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稷下学宫名称的由来(还是最早的“社科院”)

饮食起居、衣着服饰、课堂纪律、课后温习、品德修养等都有具体规定◇,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孟子、荀子、邹子、申子……诸多先哲曾在这里演绎中华文明的群星璀璨;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集教育、政治、学术功能于一体的。十六国时期南燕国临淄人晏谟所撰《齐地记》记载。发现的建筑基址符合稷下学宫在稷门之下、系水之侧的文献记载“考古发...

韦辛夷画作《稷下学宫》

◇这里的学生要遵守严格的“弟子职”,饮食起居、衣着服饰、课堂纪律、课后温习、品德修养等都有具体规定

◇“不任职而论国事”“无官守,无言责”,诸子不参政,却问政,稷下先生多达千余人,而稷下学士有“数百千人”

在梁启超眼里,这里“如春雷一声,万绿齐茁于广野,如火山炸裂,热石竞飞于天外”;

在郭沫若笔下,“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

在余秋雨心中,这是万古长夜里让一些星星闪耀的“精神光源”。

稷下学宫,高名远扬。孟子、荀子、邹子、申子……诸多先哲曾在这里演绎中华文明的群星璀璨:百家争鸣。

历2300多年的文明圣地,正在撩开神秘面纱。

何方

几排土坑内,依稀旧日轮廓的断壁残垣,每一个遗迹上都有详细编号,工人正在清理作业。大量的素面瓦片中,螺钿装饰的碎瓦片偶然闪现。

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集教育、政治、学术功能于一体的“高等教育”大学堂——稷下学宫的考古现场。

考古发掘看似波澜不惊,但为了确定稷下学宫所处何方,考古学家已整整费时五年。

当初唯一的线索,就是茫茫典籍文献草蛇灰线般的只言片语:西汉刘向《别录》记载,“齐有稷门,齐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其下”;十六国时期南燕国临淄人晏谟所撰《齐地记》记载,“齐城西门侧,系水左右有讲室,趾往往存焉”,“临淄城西门外,有古讲堂,基柱犹存,齐宣王修文学处也”。

2017年,根据修筑遄台路发现的线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考古队,重点寻找稷下学宫。考古队在一片麦田下,发现了一处特殊的古建筑基址群。

从位置看,发现的建筑基址符合稷下学宫在稷门之下、系水之侧的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建筑基址有一条南北向道路,北接小城西门;基址群外围壕沟与小城城壕相通,两者形成一体格局。同时,基址北部附近地势低洼,以前确实有湖,上世纪50年代才抽干湖水。

从建筑布局看,整体近4万平方米,规模甚大,由14个单体建筑基址组成,建筑规格较高。“不要把稷下学宫想象成君王的高楼大厦。那是上千学者和弟子读书、生活、讨论、研究的场所,排列有序的平房、广场建筑基址恰合情理。”山东考古学会理事长、山东博物馆馆长郑同修说。

从年代看,打破建筑基址的灰坑内出土了大量齐刀币钱范(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残块。同时,建筑基址下面地层碳14测年显示为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90年。地层关系和考古测年都吻合文献记载的时间。

“我们不仅用先进设备来检测,也通过考古经验进行分析,综合各类考古资料线索,不断论证,可以正式宣告:稷下学宫找到了!”项目负责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董文斌说。

何为

规整的铺地砖,完备的排水系统,制作考究的螺钿装饰构件,建筑群一体化设计打造……这里不仅曾是战国建筑的大手笔,更矗立着中国精神文化的高堂大屋。当年,这里到底上演过怎样的精神大戏?

正是考古队员开始寻找稷下学宫那年,画家韦辛夷用大画《稷下学宫》描摹了他心中的稷下学宫——群贤期会,先生激辩,游士云集,和而不同。

在某种意义上,稷下学宫首先是我国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

据记载,诸子百家中几乎所有当时的代表人物都来过稷下学宫。他们大多像孔子一样带着学生,构成一个个教学团队,在司马光《稷下赋》里“高门横闶”“夏屋长檐”之下,讲学、授课、传业。

这里的学生要遵守严格的“弟子职”,饮食起居、衣着服饰、课堂纪律、课后温习、品德修养等都有具体规定。

专家介绍,稷下学宫也是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

稷下先生大多为诸子百家学派学者,他们知识丰富,见闻广博,有鲜明主张,有理论建树;谈说言事,著书立说,往往旁征博引,曲尽事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在这里,儒、道、墨、法、兵、农、纵横、名等诸流派不一而足,《孟子》《荀子》《晏子春秋》《黄帝内经》等学术专著不胜枚举。

最为人瞩目的,当然是百家争鸣。郭沫若认为:“它似乎是一种研究院性质,和一般的庠序学校不同。发展到能够以学术思想为自由研究的对象。”

稷下学宫熙熙攘攘,但有基本的学术秩序。根据各路学者的学问、资历和成就分别授予客卿、上大夫、列大夫,以及稷下先生、稷下学士等不同称号,而且已有博士和学士之分。

稷下学宫还是我国最早具有咨政功能的“政府智库”。

齐文化研究专家王志民说:“田齐统治者创办学宫、礼贤下士,意在开门纳谏、为我所用。”

“不任职而论国事”“无官守,无言责”,诸子不参政,却问政,稷下先生多达千余人,而稷下学士有“数百千人”。

“他们既是建言的谋士,如孟子向齐宣王建议实行‘仁政’;也是直言的谏臣,如淳于髡批评齐宣王好马、好味、好色而‘独不好士’;还是排难的使臣,如邹衍曾出使赵国,淳于髡也曾‘为齐使于荆’。”王志民说。

何解

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同期,与稷下学宫遥相呼应,西方文明故地希腊也出现了一个精神文化的建筑群,史学家称为“柏拉图学园”或“阿卡德米学园”。

“周秦诸子之出世,适当希腊学派兴盛之时,绳绳星球,一东一西,后先相映,如铜山崩而洛钟应,斯亦奇矣!”国学学者邓实在《古学复兴论》中说。

齐文化博物院院长马国庆认为,稷下学宫是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绕不开的地方。从比较的角度看,稷下学宫与希腊学园各具特色,共同创造了世界文明史上的辉煌。前者汇聚诸子,关注人文,多派并存,思想交锋,形成百家争鸣;后者传承师说,关注自然,探求真理,追求科学,培育独立思考精神。

“稷下学宫遗址的发现,为我们探索东方智慧提供了实证基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说。

今天,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世界各种文明的碰撞交流是如此的接近。“各种文明如何相容相处成为世界性的难题。未来世界文明的构建还应回首2300年前,到稷下学宫中去寻找智慧。不仅要各家并存,兼容并包,平等相待,共同发展,不以异己排斥、打击,不以好恶取舍。还要在尊重各种文明的思想基础上,加强交流,相互吸收,创新发展。”王志民说。

从这个意义上,当那“前空往劫,后绝来尘”的百家争鸣发生地重回视野,其留给我们的遗产或许已有尊重与包容是不同文明的相处之道。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栗建昌 王阳 孙晓辉 )

(原标题:探寻稷下学宫)

作者:栗建昌 王阳 孙晓辉

编辑:周玉森

审核:《瞭望》新闻周刊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