3.企业会计的能力问题,道德问题以及企业老板自己的一些打算也会导致会计信息不准确。
但是即使这样,那么为什么企业还是要请会计做账,国家还是定期要求企业(上市)披露财务报表呢?那是因为会计信息也有它的准确性。主要在于:
1.同样的经济行为,企业在不同时期,必须采取相同的会计方法进行处理。这在会计上叫做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比如企业掉了100元钱,你在第一年计入了营业外支出少交税了,那么第二年甚至第二个月,你又掉钱了,那么你就应该采用第一次的方法计入营业外支出了。你不能说我第二年想上市,所以要增加利润,我将这个计入其他应收,那这就违背了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这样在相同处理方法相同口径下做出来的同比增长数据就有参考价值了,不管对于企业决策还是企业利害关系方都是有用的。
2.会计处理的数据只是过去的数据,但是那却是企业真真正正发生的数据,特别是资产负债表,是企业在会计截点状态的较真实反映。而对未来状态的预计你只能是预计,变化可能性很大。比如你说我现在有50个人,预计半年后我要到100个,所以要增加50个人的工资。但是有可能第二天你公司就有25个人离职了,或者市场不行了,立马裁员20个。但是企业有50万资金在银行,不可能第二天平白无故的变成25万了。只有知道了自己的家底,才有底气和基础做关于未来的决策。
3.财务指标,金融理论,各种模型数据出来的数据只能是做一个参考,不同行业,不同的时间,这些指标都是千差万异。如果你是外部投资者,你参考的是你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那么你除了关注报表数据,你还需要关注报表附注。更加重要的是,你还需要去你的目标企业实地考察。(木有看到王亚伟还去调查企业的用电和用水数据呢,道听途说的……)。如果你是内部需要投资一个项目,那么你作为老板,需要和你的财务深入的沟通,这些数据是在什么情况下的出来的,将来这些情况可能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可以尽可能的剔除这些财务数据的系统性误差,以及一些人为的误差
计划成本分配法的优点跟缺点是什么
【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按照计划成本将费用在各辅助生产车间进行分配和调整的一种方法,又称“内部结算价格分配法”。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为各受益车间和部门提供服务的数量,按照计划单位成本分配给各受益车间和部门(包括受益的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然后将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实际费用,加上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分配来的费用同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分配数之间的差额,对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单位进行追加分配,或将其差额全部计入企业管理费。企业在采用计划价进行会计处理时,大多数对差异的分摊是通过计算分类综合差异率在存货发出与存货结存间分配,但并不是每种存货的真实差异。按照综合差异率调整后的存货成本即使分类核算差异也掩盖了存货的真实成本。成本核算的不准确给产品成本和毛利分析带来难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材料成本差异率的准确性受影响一是受暂估材料影响:本月材料的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X100%。从理论上来讲,构成公式分母的“本月收人材料的计划成本”不包括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因为公式分子中没有暂估材料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如果不剔除公式分母中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就会造成公式分子与分母口径不一致,违背了会计上的“配比原则”。二是受存货中长期积压物资的影响:积压物资金额较大时作为分母的主要组成部分会稀释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利用此差异率核算的话,不能准确反映本月出库材料的实际成本。尤其在本月入库材料的实际价格波动较大,随之与计划价格偏差较大时,积压物资对材料成本差异率的影响更加明显,本月产品成本就会反映出明显失真。(二)计划价格使用综合差异率调整为实际价格,容易造成产品成本与实际偏差较大,不能准确反映产品的实际盈利水平,给产品成本分析带来误差。不同材料差异大小不同,在具体分到不同产品时又用统一的综合差异率分摊,从总体上看通过综合差异率将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但从不同产品的成本构成看没有准确核算出分产品的实际成本。在信息化环境下采用实际成本法核算后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三)计划价格制定的原则是要尽可能接近实际价格,但实际工作中合理制定计划价格还存在很多困难。企业或是采用最近一次采购价进行调整,或是采用最近一段时间的平均采购单价进行调整,但在价格波动频繁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无法预期的因素很多,该调整并不能被证明是最合理的价格。(四)市场价格波动较快,为尽可能接近实际价格会频繁调整计划价,这样的话采用计划价法进行核算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主要存在两方面原因:其一,计划价调整需要调整存货结存金额,当调整面比较大时,统计调整影响额的工作量也相当大。其二,在调整计划价后还必须注意对调价前暂估材料冲销时与重新入库时必须使用旧计划价格,否则原材料科目和应付帐款一暂估科目金额会出现误差。这主要是由于上年末原材料价格已统一调整为新计划价格,这里已经包括暂估过的材料调整为新计划价,相当于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对应的差异已全部释放出来。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此后报账时仍全部使用旧计划价,验收单上的旧计划价不必更改。
关于区别准确性计价与分摊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