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怎么做(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人类迫切需要建立全新的生态文明理念与合作架构。把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当今世界,人类现行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与地球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矛盾日趋加剧,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打造美丽世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格局发生了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突。这种冲突直接关系到全人类共同的发展与未来,冲突的解决只有靠全球化的合作治理才能找到根本出路,人类迫切需要建立全新的生态文明理念与合作架构。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倡议,为加强全球环境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

把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类现行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与地球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矛盾日趋加剧,人类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生态环境危机。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石油枯竭等接踵而至,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构成了严峻威胁和挑战。

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科学论断,并且一直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治国理政实践之中。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自己执政纲领的执政党,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担当。中国已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既是五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涵。人类文明需要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需要国际社会协调一致共同行动

全球气候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种非常严重的极端天气现象,让世界经济遭受了沉重打击,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人类社会陷入前所未有的糟糕境地。面对地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出警告,应对气候危机,各国都需要保持高度重视,因为巨大的代价之下,不断加重的气候危机能够留给我们大家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甚至没有可以被浪费的余地了。

应对危机,中国政府的行动与责任担当令世界瞩目。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切实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践行节能低碳理念,提倡绿色生活,促进绿色生产,共建小康社会,共享美丽中国。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承担与中国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中国刚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我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斗期与“双碳目标”期基本重合,在双碳目标下实现新发展,条件更严苛,任务更艰巨。中国的雄心与努力为国际社会所称道,中国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所用时间将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

然而,由于国家间的政治与利益冲突,全球范围的环境共同治理陷入争议与徘徊的困境,难以实现全球一致的行动。在人类社会迟缓的行动中,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以及陆地海洋的温度仍在持续上升,今年波及全球的极端高温与洪水等气候异象,已让世人震惊。气候变化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地缘政治、大国外交、经济发展等问题已与气候变化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21世纪人类最大、也是必须应对的挑战。国际社会必须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来面对挑战,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碳中和时代。

多项举措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仅靠一国一地的作为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世界各国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谐共生”就是融洽生活或者共容发展,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紧密互动、相互依存的关系。“生命共同体”更是强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中国古代先哲早在3000年前提出的“天人合一”宇宙观一脉相承。人类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处理好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维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和自然界的和谐。

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做到“六个坚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是“生命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要旨。坚持这六个行动原则,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住当前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绿色发展,切实保证碳中和目标的如期实现。

二是积极推进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治理架构,建立各国平等协商的多边机制,确立大国间互信、合作、相向而行的协同关系,引领国际生态环境治理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多方互利共赢。要坚决反对个别大国的强权操控,以及将生态问题政治化,形成新的生态霸权。

三是要历史的、科学的、综合的、公允的考虑各国在碳减排责任划分上的权利与义务,特别是对关系发展中国家生存权与发展权的碳排放需求予以保证。发达国家因其历史排放的碳积累,应承担更大的减排责任与义务,应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应的资金与技术支持。

四是应建立多国共同参与的碳减排监测、核查与评估体系,建立起全新的低碳发展监测网络系统,使之成为全球可信的新型网络架构。这一网络应以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为基础,实现信息网络与新能源网络的有机结合。

五是应基于科学、客观、公正的碳排放与碳固定国际核查平台,建立全球的碳税与碳汇交易体系。碳税与碳汇金融化、市场化、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但应避免其与单一国家的货币挂钩,形成继石油美元之后新的国际货币霸权。现在的碳排放核定主要在生产端,应综合考虑生产端与消费端的碳排放,形成合理分摊机制。应在联合国框架内多边协商,审慎制定和采取碳边境税政策,避免形成新的关税壁垒。

六是应建立国际低碳技术转移机制,打破碳中和共性及关键技术的不合理技术垄断,以碳税、碳汇国际交易管理税为基础,建立国际碳中和发展基金,解决碳中和技术转移的费用支付问题,促进低碳技术的全球性溢出与扩散。

全球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非易事,需要各国携起手来共同推动才能完成。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确立国家间互信、合作、相向而行的协同关系,是引领国际生态环境治理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

(李北伟系吉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杨帆系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铉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