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潮州文化 从何而来)

系统性地研究、梳理好潮州文化成为当务之急?全面、系统、深度呈现潮州文化的方方面面,并为潮州发展提供文化力量,潮州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潮州文化向海外传播,距今8000年的南澳象山文化是在潮汕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其文化融入潮州文化之中。当今潮州文化仍可观...

■编者按

从历史走到现在,潮州文化一路在绽放。

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潮州时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从现在走向未来,潮州文化如何更灿烂?

习近平总书记说,“潮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弥足珍贵,实属难得,我们要很好地去研究她,去爱这个城市,呵护好她,建设好她。”

很好地进行研究,是建设好的基础。那么,潮州文化的历史渊源是什么?其精神内核和价值体系是什么?如何客观看待潮州文化?未来潮州文化应往哪去?系统性地研究、梳理好潮州文化成为当务之急,这也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潮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为此,南方日报潮州新闻部与潮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策划,推出“千年文脉 论道潮州”大型重磅报道,走访多位专家学者,全面、系统、深度呈现潮州文化的方方面面,以期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潮州文化,并为潮州发展提供文化力量。

■对话专家(排名不分先后)

潮州文史专家 曾楚楠

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院长 谢振泽

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院长 陈海忠

韩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胡朝举

潮州文史学者 陈贤武

潮州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詹树荣

策划:达海军 许利荣

统筹:苏仕日

采写:苏仕日 郑淼鑫 肖燕菁

叶 彤 黄敏璇 方继虹

出品:南方日报潮州新闻部

潮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1 潮州文化是什么?

南方日报:潮州文化的源头有哪些?

陈海忠:潮州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它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在自成体系之后,由于潮人的迁徙,潮州文化向海外传播,同时吸收其他文化的因素,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发展而成。主要的来源是:

一是土著文化。距今8000年的南澳象山文化是在潮汕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象山的古人类过着在海上捕捞采集鱼虾贝类的生活;距今6000-5500年,出现潮安陈桥文化,陈桥人已经能够打造石器和烧制陶器;距今约3400-2900年,出现饶平浮滨文化,浮滨人已经踏进了青铜文明的门槛,能够制作大型的陶器,继承了本地区原始人类的航海传统,发展了海上交通和贸易。唐代之后,中原人势力渐强,经陈元光平定“泉(州)潮(州)啸乱”之后,一部分土著汉化,另一部分西迁,是当代西南地区瑶族、壮族、侗族的一部分。汉化的土著族群,其文化融入潮州文化之中。潮汕先民民风彪悍,熟悉海洋,先秦时期已经掌握航海技术,富于冒险精神。当今潮州文化仍可观察到土著文化的遗存,如喜鱼生、狗肉。

二是中原汉文化。秦汉以后,汉文化才对本地区有所影响;晋唐时期,汉文化的影响逐渐扩大,尤其是高宗武后时,陈政、陈元光父子屡次平定泉潮间蛮僚啸乱,实际上是中原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通过战争的形式不断地互相接触的过程。这场较量,经历了半个世纪才告一段落,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本地的民族融合,加速了汉文化在本地的传播。

中原人迁移的线路是从福建进入潮州地区的。中原汉文化成为潮州文化的主流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首先是唐代韩愈被贬潮州,奠定了潮州文化的儒学底色。其次是宋代理学兴起,潮州官员大多来自福建,福建仕官在潮州兴办儒学,推动教育与学术发展,潮州遂有“海滨邹鲁”美誉。再次是明代王阳明心学兴起,潮州是心学的重要传播地,有“潮州学派”之说,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念广为潮人接受,潮人讲求实际,注重实践的文化品格或许与此息息相关。

三是近代南洋文化。潮人较大规模的海外拓展,开始于嘉靖万历年间,以吴平、林凤、林道乾为首领的几个潮州海寇商人集团,在明政府军事高压的逼迫下,出走东南亚,定居在菲律宾和暹罗,成为早期潮籍移民;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出现了本地区向东南亚的第一次移民潮,18世纪的大米国际贸易使潮州与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暹罗)的交通有较大规模的发展,许多潮州人因此定居东南亚;1860年汕头开埠后到1949年,人口压力、地方动荡等因素造成潮汕人向东南亚的第二次大规模移民。潮人大量过番东南亚地区,形成了海外潮人社会,逐步发展出海外潮人文化。同时,通过海外潮人网络,近代西方文化通过南洋地区,如基督教、建筑形式、语言等传入潮州,成为潮州文化的新内容。

南方日报:“海内一个潮州,海外一个潮州”体现了怎样的潮州文化?

陈贤武:1860年汕头开埠以后,交通条件改善,潮人向东南亚移民的人数迅速增加,导致了海外潮人社会的生成。移居海外的潮人,以侨批为主要纽带,与原乡保持着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本地区社会慢慢转型为侨乡社会。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和移居海外侨民在家乡的地位上升,在商业活动里形成的商人文化行为和观念形态,不但流行于海外移民社会,也直接影响着本地区侨乡文化。在潮州人的文化观念中,本地与海外生活交融一体,大家一起生活在这样一个不能分割的以海洋为中心的地域网络之中。

改革开放后,潮人乐于经商的传统观念又被唤醒。潮人新移民的足迹,除在世界继续发展外,更遍布全中国,潮人社团在全国各省市均有成立。这些国内新移民也开始对本地区反哺:寄钱回家,让留在故乡的家人过上富足的日子;在捐款给宗族庙宇、学校医院、各种慈善事业的活动中,新移民的慷慨比起海外潮人,毫不逊色。这是侨乡传统的延续。同时,各地潮人社团,积极参与国际潮人网络的编织。

在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的全球化进程和文化多元观念影响下,1980年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应运而生,1981年11月19日在香港九龙举办第一届年会,每两年举行一届,至2019年已历二十届。通过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的建立和发展,散居全世界的潮人,纳入一个互相联系的社团网络中,越来越紧密地凝聚在一起。国际潮团联谊年会虽然是一个联谊性质的团体,却逐渐表现出重构“潮州人”群体的功能。这时的“潮州人”,已不再以地理学意义上的“潮州”为中心,更加自觉地认同于文化意义上的“潮州”。

潮州文化是动态开放体系,有三大文化来源

南方日报:说到潮州文化,不少人会以为是在讲潮州市这个地级市的文化,您能说说什么是潮州文化吗?

