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平津战役即将取得胜利,中央在西柏坡过了一个热闹的节日。毛主席对解放战场的形势非常满意,按照这样下去,新中国的解放只是时间问题。元旦过后,中共要处理傅作义部的问题,北京有极大的希望被和平解放。
因此,毛主席一面派人加快与傅作义的谈判,一面开始思考新中国未来的建设问题。一个国家的建设,选好首都是极为重要的,虽然眼下中央在西柏坡,但中共并没有打算在这里建都,只是毛主席还没有想好以哪里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当时,有许多著名的城市被列入建都的候选名单中,总计有11个。它们分别是:北京、南京、哈尔滨、西安、洛阳、开封、延安、重庆、上海、广州、成都。这些城市中,有许多都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城,其中还包括西安,洛阳这类的多朝古都。同样在中国近代,像上海等城市也是全国的经济中心,重庆等城市也有各自的特点。那么毛主席为何会从这么多的候选者中,选定北京作为首都呢?
北京拥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历史名城,自燕国在这里建都开始,陆续有许多国家、朝代在这里建都。然而,后来的新中国并非是封建社会的农业国家,而是一个崭新向上,逐步发展的工业国。毕竟时代已经发生了改变,封建社会那一套早就行不通了,同样的,许多封建社会的重要都市,也相继失去了它原本的价值。像洛阳等历史名城,都在工业社会中渐渐没落,而上海等新兴城市,则由于自己独特的价值一跃成为国际性的大城市。
北京在时代的变化中,就有许多地方不符合现代国家的建设标准。首先,北京缺乏良好的工业基础,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中,北京作为政治中心,保留了许多的名胜古迹。然而北京的工业发展是相对落后的,不仅难以与东北地区,也很难与上海重庆这些工商业发达的城市相比。而且北京自身缺乏诸多的资源,比如粮食,水源。这些发展工业必要的资源,北京都不是特别丰富。
此外,封建社会的一些政权在北京定都,更多的是考虑到军事因素。北京拥有燕山等险要,后来又依托山地修筑了长城,这就让北京具备了良好的防御能力。封建时代王朝的外患,主要是来自北部草原。因此,北京作为绝对的军事中心,能扼住敌人南下的路线,确保国家的边防。
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自近代以来,中国政权的外患就已经不是来自北方草原了。主要的敌人诸如英美等西方国家,都距离中国十分遥远,只有通过远渡重洋才能威胁到中国沿海地区,北京在封建社会所承担的军事作用,到了如今已经没有意义了。
因此,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在最初考虑新中国首都的时候,并没有把北京当成首选。解放战争时期,中央一度打算迁至哈尔滨,以这里作为未来的首都。
哈尔滨是解放军最早解放的大都市之一,这里确实具备作为首都的条件。东北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先驱之一,经过长期的积淀,东北的工业体系非常完善,还有发达的铁路网络,无疑是国内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哈尔滨作为东北的核心城市,不仅有着极强的经济实力,还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更重要的是,哈尔滨的城建设施非常发达,世界各国中有16个国家都在哈尔滨建立了领事馆。建都哈尔滨,也符合中共在抗战结束后,重点经营东北的计划。
不过,随着国内战局的变化,毛主席改变了原本的想法。辽沈战役前夕,林彪等人就请示过这件事,毛主席当时给予了明确的答复,他和中央都要留在关内。毛主席会做这样的决定也非常正常,哈尔滨非常靠近苏联的势力范围,以这里作为首都风险较大。
此前中央想选哈尔滨,主要是因为国内战局不明朗,蒋介石的力量过于强大,为了保险起见,选择东北好歹还有一条退路。可随着解放军在各地取得不错的战绩,国内的解放形势非常不错,自然就没必要选择哈尔滨了。
否决哈尔滨后,毛主席确实非常纠结,此时一个人的出现,让他明确了新首都,此人就是王稼祥。
毛主席与王稼祥是非常亲密的战友,王稼祥的岳父曾是毛主席恩师杨昌济的至交。后来,在毛主席的撮合下,王稼祥与妻子朱仲丽走到了一起。王稼祥从遵义会议开始,一直与毛主席并肩作战,可惜他后来患病出国养病,在1948年才从苏联回来。
王稼祥的及时归来,对主席非常重要,在自己为新中国的首都选择而苦恼的时候,主席想起了这位老战友,于是就向王稼祥请教。
王稼祥在苏联多年,不仅精通国际事务,而且对于苏联国内诸如莫斯科等大都市都有着细致的研究。在这方面,他确实是党内权威的专家,在得知主席为了新首都而苦恼的时候,王稼祥就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他表示北京是非常合适的首都,至于其他的候选城市,并不是合适的选择。毛主席得知他的态度,便相继列举了其他候选城市,王稼祥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最有力的竞争者南京,王稼祥认为南京处在东南沿海地区,与上海一样,都太靠近英美的势力范围。要知道当时中共是没有什么海军、空军力量的。因此,把首都放在南京上海这些沿海城市的风险实在是很大。
美国虽然处在美洲大陆上,但通过二战,已经将自己的势力发展到了日本、朝鲜半岛等地。这些地方还有大量的美军基地,很难保证美国不会利用这些地方作为跳板进攻中国。海军、空军正是美国的特长,中央不应该去冒这个险,把首都放在南京这些地方。
