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以下几个场景:
孩子做作业时,家长:把头抬高一点,背挺直,眼睛都要挨着书本了,这样容易得近视眼。跟你说了多少次了,就是不听,戴眼镜好看吗?
晚上孩子还在看电视,作业没完成,家长:你还在看电视?还不去做作业?等一下又搞得好晚,明天早上又起不来。天天都是这个样子,说了不听。讲了多少次了,要先完成作业再看电视。
孩子在吃饭,家长:多吃点这个菜,这个菜有营养,挑食长不高,我们要学会什么菜都吃一点。
……
怎么样?以上的话语大家都很熟悉吧?这些话不是我们正在对孩子说的,就是我们的父母曾经对我们说过的。
当孩子做出令我们不满意的行为时,我们总忍不住要唠叨几句,把我们的人生经验说给他听。可是这样的的说教和唠叨对孩子来说真的有用吗?答案是否定的。
当我们这样提醒孩子时,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我爸妈想要我做......,而不是自己主动想要做的。所以很难让孩子真正发生改变。
经常唠叨孩子,孩子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叛逆性的: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一种是没主见的孩子,为了避免听父母唠叨,他们全盘接受父母的意见,变得没有了自己。
我们的初衷是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独立能力的人。他有主见,会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可是我们的教育却又是把该说的、该想的,都替孩子说了、替孩子想了,甚至都替孩子做了,他又怎么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呢?
那么,当孩子做出一些行为不当的事时,我们又该如何提醒孩子?下面两个小窍门,家长可以试试,这样可以避免成为一个说教唠叨型的家长。
1.学会倾听
倾听不是简单地听。它是由一系列的动作、表情、回应来组成的。
当孩子跟我们说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停下手中的活,蹲下身来,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重视;然后眼睛温柔地注视孩子,在孩子说的过程当中,我们要适当地微笑、点头,用肢体语言鼓励孩子说下去,不可粗鲁地打断孩子;当孩子说完我们又没完全弄懂时,可以用鼓励性的语言问他:还有呢?后来怎么样了?鼓励孩子多说一点。
最后,当孩子的意见和我们的意见相左时,我们不要一下子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是引导孩子,让他去找解决的办法。
比如:孩子嚷嚷着要报画画兴趣班,家长给她报了,可是没几天她就回来说:“我不想去学画画了。”
很多时候,家长一听就会冒火,忍不住开启说教模式。
可是,我们首先要想到,说教没有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一步对很多家长来说是比较艰难的。但不管怎样,我们先深吸口气,让自己保持平静。
然后蹲下来,可以抚摸一下孩子的头,温柔地问他:“为什么呢?你能告诉妈妈原因吗?”这时,孩子可能就会说一些她不想读的原因,不管孩子说的是什么原因,我们都要克制自己,不要插话,不要打断他。
认真倾听孩子,找到孩子不想去学的根源,然后顺势引导他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
只要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方法,他就会愿意去做。因为他是个自主的人,在这里他会有责任感。
2.使用非语言信号
非语言沟通就是不用语言,通过手势、暗号、物体、纸条等等一些信号,让孩子明白我们的意思的一种沟通方式。
这个信号就需要我们事先和孩子约定好,只要孩子喜欢、愿意接受即可。
比如很晚了,孩子还在磨磨蹭蹭,东一下西一下,没有完成作业。家长可以指一指床或者闹钟,让他明白要快点完成作业,要睡觉了,时间很晚了。
用非语言信号代替说教,唠叨,可以让孩子更加愉快地接受。
如果孩子拒不配合,家长也要忍住,不要去说教,让孩子承受一些不好的后果,他才会真正懂得要怎样做。
比如你按照约定的信号提醒了孩子,孩子还是磨磨蹭蹭,错过了该上床睡觉的时间。第二天起不来,结果迟到了,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孩子就会知道,每个人都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想避免受到惩罚,那就要快点做作业。
家长一定要信任我们的孩子,他有着向好向上的动力。家长也不要怕孩子犯错误,走弯路。有些错误,让孩子去犯,有些弯路,让孩子去走。因为那样得出来的,才是他自己的人生经验,那样的教训才是深刻的。
有人说,喜欢说教的家长情商最低。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告别低情商,做一个孩子喜欢的高情商家长吧。