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峰谷肥牛电话,山海经是谁写的?
题主之问已获621个回答,可见热度之高。承蒙悟空小秘书的邀请,笔者也试着来回答一下。首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头条作者古史微,研究三星堆以及先秦史已有数年,其间也着力对《山海经》做过一些研究。现在,我就结合题主的提问谈下自己的一孔之见,请各位朋友赐教。
题主问:“山海经是谁写的,他看到了什么?”同时附上了背景说明:“里面这么多的现在难以理解的东西,会不会是另一个文明的回忆?”题主的疑惑,可以说是许多读者甚至也是一些专业学者的疑惑。《山海经》的作者为禹益,这在隋唐以前的文献中原本是记载得非常明确的。但是,从唐代杜佑对《山海经》的作者问题开始存而不论,再到元初吾丘衍等对《山海经》的写作年代表示怀疑,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山海经》的作者及写作年代进行质疑,以至如今在学术界已经形成一种普遍意见,那就是认为《山海经》只是战国以来形成的文献。
笔者在研究三星堆的过程中认识到,隋唐以前文献对《山海经》作者为禹益的记载实有坚实的历史背景,也就是说,笔者重新肯定了传统说法的历史价值。而自唐以来的历代学者之所以倾向于否定传统说法,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学者对《山海经》形成时代的文化背景已经不能了解,因此造成了两个时代的“认知落差”。这种“认知落差”,反映在题主这里,就是所谓的《山海经》记载了太多让人“难以理解”的东西。现在,笔者就分成三个部分来谈下自己的观点。
一、《山海经》的作者问题。(一)隋唐以前文献对《山海经》作者的记载司马迁作《史记》时,称不敢言《山海经》“所言怪物”,对《山海经》表现出一种排斥的态度。但是,从汉代的情况来看,其实可以发现汉代主流社会对《山海经》是采取肯定态度的。比如,东汉永平二年,王景奉诏治水。汉明帝即就把《山海经》、《河渠书》等作为地理书赐给了王景。而《汉书·艺文志》也把《山海经》置于形法类下,表明班固认可其为可信的地理书。同时,《汉书》、《淮南子》在编撰时也明显采用了大量《山海经》的材料。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梳理从西汉到隋唐的文献,可以发现各种文献都普遍肯定《山海经》为禹益之书。比如,西汉刘歆《上山海经表》说:
《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益,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又比如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说:
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
又比如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说:
禹遂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所至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前边疏而之,故名曰《山海经》。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记载了一些对《山海经》质疑的声音,但也并没有否定禹益为《山海经》作者的传统说法。比如《书证篇》说:
或问:“《山海经》,夏禹及益所记,而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如此郡县不少。以为何也?”答曰:“史之阙文,为日久矣。加复秦人灭学,董卓焚书,典籍错乱,非止于此。”
(二)隋唐以后文献对《山海经》作者问题的质疑。对《山海经》的作者问题进行回避甚至质疑,应该说是一种理性发展的结果,也是《山海经》的文化特征被时代遗忘后造成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自唐以来对《山海经》作者问题进行质疑的说法。首先在这个问题上采取搁置态度的是唐代的杜佑,他在《通典》中说:
《禹本纪》、《山海经》不知何代之书,恢怪不经。夫子删《诗》、《书》后,尚奇者先有其书。如诡诞之言,必后人所加也。
从元代开始,吾丘衍《闲居录》不再把《山海经》作者视为禹益。他说:
《山海经》非禹书。其间言鲧入羽渊及夏后启等事,且又多祭祀鬼神之说,中间凡有‘政’字皆避去,则知秦时方士所集无疑。
其后,南宋淳熙七年池阳斋刻本末附尤袤跋,也说:
《山海经》十八篇,世云夏禹为之,非也。其间或援启及有穷后羿之事,汉儒云:翳为之,亦非也。然屈原《离骚经》多摘取其事,则其为先秦书不疑也。
同时,朱熹在《楚辞辩证》中更斥《山海经》怪妄尤甚,提出该书是因《天问》而作。到了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丁部《四部正伪下》又提出,《山海经》是综合了《穆天子传》、《离骚》等文献而写成的。他说:
至于周末,《离骚》、庄、列辈其流遂不可底极,而一时能文之士因假《穆天子传》之体纵横附会,勒成此书,以傅于图象百物之说,意将以禹益欺天下后世而适以诬之也。
