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北宋诗人刘屏山在湖南境内偶遇宋朝名伎李师师时所作,彼时伊人已垂垂老矣,但遥想当年,色艺双绝的佳人在汴梁著名的樊楼上,曼舒歌喉,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曲唱罢,就连帝王都为之心动。
诗中的帝王就是传说微服民间、私会李师师的宋徽宗赵佶。作为京师中擅长“小唱”的娱乐圈大明星,李师师的艳名甚至传到了深居宫中的皇帝耳中,由此可见,有才名的艺伎在当时的影响力有多大,而作为当时宋朝市民文艺生活的见证——市井音乐在宋朝又是多么繁盛。
宋代音乐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是一个转折期,其主题不再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宫廷音乐,而成为下里巴人、和光同尘的市井世俗音乐。其自然朴素、接地气的风格很快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风靡大宋朝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如同百花争艳,绚丽多彩,各领域的名人也是层出不穷,擅长小唱的李师师只是沧海一粟而已。
下面咱们就来看一下市井音乐在宋朝有多么风靡和繁荣吧。
宋代的市井音乐既然是和光同尘的民俗音乐,那么就不会在深宅大院中表演,而是在勾栏瓦肆、酒楼、茶坊等特定场所中。除此之外,还有游击作战的街头表演、节庆时的临时表演等。
01、瓦子勾栏
瓦子也叫瓦舍、瓦肆,是宋朝时的主要娱乐场所,兼营商品。勾栏则是瓦子里面为各种民间艺术表演专设的场所。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汴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 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有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纳数千人。”
宋朝人的文化生活有多丰富?到瓦子勾栏转一圈,看完你都想穿越了
南宋时期情况也大致相同,据 《西湖老人繁盛录》载:临安城“唯北瓦最大,又勾栏一十三座,常是两座勾栏专说史书, 乔万卷、许贡士、张解三,背坐莲花棚常是御前杂剧。”
那时的两宋京都,真可以说是:“瓦子遍地有,勾栏到处是”,由此可见瓦子音乐的繁盛程度。作为市井音乐最为繁荣和专业的表演场所,瓦子音乐就是市井音乐文化的代表形式,而瓦子的繁荣也代表了市井音乐的繁荣。
02、酒楼茶坊
随着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坊市合一制度的实施,两宋京都大街小巷上的酒肆茶坊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因为宋人嗜好饮酒品茶,还形成了宋朝独有的酒文化和茶文化。
而在喝酒品茶之余,也少不了听曲助兴。于是,伴随着酒楼茶坊的繁华,带有商业性的音乐表演活动也开始活跃起来。 《东京梦华录》 载:“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 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宋朝的酒肆有正店和脚店两种,前者主营酿酒、批发和零售业务,后者从正店批发后从事零售业务。北宋汴梁城中光是正店酒肆就有72家,而为了招揽顾客,酒肆大都雇有歌伎,通过音乐表演来为酒客助酒兴。久而久之,依附于酒肆茶坊中的市井音乐也成了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
《水浒传》第三回,鲁智深与九纹龙史进在酒馆中喝酒,无意中碰到了被郑屠欺侮而哭泣的金氏父女,随后为之打抱不平。金氏父女就是被酒店老板雇来为酒客歌唱助兴的表演者。
03、街头表演
除了勾栏瓦肆、酒楼茶坊等固定场所外,还有一种市井音乐是流动性的,那就是街头表演。
街头表演顾名思义就在街头巷尾等非固定场地演出。在这些地方表演的艺人有一个特殊的称谓,叫做“路岐人”,而其演出形式也有一个专门的称谓,叫做“打野呵”。据《武林旧事》记载:“或有路岐, 不入勾栏 , 只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 谓之打野呵, 此又艺之次者。”
由此可见,跟瓦子勾栏中的专业艺人相比,路岐人属于“艺之次者”,上不了大雅之堂,因此只能在街头巷尾表演。但好处是他们比较自由,支起摊子就能表演。
04、节庆表演
宋朝上到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对于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非常重视。为了烘托节日气氛,宋人常常举行大型的节庆表演。以元宵节庆活动为例,一过冬至,节庆表演就开始了,一直到正月十六才收灯结束。
由《东京梦华录》的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宋代元宵节的节庆表演盛况:
宋代的市井音乐,除了表演场所不一,其表演形式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而每种表演类型也都有一些名家名角,正如当今的娱乐圈明星一样,受到当时人的追捧和喜爱。
宋代市井音乐能叫上号的表演形式有:
以杂剧为例。杂剧又称南戏,是宋代的一种戏曲。在表演风格上,杂剧的表演又分“艳段”和“正杂剧”。“艳段”是加演的垫戏之类,主要是为了给正剧演员提供准备时间,不至于让观众等得着急。“正杂剧”则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作为一种创作的倾向,堪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史上的典范。
随着宋代市井音乐的发展,各个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家名角。如小唱领域的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嘌唱领域的张七七、琼奴、左小四、安娘等;诸宫调有孔三传;叫果子有文八娘;杂扮有刘乔;讲史有孙宽;傀儡有任小三、张金线、李外宁等。这仅仅是有记载的,当时有名而未列入记载的还不知道有多少。
这些民间艺术家不仅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技艺精湛、善于创新,吸引了大批观众趋之若鹜,争相花钱观看表演。而由于宋代宫廷音乐的衰落,教坊艺人的缺乏,宋朝宫廷在举办演出活动时,甚至需要从民间邀请这些名角去宫中串场,“近年衙前乐已无教坊旧人, 多是市井歧路辈。”(《朝野类要》)
宋代市井音乐之所以如此繁盛,跟宋朝社会大环境稳定、商品经济大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思想文化活跃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01、稳定的社会大环境
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局面,天下重归一统,国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02、商品经济的发展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的大发展阶段,宋朝政府为了缓和财政赤字,对于商业活动持宽容态度,促进了商业的进一步繁荣。加上坊市合一制度的实施,城市数量激增,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成为市井音乐的忠实观众和艺术载体。
经济的富足同时也刺激了市民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为了满足人们的娱乐消遣需求,城市中瓦子勾栏、酒肆茶馆等服务性场所迅猛发展,为市井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舞台,这从《清明上河图》中就可窥见一斑。
03、市民阶层的壮大
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数量的激增,促生了宋代的市民阶层,他们不用像农民一样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去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加上宫廷音乐的日薄西山,市井音乐逐渐成为宋代音乐活动的主流和中心。
04、思想文化的活跃
由于宋代统治者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加上科举制度的发展,程朱理学等新儒学的影响,不但催生了宋朝士大夫阶层,同时也激发了民众对读书学习和提高文化素养的热情。在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下,又为市井音乐等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宋代市井音乐是伴随着宫廷音乐的衰落而发展起来的,从此音乐不再是王公贵族的私享。市井音乐以其质朴、接地气的风格,很快成为风靡大宋朝野、深受市民喜爱的民俗音乐。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各领域名人辈出,不但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其多样性、商业化及世俗化的特点也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而它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及思想文化的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