曾楚楠:潮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地域性分支,由讲潮语的民系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是一种由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中原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长期相互交融、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文化体系。

晋唐以后,中华主流文化以闽文化和移民文化为中介,对当时的潮州地区的影响力逐步增强。但早期的移民量少,相对于原住民而言,仍是弱势群体。他们要在异乡扎根,必须入乡随俗,为此本土文化得以保存延续。

随着移民大量进入,加上以韩愈为代表的历代官员不遗余力地推行儒家思想教化,中华主流文化遂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但本土文化仍弦歌不辍。于是,潮州文化便呈现出农耕与海洋、移民与本土诸文化交织共存的、杂驳纷陈的独特格局。

谢振泽:潮州文化是发祥于潮州、覆盖整个潮语方言区、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质、在全球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拥有着一定影响力的族群文化。

为何说发祥而不是发源呢?这是因为,潮州人主要是中原族群成建制地转移而来的,较好地保存和继承了中原文化的基因,落地到潮州后与本土文化、海外文化不断交流磨合,从而形成以说潮州话为分野的独立的、略带封闭的文化圈。一千多年来,这个文化圈长期的中心就是在潮州。

潮州文化是一个泛地域概念。岭南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板块,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州文化。广府文化不是广州一家的,而是白话区域的文化;客家也不止是梅州一家的。所以,从行政区划来看,潮州文化囊括广义的潮州地区,即当今的潮汕地区,甚至涵盖了汕尾大部分,梅州的一小部分。这些文化都有比较清晰的界定——族群,即同根同脉同族的语言。

潮人下南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海外移民壮举,其移民人口之多,涉及地域之广,移民时间跨度之长,在全世界尚属罕见。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六千万华侨,其中一千多万是潮籍,也有说两千万的。海外潮人将他们本乡本土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带到世界各地,也就将潮州文化带到世界各地,在东南亚尤甚,一些地方甚至比潮州更“潮州”。

在很多中国人不知道潮州这个地方的同时,潮州话却一度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是可以通行的,潮州人甚至在海外建立过好几个王朝,如郑信于1767年被拥立为泰国吞武里大帝,奠定了现代泰国的基本版图。潮州歌册、潮州陶瓷、潮州音乐等潮州文化不断向海外输出,沿着海丝之路,与海外文明交融发展。潮州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是独树一帜的,这种文化传播和文明交融,在中国的文化脉络里是少见的。

潮州文化覆盖潮语方言区,在全球有影响力

2 潮州文化有什么?

南方日报:我们谈潮州文化,这其中包含了哪些层面?

曾楚楠:辞书对文化的释义为:“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界定,未免失之空泛。因此,不少学者认为,与其给“文化”以精确定义,还不如给它界定一个弹性的范围。其中的“三层面说”指出,“文化”包括:

一是,意识形态:如世界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道德标准、审美观、价值观等。

二是,生活行为方式:典章制度、家庭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社会风俗……

三是,物化的精神产品,即能反映人们观念的物质形态。比方说,同为古建筑的屋脊,开元寺作上翘的弧形,韩祠则是方屈状的水平形。前者为闽南、粤东的风格,后者则为广府风格(韩祠于光绪十三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募集广府建筑师重修)。这是不同的建筑文化理念的具体反映,故称为“物化的精神产品”。

同其它区域文化一样,潮州文化当然亦包含上述三方面的内容。

南方日报:潮州文化中最基础、最显著的是什么?

陈贤武:对于潮州文化而言,潮语是最显著的文化特征。潮语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河洛语之次方言。潮州话18个声母,61个韵母,8个声调,保留着许多现代汉语(普通话)所没有的古语音、古字音、古词汇和古声调。据有关史料记载,潮语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潮州方言在清末已拥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著。

潮州话的音调、结构及内涵自成一体。潮州话被公认为中国乃至世界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一是因为其历史悠久,很大程度上与古汉语文言文相近;二是它有着复杂的八大音调。古代汉语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声调,现代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而潮州话则有八个音调:上平、上上、上去、上入、下平、下上、下去、下入。

潮州文化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它们组成了既与共存于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与周边其他地域文化有异的一个体系。在这些文化特质中,语言是最具有区别性特征的一种。潮州话是音调、结构及内涵自成一体,覆盖面特别广阔的一种方言。

潮语是潮州文化最显著的特征

南方日报:文学、美术、音乐是文化发展的高级成果,潮州文化有哪些文化成果?