(三)现当代学者对《山海经》作者问题的见解。到了近现代,中西学者关于《山海经》作者的分歧愈发突出,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观点。比如,马伯乐认为《山海经》是公元前五世纪受至印度、伊朗文明影响而产生的。我国学者卫聚贤则认为《山海经》的作者按篇章有美洲人,也有中国人。苏雪林先生则认为,《山海经》作者是古巴比伦人。此外,还有以杨宽、袁珂为代表的楚人说,以茅盾、许顺湛和袁行霈等为代表的北方说,以饶宗颐、萧兵等为代表的东方说,以蒙文通、金荣权、段渝等代表的巴蜀说等等不同的观点。
(四)对《山海经》作者的写作地域的概括性意见。要确定《山海经》的作者是谁,明确《山海经》的写作地域是关键。在以上各种关于《山海经》作者的观点中,蒙文通教授的研究最为系统,也最为有力,其代表作是《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他关于《山海经》写作地域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首先,通过对《山海经·中山经》的分析可以发现,《山海经》的“中”包括了古代豫州、荆州的西部、南部和整个梁州地区。并且从描写的详略来说,《山海经》详于西南而略于东北,这表明《山海经》记载的核心地区在西南地区。
其次,《海内经》四篇明确以“都广之野”为天下之中,都广亦见于《楚辞》、《淮南子》,《后汉书》记其名为“广都”,为蜀郡之地。《华阳国志》、《水经注》称广都、成都、新都为蜀之三都。因此,明代学者杨慎指出,都广之野即成都平原。
三星堆遗址所在的成都平原(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再次,《大荒经》五篇同样也是以四川西部为“天下之中”,比如,《海内经》记载十六国,其中北方、东方只有四国,而其余十国均在西南方,因此,蒙文通教授指出,《山海经》是西南文化系统的作品。笔者赞同蒙文通教授的观点,并且还可以再补充两条材料:
第一,《山海经》在使用描述季节的用语时,只有冬夏而无春秋,这与甲骨文在描述时令时只用春秋而不用冬夏刚好相反,这表明《山海经》的文化体系与中国东部的文化体系有区别。
第二,从《山海经》的叙事顺序来看,以西南地区为中心的特征十分突出。比如《海外四经》的叙事方位为顺时针旋向,即以南为始,次及西、北、东,与《山经》、《海内五经》相同。以单卷来说,《海外南经》叙述顺序为自西南陬至东南陬,取逆时针;《海外西经》为自西南陬至西北陬,取顺时针;《海外北经》为自西北陬至东北陬,取顺时针;《海外东经》为自东南陬至东北陬,取逆时针。可以看出,《山海经》的叙事顺序是两条线,这两条线就像两支考察队,一队自西南至西北而东北;一队自西南至东南而东北,地理参照中心正如《海内经》所说,是在西南地区。
《淮南子·墬形篇》在使用《山海经》的材料时,对于海外三十六国的记述虽然也分成四个部分,但叙述顺序是:自西北至西南方有若干国,自西南至东南有若干国,自东南至东北方有若干国,自东北方西西北方有若干国,呈现出逆时针的次序,从而使整个文本的地理中心消没于无形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使用古代文献研究历史时,尽量使用原始文献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知道,从先秦到两汉再到隋唐时期,大量文献均肯定,大禹是出生在蜀地的古代羌人,具体可参考笔者发布在头条的文章《禹生西羌:夏族起源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这样,我们再回头来看隋唐以前文献关于《山海经》作者的记载以及现在我们对《山海经》写作地域的分析,结果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结果:这三者其实都共同指向了一个区域,即西南地区。显然,这种一致性绝不会是偶然产生的结果。
二,三星堆与《山海经》的关系问题。对于如何在考古文化去发现夏的问题,是中国人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肯定《山海经》的作者是禹益,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说明夏代的真实性问题及其与西南地区的关系问题。如果说,宋元以来的学者对《山海经》作者的质疑,还只是因为《山海经》记载了夏启、后羿等这些人物和长沙、桂林等这些晚出的地名(这其实主要是因为《山海经》非一时一地完成),而当今学者对《山海经》作者的质疑则更多是与夏代历史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于这些问题,笔者有必要介绍一下自己关于整个中国古史体系的理解。
在研究先秦史的过程中,由于笔者发现《史记》的历史体系与大量的先秦文献存在矛盾(参阅笔者《三星堆再次发现六个祭祀坑,中国古史是否会被改写?》),而且像诸如三星堆、二里头、盘龙城、台家寺、新干大洋洲、金沙等重要的青铜文化在传统的《史记》体系中难以找到合适的位置,同时,也发现研究我国大量的少数民族起源时在《史记》体系中难以找到切入点,由此,笔者在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与《史记》的先五帝、后三代的线性历史年代框架有别的年代体系。笔者把这个观点称为“夏与商周并行论”,内含“夏分三段”、“商分二段”、“唐虞与夏并立”等多个分论点。
