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介绍当代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的哲学思想。前面我们用几期内容介绍了交往理论产生的背景,以及从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再到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用黑格尔辩证法“正反合”的逻辑来看的话,价值理性是对工具理性的否定,而交往理性正是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我举一个最近发生的例子,这两天腾讯一位应届毕业生因为赶项目,临近过年还被要求连续加班20个小时,在内部大群怒怼管理层,说公司不管员工死活,只追求绩效和激励,这里公司在管理中就是运用“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把客体看成没有意识和思维的工具对待。而这名应届毕业生也声称明天就会离职,让公司不要卡他的离职流程,希望回家过一个好年,这名员工运用的就是“价值理性”,他认为相对项目奖金,工作绩效,自我主体的感受更重要。
显然在这个例子里面,公司和员工没有达成共识,因为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本身就不一样。类似这样的矛盾其实在今天的就业市场非常普遍,公司采用的是工具理性,用冷冰冰的绩效指标去评估一个人活生生的人,而新一代90后和00后年轻人,更在乎自我的价值实现和自我的感受,所以,双方很难达成一致。如果按照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他们应该坐下来,在平等和自由的环境中,展开理性的对话,各自放弃自己的主体性地位,进行有效的对话,最后才能达成一致。
今天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类似这样的分歧和对抗越来越频繁,原因不是在利益分配上有分歧,更多的是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而唯有通过有效合理的交往才能解决问题。这里的交往主要是以言语为媒介的交往行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其实是建立在普遍语用学基础上的。交往的目的是为了增进理解,增进理解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共识,而且这种共识必须是,以主体间的相互关联为结果的,不是单方面意志的体现。那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的呢?哈贝马斯提出了有效沟通的四个原则。
简单来说,这四条原则包括:可理解性、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关注的焦点分别是:语言的可理解性,内容的真实性,主体的真诚性和主体间的正当性,关注点分别是:语言、内容、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可理解性,真实性、真诚性、正当性满足这4点,才能说是一次有效的交往行为。我们可以用这四个要求来检验,你和别人的交往和对话是否合理和有效。比如,当你用一些只有自己才能理解的专业名词跟别人沟通的时候,你就失去了言语的可理解性;比如,当你用虚假宣传来欺骗消费者,你的表达就失去了真实性;比如,当你命令下属给你倒一杯水的时候,你的表达就失去了主体的真诚性。总之,这四条沟通的基本原则,是建立有效和合理交往的前提。
哈贝马斯非常注重交往的合理性,在《交往行为理论》中,哈贝马斯就用了大量的篇幅对“合理性”进行了讨论。合理性和理性是不一样的,理性是我们按照知识来做事,关注的是知识本身,而合理性更多是涉及到具体语言和行为主体如何使用知识。比如一个领导根据过去的储备知识和经验,预估一个项目只需要20天就可以完成,于是就安排下属必须在20天内完成,这个评估过程是理性的。而但并不一定合理,因为他没有考虑到另外一个行为主体的能力。合理性是建立在有效沟通和理性评估基础上的。
简单来说,人和物之间的互动的评估标准是理性,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评估的标准是合理性。哈贝马斯说,可以说男人和女人、儿童和成人、部长和售票员等是“合理的”,但不能说鱼、丁香花、山脉、道路或椅子等是“合理的”。只要涉及对方是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人,那么就需要关注“合理性”,而不是纯粹的理性。
所以,哈贝马斯说,合理性主要不是与知识的拥有相关联,而是与言谈者和行动者主体如何获得和使用知识相关联。
除了交往行为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沟通交往场景的规范也非常重要。哈贝马斯特别强调建立理想的沟通场景,需要做到五点:第一点,沟通双方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第二点,双方在解说和陈述的时候,要接受对方的检讨和批评。第三点,双方要使用叙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以便于相互了解,也就是要把自己的真实意图表达清楚,其实这一点在很多沟通中是隐藏的。第四点,双方使用规范性言辞。最后一点是表达的目的是达到有效的沟通,或者说是沟通的目标是达成共识,而不是来专门杠精的。只要满足这五点要求,才是一个规范的沟通场景,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交往和对话。
就像哈贝马斯说: 交往需要一个理想的言谈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对话无障碍地展开,没有强制、压迫、威胁与欺骗,没有目的理性和策略行为的干扰。交往得到共识,共识则传递知识。真理不再如实证主义那样需要证实与证伪,而是一个普遍有效性交往共识的结果,它取决于人的理解。这其实也引出了哈贝马斯的认识论哲学观点,真理不在别处,就在共识里,具体内容我们下一期视频接着聊。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