陈贤武:潮州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它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在自成体系之后,由于潮人的迁徙,潮州文化向海外传播,同时吸收其他文化的因素,不断发展,创造了一系列风格独特并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文化成果,如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工艺、潮州农艺、潮州饮食、潮州文化、潮州建筑等。

潮州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唐宋时期,朝廷鼓励对外贸易,以水车窑、北关窑及笔架山窑为代表的潮州窑,其青釉、青白釉等产品销往东南亚、中东及日本一带,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因而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潮绣是一种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工艺,技法精巧,其中垫金绣尤为突出。垫金绣先用棉絮、翎毛、纸丁等材料,铺垫在绣面的底层,再以金银绒线,在垫高的地方精工刺绣,绣成的图案微微凸起,富有浮雕立体感。这种大面积堆金凸绣,给绣品造成一种金碧辉煌、堆金积玉的瑰丽艺术效果,为我国民间刺绣所罕见,最能显示潮绣的独特风格。

在戏剧和音乐上,潮剧、潮州音乐、歌册皆有自己的独特风味。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领奏乐器二弦为全国所罕见,保留着南戏传奇流传下来的角色行当分类。潮州音乐是汉族音乐在潮州方言区域内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器乐的总称。它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一支别具特色的地方乐种,深受民众喜爱和音乐专家的赞赏,有着“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瑰宝”之称,为华夏正声,被誉为“不受污染的绿色音乐”。

潮州有很多文化瑰宝

潮人亦是潮州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南方日报:潮州文化以“精细”闻名,那么在潮州文化中能够突出体现这个特质的是哪些?

陈贤武:潮人文化诸多特点中,最具深刻内涵的特点,无过“精细”二字。农业的精耕细作,民间工艺美术的精雕细琢,商贸的精心经营,饮食的精工制作,艺术的精益求精,无一不与“精细”二字有关。

全国各地有不少潮菜馆的名字就叫作“某某精细潮州菜馆”,标榜的也是“精细”二字。而著名的工夫茶,这“工夫”二字,意思也就是“精细”:从精选上等茶叶、山泉水、红泥小炉、砂铫、紫砂壶、若深杯、榄核炭等原料和茶具,到“高冲低斟”“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冲泡程式,到“一赏其色,二闻其香,三品其味,四回其甘”的品尝过程,充分体现了潮人的“精细”特色。

作为潮州文化核心的潮州工夫茶,其程序成形于明代。“讲究”的潮州工夫茶艺既是可登大雅之堂的饮茶艺术,又是跳出狭隘的文人圈、扎根于大众沃土的民俗。雅中有俗,俗中有雅,充满着“和、敬、精、乐”的文化精神。

潮州菜擅长粗料细作,把最普通的食材,经过精细烹饪做成精致的美食,比如常见的返砂芋头、膏烧番薯、干炸粿肉等等。如大家熟知的牛肉丸和牛肉火锅,只能算是潮州菜里面最简单的吃法,但单就牛肉火锅来讲,早在民国时期潮州就有沙茶牛肉炉。1980年代,潮人发现新时代的炉具火力太大,沙茶容易煮糊,便流行起清汤牛肉火锅,反而更能体现牛肉的鲜甜。后来吃得多了,知道牛的不同部位口感不一样,又慢慢把牛肉分割出脖仁、吊龙、脚趾、五花趾、嫩肉、胸口膋等十几个不同部位来,对食材如此苟刻,这在全球是绝无仅有的。

南方日报:潮汕地区的人民在潮州文化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陈贤武:潮州文化包括创造这些文化成果的广大潮人所特有的文化心态,即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如重视教育、多神崇拜的习俗、善于经营的潮商、强大的凝聚力、众多的海外潮人等。

宋孝宗曾问潮籍官员王大宝:“潮风俗如何?”大宝对曰:“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宋代,国家加大对潮州的控制力度,推行儒学教育,潮人尊韩的活动也自宋代开始。四川人陈尧佐在潮州任通判期间修筑潮州第一座韩文公祠,之后历任官员又不断修建,韩愈逐渐成为潮人顶礼膜拜的神灵。莅潮官员致力办好府县儒学,发展书院和社学、义塾,使潮州的文教跻身于全省前列,“庠序大兴,教养日盛”,“第进士者衮衮相望”。

据府县志记载,潮州在唐代进士只有3名,到了宋代增至172名,明代150名,清代148名(至道光十三年,1833),在当时广东各州府中名列前茅,出现了明嘉靖十一年(1532)文状元林大钦和清代武科举上二位武状元。更出现了“风俗之本,教化之原”的潮州前后八贤、明代前后七贤。到近代,学界泰斗饶宗颐、经济学家许涤新、教育家杜国庠以及一群左翼文化人士印证着潮州重视文化的传统。

广袤的海洋赋予潮人天生的冒险精神,人多地少的窘境又迫使潮人出海经商和移民海外的风气日见炽盛,形成一种不避冒涉风涛、向海外发展的传统,孳育出勇于开拓的心态。唐宋明时,潮州的陶瓷业、制盐业都十分发达,陶瓷远销东南亚、日本,盐业行销闽粤赣29个县;清代,红头船南来北往,上至日本、天津,下至印尼、暹罗,运走本地的蔗糖、潮蓝、潮烟等货品,又带来了各地的特产。

3 潮州文化的特质是什么?

崇文、重商、坚韧、精致、开拓

南方日报:潮州文化有什么样的特质?

曾楚楠:潮州文化有两个特点:

一则为儒雅、精致。

潮州民间礼俗中仍可看到“周礼”的影子;潮州音乐中至今仍有外地已失传的“二四谱”和古曲牌;潮州方言被国际语言学界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由于潮州文化中积淀了大量古文化的成分,自然会给人留下“儒雅”的印象。

潮州自然条件优越,但明清以后,地少人多,生存环境日渐严峻,生存竞争越来越激烈。潮人要谋生计、求发展,便须尽力完善自己的行为方式,在“精”字上做足文章:务农须精耕细作;经商要精打细算;做工要精致奇巧;做人要“儒气”精明……不如此,便难以在社会上谋事立身。

另一方面,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又催生出潮人在有限的活动空间中,追求自娱、自适、自乐的达观心态:菜怎样做才适口,茶怎样冲才更香,器乐怎样演奏才更动听,等等。正因为行为方式与观念形态互为因果,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造就了潮人追求儒雅精致的文化理念。