要详细了解笔者的这些观点,可以具体参阅笔者已经发布在头条号的文章。就本文来说,根据笔者“夏分三段”的观点,大禹的生活年代就是三段之夏的第二段,也就是三星堆青铜文化时期(即三星堆文化四期分法中的第三期)。这样,我们从考古文化上便把《山海经》的作者问题、《山海经》的写作地域问题以及三星堆与《山海经》的关系问题等统筹了起来。
关于三星堆与《山海经》的关系问题,目前笔者也已经在头条发布了《〈山海经〉与三星堆:巫史时代与神圣叙事》、《三星堆文明是被遗忘的异世界吗?论大禹治水和〈山海经〉的形成》、《当〈山海经〉神话被三星堆文明证实,历史研究应当如何对待神话?》等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三,《山海经》为什么有那么多难以理解的东西?最后,笔者再来谈谈题主所说的《山海经》那些所谓的“难以理解”的东西。这一个问题要解答,需要一些人类文化学知识。古代的人们之所以难以理解《山海经》,根本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而在近现代时期,由于许多学者兼有历史学、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因此,事实上我们现在对于《山海经》的认识已大大地加深了。
《山海经》所记风俗情状瑰丽奇特,多蕴藏鬼神思想,这些其实都是典型的巫文化反映。《山海经》的这种巫文化特性,其实也正是《山海经》具有古老特征的反映。蔡元培先生就曾从民族学的角度对《山海经》进行说明:
这部书固然以地理为主,而且有许多古代神话的材料,但就中很有民族学的记载。例如《山经》于每章末段,必记自某山以至某山,凡若干里,其神状如怎样,其祠礼怎样,这都是记载山间居民宗教的状况。……(这类书)但或为好奇心所驱使,或为政略上的副产品,不能认为科学的记录。在欧洲,自希腊历史家Herodotus记埃及人的风俗,罗马的大将凯撒记高卢人、不列颠人的风俗,也是这种记录的开端。
吕子方教授也说:
书中那些比较粗陋艰懂和闳诞奇怪的东西,正是保留下来的原始社会的记录,正华所在,并非后人窜入,更不能因此而怀疑和否定《山海经》原本,以至贬低它的价值。
对《山海经》的这种特征进行过类似评论的还有顾颉刚、葛志毅等学者,这里不一一具引。一言以蔽之,《山海经》就是以巫治史、以巫治国的产物,那些所谓的离奇记载,反映的其实就是一种原始宗教的文化影像。
比如《山海经》记述的各种混合着人、兽、鸟特征的怪物,看起来不可思议,在现实世界我们也不可能找得到,但是结果现在我们却能从三星堆遗址看到鸟首人身像、青铜神坛底部的神兽、纵目面具等类似的神物出土。这说明,《山海经》所描述的神物,除了那些本身存在于自然界而被夸张的生物之外,还有一些则是属于人们观念中存在的神物。这种神物,他可能会取一个人的头,再取一个鸟的身,或再取一个兽的爪等,混合而成。这些现象看似荒诞,却反映着观念的历史真实。正如葛志毅教授所说:
关于《山海经》所言诸地域是否真实,各家历来争执不休,但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将《山海经》归于地理类不在于它所指究竟是否荒诞不可考,而在于撰史之人是不是认为《山海经》中所言真实。
葛教授讲的是神话地理,对于《山海经》记载的神话生物,我们也应作如是解。正是因为认识到了《山海经》的这些特征,徐旭生先生才特别指出,“从史料观点来看,(《山海经》)为我国有很高价值书之一,而有此等价值者,恐尚不及十部也。”
四,小结尽管我们现在很难甚至是已经不可能从考古文化中去指实大禹和伯益的存在,但要看到,《山海经》作者为禹益的说法是有很强的历史背景的。
三星堆两个祭祀坑自被发现以来,赵殿增等学者就把三星堆政权称为“神权王国”,这种所谓的“神权”特征,其实与《山海经》的神奇与怪诞正好形成了呼应。同时,文献中记载的“禹生西羌”、《山海经》反映出来的以成都平原为天下之中的特征,无不指示着我们,要揭开《山海经》的更多秘密,要解决中国古史研究中的许多关键问题,三星堆文化恐怕都是中国古史学界绕不开的一个考古文化。
我是头条作者古史微,专注研究三星堆和先秦史多年。希望这篇回答能解决题主及关心这个问题的一些朋友的疑惑,如果朋友们还有什么疑问,欢迎在下面评论。同时,欢迎大家的点赞、转发与关注,谢谢。
参考文献:[1] 《山海经传》,宋淳熙七年池阳郡斋刻本。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
[3] 蔡元培:《蔡元培民族学论著》,中华书局,1962年。
[4] 《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
[5] :《学津讨原》第12册,广陵书社,2008年影印本。
[6] 《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2001年。
[7]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
[8] 袁珂:《神话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9]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
