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壮观了!
29日傍晚6点半,杭州万安桥附近的河面上浮现出密密麻麻的鱼群,鱼群多到像是下饺子一样,看得人密集症都犯了。
相比于往年,今年河面上的鱼群实在是多到不像话,密密麻麻蔓延了有1-2公里远,甚至更远。附近居民表示,从未看到过河面上浮起来这么多的鱼。
很多人担心鱼群聚集是不祥之兆,尤其是最近日本也出现了鱼群聚集。
日本《千叶日报》报道了一个案例,日本市原市的水渠内聚集了大量的鱼群,这些鱼群从东京湾方向游向日本内陆,当地居民表示,这一现象非常罕见。
有人介绍,“鱼群在大约一周前就出现了。虽然我在这住了15年,但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鱼逆流而上,很可能是受到16日发生的强震影响,也许是某种预兆。”
那事实究竟如何呢?
实际上,鱼群聚集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化学污染,有人投毒或者电鱼等,但也有自然原因,比如:缺氧。
杭州万安桥下鱼群聚集,很可能就是缺氧所致。最近杭州天气高温闷热,气压又低,容易导致水体缺氧,造成鱼群聚集在水面上方,形成密密麻麻的鱼群,等到天气变好时,现状就会缓解。
水体缺氧导致鱼群聚集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比如:2020年6月,南京玄武湖公园的鱼群也出现聚集并跳跃的情况,原因也是因为水体缺氧。
这是因为当时正值梅雨季节,气压低,导致水中溶氧量低。水体缺氧就会导致鱼群聚集在水面,出现难得一见的鱼群跳跃奇观。
同样的事情也在洱海发生过,2020年洱海上千条鱼群跳出水面,当时还引发人们担忧,误以为是地震前兆,结果事后什么也没发生。
缺氧导致鱼群聚集在水面经常发生,这并非是不祥之兆,因为过去发生过多次鱼群聚集的现象,却很少出现地震,两者的关联性并不强。
不亲临现场,我们可能无法感觉到杭州万安桥下的鱼群究竟有多少,只能从当地居民口中得知“无法确定鱼儿数量,总之就是很多很多”。
在我们的印象里,鱼儿变多是好事,不过杭州万安桥下的鱼儿增多告诉我们事情没那么简单。
据当地人表示,河面上密密麻麻漂浮的好像是小鲫鱼,鲫鱼属于杂食性鱼类,它们吃植物种子,水草,有机碎屑,还吃浮游动物。
因为食性复杂,且有大量的食物属于植物,所以它们是一级消费者。这里多说一句,生物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消费者又分为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
能量的流动是有方向的,流动方向是:生产者(植物)——一级消费者(食草动物)——二级消费者(小型食肉动物)——三级消费者(顶级食肉动物)。
能量的流动也是有损耗的,生物的呼吸作用,日常活动等都会消耗能量,能够流动到食肉动物的能量较少,比如:一片森林拥有20000kg的能量;流动到食草动物环节时,只有2000kg;流动到顶级掠食者时,只剩下200kg。
因为能量的流动是有方向的,并且是有损耗的,所以越是食物链底层的生物,数量越多;越是食物链顶端的生物,数量越少。
杭州鱼群主要是由鲫鱼组成,而鲫鱼的繁殖能力非常强,1岁左右即可性成熟,每年可产1-6万粒鱼卵,产卵量非常大,繁殖能力非常强,即便它们的数量曾经下跌,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
而万安桥下属于余杭塘河,余杭塘河属于大运河水系,大运河水系全年禁渔,在禁渔措施下,繁殖能力较快的鲫鱼能够在短短1-2年内恢复种群。
但是以鲫鱼为食的肉食性鱼类恢复速度就没那么快了。
首先是因为以鲫鱼为食的肉食性鱼类属于更高一级的消费者,它们的种群数量本来就比较少,而且它们的食物是肉食类,当食草类鱼群减少时,它们的数量也会减少,更容易受外界影响。
不仅如此,它们的种群复苏较慢,即便是是草鱼类变多,它们也一下子难以恢复到原有水平,所以现如今许多水系面临的问题是:鱼变多了,但变多的都是食草性鱼类,食肉性鱼类还未恢复,因此生态链还没恢复。
因此并不是鱼多就是好事,如果生态链没有恢复,水系也无法持续发展下去。
鱼儿的天敌不只是食肉性鱼儿,还有水鸟,像杭州万安桥下密密麻麻漂浮的鱼群,对于水鸟来说就是“饕餮盛宴”。
虽然在网友拍摄的画面中没有看到水鸟,但是杭州当地生活着许多鹭鸟,包括:大白鹭,小白鹭,夜鹭等,它们都是以鱼为食,像这样鱼群密密麻麻聚集在水面,对以鱼为生的水鸟来说也非常有利。
#杭州##万安桥##鱼##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