二则是圆融、开放,即善于吸纳、融通外来文化,为我所用;有开拓精神,且能随遇而安,扎根创业。

潮州的先民多来自中州移民。移民文化有两个特色:一是“安土重迁”(安于本土,把迁徙看得很重)的观念相对淡薄,敢于向外另辟天地;二是到了新环境,善于入乡随俗,以便与该地的原住民融洽相处。而“大海在其南”的地理位置,又为潮人向外拓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前提。两者结合,遂使潮州文化凸现出圆融、开放的特点,并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得到继承与发展。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像潮州话中大量的外来词:饮食中的肉丸系列(系客家人首创)、沙茶系列(由南洋传入),商业街的骑楼式建筑“五卡砌”,等等。而海内外潮人人数基本持平,“凡有潮水之处即有潮人”的奇特现象,更是潮州文化圆融开放特色最集中的体现。

谢振泽: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质,由原居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经过长时期的互相影响所形成,涵盖了语言系统、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工艺美术、民俗习惯、建筑民居等。这种文化特质不单纯是活态的存在,还形成了大量的典籍,并且有系统、有传承、有受众,已经完全融入到潮语区的族群的生产生活中。

潮州文化的特质非三言两语所能承载,但大致可以用“崇文、重商、坚韧、精致、开拓”这十个字来简短概括。其中,崇文解决了精神追求,重商解决了物质基础,坚韧是一种意志品质,精致是一种生活态度,开拓是一种地理人文。

南方日报:请您具体介绍下。

谢振泽:崇文,是来源于文化基因。

尚学崇教是潮州历来的优秀传统,也是造就潮州文化的基础。历史上,不管是务农为生或是经商为业,潮州从来不轻视教育。

我们研究院承担潮州文化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潮州文化印象最深的就是崇文。虽然潮州文化是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和本土文化等多种文化综合酝酿的结果。但是居于主线和核心位置的,仍然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突出体现为纲常伦理、尊卑有序、尊师重教、崇文尚礼等,潮州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对儒家文化继承得最好的地区之一,海滨邹鲁的美誉当之无愧。

尤其是韩愈治潮,对潮州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兴学育才,他自捐俸禄作为办学资金,开启了潮州兴学之风。韩愈治潮仅八个月,但是他离开潮州后,儒家文化的种子却生根发芽。自此之后,各代潮州先贤继续兴文办学,至宋代时,潮州已成为人文鼎盛、重礼崇儒的“海滨邹鲁”,可谓让潮州“从此儒风传百代”。

这些特质还体现在潮州人的日常生活,做事要“儒气”,形象要“书儒”,生活要“雅”。无论是宗族活动、婚丧习俗,还是人际交往,潮州都保留了大量的古代礼仪。

重商,是为了解决物质基础。

潮州人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善经商是潮州人共同的秉性。潮州人多地少,为了谋生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利用一切资源,其突出表现为对商业的开发。

潮州人的商业传统最早追溯到汉代。潮州有港口,水运便利,宜商宜业。南越时期已经能够制造比较大的出海船只。宋代为了发展经济,出台激励贸易措施,潮州人开始大规模海上贸易,悠久的商业传统培养了潮人精明的头脑和逐利的敏锐。

潮州人下南洋,很好地诠释了潮州人向海而生的开拓精神。潮州人敢于搏击、精打细算、勤俭立业、刻苦经营,经商有道使得商业人才辈出,在海外华人富豪中,潮州人数居榜首。

坚韧,是潮州人特有的意志品质。

这是每一位成功的潮商的品质,也是每项潮州工艺美术所具有的特质。

在潮安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熙公祠里,士农工商、渔樵耕读、花鸟虫鱼几幅石雕堪称石雕一绝。源于此的“一条牛索激死三个师父”典故,成为潮州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彩注脚。

“牛索”是指在从熙公祠门楼壁上一块石雕里的牧童手里所捏的一条双股相缠、长约5厘米细如牙签的悬空雕饰物。传说,当时有两个师傅,用了很长时间来雕刻它,无论怎样小心谨慎,都在眼看快要成功的时候不小心弄断。到了第三位师傅,吸收了前面两位的教训,改用泡水细磨轻刮的方式,才终于把它雕成。

追求极致,坚韧不拔,是潮州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也是竞争激烈的结果。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丰富多彩而又精妙绝伦的潮州工艺美术。40多个传统工艺门类,技艺精湛,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潮州的文化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韵,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独树一帜。

精致,是潮州人的生活态度,被认为是潮州文化的基本内容,充分体现在潮州人的“衣食住行”当中。

单说潮州工夫茶,洗杯时“滚”杯之圆润;淋杯时“绕”杯之柔和;分茶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之周到。这是潮州文化最具有符号感和图谱化的文化特征。工夫茶的出现,从社会层面看,源自人口密集,经常沟通而产生的沟通协商模式。它渗透入潮人的生活工作之中,成为潮人沟通协商议事的常见载体,相当于西方的三人畅谈制头脑风暴,几乎成为潮人天性般的协商合作机制,产生潮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与此同时,看似悠闲的工夫茶,也让潮州人学会了埋头赶路的同时,抬头看路,停一停,思考,协商,慢工出细活,辛苦做、休闲食,追求生活的品质。

开拓,则是一种地理人文。

地少人多,潮人面对生存压力,迸发出敢于闯荡,打开市场,向外发展的特质,并形成向外发展的传统。红头船便是潮人拼搏和融合精神的集中体现。当年,潮人坐着红头船下南洋,开辟了一个个新天地,将潮州文化和潮人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南洋乃至世界各地,并在当地生根发芽,甚至深深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改变了当地的历史。

同时,拼搏的潮人不忘本,时刻惦记着反哺家乡,用大量的侨批滋养了潮州,也融合了多元文化。“红头船”既是苦涩的回味,又是美好的向往;既是万千赤子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桥梁,又是海内外潮人团结的纽带。“红头船”所展示的“团结、拼搏、拓展、创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潮人前进的动力,催人奋进的精神。

潮人文化特质地标——广济桥

南方日报:文化是一个广泛、深刻、厚重的概念,您认为最能体现潮州文化特质的标志物是什么?