中国有哪些名山?
中国名山指的是中国有名气的一些山,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有些山巍峨壮观、气象万千;有些山旖旎秀丽、千姿百态;还有些山与宗教、文化融为一体。这些著名的山岳,引来人们竞相攀登游览。
中华十大名山依次为: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江西庐山、西藏珠穆朗玛峰、吉林长白山、陕西华山、福建武夷山、台湾玉山、山西五台山。
在中国众多山脉中,以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道教四大名山,武当山、齐云山、青城山、龙虎山;
佛教五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雪窦山 [2] ;
江南诗山敬亭山;
中国第一神山昆仑山,
天下第一福地终南山最为著名,享誉世界。
三山在传说中海上有三神山,分别是蓬莱、方丈、瀛洲。这些都是传说中的神山,是不存在的,而新的旅游名山三山分别是黄山、庐山、雁荡山。黄山安徽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以“奇”闻名天下,是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36大峰之首的第一高峰莲花峰,第二高峰光明顶,最险峻登峰造极的天都峰为黄山三大主峰。黄山最有代表性的景点为五绝三瀑,五绝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三大名瀑为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黄山江西庐山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庐山的主要景点有锦绣谷、三叠泉、五老峰、含鄱口等景观,其中三叠泉被誉为庐山第一奇观。庐山风景秀丽,也是一座文化名山,从古至今有数千位诗人作家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其中最出名的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是千古流传的名作。庐山浙江雁荡山雁荡山位于浙江温州乐清市,山水奇秀,是中国“东南第一山”,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雁荡山的主要山脉为东雁荡山、西雁荡山、 南雁荡山、 北雁荡山、中雁荡山,群山叠峦,山清水秀,有着众多的风景名胜,灵峰、灵岩、大龙湫并称雁荡三绝。在唐宋时期,雁荡山修建了大规模的寺院亭塔,至今仍留有众多古刹遗迹和众多文人墨客留下的人文景观。雁荡山五岳泰山雄,华山险,嵩山峻,衡山秀,恒山幽,五岳是中国最有名的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的说法。山东泰安:秋到天下第一山--泰山(5)东岳泰山泰山位于山东泰安市,气势磅礴,庄严巍峨,是“五岳”之首,中华十大名山之首,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泰山的历史地位极其高,相传远古时期,黄帝、舜帝、商周君王都曾到泰山封神祭祀。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到泰山举行封禅,后世皇帝也纷纷效仿到泰山封禅,刻石纪功。从秦朝到清朝,历朝历代有多位皇帝登泰山封禅。“泰山安,四海皆安”,泰山已成为国家昌盛的象征,使得泰山有着无以复加的神圣地位。泰山还有着灿烂的文化瑰宝,无数帝王将相,名人宗师都曾登顶泰山。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泰山有着众多的诗文刻石,关于泰山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更是数不胜数。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险绝天下,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还是全真派圣地“第四洞天”。根据史书记载,黄帝、唐尧、虞舜等远古帝王都曾巡狩华山,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首祭华山,后世也一直祭拜。由于华山极其险峻,在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临,历代帝王也只是在山下的西岳庙中举行大典。直到唐朝时期,道教道徒居山建观并且开凿了一条险道,形成“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有东峰、西峰、中峰、南峰、北峰,风景险绝,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西岳庙、鹞子翻身、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全真岩等众多的风景奇观。