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峰谷扮猪吃老虎的化神,武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武术共有三重境界。
所有的武术,都殊途同归,不管训练方法有多大区别,最终都会讲到无招胜有招。这是什么原因?这里的无招说的是一种境界,而不是什么都不会。有人说一力降十会,又有人说力不敌拳,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究竟这是怎么回事?在作者看来,其实这一力降十会,力不敌拳和无招胜有招,是武术修炼的三重境界,每一个到达巅峰的武者必经的三个阶段。
第一重,一力降十会。这是初学者在模仿阶段,仅仅是通过模仿掌握武术修炼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算是正式开始武术修炼。此时没换过劲来,什么都不会,只会个套路,跟体操无异,每个人都是两只手两条腿,动作谁都能做。所以无论会多少套路,只要不懂劲力的,都属于什么都不会。套路再多,技巧再多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没有用处,一旦碰到比自己力量大的对手,还是打不过,所以此时就叫一力降十会。
第二重,力不敌拳。到了这一重境界,已经掌握了本门武术的修炼方法,换劲以后,此时才算是真正入门了。按照前人的经验循规蹈矩来参悟,这个阶段训练主要是增长劲力,学习运用劲力的阶段。把普通人的肌肉力量转换为武术修炼的劲力,此时即使本力较小,也能对付得了比自己力量大很多的对手,因为武术修炼来的劲力有着其独特的发力特点和攻防技巧,攻击能力和破坏能力很强。而且一般练到这个阶段的人反应比较快,身手要比一般人敏捷的多。所以此时对手的力量大已经显示不出优势了,所以叫力不敌拳。不过,如果这个阶段不能把本门武术的攻防招式活学活用,一味的死守套路动作标准,就会陷入另外一个现象当中。有个笑话众所周知,叫不按套路出招。套路是武术修炼的载体,从劲力修炼到实际应用,都离不开打套路。套路是前辈们总结出来的较快较便捷的修炼本门武术的途径,临敌应用的时候,因敌变化,只要能将修炼的劲力完美的发放到对方身上的都是好招。可惜后辈常常误解,不管现场情况怎么变化,都死守招式不变,所以才闹出了笑话。这跟武术千年的传承当中由于社会因素和思想所限,各种传承方法、门规限制等是息息相关的,过去讲宁可失传不可乱传;还讲要留手绝活儿;更重要的是为了武馆生计,教的时候故意不说明白等等。这一点在徐皓峰电影《师父》里讲的很明白。所以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理论或者招式的想法误解的机率很高。然而一旦理解失误,那出现不按套路出招的笑话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第三重是无招胜有招。经过系统的训练,自己悟到了,功夫也上了身,在武术里的说法是到了最高境界,也就是无招胜有招。一旦到这个境界,前面训练的各种劲力,攻防技能都上升到身体本能的阶段,不用人为的经过大脑反应,一旦触碰,神经和身体自然而然的就作出反应,按照最完美的技巧发出前面训练好的劲力。无论动作怎么做,这种劲力自然蕴含其中,所以就无所谓招式。所以这个无招是举手投足都包含本门内劲得“无招”,而不是什么都不会的那个无招。不过各门派内劲运用法则各有不同,通过形意拳修炼来的劲,通过太极修炼来的劲是有差别的,当然殊途同归,随着功夫越来越高,这种差别也会越来越小。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与作者划分的武术修炼的三重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一境界一力降十会,第二境界力不敌拳,第三境界无招胜有招。
以上文章节选自《传统武术答疑解惑录》
如今传武已经被黑的体无完肤,一些没练过的,接触过练套路的,道听途说的,不明真想的人,也是人云亦云,总是拿一些片面的、极端的、个别的现象来抨击传武。武术思想乱象纷呈。有感于斯,一位郭云深、刘奇兰一脉的传人,将自己这些年对武术的理解,训练方法,练拳窍要,尤其是桩功和内家拳共同的身法要领,详细的写成了书,希望能给大家溯本清源,使大家能够看清武术本质!知道练拳的窍要,从而登堂入室。很多朋友都反馈,这本书解决了他这么多年站桩、练拳积攒的疑惑,不愧为答疑解惑录。有兴趣的朋友们去淘宝搜一下书名就能找到。能看到这本书的,是有缘人,能认真看过内容的才是有缘有份的人。收到本书之日起,您的武术修为新境界就开始了。本书内公布的窍要与练法堪称无价,更可贵的是,现在此书是赠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