谢振泽:对标“崇文、重商、坚韧、精致、开拓”这十个字来简短概括潮州文化的优秀特质,我认为可以用5个标志物来代言潮州文化,分别为一本《论语》、一杆秤、一条牛索、一道工夫茶、一艘红头船这5个标志物。

如果要选一个地标代表潮州,我认为广济桥最能代表,它包含了上述精神特质。 修复好的广济桥,共有21座桥墩,桥上的楼阁楹联匾额和25对楹联,对仗工整、韵律协调,体现了潮州文化“崇文”的特质;历史上,潮州因其地理位置,当闽广之冲,成为韩江流域经济中心,广济桥下成为“四方盐商辐辏之所”,一里长桥一里市,这些都体现了潮州文化“重商”的特质;而300多年官民持续建桥可谓“坚韧”的体现;“廿四楼台廿四样”是广济桥的一大建筑特色,桥梁及其上的建筑则是“精致”的体现;广济桥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这体现了潮州人勇于开拓创新的文化内涵。

4 如何客观看待潮州文化?

潮人是有牢固家国情结的流动族群

南方日报:从历史学的角度,应该如何看待潮州文化?

陈海忠:历史是一面镜子,既可以观察过去,又能够照耀未来。对于潮州文化,需要历史地把握,动态地理解。

从历史学的角度,我们不会去总结和提炼所谓文化特征,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是如何在历史的脉络中产生以及如何变迁并发展成今天的面貌。

在区域环境与国家政策这两个背景的共同作用下,永不停歇的历史不断地“刷新”着区域的社会文化景观,持续地形塑着区域文化特征。

我们今日所观察、感受到的文化并非从来就有的,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被文化学者所概况出来的每一个“特征”其背后都有国家宏观历史背景和区域社会生态背景。所以,更需要人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潮州文化。

以潮人这个特殊群体为例,为什么近些年来海外潮人要寻根?例如潮人(文化)从哪里来?为何被称为“东方犹太人”?这无非就是需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发展、变迁是文化生命力的表现。

南方日报:那么,潮人是个怎样的族群?

陈海忠:潮人是一个有牢固家国情结的流动族群。

首先是流动的潮人。

潮人的历史是一部流动的迁移史。流动的人群,流动的生活工作方式,造就了潮文化中的“讲义气”“冒险”“拼搏”“讲求实际”的品格。

其次是有牢固家国情结的潮人。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家乡宗族的认同,是不断迁移的潮人内心形成的情结。

潮人大约是当今中国社会上宗族礼制保留得最好的族群,即便是离开潮汕到南洋的潮人,大多仍然保留本土的礼制和民俗。以往潮人下南洋,每年都会往返家乡,最终都会选择落叶归根,对海外潮人来说,潮州就是唐山,唐山就是祖国、家乡。现实中,出外的潮人,时年八节都会往返家乡,参加家乡或宗族的各类民俗活动,联谊友谊,同时也维系人情网络。

所以,潮州文化中,保留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汉文化的精髓,忠、孝、义是潮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忠”是传统的儒家伦理,为潮人所推崇,表现为潮人注重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历史上潮州地区少有叛乱,潮州人所祭祀的神明大多为为国家、民族、百姓作出贡献的人物,如祭拜孔子、韩愈、关帝、天后、三山国王及双忠公等。

“孝”也是传统的儒家伦理,更为潮人所恪守,并成为潮人的文化特征。表现为潮人注重家庭、亲情,由此也引申了注重家族观念,产生保守、守旧的印象。

“义”是民间社会普遍观念,为潮人所遵循。义为古代游侠之精神,司马迁《史记》专门有《游侠列传》。关帝是中国人忠义的象征,潮人普遍祭祀关帝,团结守信,也由此有抱团对外的恶劣形象。

潮人的生存哲学,潮人的人文精神,大概都可以从“牢固家国情结的流动族群”获得解释。

向海而生影响深远

南方日报:不同时代的变迁对潮州文化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陈海忠:为了能更深刻地理解“当下”的潮州文化,更需要探讨潮州文化从何而来、如何形成及如何发展。

潮汕的土著是讨海为生的群体,比较早掌握航海技术,他们身上有流动的基因;中原移民原来属于农业文化,但是从中原至福建,再从福建至潮汕,在不断的迁徙过程形成一种流动的特性;明清之后,潮人不惜冒险源源不断下南洋,形成海外潮人社会,更加强化这种流动的特性。

因生计所逼,明代以后潮人不断突破海禁政策的限制出海贸易。明洪武年间,朝廷施行海禁,禁止民人私自下海贸易。洪武二十六年(1393),为防止沿海居民通倭寇而徙南澳居民入内地。

在海禁的阴霾下,沿海居民被迫铤而走险,他们对禁令或视若具文,“官市不开,私市不止”,我行我素;或阳奉阴违,私自出海;或引夷人入港交易,一旦遭朝廷查缉,则演绎成武装对抗。

海禁政策也使岸上滋生了相应的不法群体。

只要有海禁政策,就有沿海居民为生存或为发财而冒险突破禁令的行为,这对于潮汕沿海地区形成彪悍的文化品格影响较大。

清代早期继续明代海禁政策。顺治十八年(1661),朝廷发布“迁海令”,将沿海居民大规模地迁入内地。潮汕地区被迁地域有海阳、澄海、潮阳、饶平、揭阳、惠来、普宁共七县。严酷的“迁海令”严重摧残海上贸易活动,使潮商出海的成本更大,当然获利也必然更丰。

潮人敢于冒险、敢于拼搏、善于经商的文化特征在南来北往的历程中得以形成,并发挥得淋漓尽致,渐渐为世人所瞩目。海禁开启了潮人移居东南亚的历史,进一步形塑潮人冒险文化品格。

历代国家政策是区域文化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国家”一旦出现,民间活动就有了合法与非法的区别。历代对移民的限制严重摧残海上贸易活动,但同时沿海居民对政策的突破更强化了区域文化的特质。

南方日报:近现代海外潮人社会、本土侨乡社会的形成形塑了潮人什么样的文化心态?