关于华山的景观也是有着众多的谜团,像全真岩三个大字是如何刻在万丈深渊之上的崖壁的,黑龙潭的水为什么总是变化不定。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嵩山位于河南郑州市,分为太室山和少室山,两山各有36峰,合称嵩山72峰。嵩山历史悠久,历代皇帝曾在此祭天封禅,众多书法大家在此留下墨宝碑刻。嵩山还是佛教、道教、儒家胜地,少室山有北魏建立的佛教胜地少林寺,建于秦朝的道教胜地中岳庙。太室山有建于北魏的嵩阳书院,是古代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程朱理学的重要发源地。此外,关于嵩山还有着众多的神话传说,太室山巅睡女娲,二郎担山赶太阳等等。嵩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着众多的文化遗迹。说到嵩山最有名的就是少林寺了,少林寺是佛教的禅宗祖庭,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功夫更是闻名天下,有着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说法。在武侠小说中少林是必不可少的门派,是武林中的泰山北斗。中岳嵩山南岳衡山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雄踞南方,景色幽秀,享有“五岳独秀”的美名。衡山有七十二峰,七十二峰之首为回雁峰,最高峰为祝融峰。南岳衡山是五岳中的寿山,福寿文化源远流长,因此也被成为“寿岳”,有着悠久历史的衡山也有很多名人大家游历,李白、杜甫等诗人都曾在此留下诗作。衡山是国家级的重点风景名胜区,祝融峰之高,水帘洞之奇,方广寺之深,藏经殿之秀为南岳风光“四绝”,还有当今世界最高、最重、最大、寿字最多的鼎中华万寿大鼎。南岳衡山北岳恒山恒山位于山西大同市,风景幽深秀丽,主峰为天峰岭,被称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天下第二山”。自古以来,恒山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着平型关、雁门关等重要关口,而狭义的北岳恒山就是恒山主峰地区,主要由天峰岭、翠屏山相对的两座山峰组成。恒山是著名的旅游景区,古建筑众多,天峰岭上有历代帝王祭祀的北岳庙,翠屏山上有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此外,还有果老岭、金鸡石、飞石窟、夕阳岭等恒山十八景。北岳恒山四大道教名山道教是我国五大宗教中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起源于东汉末年魏晋时期,创始人为张道陵,后世分为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教派,武当山、龙虎山、齐云山、青城山是四处最主要的道教圣地。武当山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武术的发源地,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明代时期,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道教的重要流派武当派,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深得明成祖朱棣的信服,武当道教走向全盛。明朝皇帝派工匠大修武当山,封武当山为“大岳”,尊为“皇室家庙”,武当山成为“天下第一仙山”,位高于五岳之上,这一时期修建营造了众多的建筑。武当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有七十二峰,主峰天柱峰最高点的大岳太和宫,皇家庙观建筑群紫霄宫,九宫之首的净乐宫等等都是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武当山龙虎山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是道教的发祥地,张道陵曾在此炼丹创道。此后,张天师后裔世代居住龙虎山,是道士的“道都”。龙虎山是著名的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规模宏大的嗣汉天师府,道教正一教原祖庭遗址太上清宫等等名胜古迹。龙虎山青城山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东汉时期张道陵在青城山创立道教,所以青城山是天师道的祖山,四大道教名山之首。自明代开始,青城山成为全真龙门派圣地。青城山是国家著名的旅游景区,林木葱茏幽翠,曲径通幽,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有祖师殿、老君阁、圆明宫、上清宫、天师洞、建福宫等保存完整的道教宫殿。青城山齐云山齐云山位于安徽省休宁县,属于道教全真派,有“江南小武当”的美称。