王稼祥不仅指出了南京的问题,还顺带指出了所有南方城市的问题。他认为,如今解放战争虽然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国民党的势力仍然盘踞在南方。未来,解放军肯定要南下作战,解放中国南部。
只是要想完成全国的解放,恐怕还要一定的时间,即便是短时间内将南方解放了,还要清剿在这些地方的国民党残余势力。中共需要尽早确定新的人民政府,没有时间等一切完成了再在南方建都。那样只会耽误国家的建设,对政权的巩固也没有帮助。
王稼祥的话说得非常到位,虽然中共早期是在南方活动,建立了大量的根据地。可随后中央一路转移,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的革命重心已经偏向北方。相比山东、东北、华北等经营多年的解放区,南方地区确实有着太多不确定因素,选择南方城市建都,确实会有一些麻烦。
而且中央已经在准备新的人民政府,为即将到来的开国做准备,既然是要开国,那就必然要选择首都。总不能国家已经建立了,首都还选在国民党控制的地区,那是肯定不行的。因此,王稼祥认为新中国的首都就应该在北方选择,南方的城市虽然有很多不错的,但碍于现实因素只能暂时放弃。
随后,王稼祥又谈到了西安,他认为西安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古都,封建社会的政治重心在西部。可唐宋以来,全国的政治重心早就转移,关中地区没落多年,很少有朝代继续在西安建都。如今,国内的政治、经济重心也不在西部。此时若要选择偏西的西安对国家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帮助,而且西安又不具备便利的交通条件,无法涵盖整个中国,在这里建都确实是不合适的选择。
当然,在河南还有洛阳、开封等著名的古都。不过王稼祥认为这些地方也不具备建都的条件,河南的洛阳等城市确实是处在全国的中心腹地,而且还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从地理等因素考虑确实有建都的能力。只是河南地区饱受战乱影响,民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更是出现过1942大饥荒等灾害,整个省份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新中国成立后,必然还要花很长时间帮助河南恢复元气,即便如此,河南还有一个很不利的因素。蒋介石在抗战期间,掘开了花园口导致整个河南大部分地区遭受水患,成为了黄泛区。自此,黄河就成为一个威胁河南的大隐患,随时都有爆发水灾的可能。
新中国还面临着治理黄河等难题,将首都放在河南,确实是很不合适的做法。况且,对于当时的中共来说,河南属于与国民党对峙的前线,即便国民党败局已定,但这个时候把首都放在前线,肯定是冒险的做法。因此,河南地区的城市并不适合建都,经过这一番的排除,唯一能选择的首都就只有北京了。
王稼祥认为北京虽然有许多不利的因素,但有很多优点是适合建都的。当时国内几个比较发达的地区,像华北和东北就有着雄厚的工业实力,还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源。北京正好就连接了这两地,以这里为首都就能牢牢控制住这两个发达的地区。而且北京有着便利的交通条件,无论是铁路还是机场都很多,这些设施能与南方紧密连接并不存在偏安的可能。
北京在军事层面仍然有着极大的意义,它拥有辽东与山东两大半岛的拱卫,背靠燕山与太行山,即便是在现代,仍然有着很多险要。虽然北京也依靠渤海,但渤海是属于中国的内海,在军事角度来看要比其他的海域更加安全。
中国对于渤海的掌控力非常强,这里完全变成了中国的一个战略缓冲区,能起到拱卫北京的作用。虽然美国的力量已经介入到朝鲜半岛,距离北京并不远,但北京还有一个特点。
北京与苏联势力的距离恰到好处,它没有像哈尔滨那样紧靠着苏联,时刻处在苏联的威胁范围内。但它距离苏联又非常近,一旦有变故,苏联所提供的帮助能快速抵达北京。若是北方出现变故,诺大的草原还能充当北京的战略屏障。因此,北京无疑是最安全的选择之一。
北京还具备一个很多城市都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北京有着完善的首都体系,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城市人才储备,都符合都城的要求。从元明清开始,这里一直都是国内的政治重心,即便封建社会结束,北京在大部分人眼中仍然是无法撼动的政治中心,对于外国来说也是这样。
王稼祥的这番观点,让毛主席非常高兴,他的话彻底打消了主席的顾虑。其实主席在心里,确实更偏向于北京,因为当时中共已经进行了转移工作。
筹备新政府的人员都以不同的方式朝北京进发,虽然眼下北京还没在中共的手里,但解放只是时间问题。入主北京建都,也能符合中共尽快成立新政府的诉求。王稼祥所描述的这些观点,让主席吃了一颗定心丸,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在北京建都。
当时,中共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毕竟北京可能还有一战,战争是不讲情面的,稍有不慎就容易破坏北京。既然要建都,那就以和平解放为主,这样就能省去很多麻烦。王稼祥也认为应该尽早解决北京的问题,要争取和平解放。
好在傅作义当时已经没有退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选择接受中共的条件。就这样,北京被和平解放,这对中共是一件大好事。北京的和平解放让中共能尽快筹备新政府,有了这些准备,新中国成功建立。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奠定了全国的大局,众叛亲离的蒋介石最终只能灰溜溜地跑到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