陈海忠:清代康乾时期,地方社会进入相对平静时期,人口增殖,贸易发展,地方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其中甘蔗的种植遍及广义的潮州各地,潮糖成为本地出口的最重要商品,粮食则主要自暹罗运入。商机的存在,使这一时期大量潮人移居到暹罗。1860年汕头开埠后,潮汕出现移民高潮,并一直持续到1949年。近百年的移民潮使海外潮人社会与本土侨乡社会得以形成,形塑了潮汕人家乡观念强、有凝聚力、刻苦的文化心态。

1978年改革开放,数百年的海上贸易传统全面复活,敢冒险、勇拼搏的商业精神又在这一片土地上获得了蔓延的阳光和雨露,潮汕人又开始下海的征程,这一历史进程正在急速地重塑着新时代的区域文化。

守正创新并行不悖 潮人品质有利有弊

南方日报:如何辩证地看待潮州文化?

陈海忠:以辩证的眼光看潮州文化,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切事物都存在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从潮州文化历史变迁的角度看,潮州文化呈现出“守正”“创新”并行不悖的特点。

在守正方面,表现为恪守忠孝义的传统核心价值观,遵循传统生活方式,例如喜欢聚族而居,时年八节仍然举办流传多年的各类民俗活动。

在创新方面,表现为潮州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迁移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族群的文化,在应对新的环境中不断生成新的文化精神。其中包括:

——新的内容。例如宋代潮州文化基本定型,但是明代以后,庶民化宗族制度兴起,宗族文化嵌入,成为潮州文化具有标志性的内容。明代中后期,海上贸易的发达,不断锻造潮人冒险的文化品格。清代中后期,地方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来自江南地区的精致文化被潮人吸收,逐步形成当代潮州文化面貌。今天潮州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可以在江浙地区找到源头。

——新的形式。潮州文化不但融合吸收了江南、闽南、广府、客家、海外等多元文化的内容,也借鉴增添新的形式,例如潮剧的唱腔、舞台,潮菜的创新等。

——新的舞台。海外潮人社会,是潮州文化的另外一个舞台,与中国其他区域文化比较,这是潮州文化最突出的特点。

南方日报:具体到潮人而言,如何辩证地看待其人文特征?

陈海忠:潮州文化表现出明显的人文特征,主要是:

一是敢于冒险的勇气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进取和冒险是流动的族群必然的品质。潮汕人有一句俗语:“食到无可奈何,过暹罗(泰国)”,意思是在家乡难以生存了,也可以到南洋寻求出路。对于潮人来说,哪里有机会,他们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哪里。1840年后香港成为殖民地,潮商是率先进入香港经商的群体之一;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潮州帮成为上海最主要的商帮之一,经营土糖、百货、典当与银业,上世纪二十年代上海的典押业十之七八是潮商,近半银业商号由潮人掌控;深圳成为特区,潮汕人又涌入特区抢占各个领域的商机。

弊端在于,潮汕人善于规避政策,有时甚至轻视政策和法规。

二是义利并重的价值取向。潮人的商业传统最早追溯到汉代。南越时期已经能够制造比较大的出海船只。宋代为了发展经济,出台激励贸易措施,潮人开始大规模海上贸易。悠久的商业传统培养了潮人精明的头脑和逐利的敏锐。但是,在潮人身上,利固然重要,义不可偏废。一方面,对儒家文化的认同让潮人崇信重义;另一方面,在异地做生意,不讲信义很难取得当地人的信任,生意也难以长久。潮州人把关公当成财神爷供奉,内在的逻辑就是获利必须建立在忠义的基础上。

潮州人的义,是对宗族、家庭、朋友、生意伙伴的义气与责任,是一个人情社会,有利有弊。

三是低调的处事哲学与实用主义精神。潮人不管在政界还是商界,不管成就多高,都保持低调,反对张扬,这是不断迁移异地谋生的潮人保护自己的秘诀,即使是积德行善,他们也不张扬。

实用主义态度也是不断流动迁徙的环境造就的。中原人到潮汕,农耕文化知识不能指导海洋生活,用潮人俗语就是“识字掠无蟛蜞”;潮汕人到海外谋生,本土的文化和南洋文化又差异太大;另外,悠久的商业传统也强化了潮人功利实用的倾向。

这方面的弊端是,相对缺乏理想主义情怀,缺乏长远眼光和宏大气魄,处事经营有时眼光短浅。

四是敬重神明的宗教情怀和热爱生活的乐感精神。祭拜神灵是潮人生活的重要部分,对于一个移民的族群来说,尤其是经常要出海谋生的族群,潮人认为神明的保佑能够赋予他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另外,共同的神灵信仰和祖宗崇拜可以让他们抱团取暖。对于潮人来说,生活中最隆重的庆典是游神,最诚心的活动是祭拜。潮人信仰的神明主要有三山国王、妈祖、关帝、大峰祖师和双忠公、玄天上帝等。

对于潮人来说,敬神和乐生是一体的两面。潮人热爱现世生活,用俗语来说就是“艰苦做,快活食”,就是说既要努力工作,也要享受生活。所以“潮州厝,皇宫起”,房屋要建得像皇宫一样;所以潮州人要享用精美的潮州菜,品不求解渴的工夫茶,听优美的潮乐和潮剧;所以潮州有精巧的木雕、潮绣、陶瓷等工艺品。潮人的精细性与热爱生活的乐感精神息息相关。

当然,这种文化的精细性也和潮人在迁移过程中受江南文化的影响有关。

南方日报:如何正视潮州文化的缺陷?