齐云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古时齐云山被称为白岳,与黄山南北相望,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乾隆曾经赞誉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齐云山风景秀丽,有三十六座奇峰,还有着众多的怪岩幽洞,亭台碑刻,石桥祠庙等风景名胜。齐云山四大佛教名山佛教是释迦牟尼在古印度所创建,在汉朝时期传入中国。佛教传入后,先后在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修建寺庙、道场,这四座山也成为佛教的圣地。五台山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由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五座山峰组成。在这些山峰上有着众多的宗教活动场所,寺院、佛像、佛塔更是众多,有着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的盛誉,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五台山,尼泊尔蓝毗尼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之一。五台山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有尼泊尔式的大白塔,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大殿,历史悠久的显通寺、铜殿等等。五台山普陀山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舟山群岛,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历史悠久,一直是道人修炼的宝地,秦朝时就有人隐居在此炼丹,汉代梅福曾在普陀山隐居炼丹,晋代葛洪也曾在此游历炼丹。到唐朝时,普陀山成为观音道场,此后历代一直有很多人登山进香礼佛。现在,普陀山依然有着隆重盛大的观音文化节、观音香会节。普陀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小岛,海天景色壮阔,又有着众多文物古迹。普陀山作为佛教名山有着众多的寺院,三大寺为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其中普济寺是普陀山最大的寺院。普陀还有着石室洞窟观音洞,紫竹林,高33米的南海观音立像,普陀山十二景等等。普陀山峨眉山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在春秋战国时期,峨眉山就闻名于世,魏晋时期已在此修建普贤寺,供奉普贤菩萨,从此峨眉山成为普贤菩萨的道场。宋代时期,铸造了一座重62吨的巨型普贤铜佛像供奉在普贤寺中,从此峨眉山更是成为佛门圣地,名扬海内外。峨眉山主要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4座山峰组成,风景秀甲天下,有着“峨眉天下秀”的美誉。作为佛教圣地,峨眉山有万年寺、报国寺、洗象池、伏虎寺等佛教寺院,有铜铸“普贤骑象”、阿弥陀佛铜像、贝叶经、铜塔金印等众多丰富的佛教文化瑰宝和珍贵文物。作为旅游胜地,峨眉山景色秀丽,传统十景、新十景构成了秀甲天下的峨眉山风景。峨眉山还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植物活化石珙桐、桫椤、银杏等,珍稀动物大熊猫、小熊猫、短尾猴等,有着“植物王国”、“动物乐园”的美称。峨眉山九华山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九华山最早是道教的圣地,葛洪等道教名人都曾在此修炼,一直是道家修真的福地。唐朝时期,九华山道教达到兴盛。唐朝中期市,佛教徒在此修建地藏菩萨道场,佛教开始兴盛起来,此后道教开始衰落,九华山成为佛教圣地。九华山先后建立了甘露寺、化城寺、东崖寺等众多古刹,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以“香火甲天下”闻名于海内外。九华山共有99座山峰,群山秀异雄伟,泉瀑壮美,有九华十景等众多的山水名胜,有着“东南第一山”的美誉。九华山也是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很多的珍稀动植物。九华山我国山川众多,三山五岳,佛教四大名山,道教四大名山是最富有盛名的旅游名山了。此外,我国还有着众多的名山。藏地三大神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玛积雪山。藏族山川湖泊都是神圣的,很多虔诚的信徒都会庄严而又神圣转山,还有着九大神山。喜马拉雅山脉 ,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中国最高的山峰,也是世界第一高峰。此外还有天山、祁连山、贺兰山、秦岭、长白山、燕山、阴山、太行山、大别山、武夷山、崂山、茅山、五指山等众多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