陈海忠:应该时刻不忘自省,正视潮州文化的缺陷,重视文化多元的价值。潮州文化既是带有中华文化的普遍性,也是含有特殊地域特征和族群的文化。未来潮州文化的发展应顺应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必须往这个方向发展才不会走上歪路。

以褒贬不一、颇具争议的宗族文化为例,宗族文化是华南地区长期的文化存在,有好也有坏,要想推动宗族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赋予宗族文化新内容——把宗族组织改造成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自我监督的群众性组织;

第二,创造宗族活动新形式——把宗族的理事机构如老人组、理事会等注册为民间非盈利性组织,纳入国家法律法规范围内;

第三,制定宗族运行新规范——参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进行管理;

第四,补齐短板——针对宗族组织偶尔发生一些不可控行为的特点,派出党员干部参与宗族组织的日常管理活动;

第五,扩展外延——延伸传统宗族组织祭祖拜神的功能,扩大到支持教育、卫生以及对外联络工作等。

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前行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不忘自变,通过赋予新内容、创造新形式、制定新规范、补短板、扩外延等多种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5 潮州文化往哪去?

发挥潮州文化特质精神 打造潮州文化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潮州文化与潮州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未来,潮州应如何促进两者融合发展?

胡朝举:我认为,要发挥潮州文化的正向作用来推动潮州经济社会发展。省委为潮州明确了定位,即做好“特精融”三篇文章,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这为潮州经济与文化相融合提供了方法论,特别是对于潮州以文化为抓手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南方日报:那么围绕“特”字,潮州文化应该如何发力?

胡朝举:围绕“特”字,潮州要把潮州文化中崇文重商的特质发挥出来,打造出潮州文化IP,做好城市形象营销,做大文旅产业。

深入解剖潮州城市竞争力,就会发现其实潮州最具垄断性、稀缺性及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恰恰是潮州先人们传承下来的潮州文化。一方面,潮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灿烂地域文化的璀璨代表。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大锣鼓、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民俗风情等,地方特色明显。

另一方面,潮州人崇文重商的特质也很突出。韩愈在潮为官八个月,潮州人民为了纪念韩愈的功绩,潮州山水改姓韩。潮人聪明,潮商被誉为东方犹太人,潮商被誉为全球第一商帮,纵横500年不败不衰。同时,崇文重商的族群文化更是将潮州与其他城市区别开来。因此,潮州具有与其他城市差异化的、独特文化旅游资源。

南方日报:您认为,潮州应如何利用这些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文旅产业发展?

胡朝举:文化需要载体及通过产业的方式才能展现出来,并发挥经济功能。为此,潮州应大力发展基于独特潮州文化为核心的大文旅产业,着眼于旅游空间布局,加快形成潮州文化凸显、功能结构完整、区域优势互补、资源高效利用的旅游发展大格局。

与此同时,潮州应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把握重大决策,主动介入管理,加强城市整体品牌的塑造,强化城市营销,提升潮州知名度和口碑,将旅游业培育成潮州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一是发起设立潮州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二是实施古城区文化旅游转移支付计划,将部分古城文化旅游财政收入用来完善古城的基础设施、改善原住民生活,实现主客共享;三是组建和引入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四是实施“文化+”战略,加快文化与实体经济融合,壮大文化产业;五是擦亮潮州菜品牌;六是点亮潮州夜经济,引领城市消费经济发展。

用精细文化将城市精雕细琢 助力特色产业改造升级

南方日报:潮州如何将“精细”的文化特色融入城市发展中?

胡朝举:潮州文化极具“精细”特色。潮人的精明细心,潮州菜的精美可口,工夫茶之精巧别致,潮剧、潮乐的柔婉精致,可以说,精细是潮州文化最突出、最具深刻内涵的特点。

潮州无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景区景点,还是城市本身都不宏大,而是小巧、精细、用心的。因此,潮州城市发展应从实际出发,不求城市大强,只求城市精致,对城市精雕细琢,促进资源供给的精致化。

在城市精雕细琢方面,潮州应重点围绕潮式古建筑、潮菜、茶、潮商、潮式美好生活等来定制。要注重潮州老宅建筑的构造设计与细节打造,精致潮菜色香味俱全的味蕾促动,茶文化中茶具制作的工匠精神、凤凰单丛茶树培育养护及单丛制作、工夫茶精致茶道,晚礼服的精湛工艺等元素在品味与附加值上的提升。

南方日报: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您认为,潮州还应如何将“精细”融入产业发展中?

胡朝举:围绕“精”字,潮州要把潮人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精神发扬好,打造潮州整体地理标识保护,推动改造升级,优化传统产业。

特别是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潮州要基于“精”字做文章。潮州八大传统支柱产业的产生与发展,特别是陶瓷、婚纱晚礼服等产业,大多与潮州文化之精细紧密相关,如潮州陶瓷融入了精致细腻的潮州文化特色,以“清新、素雅、细腻、玲珑”形成了中国陶瓷的独特风格。

潮州已有“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等美称,更应进一步大力推进注入“精细”内涵的潮州地理标志产品申请,围绕“精细化”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并在此基础上打造潮州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的综合性电商平台,为潮州企业和个体提供统一的集成的交易市场。

打造世界潮人精神家园 吸引在外潮商回归

南方日报:围绕“融”字,潮州应如何挖掘相关的文化特质,促进城市发展?

胡朝举:围绕“融”字,潮州要把潮人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精神引导好,打造世界潮人精神家园,吸引潮商回归,培育新兴产业。

“传承感恩、开放包容、儒雅精致、开拓创业”,是潮州先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有精神品质,是潮州城市精神的核心内涵,是潮人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价值观念,也是凝聚潮州城市发展的灵魂。

潮州这座城市以及潮州文化的振兴崛起,离不开全市人民的参与,需要全市人民发挥潮人团结协作的精神。文化不是空洞的、口号式的,文化需要载体,文化自信落实到潮州,就是必须增强城市自信,潮州人要爱潮州!潮州人自己必须对城市文化、美好未来有充足的城市自信,并在此基础上内化为潮州人的城市自觉!比如,加快提升公共素养、爱护环境卫生、遵守交通秩序、遵纪守法、开放包容、热情友好等。

南方日报:潮州如何进一步发扬团结协作的文化精神促进文化经济振兴?

胡朝举:在潮州文化振兴方面,潮州要通过宣讲、弘扬潮州城市精神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魅力,融合并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将智慧、技术投入到城市的生产运作中,成为城市的资本。同时,要以城市精神营造良好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

此外,潮州的发展同样需要汇聚、融合海外乡亲的智慧和力量,得到支持和帮助。为此,潮州在潮州文化上必须勇当主角。潮州要以坚定的自信、勇于负责,着力打造世界潮人精神家园!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加深海内外潮人对潮汕原乡的荣誉感和认同感,使他们成为潮州在海外内的城市形象大使。

南方日报:在吸引潮商回归家乡方面,您认为政府还应做哪些努力加以支持?

胡朝举:各级政府应多措并举为海外潮人助潮发展提供便利。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为潮商提供优质高效、细致周到的服务,吸引更多实力派潮商回乡投资兴业,切实增强潮商“回归”的信心,使其加大回乡投资置业的力度。

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可在国内外潮商聚集地多举办招商推介活动,邀请潮商回乡考察,吸引在外潮商回乡投资置业,多措并举助力各地潮商互动并进。同时,可对海内外潮商来潮州投资设立特别的绿色通道或推出税收方面的优惠,从而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潮人、投资商参与到潮州的城市建设及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之中。

构建城市文化空间体系 彰显城市文化魅力

南方日报:您认为,潮州文化在传承与发扬时应着重哪些要点?

詹树荣:首先,潮州文化内涵丰富,在传承与实际应用时应该重点发力,特别是对非遗文化项目进行重点保护。其次,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还应注重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例如构建城市文化空间体系。并且,文化空间体系建设还需要有系统性、整体性的规划,避免文化景点出现散乱分布,影响其带来的经济效益。

在这方面,潮州古城是最典型的例子。因为潮州古城具有完整性、活态性的特征,原住民多,使潮州文化基本完整保留下来。可以说,潮州古城就是承载各类潮人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潮州文化空间体系。

南方日报:对于潮州古城,您认为具体应如何保护和构建其文化空间体系?

詹树荣:正如前面所提的,文化传承需要重点发力。具体到潮州古城来说,就需要从“点、线、面”三方面下功夫,即点状文化空间、线状文化空间和面状文化空间。

点状文化空间就是指单体建筑,包括古城中体现唐代庙宇建筑文化的开元寺,体现宋代生产文化的宋窑,体现宋、明、清三代府第文化的许驸马府、黄尚书府和卓府,体现清中期的木雕工艺文化的己略黄公祠等。这一系列的点状文化空间,共同承载了潮州文化“不断代”的传承。

点状文化空间的保护核心是保持它的原真性。这主要通过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修缮来进行,对于文物,要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修缮中注意对原工艺、原材料的运用。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与建筑文化相关的主题博展,彰显文化价值。而对于历史建筑,一般是通过建档记录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信息,在保护外立面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功能置换。

南方日报:那么,线状和面状文化空间主要指古城里哪些建筑?又应如何保护?

詹树荣:我们说串点成线,线状文化空间就是指古城里的各类街巷,这些街巷把前面提到的主要文化建筑串连起来。目前,潮州古城里有720多条小巷,每条巷都有许多相应的故事。其中有两种类型的巷道较为有代表性,分别是以甲第巷、义井巷为代表的坊巷型历史街区,代表了明清时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另一种是以太平路、上水平路为代表的骑楼街,代表了民国时代潮州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对线状文化空间的保护,重点是让街道文化可感。这包括通过街巷口述史记录保存街道的历史信息,通过立面和公共空间的改造,带动两侧私有空间的改造,增强街区活力,借助各类技术手段展示街区集体记忆和历史事件。

面状的文化空间主要由潮州古城历史上的区位特征决定,包括代表“东财”商业文化的太平路以东的骑楼街区、代表“西丁”平民生活的从国王宫巷和旧西门街周边的区域,代表“北贵”的许驸马府周边的区域,代表“南富”的南门十巷区域。与此同时,整个古城的街巷肌理和山水格局也是重要的面状文化空间特色。

对于面状文化空间,最重要的就是系统性、整体性的规划。针对潮州古城里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区域,需要通过划定保护范围,保护该区域内的整体风貌和街巷格局,同时要协调好核心文物、历史建筑与周边传统风貌建筑的呼应关系,协调好片区保护和环境整治的关系,适度挖掘片区文化主题、设计文化游径,来展现整个古城片区的文化魅力。

总的来说,重点发力、整体规划,是潮州古城的保护和建设两大要点。未来,潮州也要根据这两大要点,将潮州文化融入“一江两城一海湾”的城市建设规划中。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